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半江序(李承箕/)

谢德明居紫水之曲古冈城西人也以半江自号其志
识岂尘埃中人也哉白沙先生咏之以八诗予尝访半
江半江出示予予曰半江取其半而不全何也意者有
取于水欤曰一江吾得其半亦足以自老矣其间往来
而利涉者顺境居少逆境居多惨晦清明形于天而去
来忻戚动于中弃其半以与人吾不与也予自 楚经

以至于越明而行晦而息心境泊如无所起也江之半
君其与我乎哉然而半江不出户庭者几年其荡涤垢 (第 6a 页)
  竹素图          (明/)杨 基
百尺飞楼似石渠牙签五色照窗虚平生不惜千金费

丧乱犹存万卷馀秦火巳来皆断简 楚经
之外总閒书
晴云满榻芸香散应与诸郎校乙殊
  同原甫咏秘阁藏古器图   (宋/)刘叔赣
黄占金宝气天 (第 8a 页)
夫群生长寝于三有众识永悯于六尘潜移为吞噬之
主相续为回转之轮形充逆旅之馆神当过憩之宾往
来三恶而苦 楚经
离八难而酸辛欣乐暂娱忧畏永勤
一身死坏复受一身虽世智辨聪群书满腹百家洞了
九流必达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第 45b 页)
天地天地法静虚静虚至矣  杨 楚经
字说
余与临江杨君信可友凡十馀年大德七年春遇于武
昌居数月得子湘书以示余余嘉其年弱而志大且甚
好学也 …… (第 4b 页)
可不求所以大其终乎夫湘楚之经
也吾与若皆楚人也可不求古人之心行古人之道以
配湘之经以大于楚乎请字之曰 楚经
经者本也本既
举矣末有不从者乎夫日月星辰天之经也长河大岳
地之经也五常三纲人之经也故天之经得则日月轨 …… (第 5a 页)
国乎余曰未
也苟豉浩荡而不求其源骛纷萃而不典于学虽欲经
于一邦大于一乡且不得况一国乎又况天下乎勖哉 楚经
其三复是言也
  题昔刺使宋图后 (第 5b 页)
  木茶炉
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
一点芳心托鹧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
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与酪奴  竹素图
百尺飞楼似石渠牙签五色照窗虚平生不惜千金费
丧乱犹存万卷馀秦火已来皆断简 楚经
之外总閒书 (第 16a 页)
合卺回甲。设行宴仪。是年冬有坠伤之厄。疼 楚经
岁。而精力不甚损。庚申六月 大丧时。哀恸过中。食素累日。识者咸叹服不已。壬戌年八十五而以十月二十七日 (第 134H 页)
 
学士何年过此亭。神游无赖鍊黄庭。人间谩自留仙语。天上空教耀岁星。蓬阁文章含旧态。瘴江烟雨洗馀腥。当年衣绣曾临地。此日乘槎更泛溟。隔世音容那可睹。满舡箫鼓不堪听。浮生到底元如梦。浪迹由来剧似萍。王事关心双节倦。边风吹鬓二毛零。长空渺渺层波白。极浦冥冥数岛青。千古骚人同草露。五更寒月照沙汀。尊前洒尽才难泪。拟赋招魂入 楚经。
  附忠清监司西垌柳根寄题
 荷衣曾过沃州亭。领略风烟比洞庭。今岁柳川 (第 513L 页)
韵更清高。翠眉尚可迷阳蔡。赤手犹能缚桀鷔。玄晏不堪身抱病。元龙共许气增豪。未应及被支郎笑。章句飘飘续 楚经。
次养真堂韵(文益周)
高轩东望隔山坡。昼静空庭雀可罗。中有畸人饱闲散。时吟秀句患才多。朝家履历称先 (第 128L 页)
亲。父忠子孝。二理俱臻。井水可竭。英名不湮。
菊花赞(丁未阳月)
煌煌灵菊。冠冕群英。登诸戴记。著于 楚经。
禀专纯阳。乃名日精。圆萼高悬。爰准天极。纯黄不杂。通后土色。早植晚登。体君子德。傲霜吐颖。用象劲直。 (第 76H 页)
  
