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题画归去来辞后(王世贞/)
吴兴钱选舜举画陶元亮归去来辞独多余所见凡数
本而此卷最古雅翩翩有龙眠松雪遗意第少却僮仆
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柴桑景当是
兵燹时不免破镜耳宋南宫仲温以章法书此辞遒密
景媚却堪作三绝也钱太宰溥谢少宗伯宇马太常绍
荣竭蹶而趋仲温尚不至邯郸步马初冒周姓后始复

故余病痁初起值小凉跋此忽忆南史载元亮与彭城
刘遗民雁门 周续之
同隐匡庐傍时谓之浔阳三隐元
亮任真乐天冥迹隐显故当推为龙首遗民迹挂尘外
而栖心净土犹涉趣舍故屈称腹 (第 13a 页)
续之
金华之学著声
九重竟接万乘虽不膺蝉冕而移止钟山以殁犹恐不
称尾耳今世三尺儿知有元亮而无能举遗民 (第 13a 页)
续之

故附志于此
  题湛寂庵藏经碑后(袁宏道/) (第 13a 页)
  匡庐结社图跋(宋濂/)

右匡庐十八贤图一卷上有博古堂印识不知何人所
作描法学马和之人物布置则彷佛东林石刻而韵度
过焉其二人相向立一人戴黄冠手持衣袂而扬眉欲
吐言者道士陆脩静也一人敛容而听之者法师慧远
也其一人冠漉酒巾披羊裘枣杖徐行而萧散之气犹
可掬者陶元亮也其一人蹑屩抠衣笑指元亮者毕颖
之也其一人执羽扇宴坐芭蕉林下者慧远之弟慧持
也其一人与持对坐合爪竖二指者僧跋陀也其一人

俯仰其手操麈尾斜拂坐陀下者宗少文也其一人居
持右抵肩作礼而为猊甚恭者僧昙顺也其三人皆披
甲一人持铁如意一人展卷读一人美髯而反顾者则
刘程之雷仲伦 周道祖
也馀则余忘之矣又颇记程之
莲社文云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慧
远命正信之士豫章雷次宗等百有二 …… (第 5a 页)
两修静此正世称
简寂先生者也当是时晋室日微上下相疑杀戮大臣
如刈草菅士大夫往往不仕托为方外之游如元亮
少文辈皆一时豪杰其沉溺山林而弗返者岂得已
哉传有之群贤在朝则天下治君子入山则四海乱三
复斯言抚图流涕 (第 5b 页)
  白莲社图记(晁补之/)
庐山白莲社十八贤者始晋太元中雁门正觉法师慧
远爱此山卜居之而河内觉寂大师慧永先居西林故
法师所居号东林云法师神明英越初从太行释道安
落发道安知其能使道流东国者也时诸方名德闻风
而至与同修净土之社者甚众而十八贤者社中之杰

也曰佛驮耶舍佛驮跋陀罗竺道生慧持慧睿昙恒道
禺道敬昙诜内有士曰刘遗民雷次宗 周续之
宗炳张
野张诠合十八人而佛驮二尊者罽宾人皆神僧也馀
各有异迹又法师最善陶渊明陆修靖两人高蹈不肯
入社 (第 10b 页)
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
真率如此郡将常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
毕还复著之时 周续之
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
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徵命谓之浔阳三隐后刺史
檀韶苦请 (第 42a 页)
续之
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
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 (第 42a 页)
  钱舜举画陶徵君归去来辞后
吴兴钱选舜举画陶元亮归去来辞独多余所见凡数
本而此卷最古雅翩翩有龙眠松雪遗意第少却僮仆
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柴桑景当是
兵燹时不免破镜耳宋南宫仲温以章法书此辞遒密
劲媚却堪作三绝也钱太宰溥谢少宗伯宇马太常绍
荣竭蹶而趋仲温尚不至邯郸步马初冒周姓后始复
故余病痁初起值小凉跋此忽忆南史载元亮与彭城

刘遗民雁门 周续之
同隐匡庐傍时谓之浔阳三隐元
亮任真乐天冥迹隐显故当推为龙首遗民迹挂尘外
而栖心净土犹涉趣舍聊屈称腹 (第 28a 页)
续之
金华之学著声
九重竟接万乘虽不膺蝉冕而移止钟山以殁犹恐不
称尾耳今世三尺儿知有元亮而无能举遗民 (第 28a 页)
续之

