人物
时段
朝代

經解類
地理類
詔令奏議類
詔令類
釋家類
類書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史傳部類
洞神部
   毕命
树之风声(此兼上下文表宅里殊井疆而言欲使远/人闻彰善瘅恶之法以广惩劝之道也)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常而可久之谓 恒政
有恒则民信/而易遵守屡更改则民疑而无所)
 (措质实之谓体切直之谓要凡上人出令惟欲下民/知上之意而从 (第 38b 页)
  河渠修葺城垣开垦田亩此国家经理之常典而可
谓之兴利乎年岁丰歉不齐设有水旱为之赈饥平
粜蠲赋缓徵此朝廷轸恤之 恒政
而可谓之兴利乎
老人应赐以衣食则赐之孤独应恤以钱粮则恤之
劝以孝弟本小民自有之天良助以耕桑因闾阎各 (第 74a 页)
  河渠修葺城垣开垦田亩此国家经理之常典而可
  谓之兴利乎年岁丰歉不齐设有水旱为之赈饥平
  粜蠲赋缓徵此朝廷轸恤之 恒政
而可谓之兴利乎
  老人应赐以衣食则赐之孤独应恤以钱粮则恤之
  劝之孝弟本小民自有之天良助以耕桑因 (第 71b 页)
 开垦田亩此国家经野之常典而可谓之兴利乎年岁
 丰歉不齐设有水旱为之赈饥平粜蠲赋缓徵此朝廷
 轸恤之 恒政
而可谓之兴利乎老人应赐以衣食则赐
 之孤独应恤以钱物则恤之劝以孝弟本小民自有之 (第 51b 页)
  开垦田亩此国家经野之常典而可谓之兴利乎年岁
  丰歉不齐设有水旱为之赈饥平粜蠲赋缓徵此朝廷
  轸恤之 恒政
而可谓之兴利乎老人应赐以衣食则赐
  之孤独应恤以钱物则恤之劝以孝弟本小民自有之
  天良勖以耕桑固 (第 6b 页)
 垣开垦田亩此国家经野之常典而可谓之兴利乎年

 岁丰歉不齐设有水旱为之赈饥平粜蠲赋缓徵此朝
 廷轸恤之 恒政
而可谓之兴利乎老人应赐以衣食则
 赐之孤独应恤以钱物则恤之劝以孝弟本小民自有
 之天良勖以耕桑固闾阎 (第 10a 页)
之积省两河之粟
资三军之费但使役之无扰何忧兵以致弊军既未息
此安可停臣闻取乱侮亡书之明义固险而守国之

若柳城之寇不虐于边人鸿胪之宾未绝于来使则
养士卒以待其衰也必若虐暴边隅须申致寇之略如
其毒痛于下方兴 (第 9b 页)
   对
列爵惟五肇侯伯而成规分土为三自夏殷而立制为
之中上次以卿士式序代耕之禄攸均列国之田任土
归馀则闻 恒政
朝宗会正岂得踰闲惟甲策名膺兹利
建朱羽入贡(一作朱/县入仕)渐飞鸿以成仪白茅致封均锡马 (第 8a 页)
鬼神阴布明列不可
诬也何斯人之不恒如是之极也哉盖圣人没而天下
无恒教异端起而天下无恒理王迹熄而天下无 恒政
风俗坏而天下无恒心井田废而天下无恒产典籍灭 (第 22b 页)
  成化十四年十二月兵部尚书余子俊言两广夷民杂
处叛服不常往缘镇守巡抚等官颉颃不一故设立总
督之称使上下协和易于控制比因朱英与总兵官平
乡伯陈政争坐遂革去总督之称窃见英自受任以来
悉心所事招抚安静大有成功今忽解去总督之柄恐
诸夷轻视反侧复生且太监顾恒总兵官陈政亦皆有
功俱请裁处上曰国家悬爵赏以待有功诚所不吝但
不可以冒滥朱英顾恒陈政既有招抚劳效边徼靖安