次洪荷衣珍岛碧波亭韵
学士何年过此亭。神游无赖鍊黄庭。人间谩自留仙语。天上空教耀岁星。蓬阁文章含奋态。瘴江烟雨洗馀腥。当时衣绣曾临地。此日乘槎更泛溟。隔世音容那可睹。满江箫鼓不堪听。浮生到底常如梦。浪迹由来剧似萍。王事关心双节倦。边风吹鬓二毛零。长空渺渺层波白。极浦冥冥数岛青。千古骚人同草露。五更寒月照沙汀。樽前洒尽才难泪。拟赋招魂入 楚经。
启运宫挽词
毓德珠城入紫微。银潢一泒早流辉。金声始振天心悦。椒实方蕃国步依。 宝历穷灾畴有济。灵符 (第 504H 页)

楚经。
别后寓怀
世上元多恨。春来又别愁。红尘缁客袖。白发上人头。芳草山南路。虚舟汉水陬。闲云不解事。轻簿 (第 438H 页)
所谓归来兮逍遥。西江波浪何时平。真可以泣鬼神者。讵不信哉。金河西先生有诗云兰猗玉栗称家庭。竹外穷檐讲 楚经。
驰骋不须风雅末。周诗三百尽和平。又云楚辞前岁喟凭心。宋史今朝泪满襟。异代兴亡那系我。自然相感谩悲吟。 (第 424H 页)
风催展绿。一生体弱怯春寒。
旱莲
或恐淤泥染。应从陆地生。繁葩金色净。团叶露珠明。爱菊推陶令。漏梅疑 楚经。
亭亭君子侧。庶不负嘉名。
夏日昼眠
枕纹印脸汗珠明。振箑驱蝇睡不成。忽觉帘栊凉意动。仄晖在树一蝉鸣。 (第 673H 页)
方寸摄持功。须知内外交相养。周遍精明处处通。
  其二(李秀才学楚辞时)
兰猗玉栗称家庭。竹外穷檐讲 楚经。
驰骋不须风雅末。周诗三百尽和平。
梦起有感
圣贤言外思兼学。君子心存冒刃强。二字平生用不尽。形声意义 (第 120L 页)
。扼腕痛切。不啻身亲历之。丁未春。李至男学楚辞于先生。未终篇。乃吟一绝云。兰猗玉栗称家庭。竹外穷檐讲 楚经。
驰骋不须风雅末。周诗三百尽和平。因悲愤不自胜。未得卒业。翌年夏。子澄受宋史。至岳飞传。便痛饮下笔曰。 (第 268H 页)
 诗曰。天地中间有二人。仲尼元气紫阳真。潜心勿向他岐惑。慰此摧颓一病身。先生盖以书契以来。群圣立极。而及其衰也。无孔子则群圣之道不传。

孔子以后。群贤继统。而及其晦也。无朱子则孔子之道不明。此孔,朱二夫子之事业功烈。所以巍炳乎天地之间。而群圣群贤。无得以尚之。故发诸词诗。以启后学。先生识趣范图。此诗可见其概云。
作诗赠李至男
 至男来学十年。尝欲学楚辞。先生读未竟。忽悲愤不自胜。赠诗曰。兰猗玉栗称家庭。竹外穷檐讲 楚经。
驰骋不须风雅末。周诗三百尽和平。盖先生自乙巳以后。平居郁悒。如穷人无归。其发于吟讽之间者多类此云。 (第 314H 页)
纳,以缓其势,故为害较少。黄河之水,无地停蓄,遂岁 岁为患。若令蜀江出峡后即挟众水直趋东海,其间吴、 楚经
由之地,横溃冲决, 将有更甚于黄河者。香山但发议以聘其诗才,而不知见笑于有识也。
香山出身贫寒,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