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称谓矣呜呼穗而朝其魁不近
于义耶舍沮洳而之江海自微而务著不近于智耶今
之学者始得百家小说而不知孟轲荀 杨氏之道
或知
之又不汲汲于圣人之言求大中之要何也百家小说 (第 11a 页)
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之道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
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虽然其贤于世之患 (第 3a 页)
而惑之又从
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
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杨之道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
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
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 (第 18b 页)
矣呜呼
执穗而朝其魁不近于义耶舍沮洳而之江海自微而
务著不近于智耶今之学者始得百家小说而不知孟
轲荀 杨氏之道
或知之又不汲汲于圣人之言求大中
之要何也百家小说沮洳也孟轲荀杨氏圣人之渎也
六籍者圣人之海也苟不舍沮 (第 27a 页)
而惑之又从
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
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杨之道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
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 (第 49a 页)
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
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
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杨之道
不肯拔我一
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
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杨之上或有然字 (第 13b 页)
而惑之又从
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
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杨之道
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
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
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 (第 33b 页)
    (语正本此说/文用圬字)
京兆长安农夫(杭蜀同/ 李删)理我所以生者也 承君之化
者也(阁李杭/ 删)不敢一日舍镘以嬉(文录作舍/镘一日)心难强而
有智也(阁删李/谢)入于贵富之家 问□其邻(杭/蜀)非多行

可愧知已之不可能而为之者邪(阁/能) (杭作知其不可/蜀本能上有其)
(字/)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杭李蜀/ 删)皆养于我者也(阁本者/作类)
不有之可也(阁本作有/小可也字)又吾所谓劳力者也(蜀删/谢) 杨之
(蜀本上/有然字)
而自览焉(杭/蜀)
   五箴(吕谱于永贞元/年时掾江陵)
是无勇也(杭李文粹同/ 谢删) 三 (第 19b 页)
闻而惑之又从而
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
