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有五言古诗而楚襄王时乃有五
言律乎其人信白丁也而读者不之悟其柰之何
  挼绳缚凉州
西凉李皓平北凉问 梁中庸
曰我何如索 (第 38a 页)
中庸
曰未
可量也皓曰嗣若敌我我何能于千里外挼长绳绞其 (第 38a 页)
颈耶 中庸
曰智有短长命有成败若以身死为负计行
为胜公孙瓒岂贤于刘虞耶唐诗请缨下南越挼绳缚
凉州正用此事
  莲 (第 38b 页)
  上座主尚书别𥿄
不审近日尊体寝膳何似道惟涤虑德以润身致五
福之并臻迎百灵之所荐伏惟莭宣无爽时望有归
某窃窥曩史之传芳备载达傄之晦迹疏太传登其
祖帐仅涉沽名陶朱公泛彼柏舟未忘邀利岂若
书中庸
守志大隐存神表独见之能察未萌之事遂
得高杨素莭夙避危时到处烟尘不污指鸿之目终
年云水能怡梦蝶之心然而 (第 1b 页)
也。盖武王末年。周公相武王。而追王上祀之典。大纲略举。及至成王之时。则礼隆乐备。细目毕具。以此看之。 尚书中庸
之说。何尝有矛盾之叹耶。
大学小学。只是一个事。朱子门人。以小学属事。大学属理。先生教以小学。学事亲 (第 161H 页)
莫不心醉而敬服焉。诲后生亹亹不倦。迪以名行。从之游者多循循然儒士也。年七十六而终。临化犹精用不爽。诵 尚书中庸
数章。正席恬然而逝。葬于治南大谷亥向之原。配真城李学时女。有一男夭。取旭阳子有临为嗣。一女适孙永骥。 (第 295H 页)
 

臣对曰。今夫天。有形体焉。有性情焉。有主宰焉。而总以言之。则不过曰理而已。何者。苍苍其形体也。乾乾其性情也。上帝其主宰也。而所以主宰者。即所谓理也。则朱夫子岂欺我哉。楚辞注之云。傍引乎 尚书中庸
之训。而专属之理一边者。真所谓总而论之者也。然则其曰上帝降衷者。犹曰以人而生出人也。同是人也。而有以 …… (第 251L 页)
 臣对曰。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则天命之性。人与物本无间。而气不能无偏全。故性亦有同异。朱子之论有不同者。盖以此也。试尝究之。 中庸
章句。以各得所赋健顺 …… (第 252H 页)
 臣对曰。章首以性道教三者为言。而第二节。拈出道一字者。盖以性道教为一篇之纲领。而一道字。为三言之纲领也。夫天命之性。莫不皆同。而吾人之所用力而复其性者。只在于道之一字。则这道字。上包性下包教。而得其道。然后天命之在我者不失。而教可以立矣。此经文所以于下一节。独以道引起。而先儒所谓 中庸
明道之书者。其意盖出于此。至若戒慎恐惧。又是为道之最紧要工夫。则或问中由教而入之论。似为精切。而其曰 …… (第 256L 页)
 臣对曰。慎独即大学诚意之要旨也。盖正心修身为天德。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王道。而其要在于诚意。诚意之要。在于慎独。程子之独言慎独而不及戒惧者。只是因诚意章慎其独一句而发也。且 中庸
兼未发而言。故兼言戒惧。大学就意之发处言。故只言慎独。则剔出切要之训。恐为停当。而如大学之顾諟敬止。 …… (第 258L 页)
 臣对曰。君子小人之分。亶在于气质之不同。则不待敬肆之间。而其生禀已是有别。是以。下文君子