故附志于此
  题古画王昭君图
余睹王昭君出塞图后先凡三本颇具汉家威仪而呼 (第 28a 页)
  再题白莲社图
余尝跋赵松雪图白莲社临本颇亦有所考据而图为
陆与绳取去跋今留弇州稿中后游匡庐憩东林寺访

遗像断碑于荒烟落照间视虎溪不数十武仅涓涓细
流叹忾久之今者复一觏此图与前位置虽小别而彷
佛见大都偶阅僧优昙所著莲宗宝鉴为略辨之按中
土释教自永平而后虽日以滋盛而识限因果毋关性
心图澄神异志存弘护道林卓荦乃阐老庄远公独能
思绍先绪取證罗什删繁绌邪以净信念佛为宗诚开
士之要轨也第刘遗民雷仲伦宗少文张莱民张秀硕 周道祖
诸公虽复神情朗洁而尘迹犹存发愿之后往 (第 10a 页)
   跋匡庐社图
右匡庐十八贤图一卷上有博古堂印识不知何人所

作描法学马和之人物布置则彷佛东林石刻而韵度
过焉其二人相向立一人戴黄冠手触人袂而扬眉欲
吐言者道士陆修静也一人敛容而听之者法师慧远
也其一人冠漉酒巾被羊裘杖策徐行而萧散之气犹
可掬者陶元亮也其一人蹑屩抠衣笑指元亮者毕颖
之也其一人执羽扇宴坐芭蕉林下者远之弟慧持也
其一人与持对坐合瓜竖二指者僧跋陀也其一人俯
仰其手操麈尾拂坐陀下者宗少文也其一人居持右

低首作礼而为貌甚恭者僧昙顺也其一人皆披衣行
一人持铁如意一人展卷读一人美髯而反顾者则刘
程之雷仲伦 周道祖
也馀则余忘之矣又颇记程之莲
社文云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慧远
命正信之士豫章雷次宗等百有二 …… (第 43a 页)
先生也当是时晋室日微上下相疑杀戮大臣如刈草
菅士大夫往往不仕托为方外之游如元亮 道祖
少文
辈皆一时豪杰其沉溺山林而弗返者夫岂得已哉传
有之群贤在朝则天下治君子入山则四海乱三复斯
言抚图 (第 43b 页)
  (于远公太尉刘裕等以其/志不可屈著遗民之号焉)
  西方誓文(慧远之在庐山也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 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南阳宗)
   (炳张莱民张季显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 (第 1a 页)
  释慧远答戴处士书
释慧远顿首省君别示以为慨然先虽未善相悉人物

来往亦未始暂忘分命穷达非常智所测然依傍大宗
似有定检去秋与诸人共读君论并亦有同异观周郎
作答意谓世典与佛教粗是其中今封相呈想暇日能
力寻省
   周道祖
难释疑论
近见君释疑论盖即情之作料检理要殆乎有中但审
分命之守似未照其本耳福善莫验亦仆所常惑虽周
览 …… (第 6b 页)
   周道祖
答戴处士书
见重申释疑论辞理切验善乎校实也但仆意犹有不
同乃即欲更言所怀一日侍法师坐粗共求君意云气 (第 12b 页)
   安帝诏答

阳中感怀知所患未佳甚情耿去月发江陵在道多诸
恶情迟兼常本冀经过相见法师既养素山林又所患
未痊邈无复因增其叹恨(高僧/传)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遗民于庐山西林涧北别立/禅坊与宗炳张野 周续之
雷)
   (次宗群贤游处研精玄理远乃/遗书于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励)
每寻畴昔游心世典以为当年之华苑也 (第 40b 页)
   跋陆氏仪礼释文

陆氏释文序录载注解传述人于仪礼有郑康成注此
外马融王肃孔伦陈铨裴松之雷次宗蔡超田俊之刘
道拔 周续之
凡十家云自马融以下并注丧服考隋经
籍志十家之中惟载王肃仪礼注十七卷其馀未尝有
全书注也旧唐书经籍志于 (第 14a 页)
说萧子显南齐书志亦然而 周续之
兼通五经五纬号
为十经直至隋焚禁之后流传渐罕乃孔 (第 19a 页)
  读书不求甚解
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俗世之见后世不
晓也余思其故自两汉来训诂盛行说五字之文至于
二三万言陶心知厌之故超然真见独契古初而脱废
训诂俗士不达便谓其不求甚解矣又是时 周续之

