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詔令奏議類
晾不早则白蛀即生风日太频则红色易落多积耽心
久积无益况山西之䌷 苏松
之纱罗鞋绢岁额巳自日
盈加造岂因缺乏臣以为一缕一丝皆出民力与其积
于无用劳费空财孰若定以有常随处随足 (第 42b 页)
  与行在户部诸公书(周忱/)
伏闻治民之道在于禁惰游以一其志劝耕稼以敦其
本盖惰游禁则土著固而避劳就逸者无所容耕稼劝
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役可均而国
用可足苟或不然则户口耗而赋役不可得而均地利
削而国用不可得而给先王制六乡六遂之法以维持

其民而均其土地者正谓此也迩者皇上念天下人民
有因饥窘逃移者累降敕旨设抚民之官颁宽恤之条
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诸公颁布奉行克谨无怠天下
之民感戴宏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惟独 苏松
之民尚
有远年窜匿未尽复其原额而田地至今尚有荒芜者
岂优恤犹未至乎凡招回复业之民既蒙蠲其税粮复
其徭 …… (第 13a 页)
必有其说焉盖 苏松
之逃民其始也皆因艰窘不得已
而逋逃及其后也见流寓者之胜于土著故相煽成风
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四民之中 (第 13b 页)
农民尤甚何以言
之天下之农民固劳矣而 苏松
之民比于天下其劳又
加倍焉天下之农民固贫矣而 (第 13b 页)
苏松
之农民比于天下
其贫又加甚焉天下之民常怀土而重迁 (第 13b 页)
苏松
之民则
常轻其乡而乐于转徙天下之民出其乡则无所容其 (第 13b 页)
苏松
之民出其乡则足以售其巧忱尝历询其弊盖 …… (第 13b 页)
人既得为其役属不复更其
粮差甘心倚附莫敢谁何由是豪家之役属日增而南
亩之农夫日以减矣其所谓豪匠冒合者 苏松
人匠丛 …… (第 14a 页)
工而隐蔽数人者有之兵马
司不敢问左右邻不复疑由是豪匠之生计日盛而南
亩之农民日以衰矣其所谓船居浮荡者 苏松
乃五湖
三泖积水之乡海洋海套无有涘涯载舟者莫知踪迹 …… (第 14b 页)
然无忧乡都之里甲无处根
寻外处之巡司不复诘问由是船居之丁口日蕃而南
亩之农夫日以削矣其所谓军囚牵引者 苏松
奇技工
巧者多所至之处屠沽贩卖莫不能之故其为事之人
充军于中外卫所者辄诱乡里贫民为之馀丁摆站于 …… (第 15a 页)
等所棋列于 苏松
之境皆为边海城池官旗犯罪例不
调伍因有所恃特赐豪强遂使避役奸氓转相依附或
入屯堡而为之布种或入军营而 …… (第 16a 页)
村之讥察者每容情而
有所不问由是邻境之客户日众而南亩之农夫日以
寡矣其所谓僧道招诱者天下之寺观莫盛于 苏松
(第 16b 页)
苏松
之僧道弥满于四海有名器者因保举而为住持 …… (第 16b 页)
年纪强壮者名为善友假服缁黄伪持锡钵或
合伴而修建斋醮或沿街而化缘财物南北二京及各
处镇市如此等辈莫非 苏松
之人以一人住持而为之
服役者常有数十人以一人出家而与之帮閒者常有
三五辈由是僧道之徒侣日广而南亩之农 …… (第 17a 页)
农业然坐受其弊亦岂无避免之心乎凡天下之事
不可有一人之侥倖苟有一人侥倖而获免则必有一
人不幸而受其弊 苏松
侥倖之民如此其多则不幸而 …… (第 17b 页)
未易以招之也愚以钝驽之
才滥叨重寄昼夜劳心莫知所措伏望该部列位卿相
与在朝公卿大臣详加讲䆒明白奏请将 苏松
等府逃
移人户不拘通例别立一法以清理而检制之庶几户
口可增田亩可辟税粮可完忱事出激切不觉覼缕之
至惟 (第 18b 页)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张居正/)
来翰谓 苏松
田赋不均侵欺拖欠云云读之使人扼腕
公以大智大勇诚心任事当英主综覈之始不于此时
剔刷宿弊为国家建经久之 (第 17b 页)
之口可屯也三泖之口可屯也吴淞江之中道可屯也
某尝循行江上问所谓沪渎垒者知昔人禦寇之遗迹
即如此垒正在 苏松
二府之中贼得至此则苏州松江 (第 7b 页)
 素有敢言之气其勿为罪
二年春三月疏均江浙赋役从之
 时建文帝正值更制彬乃上疏曰国家有惟正之供
 赋役不均非所以为治浙江本赋重而 苏松
嘉湖又
 以籍入沈万三(松/江)史有为(嘉/兴)黄旭(苏/州)纪定(湖/州)准租起
 税此以绳一时之 …… (第 3a 页)
 重蒙旨嘉劳特以臣本苏人而史有为又臣之族属
 也恐坐以私未敢尽言幸皇上明圣每事从宽敢竭
 愚忠伏听采择疏上诏可 苏松
准各处起科 (第 3b 页)
苏松