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之道
不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
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虽然其贤于世之患 (第 10b 页)
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耶。 杨之道。
不肯拔
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
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 (第 11b 页)
通新而一者。以
为冑子师。昔尝游焉。而未得其人。今天下外多贤连帅方
伯。朝廷立槐棘之下。皆用儒先。而 杨君之道。
未列于博士。
则谁咎欤。无乃隐其声。含其美。以自穷欤。夫以退让自穷
于丰富之世。以贻有位者羞。是习易 …… (第 04b 页)
决矣。生北游。必至通都大邑。通都大邑
必有显者。由是其果闻传于世欤。苟闻传必得位。得位而
以诗礼春秋 之道
施于事。及于物。思不负孔子之笔舌。能
如是。然后可以为儒。儒可以说读为哉。

** 送诗人廖有方序 …… (第 05a 页)
之炳耀。独发于纷葩[瑰]丽。而罕钟乎人。今
廖生刚健重厚。孝悌信让。以质乎中而文乎外。为唐诗有
大雅 之道。
夫固钟于阳德者耶。是世之所罕也。今之世恒
人。其于纷葩[瑰]丽。则凡知贵之矣。其亦有贵廖生者耶。果 …… (第 05b 页)
其不以远乎。以吾所闻知。凡世之善言佛者。
于吴则惠诚师。荆则海云师。楚之南则重巽师。师之言存。
则佛 之道
不远矣。惠诚师已死。今之言佛者加少。其由儒
而通者。郑中书洎孟常州。中书见上人。执经而师受。且曰。 …… (第 09b 页)
之道。
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
焉。故有貌而不心。名而异行。刚狷以离偶。纡舒以纵独。其 …… (第 13b 页)
金仙氏 之道。
盖本于孝敬。而后积以众德。归于空无。其敷
演教戒于中国者。离为异门。曰禅曰法曰律。以诱掖迷浊。
世用 (第 14a 页)
朝其魁。不近于义耶。舍沮洳
而之江海。自微而务著。不近于智耶。今之学者。始得百家
小说。而不知孟轲荀 杨氏之道。
或知之。又不汲汲于圣人
之言。求大中之要。何也。百家小说。沮洳也。孟轲荀杨氏。圣
人之渎也。六籍者。 …… (第 13a 页)
可之曰。壮则驱驰。老则休息。载书方册。有德可观。卿仰止
前哲。宜加厚礼。可工部尚书致仕就国。光优贤 之道
也。仍
以其子嗣职焉。

史臣曰。管城毛氏之先。盖昴宿之精。取笔头之名以为氏。
以与姬姓毛伯郑之后 (第 24a 页)
 浮图明鬼云云。 一出于佛氏之门。语类诐淫邪

遁。并指杨墨申韩刑名功利。然则通谓之佛氏何也。抑其伤伦败教。浅深不同。而总之一出于佛学者流耶。
佛氏之以慈悲为心。即墨之道也。以登天堂自期而至不顾父母之养。即 杨之道
也。只此二事。其为异端之祖。而凡诸刑名功利之一出于佛氏。从可知矣。西山以老氏为异端之祖。而愚谓佛氏亦 …… (第 384H 页)
 尽心之心字。朱子释之与大学释明明德大同。而只神明二字不同何耶。
神明二字。固是包虚灵不昧在其中。然虚灵不昧。是释明德。而只平说圣凡之皆然者也。此章及或问程林隐心学图。皆就为学者说。此章则以尽心之工。专在于知性知天。故释之曰心者人之神明。具众理应万事。或问则以致知之工专在于格物穷理。故释之曰知者人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心学图则以其下有不动心从心之效。故于心图中特列书神明于虚灵知觉之下。以此言之。又岂可以此二字。包得虚灵不昧而不别言之。以示夫知性穷理与不动心从

心之专有赖于此乎。此意甚明。试思之则可知其然矣。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 之道
也。率性 (第 385L 页)
之道。
兼人物言之。而程子引而證之。两道字果无分殊耶。
仁者不过人之所以为人之理。而本具于身。则仁与人元自合 (第 385L 页)
焉。但以仁是理人是物。故学者多将仁与人各言之。此孟子所以将仁与人合言之。以明仁虽是理而这理实在于人。人虽是物而这物实具夫理。静而存于中。以为体 之道。
