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詩文評類
別集類
   侯喜 (刘师服轩辕弥明/)韩退之石鼎联句诗序云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

道士轩辕弥明旧与进士刘师服衡山中相识师服在
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 刘说
诗弥明指炉中石鼎曰子能为我赋此乎喜即援笔赋
之弥明继焉诗曰妙匠斲山骨刳中事煎烹(师/服)直柄未
当权 (第 17b 页)
 臣对曰德教衰而天下事多出于势。势之所存。众趋之。众趋之则不敢言。不敢言则威立。威立则德泽可施于民而爱慕继之。于是乎危矣。奚但共叔、桓叔耳。强臣执命。举世奔波。生杀威福之所存。自然德之者众。

畏之者多。则蚁制龙而鼠变虎。非朝夕之故也。好恶之正。尚何论哉。
绸缪
御问曰心星昏见东方。建辰之月。过仲春矣。 刘说
似以此为失时。一月之差。何至为失时乎。古者二十而嫁。是女必过此限而嫁。故甚喜而自庆也欤。
 臣对曰古 (第 412H 页)
 《刘熙释名》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贾云。以其在手。故言握手。不谓以手握之。)〇镛案握或作握。(集韵云。于候切。丧用束手者。)又与幄通。(周礼巾车云。翟车有握。注云。有幄则无盖矣。)握之蔽手。如幄之障身也。又握者。扼持也。握之为物。能检持两捥。使不辟戾也。握手之得名如此。 刘说
谬矣。开元礼谓之手衣。
  (第 128L 页)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
孔云。未可以已言不须为治椁。〇刘氏云。无礼当绝交。故问曰子未可以绝乎。〇箴曰。 刘说
差胜。馀见诗经讲义补遗之末(一作本)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
郑云。中身也。乡射记曰。弓二寸。以 (第 388L 页)
  出孔颖达疏。杜云诸侯称同姓大夫。长曰伯父。少曰叔父。僖伯于惠公为弟。隐公自当称叔父。

恐不必泛指同姓大夫。如庄十四年。郑伯称原繁为伯父者。正可援此。
(隐六)传。芟夷蕴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注)言积聚以朽之。
  出刘绩说。杜氏只训蕴为积。训崇为聚。不知何谓。故取 刘说
以补。
(隐七)传。谓之礼经。(注)刘敞曰。左氏云不书名。未同盟非也。尝同盟者卒。未必皆名。未同盟者 …… (第 460H 页)
  
出刘敞说。杜云书字者。伸父母之尊。是主公羊说。然季姜不在纪而归京师。纪侯又不亲送。则无故伸父母之尊。义不相符。不如从 刘说
之明白易见。
(桓十)经。春王正月。(注)此年书王者。十年无王则人道灭矣。
  出孙复说。此义例之大 …… (第 462H 页)
  出刘绩说。杜云微戒献公言晋将有乱。诸儒多从之。然观国语记宰周公语。结之曰。八年为淮之会。此东略之證也。又曰。桓公在殡。宋人伐之。此齐乱之證也。且解以齐乱而后。上下照应。脉