英升右都御史仍总督两广军务 恒政
各赐金币降敕
奖励(同上)

  宋旻

  成化二十年以大理卿宋旻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
务旻淳安人 (第 11b 页)
忧兵以致弊。军既未息。此安可停。臣闻取乱侮亡。书之明
义。固险而守。国之 恒政。
若柳城之寇。不虐于边人。鸿胪之
宾。未绝于来使。则养士卒以待其衰也。必若虐暴边隅。须
申致寇之略。如 (第 11b 页)
伯而成规。分土惟三。自夏殷而立制。为之
中上。次以卿士。式序代耕之禄。攸均列国之田。任土归馀。
则闻 恒政。
朝宗会正。岂得踰闲。惟甲策名。膺兹利建。朱羽
入贡。(一作朱丝入仕)渐飞鸿以成仪。白茅致封。均锡马之 (第 02b 页)
朝加
以威力则结怨于一损而执一消损贤力秉
执道德矣无处可利无见可欲处可利者必
遗博爱之义见可欲者必乱 恒政
之心也方
而不割廉而不刿方不因割廉不因削皆使
自全其性无矜无伐无矜能无伐功御之以
道即民附亲附养之以 (第 014b 页)
之。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
曰悟空。乃以御诗追悼。后右貂卢简求为
建塔焉。

*** 唐京师圣寿寺 恒政
(第 0777a 页)
释恒政。
姓周氏。平原人也。未入法前随入
乡校。殊不嗜书籍。或见佛经耽味不舍。后
弃俗从师。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 …… (第 0777a 页)
兴善寺令致礼之。始宣问群臣斯何瑞
也。相国李公德裕奏曰。臣不足知。唯知圣
德昭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 恒政禅师

明佛法博闻强识。诏入宣问。政曰贫道闻物
无虚应。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
中应以此身得度者即 (第 0777a 页)
 唐法融 唐法常

卷第七
  传宗科
 唐崇演 唐好直 唐宗密
 唐崇圭 唐金植 唐齐安
  唐恒政 
唐普岸 唐神鉴
 唐志远 唐灵祐 唐玄策
 唐希运 唐寰中 唐宣鉴
 唐藏鱼 唐从谏 唐义玄
 唐鉴 (第 0067a 页)

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极。闻
而怆悼。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唐恒政

姓周氏。平原人也。幼入乡校。然于儒书。略不
加意。见佛经则玩味莫释手。后就郡之延和寺诠澄
法师薙染。 …… (第 0129a 页)
宣问。以何祥瑞。宰相李公德裕进曰。此
非臣所能知。惟知陛下圣德所昭感尔。若其他佛法
大意。则有终南山 恒政禅师
在。于是诏问政。政对曰。
贫道闻之。物无虚应。此所以启沃陛下之信心尔。故
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 (第 0129a 页)
寿寺。武宗
即位。政急入终南山。或问其故。曰吾避雠乌可巳
乎。及后废教。其菩萨像。忽失所在(高僧传作 恒政)


*** 曹洞宗首建第一世祖

讳良价。会稽俞氏子。礼五泄默禅师出家。受具
嵩山。首参南泉。次参 (第 0165b 页)
。令致礼之。宣问群臣。斯何瑞也。相国李公德裕奏
曰。臣不足知。惟知圣德昭应。其诸佛理。闻终南山。有 恒政禅师。
大明佛法。博闻强识。遂诏入宣问。政曰。贫
道闻物无虚应。此乃启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中。 (第 0096a 页)
天然(丹霞唐元和)
* 齐安(盐官海昌唐元和)
* 唯俨(朗州药山唐元和) 恒政(兆圣寿唐太和)
德成(华亭船子)
* 道旻(九峰)
* 鉴空(洛阳香山唐) (第 0283b 页)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
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俨于大和二年。合
掌而寂。 释恒政

姓周平原人。未入法前。幼入乡校。见佛经。耽
味不舍。就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受诵经法。既登戒
巳。问道 (第 0327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