学士祖企谢景夷从刺史檀韶聘讲礼城北加以雠校
所住公廨近于马肆渊明示以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 (第 18a 页)
  赠双白居士序
余每观慧远法师念佛三昧诗序西方誓文迢肰飘
云衣汎香风怅津寄之末由去年脚气作苦翻沙门
抗礼五论兼与桓玄往复书问忾叹其抵突凶渠榰
柱名教为著论以剖之而未详也太元中远公考室
庐阜授诗义于 周续之
雷次宗又与次宗讲丧服传
论诗考礼蔚为儒宗既而刘遗民宗炳张野之徒不
命景集息心誓期卓其金口木舌法音雷震 (第 18a 页)
国见佛闻法永离入苦三毒
五浊恶道此所谓避世之大者也东晋之末远公唱
念佛三昧修净土之业结社于庐山刘遗民 周续之
诸贤褰裳而相从者皆与渊明同志耻屈异代之人
也嗟夫金陵六代代促时薄栖山隐谷遗荣而舍禄
者避世之小者也三 (第 10b 页)
元兴三年甲辰后之千二百五十九年也回环展读
涕泗横流谨再拜而作赞词曰
吾闻远公讲丧服于雷次宗授诗义于 周续之
考斯
论笔削在兹诛僭逆以大义彰报应于微词盖经来 (第 7b 页)
  萃止轩说赠张登子
人之生于斯世功名富贵熏染于外聪明才智驱策
于内置身于奔车传遽之中毕世而为劳人者多矣
通人志士𥥍知其病而以山林诗书朋友三者为之
药肰吾观渊明停云之诗以为樽湛新醪园列初荣
愿言不从叹息弥襟其于 周续之
庞参军刘遗民诸
人流连往复南村移居之作三致意焉则渊明之所
以定迹深栖望古遥集者其结志尤莫尚于朋友也 (第 13a 页)
  移明史馆帖子五
宋史分道学于儒林临川礼部若士非之
国朝修明史黄徵君梨洲移书史局复申其说而朱检
讨竹垞因合并之可谓不易之论惟是隐逸一传历代
未有能言其失者少读世说所载向长禽庆之语爱其
高洁以为是冥飞之孤凤也及考其轶事则皆不仕新

室而逃者然后知其所谓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盖皆有
所托以长往而非遗世者流也范史不知其旨遂与逢
萌俱归逸民于是后之作史者凡遇陶潜 周续之
宗炳
之徒皆依其例不知其判然两途也向使诸君子遭逢
盛世固不甘以土室绳床终老而沧海扬尘新王改步
独以麻 (第 27b 页)
 灵运玄之孙宋初袭封康乐公此表通篇皆不忘晋

 是其微意
  荐 周续之
(刘柳/)
恢耀和肆必在兼城之宝翼亮崇本宜纾高世之逸是
以渭滨佐周圣德广运商洛匡汉英业乃昌伏惟陛下 (第 6b 页)
道迈振古应天继期游外畅于冥内体远形于应近虽
汾阳之举辍驾于时艰明扬之旨潜感于穷谷矣窃见 周续之
清真贞素思学钩深弱冠独往心无近事性之
所遣荣华与饥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加 (第 6b 页)
以仁心内发义怀外亮留爱昆山诚著桃李若升之宰
府必鼎味斯和濯缨儒官亦王猷遐缉臧文不知失在
降贤言偃得人功由升士愿照其丹款不以人废言
  续之
(第 7a 页)
道祖
雁门广武人其先过江居豫章十二通
 五经五纬号曰十经既而入庐山事远公时与刘遗
 民陶渊明号浔阳三隐江州 (第 7a 页)
太后曰/吾但当含饴弄孙)里名通德尽知此日之徵君
(见祖/德赋)江近浔阳共识彼中之高士(见园次序高士传 周/续之
入庐山事释慧)
(远彭城刘遗民遁迹匡/山与渊明为浔阳三隐)道风弥邵至德可师(后汉书钟/皓以笃行)
( (第 13a 页)
 矣
   和刘柴桑
    柴桑县名今江州之德化县也彭城刘遗民
    尝作柴桑令后遁迹匡庐与靖节及 周续之
    
号浔阳三隐 (第 1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