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易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政書類
史評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雜家類
儒家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史傳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骑将军江淹议郊旅上天堂祀五帝非谓一日再黩之
谓无俟釐革 尚书陆澄
议遗文馀事存乎旧书郊宗地
近势可共日不共者义在必异也元始五年正月六日
辛未郊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 (第 10a 页)
          右宋祭地
南齐书礼志齐高祖建元二年正月次辛祀北郊牺牲
之色因旧不改而无配诏可(用王/俭议)
武帝永明二年祠部郎中蔡履议汉东京礼仪志南郊
礼毕次北郊明堂太学博士王祐议正月上辛宜祭南
郊次辛有事明堂后辛飨祀北郊兼博士刘蔓议若依
汉书五供便应先祭北郊然后明堂则是地先天食所
未可也兼太常丞蔡仲熊议魏高堂隆表九日南郊十

日北郊十一日明堂十二日宗庙案隆此言是审于时
定制 尚书陆澄
议明堂用日宜依古在北郊后汉唯南
郊备大驾自北郊以下车驾十省其二尚书王俭议春
秋感精符云王者父天母地则 (第 12a 页)
失其
仪郑玄云君虽不亲祭礼无阙君德不损愚以为有故
则必使人者明无迁移之文苟有司充事谓不宜改日
太常丞 陆澄
议案周礼宗伯之职若王不与祭祀则摄 (第 30b 页)
封之后生子铣以继虔嗣依例应拜世子未详
应以铣为世子为应立次子锴太学博士王温之江长
议并以铣为正嗣太常 陆澄
议立锴右丞徐爰议谓礼
后大宗以其不可乏祀诸侯世及春秋成义虔嗣承家
傅爵身为国王虽薨没无子犹列昭穆立后 (第 27a 页)
 文庖屋也孟子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又玉篇主也后汉党锢传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
 能以财救人也(又椟也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以一厨画寄桓玄南史 齐陆澄
传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又馗厨菌也 
(尔雅释草中馗菌注地蕈也今江东人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又木名集韵斯条 (第 28a 页)
家而郑氏玄
王氏弼为最显郑之学主象数王之学主名理汉晋以
来二氏学并立至刘宋初颜延之为祭酒黜郑置王时 陆澄
王济辈皆以为不可自是河汾诸儒多主于郑江
左及青齐多主于王唐兴孔颖达受诏撰定五经正义
于易独取王传而郑 (第 8b 页)
也)
九五(九居第五画/为夬之大壮)苋陆夬夬(象也项氏曰苋音丸土羊/也陆其群行之路犹鸿渐)
(于陆之 陆澄
案项说是也苋字上从艹羊之角也中从/目羊之目也下从凡象羊之足苋字谐苋声旧误作苋)
(从草从见竟解作草名 (第 32a 页)
 (作注故云并也案今俗所行孝经题曰郑氏注近古/皆谓康成而晋魏之朝无有此说晋穆帝永和十一)
 (年及孝武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暴者/撰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晋末以来多有异论)
  (陆澄
以为非玄所注请不藏于袐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至魏齐则立学官著作律令盖由其俗无) …… (第 18a 页)
内侯著人物志百篇此指言韦王所)
(学在先儒之中如衣之有领袖/也虞刘二家亚次之抑语辞也)刘炫明安国之本 陆澄
讥康成之注疏(正义曰隋书云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炫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
(事并举无所遗失仕后 …… (第 27a 页)
学博士罢归河间/贼中饿死谥宣德先生初炫既得王邵所送古文孔安)
(国注本遂著古文稽疑以明之萧子显齐书曰 陆澄
(第 27a 页)
彦渊
吴郡吴人也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起家仕宋至) …… (第 27a 页)
允当/不必讥非其人也求犹责也)今故特举
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疏(正义曰六家即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 陆澄)
(
也言举此六家而又/会合诸经之旨趣耳)约文敷畅义则昭然疏(正义曰约/省也敷布)
(也畅通也言作注之体直 (第 27b 页)
繁芜(○当去/声下同)而撮其枢要也韦昭
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
明安国之本(○炫/音县) 陆澄
讥康成之注在理或 (第 2a 页)
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
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
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 陆澄
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
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
敷畅义则昭然经分注错理亦条贯写之琬琰 (第 5a 页)
俱殄并宜昭告检
元嘉三年讨谢晦之始普告二郊太庙贼既平荡唯告
太庙太社不告二郊礼官博议太学博士徐宏孙勃
议礼无不报始既遍告今贼巳禽不应不同国子助 (第 32b 页)
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此则巳行之前准骁骑将
军江淹议郊旅上天堂祀五帝非为一日再黩之谓无
俟釐革 尚书陆澄
议遗文馀事存乎旧书郊宗地近势
可共日不共者义在必异也元始五年正月六日辛未
郊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 (第 4b 页)
孝武帝孝建元年有司奏故第十六皇弟休倩薨夭年
始及殇追赠谥东平冲王服制未有成准辄下礼官群
议太学博士 陆澄
议案礼有成人道则不为殇今既追
胙土宇远崇封秩圭黻备典成孰大焉典文式昭殇名
去矣夫典文垂式元服表身犹以 …… (第 36b 页)
生子铣以继虔嗣今依例应拜世子未详
应以铣为世子为应立次子锴太学博士王温之江长
议并为应以铣为正嗣太常 陆澄
议立锴右丞徐爰议 (第 41a 页)
   (盺子秀/之 峻)王瞻(从叔元载房元载/弟元邈 叔安)袁彖(宗人/廓之)刘祥
     陆澄 
王谌(从叔摛逖何/宪 孔)刘瓛(蔡仲熊瓛娄/幼瑜 弟)
   (琎/)陆慧晓(兄子闲厥闲子绛 (第 12b 页)
旧置高禖坛上埋
破石入地一丈(按江东太庙北门内道西有石文如竹/叶小屋覆之宋文帝元嘉中脩庙所得)
(石 陆澄
以为晋孝武时郊禖石然则江左亦/有此礼矣或曰百姓祀其旁或谓之落星也)北齐制高
禖坛于南郊旁广轮二十六尺 (第 63b 页)
 下居万机之会乃皇朝之司直天台之管辖又郤诜
 为左丞奏推吏部尚书崔洪洪曰我举郤丞而还奏
 我此挽弓自射又按齐任遐为右丞奏 御史中丞陆
 澄
不糺事请免澄官是右丞可以糺御史也又按隋
 元寿为尚书左丞萧摩诃妻患将死奏令其子向江
 南收家产寿奏劾 (第 9a 页)
本位领其后国讳废)
(学永明三年立学尚书令王俭领祭酒学既建乃省总/明观八年国子博士何允单为祭酒疑所服 陆澄
等皆)
(不能据遂以元服临试月馀日博议定乃服朱衣齐梁/号为国师梁王承为国子祭酒承祖俭父暕并居此职) (第 51a 页)
   右史记(二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五卷)
汉书一百五十卷(汉护军班固撰泰/山太守应劭集解)御铨定汉书八十
七卷 汉书一百二十卷(颜师/古注)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
(应劭/撰)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汉书音二
(梁寻阳太/守刘显)汉书音二卷(夏侯/泳)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
(萧/该)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汉书音义九卷(孟/康)汉书音
一卷(诸葛/亮)汉书音义十七卷(晋/灼)汉书音义二卷(崔/浩)孔氏

