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總集類
于公/乞书甄氏父子节义见公答元)
(侍御/书)其子逄以学行为助教元和十四年二月二日题
题李生壁 (李/平)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或作邽非是洪庆/善云下邳贞观中)
(属泗元和/中属徐)自始及今十四年 (第 9b 页)
(侍御/书)其子逄以学行为助教元和十四年二月二日题
题李生壁 (李/平)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或作邽非是洪庆/善云下邳贞观中)
(属泗元和/中属徐)自始及今十四年 (第 9b 页)
(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太平寰宇记太/白山在凤翔府郿县东南五十里一统志太白山在)
(西安府武功/县南九十里)鸟来(法苑珠林齐邺东大觉寺沙门僧/范姓 李平 乡人也善解群书时称) (第 23b 页)
(西安府武功/县南九十里)鸟来(法苑珠林齐邺东大觉寺沙门僧/范姓 李平 乡人也善解群书时称) (第 23b 页)
勿隳为
可世其业哉宝云代多耆德而别院为七卢所居者曰
观音院尤号整肃院旧多竹熙宁间僧可蟾作此君亭
县令 李平 记之东坡苏公题名其上亭久废而人至今
传诵予少时数造焉别且三十年拘于官寺不能去安
得操几杖从里中耆年想 (第 11a 页)
可世其业哉宝云代多耆德而别院为七卢所居者曰
观音院尤号整肃院旧多竹熙宁间僧可蟾作此君亭
县令 李平 记之东坡苏公题名其上亭久废而人至今
传诵予少时数造焉别且三十年拘于官寺不能去安
得操几杖从里中耆年想 (第 11a 页)
也言买妾纳媵本因聘妇之资而取之今源)鄙情赘(锐/之)
行造次以之纠慝(得/汤)绳违允兹简裁(葛亮表 李平/ 善曰蜀志诸)
(功自矜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王弼曰更为疣赘也言其/曰臣知平鄙情欲因行止之际逼臣取利也老 (第 14b 页)
行造次以之纠慝(得/汤)绳违允兹简裁(葛亮表 李平/ 善曰蜀志诸)
(功自矜不长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王弼曰更为疣赘也言其/曰臣知平鄙情欲因行止之际逼臣取利也老 (第 14b 页)
泰和王氏族谱序
吾泰和故家唐宋来文献有传谱牒有录者不翅数十
姓其自金陵来者七姓七姓源本之盛莫有过王氏者
盖司徒导功德誉望为晋之重也泰和三百年前以诗
书致通显起声光亦莫有过王氏者盖户部侍郎天章
阁待制知諌院贽受知宋仁宗也侍郎之后在宋累累
有科名元盛时以道为乡钜儒尝出游汴时仁宗在汴 李平 章孟邂逅奇之固邀入见辞曰奉父母命游汴而
已遂归国朝混一海宇乡之儒师故老存者无几人而
以道之子子与子启 (第 22b 页)
吾泰和故家唐宋来文献有传谱牒有录者不翅数十
姓其自金陵来者七姓七姓源本之盛莫有过王氏者
盖司徒导功德誉望为晋之重也泰和三百年前以诗
书致通显起声光亦莫有过王氏者盖户部侍郎天章
阁待制知諌院贽受知宋仁宗也侍郎之后在宋累累
有科名元盛时以道为乡钜儒尝出游汴时仁宗在汴 李平 章孟邂逅奇之固邀入见辞曰奉父母命游汴而
已遂归国朝混一海宇乡之儒师故老存者无几人而
以道之子子与子启 (第 22b 页)
「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者死。」回故买羊皮女,谋以转卖。依律处绞刑。(《魏书·刑罚志》。延昌三年 ,尚书李
平奏。又见《通典》一百六十七。)
奏清河国臣为君母服
《礼》:「臣为君党,妻为夫党,俱为 ……妃薨,侍中崔光议,以为君厌降大功,国臣服期。博士封伟伯等、清河国郎中令韩子熙议以为君大功,国臣宜小功 。尚书李 平奏。)
奏立宗室犯法定式
帝宗磐固(《通典》作「磐石」。)周布于天下,其属籍疏远,荫官
奏清河国臣为君母服
《礼》:「臣为君党,妻为夫党,俱为 ……妃薨,侍中崔光议,以为君厌降大功,国臣服期。博士封伟伯等、清河国郎中令韩子熙议以为君大功,国臣宜小功 。尚书李 平奏。)
奏立宗室犯法定式
帝宗磐固(《通典》作「磐石」。)周布于天下,其属籍疏远,荫官
,不听非法拷人,兼以拷石。(《魏书·刑罚志》。永平元年七月,尚书令高肇、尚书仆射清河王泽、尚书邢峦、 李平
、江阳王继等奏。又见《通典》一百六十四。)
奏使刘芳更造乐器
案太乐令公孙崇所造八音之器
奏使刘芳更造乐器
案太乐令公孙崇所造八音之器