 仍官户部
夏五月改彬为徐王府宾辅仍兼原官(阶长史下/正六品秩)
 时三王未遣之国长史以下诸员直 (第 3b 页)
以充私
贡非宜俱见停减最后言梁方弟千户采禽鸟花木扰
民忤旨调贵州居九月擢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
应天 苏松
等处入为大理卿坐论星变过直改旧职巡
抚顺天整饬蓟州等处军务但天象示变疏言时政及
粮运数事孝庙初臣僚交 (第 2a 页)
  请赠官三孝廉疏(陈子壮/)
题为微臣巡方事竣敬举真忠节真孝廉仰祈圣明鉴

裁赐谥赠官以劝忠臣以维士习以彰圣化事仪制司
案呈奉本部送崇祯七年十月初十日礼科抄出巡按 苏松
等处监察御史今降职五级祁彪佳题前事内称
朱纨长洲县人生三日遘家难即与其母系狱后赖有
司白其冤稍长为诸 …… (第 4b 页)
固可援也等因案呈到部看得 苏松
巡按御史祁彪佳
所举孝廉已故举人张基归子慕朱陛宣三人殁有久
近其行事亦有互异而大都孝以为经文以为纬读 (第 9a 页)
制也夫制岂非累朝斟酌时
宜而勒为定典以便民乎洪武初令官田起科亩五升
三合五勺民田亩三升三合五勺七年诏 苏松
嘉湖等
府田如每亩起科七斗五升者减半十三年又令七斗 (第 3a 页)
  与行在户部诸公书(周忱/)
伏闻治民之道在于禁惰游以一其志劝耕稼以敦其
业盖惰游禁则土著固而避劳就逸者无所容耕稼劝
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役可均而国

用可足苟或不然则户口耗而赋役不可得而均地利
削而国用不可得而给先王制六乡六遂之法以维持
其民而均其土地者正为此也迩者皇上念天下之人
民有因饥窘逃移者累降敕旨设抚民之官颁宽恤之
条令天下郡邑招而抚之诸公颁布奉行克谨无怠天
下之民感戴圣恩扶老携幼竞返桑梓惟独 苏松
之民
尚有远年窜匿未尽复其原额而田地至今尚有荒芜
者岂优恤犹未至乎凡招回复业之民既蒙蠲其税粮 …… (第 1b 页)
徭役室庐食用之乏者官与赈给牛具种子之缺
者官与借贷朝廷之恩至矣尽矣如此而犹有不复业
者亦必有其说焉盖 苏松
之逃民其始也皆因艰窘不
得已而逋逃及其后也见流寓之胜于土著故相扇成
风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四民之中农 (第 2a 页)
民尤甚何以
言之天下之农民固劳矣而 苏松
之农民比于天下其
劳又加倍焉天下之农民固贫矣而 (第 2a 页)
苏松
之农民比于
天下其贫又加甚焉天下之民常怀土而重 (第 2a 页)
苏松
之 …… (第 2a 页)
民则常轻其乡而乐于转徙天下之民出其乡则无所
容其身 苏松
之民出其乡则足以售其巧忱尝历询其
弊盖有七焉何谓七弊一曰大户苞荫二曰豪匠冒合
三曰船居浮荡四曰军囚牵 …… (第 2b 页)
复更其粮差甘心倚附莫敢谁何由是豪家之役属日
增而南亩之农夫日以减矣其所谓豪匠冒合者 苏松
人匠丛聚两京乡里之逃避粮差者往往携其家眷相
依同住或创造房居或开张铺店冒作义男女婿代与
领牌上工在南 …… (第 3a 页)
盛而南亩之农民日以衰矣其所谓船居浮荡者 苏松
乃五湖三泖积水之乡海洋海套无有涯涘载舟者莫
知踪迹近年以来又因各处关隘废弛流移之人挈家
于舟以买卖办 …… (第 3b 页)
然无忧乡都之里甲
无处根寻外处之巡司不复诘问由是船居之丁口日
蕃而南亩之农夫日以削矣其所谓军囚牵引者 苏松