小人之下。必以一而字说过。章句。于君子则曰德。于小人则曰心。以示其气禀之原自不同。则中庸此章。所以承第一章之专言理。起第四章之始言气也明矣。臣愚以为不必穷本探原。而其兼言气质。自可见矣。
 御制条问曰。朱子之释篇名 中庸
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释此章 (第 263H 页)
中庸
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理。其变名言理之义。可得闻欤。且不偏不倚四字。以心言则可。以理言则终有所不可者 (第 263H 页)
。盖心之未发也。纯一无杂。亭亭当当。无偏系倚着之病。故不偏不倚之称。可以形容其浑然在中之体段。至于理则秪是冲漠无眹而已。既无体段之可言。尚何偏倚之足称哉。朱子于或问。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义曰。不偏不倚者。心之体地之中。无过不及者。理之当事之中。则亦尝以心与理分言之矣。独于此直以理之一字。总括二句而言。此岂非可疑者耶。
 臣对曰。 中庸
字同也。而或言其名义之在此。或言其道理之如此。则变名言理之义。槩可觑得。而所谓不偏也不倚也。总指夫是 …… (第 263H 页)
 御制条问曰。时中之时。以程子禹稷颜子之喻。朱子尧舜禅受之说观之。则意自分晓。盖此时字。如孟子所谓圣之时。子思所谓时措之时。即经权通变。各适其时之谓也。是以。章句曰。随时而处中。又曰。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此正时中之正解。而至于下文。复云戒慎恐惧无时不中。则却似以时中。为须臾不离道之义者。何也。且时中即已发之中。戒惧即未发时工夫。而朱子之合而言之者。其义安在。
 臣对曰。时中之时。已带来须臾不离之义。而究其源。则只当以未发之中为本。窃考朱子之言。曰 中庸
之中。大旨在时中上。若推其本则自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为时中之中。又曰。能时中者。盖有那未发之中在。然 (第 263L 页)
则时中之中。分明是戒慎恐惧中得来。而所谓大本立而达道行也。尧之钦若。舜之

兢业。禹之日孜。颜之好学。无非所以做出他时中之道。而以至孟子所谓圣之时。子思所谓时措者。何莫非这个道理耶。而况本章有小人反 中庸。
小人无忌惮之训。则戒慎恐惧之为中。本文已发之矣。岂朱子之创言耶。
 御制条问曰。说者皆以此章上下二节 …… (第 264H 页)
 臣对曰。此章下一节。为子思之言。蔡氏亦有是说。而试以朱子意考之。不但首章总注言之。至二十八章。先引孔子之言。次有子思之训。而朱子以此以下子思之言。逐条分别之。则何独于此章不然。而李文纯亦谓君子之 中庸
以下。朱子亦以为孔子之言。故不云子思之言。此可谓深得章句之旨。盖此篇首章。即子思所述。此下十章。皆引 (第 264H 页)
夫子之言。以释首章之义。则不应于此一节。反解夫子之

言。朱子之训。无乃有见于是。而所谓自言而自释。则圣人之言。虽甚简奥。亦自明切。如大学之经一章。 中庸
之九经章。反覆言之。而无非所以引起其端。辨说其事。则后儒之以蔡说为误者。似或不为无据矣。 (第 264L 页)
眺。仍命沽酒侑欢。倘佯泉石间。移日而归。后数日感微恙。是月二十二日疾已革。神气不乱。阳阳如平日。口诵 尚书中庸
数章讫。命正席恬然而逝。春秋七十六。明年甲辰正月二十二日。葬于治南大谷曾祖考墓右麓向亥之原。配真城李 (第 656H 页)
  
上座主尚书别纸
不审近日。尊体寝膳何似。道惟涤虑。德以润身。致五福之并臻。迎百灵之所荐。伏惟节宣无爽。时望有归。某窃窥曩史之传芳。备载达僚之晦迹。疏太傅登其祖帐。仅涉沽名。陶朱公泛彼柏舟。未忘邀利。岂若 尚书中庸
守志。大隐存神。表独见之能。察未萌之事。遂得高扬素节。夙避危时。到处烟尘。不污指鸿之目。终年云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