络贯通。故从 刘说。
(僖十一)
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注)公及夫人会齐侯参。讥之也。
  出孙复说。杜云妇人送迎不出门。 (第 469H 页)
 传。无宇辞曰天子经略。(注)经度也。略疆界。
  出刘绩说。杜云经营天下。略有四海。亦此意。而不如 刘说
之简故不取。
 传。使长鬣者相。(注)吴楚之人少须。故选长鬣者相礼。
  出孔颖达疏。
 传。始化曰 …… (第 498H 页)
 经。蒐于红。(注)蒐。春事也。秋兴之。非正也。
  出刘敞说。春田而秋兴之。见三家之擅也。杜氏所释。不著讥意。故从 刘说。
 经。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注)过之罪宜为国讨。故书陈人。不去大夫公子。明招之为首。
  参用陆淳 (第 498L 页)
  曲礼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陈氏引刘氏(彝)曰。毋不敬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者脩身之要。为政之本。 案朱子曰。毋不敬。统言主宰处。俨若思。敬者之貌。安定辞。者敬者之言。安民哉。敬者之效也。刘氏以三者俱谓之本。朱子以敬为二者之本。敬者彻上彻下之道。可包貌言。 刘说
似浑沦。且为政者由安民而起。此何必偏指帝王哉。
狠毋求胜。 陈氏云狠毋求胜。忿思难也。 案朱子曰。狠 (第 87H 页)
。而今以中庸或问之说考之。则与汉儒亲庙四之说。虽无异同。而与所引刘钦三昭三穆之语。大相不同。朱子亦以 刘说
为得。则疑此书所论。初从诸儒之说。晚年定论。更以刘歆之说为然耶。未可知也。其馀可疑者。不止一二。而 (第 501L 页)
立庙世数。或问以刘歆说为长。而时祫图共王以上。祀止二昭二穆。则从诸儒说。懿王以后。祀至三昭三穆。则取 刘说
亦可疑。然朱子固是 (第 329L 页)
刘说。
而亦未尝以诸儒说为必不是。此盖兼取并存。而使后人自在看耳。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为尊卑。以父昭子穆 (第 329L 页)
是皆以此心寂感说。而愈见睹闻与见显。初不以声色言也。)答濯叟书。论祢适不为长子斩。(书曰。示谕似以谯 刘说。
为得郑意。而愚意郤恐未然。非惟于郑意为未得。于丧服传小记之文。亦未为得。今案丧服传及小记。皆以庶子发 …… (第 493H 页)
庶子之子。以反不继祖之文也。郑注言长子不必五世谓继祖。则可为长子斩。不必继曾祖高祖。然后斩也。若如谯 刘说。
则当言长子不必三世。何乃上言五世乎。况所示已非继祖之宗。又非继祢之宗。则长子非正统故也云云。果是注也 (第 493H 页)
人者。不能立应天顺人吊民伐罪之仁义。非为间于夏商而何。噫嘻借此明彼。本不衬当。而其所以为孙子周遮。则 刘说
犹似矣。若郑说则是后世权奸之臣。广置腹心。以伺其君动静。与夫附丽权奸。为鹰犬者之所为。曾谓汤武伊吕而 (第 523L 页)
。叔父曰子无臣母之道。则所谓臣为君服之说。终不可行也。尹曰子无臣母。乃刘侍读说。何足数也。叔父曰此虽 刘说。
朱子既为采入于论语集注。则何可以 (第 246L 页)
刘说
而少之也。尹怒曰朱子所见。自取 (第 246L 页)
刘说
时已误矣。叔父曰此事若使两边持文券就讼。则必见朱子胜而吾子败矣。尹曰千载之后。若有贤于朱子者出。必以 (第 246L 页)
坎止公曰子无臣母之道则所谓臣为君服之说。终不可行也。鑴曰子无臣母。乃刘侍读说。何足数也。坎止公曰此虽 刘说。
朱子既采入于论语集注。则何可以 (第 294L 页)
刘说
而少之也。先生又反复力辨曰此皆朱子定论。而公执偏见倡危言。欲嫁士林之祸何也。鑴语屈忿然曰。君以吾为不 (第 294L 页)
及朱子耶。朱子所见。自取 刘说
时已误。今吾所论。功不在禹下。又曰千载之后。如有贤于朱子者出。必以吾言为是。其言转悖。先生大加骇异。 (第 294L 页)
 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上章末句同意。而使人无好恶之偏者也。伊川曰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德成焉。则如语所谓见其不善者。

而改之者也。然与上章所释憎当知其善云者。似不同。抑亦此其所以可爱之道耶。
攻玉。集传曰攻错也。与上章意本无所异。第康节所言主于攻玉。故乃于下章始以程子说而统论之。其谓动心增益者。乃所以知其善也。如何如何。
 祈父什雨无正。 朱子曰。 刘说
似有理。然第一二章本皆十句。今遽增之。则长短不齐。非诗之例。又此诗实正大夫离居之后。𥊍御之臣所作。 (第 439L 页)
  别纸
我朝之庙制。天子诸侯古今之制。互相错杂。而其中以 四祖为别庙之后。以其下祧主藏于别庙之夹室者未有古制之可證。故致有此纷纭之议。盖成周都宫之制。以周礼,仪礼,礼记等诸书见之。则韦,刘二家之说。庙数虽不同。而先儒以 刘说
为是。当以此为据。后稷为百世不迁之祖。此所谓始祖也。文武为世室。此所谓二宗也。其下亲庙。亦各分昭穆。 (第 209L 页)
而后引刘侍读以破之。此其是非之意。较然明白矣。曩者鑴为臣母之说之时。有右袒者来言朱子以马说为是。故处 刘说
之前。愚力辨其不然而终不回头矣。然愚见亦不敢自是。高明以为如何。后便示之。
  别纸
语类。问伊川说 (第 236L 页)
以阙疑处之也明矣。至若脱简衍文。似不可断定。而若以刘氏说从之。则与序说大相径庭。岂可以序说之误。便疑 刘说
之可信而同归疑案乎。正大夫三字既在经文。则序说正字之为讹。臣未知其何所指也。
御制条问曰。匪舌是出。 (第 200L 页)
 郑注。次舍也。礼馆人使专之。若其自有然。○林沧溪曰。小注吴氏说误。曰者乃其徒之曰也。岂立于门侧之客之曰哉。
之死。
 按此之字。与大学之其所亲爱之之字同。当解作于。 刘说
以往为训。虽本古注。恐非是。
瓦不成味。
 郑注。味当作沫。疏曰。沫犹黑光也。今世犹呼黑为沫。瓦不成 (第 396H 页)
山来,旧与刘师服进士衡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 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 刘说
诗,弥明在基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 ,喉中又作楚语。〕《唐子四文录》云:东坡隔句对云: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