奇技工巧者多所至之处屠沽贩卖莫不能之故其为
事之人充军于中外卫所者辄诱乡里贫民为之馀丁
摆站于各处河 …… (第 3b 页)
从由是军囚之生计日成而南亩之农夫日以消
矣其所谓屯营隐占者太仓镇海金山等卫青村南汇
吴淞江等所棋列于 苏松
之境皆为边海城池官旗犯
罪例不调伍因有所恃特赐豪强遂使避役奸氓转相
依附或入屯堡而为之布种或入军营而 …… (第 4b 页)
之农夫日以寡矣其所谓僧道招诱者天下之寺观莫
盛于 苏松
(第 5b 页)
苏松
之僧道弥满于四海有名器者因保
举而为住持初出家者因游方而称挂搭名山巨刹在
处有之故其乡里游惰之民率皆 …… (第 5b 页)
年纪强壮者名为善友假服缁黄
伪持锡钵或合伴而脩建斋醮或沿街而化缘财物南
北二京及各处镇市如此等辈莫非 苏松
之人以一人
住持而为之服役者常有数十人以一人出家而与之 …… (第 5b 页)
凡天下之事不可有一人之侥倖苟有一人侥倖而获
免则必有一人不幸而受其弊 苏松
侥倖之民如此其
多则不幸而受其弊者从可知矣是宜土著之农夫日
减月除而无有底止矣忱尝以太仓一城之户口考 …… (第 6b 页)
未易以招之也愚
以驽钝之才滥叨重寄昼夜劳心莫知所措伏望该部
列位卿相与在朝公卿大臣详加讲究明白奏请将
等府逃移人户不拘通例别立一法以清理而检制 …… (第 7a 页)
救焚之大计非为一已之私也明公
倘赐采择则东南之民死骨不朽矣伏惟矜其愚不录
其罪而俯垂察焉不具
  答 苏松
巡按曾公士楚言抚按职掌不同书(张/居)
   (正/) (第 20b 页)
手翰领悉吴素称难治比来直指使者能举其职者鲜
矣执事以望选宜勉旃窃谓抚按职掌不同政体亦异
振举纲维察举奸弊摘发幽隐绳纠贪残如疾风迅雷
一过而不留者巡按之职也措处钱粮调停赋役整饬
武备抚安军民如高山大河奠润一方而无壅者巡抚
之职也近来抚按诸君不思各举其职每致混杂下司
观望不知所守以故实惠不流至于直指使者往往舍
其本职而侵越巡抚之事违道以干誉徇情以养交此