动而发于外。以为用 (第 385L 页)
之道
耳。至于率性 (第 385L 页)
之道。
若单就仁与人合言处而曰人。率人之性而有当行之路者则又何兼人物之可言乎。凡此皆不详本文本注之致。更愿熟 …… (第 385L 页)
 

答潘叔昌书。天上无不识字神仙。(止)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天人。先生此书既是救学禅不读书之弊。则上得天了却学上天一句。反似劝禅学何也。
据愚所见。先生此说。正是救吾学一偏之弊。非为救学禅发。何者。所谓天上无不识字神仙。犹言世间无不读书圣贤。盖圣贤者。穷理修身二者之工。未尝偏废其一。而伊时学者不肯读书。而乃欲造道。故叔昌由此而云然。此先生所以云甚中一偏之弊者也。然人之所以穷理。专为修身地。则修身即所以学圣贤 之道。
今却徒然读书。而不求为圣贤。是与只学得识字。而不学得上天。何以异哉。是亦不免于偏。故先生教之曰不如且 (第 389L 页)
夫所谓异端也者。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者也。是故为异端者。必主其所以为说。与吾道角立而争衡。杨者自以为 杨之道
是也。墨者自以为墨 (第 389H 页)
之道
是也。老者自以为老 (第 389H 页)
之道
是也。佛者自以为佛 (第 389H 页)
之道
是也。庄列申韩百家之徒。皆自以为是也。故虽以夷之之援儒入墨。推墨附儒。陈相之托于神农。愿为圣氓。而犹 …… (第 389H 页)
。此所以孟子之功。不在禹下。而程朱之功。又不在孟子之下也。向使夷之陈相之徒。阴祖墨许之说而阳若为孟子 之道。
梭山象山之类。内述禅家之旨而外似为朱子之学。人有斥之以异端。则曰我无是也云尔。则孟子距诐行之辩。朱 …… (第 389H 页)
固尹权之罪人。而斥之者亦无所容其喙矣。此臣所谓难禁之端。而 殿下所以治之者。不过以作怪已发之两贼。付 之道
伯而已。此固不足以拔本塞源。大畏民志。而伏见 圣策。又只以俗学之弊为言。有若滥觞于明末清初之繁文。而 …… (第 389L 页)
臣请演 圣教而陈之。自夫 明末清初诸家之体出。而栀其言蜡其文。肤于实溢于华。其音噍杀。其辞诐淫。宋儒 之道
学而目之以陈腐。八家之文章而嗤之以依㨾。誇奇斗靡。尚诡务异。动浮念于惊世。痼流习于眩俗。以言乎经义之 …… (第 390H 页)
人等语。把作钳一世之资斧。而阴以济其无忌惮之心。安得并绝不经之书非法之言。而纯用工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 之道
也哉。今 殿下教之曰禁贸犹末也。 殿下既知其为末。则何必舍目前燎原之祸。而远咎钻火者乎。方今洋学遍行 …… (第 390L 页)
经生蛾子。不省周礼面目作何状。独使 至尊忧勤于上。而周礼遗义。骎骎泯灭。不可复见。宁不痛哉。是由于古 之道
不可行于今而然欤。抑我 国法度有失于周公制作之本意而然欤。如欲使一部周礼大明于朝廷之上。而方驾姬周隆 …… (第 392L 页)
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道义功利之说。辨之者多矣。未有若是之直截剖判者也。道者圣人 之道
也。义者事理之宜也。仁人之存心用力。固无出于此。而行义而至于利及万物。为道而至于功加四海。亦是仁人之 …… (第 394H 页)
请出。杖之有关于事长 之道。
若是其重欤。原壤夷俟。以杖叩胫。奠楹兴灾。负杖晨歌。圣人教人示人之微意。必在于杖欤。植杖而芸。遁世之 …… (第 397H 页)
无以扶持而起居。故国家优老之典。赐杖为先。少者敬长之礼。视杖而行。其所关系。岂浅鲜哉。挽近以来。老老 之道。
渐至弁髦。以言乎朝廷。则惟计班资之崇庳。未闻杖者之尊敬。以言乎闾巷。则专视势力之强弱。莫睹杖者之恭事 …… (第 397H 页)
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心。御史则之。奋其搏击之威。其义可得闻欤。豺何以知报本之礼而祭兽欤。鹰何以知法天 之道
而始击欤。伯奇行野。清朝履霜。邹衍哭天。盛夏降霜。皆可详言其由欤。饱霜之毫。拒霜之花。果是何物而谁所 …… (第 397L 页)
敬之。善交 之道
也。而与四友久。亦有敬之之义欤。王右军一日三洗砚。吕正献十日不涤砚。其所以友之者。亦有亲疏而然欤。左 …… (第 398H 页)
。其所以友之者。亦有爱憎而然欤。雁头笺百幅。人有怀金而问价者。婺州纸万张。或有却之而不受者。其于友之 之道。