汉书音义钞二卷(孔文/祥)汉书音义二十六卷(刘嗣/等)汉书
音十二卷(萧/该)汉书律历志音义一卷(阴景/伦撰)汉书音义十
二卷(恭播/撰)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
(夫 陆/澄
撰)汉书注四十卷(恭播/撰)汉书续训三卷(梁北平咨议/参军韦棱撰)
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 …… (第 2b 页)
   右交游(七部八/十七卷)
春秋列国名臣传九卷(孙敏/撰)孔子弟子先儒传十卷
元晏春秋三卷 访来传十卷(来奥/撰)杂传三十六卷(任/昉)
(撰/)杂传四十卷(贺纵/撰)杂传十九卷 (陆澄/
撰)杂传六十九卷
 东方朔传八卷 毋邱俭记三卷 管辂传三卷(管/辰)
(撰/)李固别传七卷 梁冀传二 (第 43b 页)
  地理(地理/川渎) (都城宫苑/名山洞府) (郡邑/朝聘) (图经/行役) (方物/蛮夷)
地理书一百五十卷 (陆澄/
撰)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梁任昉/增 (第 1a 页)
陆澄)
(
之书曰/地记)隋诸州图经集记一百卷(郎蔚/之撰)周地图一百三
十卷 杂记十二卷 杂地志五卷 三代地理 (第 1a 页)
志六

卷 地理书抄二十卷 (陆澄/
撰)地理书抄九卷(任昉/撰)地理
书抄十卷(刘黄/门撰)唐地域方丈图一卷 唐地域方尺图
一卷 职方记 (第 1b 页)
  杂家
尸子二十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吕氏春秋二十六卷(秦相吕/不韦撰)
(高诱/注)淮南子二十一卷(汉淮南王刘/安撰许慎注)又二十一卷(高诱/注)
淮南鸿烈音二卷 风俗通义三十卷(应劭/撰)嘿记三卷
(吴大鸿胪/张俨撰)抱扑子外篇三十卷(葛洪/撰)金楼子十卷(梁元/帝撰)
博物志十卷(张华/撰)又十卷 张公杂记一卷(张华撰梁/有五卷大)
(槩似博/物志)杂记十一卷(张华/撰)广志二卷(郭义/恭撰)又十卷 部

略十五卷 博览十三卷 崔豹古今注五卷 伏侯
古今注三卷 续古今注三卷(唐周/蒙撰)中华古今注三卷
(马缟/撰)古今善言二十卷(宋车骑将/军范泰撰)阙文十三卷 (陆澄/
撰)
闻二卷(宋后军参军/徐益寿撰)备遗记三卷 方类六卷 袖中
记二卷(沈约/撰)袖中略集一卷(沈 (第 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