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朱文公易箦私识     祝 穆
穆观近岁所编文公朱先生年谱其书易箦时事颇有
疑误恐不容无辨盖先生以建炎庚戌生以庆元庚申
三月薨于考亭所居之正寝是岁春先生故宅之前其

山绝顶有数百年合抱之木一株势干云霄一旦忽为
巨风所拔夏六月溪流大涨素所未有宅前之岸为洪
涛捲去数百尺则所谓木稼山颓大贤之厄其关于造
化盛衰之运固如此今年谱所书则谓是日大风拔木
洪流崩岸二异并见于易箦一日之间则其事近怪能
无骇听窃谓不若改是日为是岁则可纪实矣至于先
生疾革则惟仲子监酒公侍而季子 侍郎公时
方调官
中都先生首索纸笔作季子书与之诀别次作勉斋黄 (第 19b 页)
  应天府重修儒学记(甲戌)
应天京兆也其学为东南教本国初以为太学洪
武辛酉始改创焉再修于正德之巳酉自是而后
浸以敝圯正德壬申府尹张公宗厚始议新之未

成而迁中丞以去白公辅之相继为尹乃克易朽
兴颓大完其所未备而又自以俸馀增置石栏若
干楹于棂星门之外于是府丞 赵公时
宪亦恊心
赞画故数十年之废一旦修举焕然改观师模士
气亦皆鼓动兴起庙学一新教授张云龙等与合
学之士二百 (第 21a 页)
   跋山谷书后汉人阴长生三诗
阴长生此诗非山谷书之几没于世然此卷卒为世所

重者岂以其诗哉抑之刑曹好藏古法帖能识其妙此
又其先 博士公时
已藏又其家之故物云
   跋元诸家墨迹
近岁号能鉴赏书画者吾苏有刘佥宪廷美华亭有徐
正郎尚宾二公既皆 (第 13b 页)
   元 戴表元 撰
  杂著
   读国语
国语有二十一篇用周公本及补音点校自有此书来
最善本也当 宋公时
韦氏注巳始行盖古注如贾唐诸
君之善者韦氏悉择而牧之矣宋公又博洽大儒所定
本信无憾余读之久时时见韦氏千 (第 1a 页)
受制于母后遂饮为淫乐不听政矣呜呼天道往而必
返三代之盛其有不复者乎
   治安劄子          赵 霈
    爱君忧国词气凛凛真有古诤臣之风
臣尝闻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治乱之机相为倚伏安者
危之对居安而不戒 (第 8a 页)
九日游龙山僚属毕集/九域志太平治当涂有龙山横槊)
(见鹰/垂序)刘彭城戏马高台宾徒慷慨(南齐书刘裕为 宋公/时
在彭城九日出游)
(项羽戏马台至/今相承为故事)于今不再自古空传黄花插鬓徒添落
帽之狂(杜牧诗菊花须 (第 13a 页)
    邢焕特赠少师追封国公
    邢孝扬除直秘阁
    后姊邢氏加封郡夫人
    郭孝友礼部郎官
     赵霈
祠部郎官 …… (第 15a 页)
   关师古除熙河兰廓路安抚制置使马步军
    总管依前统制熙秦两路军马专一招抚
    熙秦
   杨应诚除枢密副都承旨
    赵霈
除吏部郎官 (第 19b 页)
  祭广德州乡贤文
维成化十三年岁次丁酉八月乙未朔越十有五日己
酉直𨽻广德州知州周瑛谨率僚属暨儒学诸生致祭
于广德司户参军赵公之神广德知县王公之神翰林
修撰王公之神誓节张君之神太学讲武吴君之神太
学生倪君之神孝子李君之神姚君之神处士张君之

神查君之神窃惟天下郡县皆建乡贤祠以祀先哲盖
所以树之风声教之德义使后学小子有所感慕兴起
其助化理也大矣顾兹广德为学独无所谓乡贤祠者
非阙典欤瑛承乏是州既新学宫复作祠室于万桂山
下慱考郡志得乡贤李公彭年以下八人又得死事是
邦之贤 赵公时
践以下三人或孝于亲或忠于君或勉
于为学或甘于退处盖孔子之道广大悉备而诸公皆
得其一节者惟是一节亦自全 (第 25b 页)
  丙辰笔录
绍兴六年丙辰岁
八月某日下诏巡幸沿江先是诸路探报金与贼合谋
今秋复有南侵之意且以调发大兵屯驻淮上上欲前
期顺动免缓急仓卒之患议以秦桧孟庾充留守寻除
桧万寿观使充留守庾提举醴泉观同留守以知临安

府梁汝嘉充巡幸随军都转运使百司并留临安常程
行遣听留司与决所不可决者申行在所先差兵部尚
书刘大中翰林学士朱震翰林侍读学士范冲 工部侍
郎赵霈
中书舍人陈与义董弅权户部侍郎王俣起居
郎张焘侍御史周秘左司谏陈公辅右司谏王缙左司
郎中耿自求右司员外 (第 1b 页)
   送太子洗马梁公使安南序
弘治戊午安南国以其君之丧来告我既有吊祭之使