或厚或薄者何欤。遂良之非佳墨不书。公择之见人墨辄夺。其于友之 (第 398H 页)
之道。
或择或否者何欤。青镂之管。黄石之池。龙香之剂。凤楼之笺。皆可历指而详言欤。唐子西古砚铭。并举三友。论 …… (第 398H 页)
所谓气数之命。而世人谓一定而不可易。所谓顺受其正之理。则全不理会何欤。人有修养延年之术。国有祈天永命 之道。
以此论之。气数之命。亦可以人力推移。而其所以推移之者。亦不害于其顺受欤。大德必得位。仁者必得寿。而以 (第 399H 页)
其为害也益甚矣。 杨氏之道。
过于为我。墨氏 (第 109H 页)
之道。
过于兼爱。子莫执杨墨之中。为我焉而非无君也。兼爱焉而非无父也。然而孟子非之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 …… (第 109H 页)
子孔氏之中。虽空寂矣。未尝为浮屠之学。虽清静矣。未尝为老子之学。虽孝谨矣。未尝为孔氏之学。其害于圣人 之道
也。岂少哉。且浮屠不能为孔氏。孔氏不能为老子。其术异也。其术异而彊与之合者。惑也。今有人被袈裟。袈裟 …… (第 109H 页)
。与诗书六艺之文。并陈于前。而交诵于口曰。我非浮屠之徒也。非老子之徒也。非孔氏之徒也。合浮屠老子孔氏 之道
而一之者也。呜呼。其亦杂矣。吾未见其能一也。然古 (第 109H 页)
之道
术未始不合而为一。今 (第 109H 页)
之道
术。二之而为老子。三之而为浮屠。有大人者。诚削其二之三之者而复一之。则天下无异学矣。今执事欲合三氏 (第 109H 页)
之道。
其志诚大。而其虑诚远矣。然执事将削孔氏。以合于浮屠老子邪。将削浮屠老子。以合于孔氏邪。削孔氏以合于浮 …… (第 109H 页)
。今之交也。求诸容。古之交也。求诸德。今之交也。求诸声。比于容而不齐于心。肖于声而不师于德。其非朋友 之道
也明矣。足下气亮而色和。天性仁厚忠恕。材艺拔乎众。名誉耀乎世。虽一见足下。犹足以为仆之幸。况窃朋友之 …… (第 111L 页)
燕朋逆其师。谓朋之燕昵而违于道也。足下之贤。固非仆之所能及。而既以古人 之道。
相处焉。请与足下为争友。而毋为燕朋。使后世知三人者。其道不相异。卓然有成。则不负于献可。
与李士固( …… (第 112H 页)
少间。乃可作耳。不宣。
与申明宾(皓)
景源常欲足下于文辞。放权谋而去之。修明仁义。以遵圣人 之道。
及蒙所谕。终不见合。窃恐足下之明。不能察其本也。足下曰。为苏轼者。不当为经术。徒伤于词而道不同。是足 …… (第 112L 页)
以是为托。其好经术可知矣。惜乎。轼无师无友。负材而自放。故其所明者智数。所能者言语。卒未有以至于先王 之道
也。诚使轼自少时。获观圣人。闻礼乐仁义之教。又安知其言之不纯于道也。故凡士之有高世之材者。其始也。不 …… (第 112L 页)
吴入楚。传曰。反其狄道也。反其狄道者。无礼义也。自庚午而至庚辰。才十日尔。吴子十日为中国。而反其戎狄 之道。
此所谓一人之身。有时乎中国。有时乎戎狄者也。夫君子本之以义。文之以礼。为人臣能尽其忠。为人子能尽其孝 …… (第 113L 页)
语文字之间。虽能假中国之声。而饰之以中国之容。恶足以进之中国哉。譬如楚人口能为周人之言。而身不行周人 之道。
则是亦楚人而已尔。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中国之谓也。故中国者。人皆有之。惟君 (第 113L 页)
无君。故曰异端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孟子之力拒之痛辟之者。即为天下万世。明人理立人极者也。 上曰。然则 杨之道。
又甚于墨也。臣曰。杨则过于分殊之义。而墨则误于理一之义。本心非为恶。而末流之害吾道则一也。 上曰。世 …… (第 413L 页)
象。只关一己之事。故亲爱之而已。二圣易地则皆然。而若非使吏治国。而将以虐有庳之民。则必不封之也。圣人 之道。
但于公私恩义之间。视其轻重而处之者也。 上曰 万章既问及放字。 (第 414L 页)
 按章首所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者。至此始入题而发明之。其意以为杨墨之害。终至于无父无君。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之地。故予不得已有此辨斥。初非好辩而然云尔○ 杨之道
行则人皆为我。 (第 511L 页)