大谬也因忆嘉靖间有周如斗者巡按 苏松
信豪宦之
言博流俗之誉将应徵钱粮槩请停免士民悦之为建
生祠奏留再历遂超陟 (第 21b 页)
苏松
巡抚及为巡抚则钱粮徵
发百责攸萃不复能行其宽贷之政将以前免停逋赋
复行徵派于是士民怨之毁其生祠刋布谤 (第 21b 页)
或家奴
亡命者皆许以优恤之典召令复业其或怙终不悛然
后合三省之兵力捣其巢穴必使鲸鲵尽去海岛肃清
然后 苏松
之地可得为方舆版籍所有而又须以数十
年培养庶几元气可复耳执事倘以此言为然于大司
马公议政之馀试一举其 (第 10a 页)
方为督府佥事则锡吴江田十二顷八十亩
为督府同知则锡铜陵田四十二顷四十亩故诸司职
掌凡公侯禄米皆为浙西 苏松
等府官田内拨赐耳他 (第 7b 页)
所靳而不
为乎嘉靖十数年间江南屡告灾国家亦屡尝以轻赍
与之此其近例试求之故籍可覆案也查得嘉靖十四
苏松
等处灾伤巡抚侯都御史等奏户部覆准除蠲
免外兑运四百万石内准折银粮一百五十万石兑运
米每石折银七钱改兑 …… (第 7b 页)
后顾公西乡产也岂有私于滨海之民哉诚以郡中生
灵所系不得不著典章为司国计者告耳窃查未经文
襄巡抚之先 苏松
逋负岁计百万文襄既定加耗之后 (第 11a 页)
苏松
起运颗粒无欠又得馀剩以赈贫乏两乡之民亦
各饶足自欧阳石江一变文襄之法郡中逋负堆积至
不可算而民日凋耗 (第 11a 页)
修于两阶之风今东南西
北用兵西北近辇毂每岁讲武有成画可守独东南久
无寇祖宗之制废坏且尽而南虏狙狡狞恶 苏松
焚杀
之惨先生尝一二闻矣今当事者日惟请兵聚粮略不
讲求备禦之策盖不能拒之海上纵其一入内地则室
庐栉比 (第 29a 页)
  题金陵送别卷后(萧镃/)
大理寺丞李君奎为监察御史常受命巡历浙江适户
部侍郎河南王公督运于杭颇失纪律君即劾奏之既
而复巡历 苏松
诸郡郡人相谓曰是御史盖常劾奏王
侍郎者也皆狼顾胁息凛然不敢犯一时语御史得大
体者李君为称首其还朝也大 (第 5b 页)
鹾贾四方货物并至其民任
侠地边海倭奴亟趋其利彼民人剽悍并起逐之故倭
不能得所欲是疾在肤膜者也南跨江为 苏松
地下宜
稻为天下饶民俗靡繁丈夫讴歌游戏女子被锦绮如
恐不胜故其俗日以丽而日以脆善诲盗倭之来也如
飙风 …… (第 3a 页)
苏松
而未甚浙以南多海利浮海者千艘走死地如驶既
又愚夷贾夺之利倭是用怒肆毒尤烈然累起而累逐之
是疾在腠理者 (第 3b 页)
也故愈通泰疾易愈两浙疾难愈两浙疾
易愈 苏松
疾难审标本明缓急安得海邦大吏以其事委
击贼者如张子之委背乎洞阳生跃然曰杏山山人善医
也夫善医也夫去外 (第 3b 页)
名岁多支米二十五万石鸿胪带俸序班册
载仅百七十三员今五百二十七员岁费俸米四千有
奇官俸非漕粮比外解止 苏松
常三府三万馀石耳且
册中如魏田客隺诸姓皆奸党清法当不俟终日上皆 (第 8a 页)
上供率
关内府所见徵辄淆典式不受覆覈翁条上最甚者十
二事得旨裁之中贵人用此切齿会上遣近珰督造龙
袍于 苏松
翁谓尚衣自有常供请停便上以为忤勒令
解职久之犹以显陵工薄遽夺官追前过也翁既敛德
嘉遁益远世纷里中不复 (第 3a 页)
戊寅升户部右侍郎太宗皇帝入正大统以公谨厚可
任转左侍郎寻升尚书永乐癸未夏四月 苏松
水患公
承命往治既至询众议浚决壅滞水患以宁复请发粟
三十馀万石以赈饥民全活甚众乙酉召还益见宠任
己丑 (第 5a 页)
  谭司马公行状(沈箕仲/)
谭司马公者江西宜黄人也讳纶字子理谭之先仕刘

宋为主爵都尉衍昌者元嘉末徙宜黄观上刺桑则实
启刺桑谭氏之族历世郁兴国初有名世隆者则公高
祖也世隆生积积生廷用廷用生镐镐以明经入贡分
教归安转顺昌王教授是生司马公司马公生而沉雄
多大略于书无所不窥然时喜道家言而志閒閒而气
阗阗嘉靖癸卯以儒士举于乡登甲辰进士初授南祠
部主事唯南陵之梦是践巳乃居太夫人忧服阕补北武
库其迁南武库郎也倭夷入两浙转掠 苏松
直薄留都 (第 42a 页)
之所出
没寸天尺地皆入版籍此天下一统之分野也分野既
明疆域乃奠顺天应天两京畿甸凤阳承天龙飞豹变
馀则 苏松
常镇徽池庐平扬淮和广滁徐庆宁保和真
顺广永隆名南京以东是为浙江浙分东西嘉湖及杭
金衢严处宁绍台温浙南 (第 3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