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魏考功懋忠
不佞卮人卮语岂足以为尊公老先生重而年来厌勌
笔研修辞之不能即有所撰述疥壁而已吾丈乃郑重
奖饰徒使人有愧汗耳李先生之为其尊人乞言其意
犹吾丈也仆之欲有效于 李先生亦
犹欲效于吾丈也
伎俩尽此而止则如之何邹先生南矣诸贤一时聚金 (第 7a 页)
节先生母葛氏季高
幼颖异读书过目即成诵见称奇童稍长益自力于学
贞节君性严毅教训甚笃延太末方先生麒同邑 李先
生亦
于家塾俾季高礼而师之贞节君与两先生皆金
华文懿许公弟子其学承朱子之正传凡天人性命之
奥礼乐名物度数之 (第 24b 页)
肉之谓耶。昔崔迟川与朴玄石书有曰 国制禁屠宰。则恐当以鸡鱼蔬果为荐。又曰连用三盏。似无未安云。而大山 李先生亦
以是谓处变而不失其正。依此行之。恐无妨耶。至于卒哭。即卒丧人晨昏之哭者。故直待 因山之后。其节目亦精 (第 376L 页)
。其中动而七情出焉。中是理动是发则此为理发三也。奇高峰曰七情亦发于仁义礼智。而李夫子以为本同之论。则 李夫子亦
非谓七情专是气发。而不可谓之理发也。至于李杞园惠胄则直曰在天则太极有动。在人则性发为情。从源头处看则 (第 254H 页)
胜具焉。距海州石潭。三舍而近。往在 穆陵年间。李公鲐寿,申公逸。高尚志事。嘉遁养德。有白鹿山人之风。 李先生亦
臭味相感。春秋杖屦。屡经信宿。至使后人。兴尊贤乐善之心。而著之斋扁。则一时交际之盛。信不诬矣。及夫水 (第 522H 页)
  

答庆士明(文秀。○庚寅正月三日。)
阻馀承审侍中慎节。尚且弥留。慰虑并至。忽此新正。定省又如何。趁此三阳之回。宿崇。可拔本塞源否。为之贡祝。仆添得一齿。死候因加一分。任之而已。修身俟命四字。大人君子。当加勉其已至。新学后生。当力勉其未至。盖不问贵贱上下贤愚老少。自省事之初。至属纩之终。不可一日而不勉也。不然则与蹄迹党类。直五十步百步之閒耳。此岂可以让与大人君子而萌谦退之心哉。圣人言当仁不让于师。 李先生亦
曰道心上事。贵在不让。又曰。人心上事。义在先人。道心上事。仁在先己。此言当顾諟也。海西之行。准拟而已 (第 609H 页)
故。而专诿之气一边而已。故朱先生亦曰诚是实然之理。鬼神亦只是实理。 李先生亦
曰以是为德。即其理也其诚也。于此可以见二先生立言之分矣。初非道器之可互换而无别也。盛意当复以为如何。 (第 369H 页)
 湖之水兮白如玉。明月照兮一色。湖之山兮青似黛。片云浮兮无迹。人影在兮其间。湖山云月兮相

与闲。
换鹅亭重新记
山阴。吾童子时所尝游也。盖先君宰是邑。余十岁前随之。驰筱周览。湖山亭馆。尚在眼中。心未能忘也。今知县李侯以书要记。其书略曰。镜湖水之上。道士馆之而。有换鹅亭。义取乎王右军之笼鹅也。洗砚池在其东。万历丁酉。火于倭。后重建而又烧。李使君观夏莅而重新之。未期而讫。凡十三楹。馆曰凝香。阁曰写经。亭扁亡而偶得韩石峰笔于士人家以揭之。湖上小艇。泛泛如轻鸥。下流长桥。隐隐如晴虹。浦西孤村。望之如画。此其槩也。噫。 李使君亦
尝来见求记。而尚未之就。今知县又申之。余益老而且病。拙语乌能文之。惟余迹乎其地时。此亭草创而池有芙蕖 (第 252H 页)
公之行曰。生有异禀。长而谨笃。又叹其孝友之行。诗礼之学。敬长隆师睦姻任恤之节。及人所期待之不轻。葛庵 李先生亦
称其贤行。夏山志成氏列传。皆以至孝载。成氏世家昌宁。高丽孝子侍中松国其初祖也。参奉胤,参奉缋。其曾大 (第 417H 页)
 朱子曰这却是一个总会处。
暇日静坐。和靖思叔侍。伊川指面前水盆语曰。清静中一物不可著。才著物便摇动。
上蔡谢氏曰近道莫如静。斋戒以神明其德。天下之至静也。
延平李氏曰曩从罗先生学。终日相对静坐。先生极好

静坐。某时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静坐而已。先生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又曰罗先生后入罗浮山静极。
朱子曰明道教人静坐。 李先生亦
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理无凑泊处。须是静坐。方能收敛。
问程子常教人静坐如何。曰亦是他见人要多思虑 (第 173H 页)
不深于道。弟子不诚于学。有至者否也。退庵权公。南方之学者也。尊事葛庵李先生终其身。可见其诚之至。而非 李先生亦
莫之致也。始公有志。未知所就正。年十八。先生自关北移配晞阳。公即禀先公。儿学不知方。今天幸惠明师。愿 (第 189L 页)
形也。其答或人知礼成性之问则曰。性者我所得于天底。栗谷 李先生亦
曰性成之性。气质之性也。成性之性。本然之性也。观乎此则其与性成之说。同耶不同耶。愿且虚心平气。不主其 (第 158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