于是有司请封其继上问在廷孰堪使者乃惟曰太子
洗马梁公其人 公时侍讲
东宫上命兼翰林侍读赐一
品服奉玺书持节以往命下之日咸谓公以文学之硕
久在侍从朝夕左右以承燕閒储闱始学 (第 17a 页)
  题友人诗稿
凡作诗天分颖脱加以笃学无不超然与古人并君资

质既不凡又自六经以来至诸子百家昼研覃夜钞纂
融䆒通畅宜下笔有神如此若仆则老且病卷旗櫜弓
久矣君盛年壮志其亟进师筑三受降城使凡学者投
戈面缚仆虽惫犹思洗濯团华旧袍提偏师从大将旗
鼓后君如许我即贾馀勇期折馘摩垒否则三揖而退
曰朔方老将风流在不取河西石堡城
  送法怗与曾原青就跋
法帖五帙颇古雅或曰绛也景定中龙兴通守云洞

公时
奚以献矩斋侍郎曾公赵盖虚斋端明以夫之子
精字学有古风卷中朱字其亲笔也侍郎公知予嗜古
帖转以见畀藏之四 (第 19b 页)
亦厚。岂独岭民之幸哉。然京船愠其失利。今乃胥兴浮言。必欲罢岭漕而济其私。赖公胤子 尚书公时
判度支。奸民之计不售。夫以举国之利。全岭之惠。而岂容奸刁辈坏之哉。良法之可久。正议之必伸。于此亦可徵 (第 453H 页)
幼。今 上己亥二月十八日。滢修迁君之葬。葬于广明村。泣而请曰。愿有述。命膺曰。吾兄弟三人。群居讲学。 赵公时
来叩之。所谓常自以为不及者是也。今以赵公之所以为识者识之。而吾铭之。其 (第 303H 页)
  六先生正配位图(正位一列南向。以西为上。从左看起。配位东西相向。以东为上。从右看起。○图阙)
尤庵所撰庙庭碑后记曰。书院兴废暨三先生始卒。前记详矣。其后 崇祯丙戌。以文元公沙溪金先生虽非其乡。而遗躅在焉。遂追举啜仪。先是竹窗李公时稷,野隐 宋公时
荣。丁丑江都之变。捐躯就义。即别祀于旁。今年得二月丁巳。又侪侑东西序。从舆议也。惟玆六君子。门庭造诣 (第 231H 页)
镌石阴。
月川赵公墓表
粤在丙子虏乱。畸庵郑公为号召使。玉果县监李兴勃等五公倡义发檄以应之。有若进士 赵公时
述。以畸翁门人。见其檄文。慷慨泣曰此正捐躯报国之日也。遂与宗党乡邻。募聚兵粮。督赴义阵。会于砺山。推 (第 54H 页)
生少辈。乐道 肃英间名臣长老出处言行。其及见者。则历历举衣冠容止以为言。甚可听也。平生恪守名义。其坐 赵公时
事。闻者至今缩颈。而亦以此受知于 正庙。初年名宦。自天官佐贰。多出 上旨。而不藉权贵扳援之力。至位宰 (第 367H 页)
 正月。复拜承旨。时开城留守李家焕上疏。为其从祖潜伸辨。 促入疏本。不由政院。直为捧纳。府君疏陈潜罪状。且请勘家焕。 命还给。时大司成定久任之式。 上意专属府君。而铨臣持之。会设泮儒到记科。执册承旨望单子。六承旨俱蒙点。忽为风所捲。直入云霄。不知所之。人莫不异之。 上以为风宪之兆。特 擢府君司宪府大司宪。上疏辞职。不许。竟以违召罢。六月。拜大司成不拜。八月。出为全罗道观察使。
十八年甲寅。
 前岁。湖南大饥。悉捐廪俸调赈之。所全活甚众。
十九年乙卯。
 是年。疠疫大行。死亡相续。罗州牧使 赵公时
淳。不即瘗其尸。为御使所摘发。 上以府君不饬。坐配 (第 355L 页)
移于洞阴之溪上。未几病卒。安闻病亟往救之。仍躬执殓肂如礼。时大暑。人皆畏疠。安无难意。昼夜哀哭。如哭 尚书公时。
目尽肿。卒扶榇以归。尚书公殁已五年。安语及辄流涕。平康君死无后。而又为之尽力。呜呼。今世士大夫当气势 (第 529L 页)
民。遮道泣曰。非李公。我必饥死。既复命。又入吏曹。为正郎。明年。出监通津县。司宪府执义吴公斗寅,掌令 宋公时
哲。言于朝曰。李某岂宜去于 王侧邪。衮职有阙。仲山甫可以补之。故诗曰。王躬是保。此之谓也。今李某出刺 …… (第 367H 页)
王室。有功有烈。戚联虽近。不易其介。荣进虽蚤。不见其泰。 景庙践阼。贼臣内讧。阴结妇寺。以挠 东宫。 公时
忧愤。乃见国舅。默默不发。悉屏左右。请保 世弟。以宁 宗国。国舅涕泣。誓死效力。 世弟既安。遂承 大 (第 372L 页)
翁外祖。又发怒于成公至善之参丁卯疏。假借沙翁说。以侵诋牛溪。又答李喜朝书。倡为从祀岐论之说。以为乙亥 宋公时
莹疏时。同春单主栗翁。以慎斋言并举云云。又言反正后海儒为请从祀栗翁入京。楸滩往议月沙。使招海儒。并举 (第 31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