是无君也。墨 之道
行则人皆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即便是充塞仁义也。充塞仁之极。必至于弑父。充塞义之极。必至于弑君。 (第 512H 页)
是所谓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孟子以异端比于夷狄禽兽。故此章自首至尾。多用夷狄禽兽字。而于此段深辟杨墨。乃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又曰率兽食人。盖以杨墨 之道。
为无异于禽兽。而前后所引夷狄禽兽。将以为證于此也。
东晋清谈。(止)梁武帝事佛。(小注)
 按东晋清 …… (第 512H 页)
 按此惧字。与上文所谓孔子惧之惧。其意同。盖孔子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为惧也。孟子以杨墨无父无君而为惧也。○孟子既以距杨墨放淫辞为自任。则是岂端嘿而能距能放耶。必须明言杨

之道
毕竟至于无父无君率兽食人之害。然后方可使当时晓然。后世明知。此孟子所以不得不极言明辨。是出于不得已也 …… (第 512L 页)
 按此言欲人察孟子不得已好辩之心。而知邪说之真可畏也。
问邪说诐行如何分。双峰饶氏曰说既邪僻。其行必偏诐(小注)
 按异端邪僻 之道。
在于心则为邪心。发于言则为邪说。见于事则为诐行。初则萌于心而出于口。终乃见于行事。元非有两样。只是一 …… (第 513H 页)
 赵氏旧注曰离娄。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尧舜 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按此道字。指仁心言。虽以尧舜之仁圣。若不行仁政于民。而全无裁成辅相之事。 …… (第 514H 页)
。夷则为角。无射为商。此黄钟之五声也。如先天图有八卦。又八卦所生之八卦。)○朱子曰自黄钟至仲吕。相生 之道。
至是穷矣。遂复变而上生黄钟之宫。再生之黄钟不及九寸。只是八寸有馀。然黄钟君象也。非诸宫之所能役。故虚 …… (第 517L 页)
 按汉律历志曰天统始于子半。地统始于丑初。人统受之于寅初。此所谓三统。指天地人三统。
今有仁心仁闻。(止)不行先王 之道
也。
  (第 519L 页)
按仁心仁闻。即上文所谓尧舜 之道
也。先王 (第 520H 页)
之道。
即上文所谓仁政也。然仁心仁政。初非二事。在心则为仁心。发于政则为仁政。尧舜以仁心行仁政者也。惟后世之 (第 520H 页)
君虽有仁心。而不能扩充。以行先王之政者有之。虽有仁政。而不本于心。只依样于政教法度之末者有之。故下文统而言之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政不足以自行。○此章大抵以法先王为主。故章内凡四言先王字。
徒善不足以为政。(止)不能以自行。
 按善即上文仁心仁闻也。政即上文先王 之道
也。盖虽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 (第 520H 页)
之道。
则其所谓仁。为徒善而不足以为政矣。虽有先王之政。而又无仁心以为之本。则其所谓政。为徒法而不能以自行矣 …… (第 520H 页)
 按集注曰所行不过差。今辅氏以此为用意过当

处。用意二字与所行二字。有不同者。未知如何。
圣人既竭目力焉。(止)仁覆天下。
 按既竭目力一条。应首段离娄之明既竭耳力一条。应首段师旷之聪。既竭心思一条。应首段尧舜 之道。
于此更为提起。以结首段之意。
制为法度。以继续之。(注)
 蔡氏清曰此法度字。该规矩准绳六律不忍人之 …… (第 520L 页)
 按亦自圣人而止一句。语意不畅。上文辅氏曰不为法度则圣人之耳目心思。止于圣人之身而已。不能遍天下与后世也。如此然后其意方明白。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止)不因先王 之道。
可谓智乎。
 按此段专为上文继之以不忍人之政一段说。盖 (第 520L 页)
言既有仁心仁闻。而其为政又能行先王 之道。
则譬如为高者因丘陵。为下者因川泽。用力少而成功多。是智者因势顺理之事也。不如此则不智甚矣。故以可谓智 (第 521H 页)
乎结之。○此是礼器说。而孟子引之。故有此故曰二字。
上无道揆。(止)所存者幸。
 按此段言在上者不能行先王 之道
也。由不行先王 (第 521H 页)
之道。
故有上无道揆以下六者之弊。而其国之所存者。是侥倖也。○蔡氏清曰六者重在上无道揆。正是不仁在高位。至于 (第 521H 页)
下无法守。则播其恶于众。而丧亡无日矣。
工不信度
 朱子曰工是百官守法度者。
上无礼。下无学。(止)丧无日矣。
 按此段亦言不行先王 之道。
故在上者无礼。在下者无学。乱民起而其国之丧亡无日矣。上言所存者幸。其下语犹宽。此言丧无日矣。其意益切 (第 521H 页)
矣。
邹氏曰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责其君。(注)
 按责其君者。盖责其君不行先王 之道
也。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第 521H 页)
按引此诗者。盖言在下者不能法先王 之道
也。
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止)吾君不能谓之贼。
 按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者。是能法先王 (第 521L 页)
之道
之事也。吾君不能谓之贼。与上文所云者相反。是不能法先王 (第 521L 页)
之道
者也。
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臣。(注)
 按责其臣者。盖责其臣不行先王 (第 521L 页)
之道
也。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章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止)人伦之至也。
 按此章承上章规矩准绳而 (第 521L 页)
言。盖亦言当行先王 之道
也。所谓圣人。是指先王而言。以下文所引尧舜事观之可见。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按尧舜是 (第 521L 页)
尽其为君臣 之道
者。后之欲尽人伦之至者。当以尧舜为法。譬如人之欲为方圆者。当以规矩为准则也。○上章自仁者在高位以下责 …… (第 521L 页)
 按此不仁字。即承上章不以仁三字而言也。○危菑二者。尚未至于亡。故直曰安其危利其菑。惟亡则虽至不仁者。必知其所恶。故乃曰乐其所以亡。所谓所以者。即荒淫暴虐。所以亡之事也。盖是将来必亡 之道。
而时未至于亡也。故不仁者不知而反乐之也。若已至于亡。虽不仁者。岂以为乐哉。须看所以二字。
孔子曰小子 …… (第 523H 页)
 蔡氏清曰按尚书舜既克谐以孝。瞽瞍允若。然后四岳举之。尧乃妻之。则当无不告而娶之事。理亦甚正。但孟子之文。必有来处。或者以为瞽瞍允若。而嚚母傲弟未必尽化。则告不得娶。似亦有之。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止从)兄是也。
 按仁 之道
至大。如事亲仁民爱物。莫非仁也。然仁之实。以事亲为本。推事亲之实。可以至于仁民爱物也。义之用至广。如 …… (第 526H 页)
 

按论语所谓本立而道生者。言孝弟立而仁义 之道
自此而生也。今饶氏引以为證。而以事亲从兄为本立。此则是也。以智礼乐为道生。恐失本旨也。
莆田黄氏曰前 (第 527H 页)
其所以为我者。非老子为我之道乎。其所以无君者。非老子无君之道乎。杨氏之学。即老子之学也。老子之道。即 杨氏之道
也。其学同也其道同也。则此特一人而异其名耳。故排杨氏之为我则老子之为我。不待言而已自排矣。斥杨氏之无 …… (第 368H 页)
争趍者。正在于杨墨之说。而未必知有老子也。且仲尼之徒。无道老聃之事者。则学孔子者犹知羞称焉。至于杨墨 之道
则其害同乎老子而文之以仁义之名。故其惑人也易。其贼道也深。虽号为学古者。鲜不中其害矣。救其弊者。将先 …… (第 368L 页)
之权诈则排张仪焉。其所以勤勤而戒之。切切而辨之者。严于斧钺而昭于日星。则谓之不排乎老子也。而今夫尧舜 之道
出羲轩。而孟子之所必称者。在于尧舜而不在于羲轩。则谓之不尊羲轩也可乎。先儒有 (第 368L 页)
黎公一为草而有孟 杨之道
之说则雄说矣。司马公又为草而有杨子微奥之论则雄又说矣。遇陈黯之豺而有诘凤之作则雄也不几战乎。朱紫阳大 (第 537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