有此说。是实乖义。然宗庙之中昭穆不可乱。瀷曾有此言。不可卒既耳。崔沆其佞佛不必深非。星山之迎凤书院以 李文烈
兆年祀享。有遗像手持念珠。退溪以为当时习于风俗。不必为咎。此可为證也。至于立朝无可观则所示当矣。仁宗 (第 535L 页)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三十一岁)十一月赴陜川乡试。(先生尝拟一游伽倻头流山。是时前期发行。拜谢溪堂。退陶先生曰今欲使子知物情而行也。子独心知而慎之。)到星州。与主倅黄锦溪(俊良)论迎凤书院立享仪节。(先是州牧卢庆麟刱书院。将享金寒暄, 李文烈,
李文忠诸贤。而难于位次。士论携贰。锦溪禀于陶山先生。是行承命会议。○退陶先生以寒暄 (第 133H 页)
文烈 两坐之间。隔以屏幛。使各自为尊之意。与锦溪书云琴生归时。口授此意。想已传禀。但琴生以隔屏为未尽。欲别 (第 133H 页)
文烈 两坐之间。隔以屏幛。使各自为尊之意。与锦溪书云琴生归时。口授此意。想已传禀。但琴生以隔屏为未尽。欲别 (第 133H 页)
诸大作。岂不类筝笛之与洪钟。可悦而不可惊耶。若就其所选诸家而言之。如金文烈待外祖议。无异于西汉。益斋 李文烈,
崔春轩诸志。不逊于庐陵。郑仲孚诗序是小文之极工者。而皆见遗。溪谷序则舍闵士尚而取吴肃羽。农岩志则舍四 …… (第 109L 页)
。宋伯玉不知何人。然观其舍益斋而取牧隐。则其见识不足言矣。金君所称前朝数大家者。未必及于李文顺。槩指 文烈, 益斋及牧隐父子与国初权杨村,卞春亭诸公。而谓执事之选。详于近代而略于远耳。然牧隐姑勿论。以国初诸公比 (第 110L 页)
。宋伯玉不知何人。然观其舍益斋而取牧隐。则其见识不足言矣。金君所称前朝数大家者。未必及于李文顺。槩指 文烈, 益斋及牧隐父子与国初权杨村,卞春亭诸公。而谓执事之选。详于近代而略于远耳。然牧隐姑勿论。以国初诸公比 (第 110L 页)
建祠。不用世代之坐。不以陶靖节坐于周程之上。必别其庙以享之。退溪,寒冈两先生。于星山书院。不以初定之 李文烈
坐于寒暄之上。亦必别其庙以享之。实朱子意也。此外诸处书院所祀之人。其人品相类。德业同归者。则虽不无优 …… (第 450H 页)
所云云之例行之。而议者乃曰。星山之别立二李祠者。为其奉佛也。非谓一节人道学儒之不可相杂也。是大不然。 李文烈 传神处。手握数珠。故当时儒生据此。以为不当并享之一疵。然是则彼时一段议论也。至其大意则不在于是。观退 …… (第 450H 页)
祠者。此其大意也。虽无数珠之疵。其不以 李文烈 位之于寒暄上也昭昭矣。如是而不究大意。只拈出奉佛一款。以破今日援据之非者。可谓近乎。信斯言也。陶,陈 (第 450L 页)
所云云之例行之。而议者乃曰。星山之别立二李祠者。为其奉佛也。非谓一节人道学儒之不可相杂也。是大不然。 李文烈 传神处。手握数珠。故当时儒生据此。以为不当并享之一疵。然是则彼时一段议论也。至其大意则不在于是。观退 …… (第 450H 页)
祠者。此其大意也。虽无数珠之疵。其不以 李文烈 位之于寒暄上也昭昭矣。如是而不究大意。只拈出奉佛一款。以破今日援据之非者。可谓近乎。信斯言也。陶,陈 (第 450L 页)
卷之三
跋
睡轩先生文集跋
吾从祖父睡轩先生讳五福。字向之。兄弟五人。先生居第三。韩城府院君 李文烈公 之外孙。议政府赞成松堂先生为从祖父。 (第 328L 页)
文烈, 松堂俱以文章。久典文柄。一家文献。自有渊源。先生生有异质。颖悟夙成。经书诸史。过眼辄诵。为文章。不待 (第 328L 页)
跋
睡轩先生文集跋
吾从祖父睡轩先生讳五福。字向之。兄弟五人。先生居第三。韩城府院君 李文烈公 之外孙。议政府赞成松堂先生为从祖父。 (第 328L 页)
文烈, 松堂俱以文章。久典文柄。一家文献。自有渊源。先生生有异质。颖悟夙成。经书诸史。过眼辄诵。为文章。不待 (第 328L 页)
赠别圣节使金(存敬)
赠别咸镜睦都事(取善)
挽张参判(晚)夫人
赠别松京留守 李平 卿(准)
叠前韵。寄五峰李相公(好闵)。
赠别李正郎从事日本之行
赠枫岳住僧印彦
赠别咸镜睦都事(取善)
挽张参判(晚)夫人
赠别松京留守 李平 卿(准)
叠前韵。寄五峰李相公(好闵)。
赠别李正郎从事日本之行
赠枫岳住僧印彦
出国门。
双鞬只剑骏蹄轻。万里曾过瀚海营。咫尺都门徒步倦。白头今负送君行。
三级浮屠侠骨香。邑人犹说 李平 章。一杯试酹阶前土。应有英灵镇朔荒。(北青。有开国元勋李豆兰遗骨石塔。甚灵异云。)
双溪李学士尚辅乘 (第 235H 页)
双鞬只剑骏蹄轻。万里曾过瀚海营。咫尺都门徒步倦。白头今负送君行。
三级浮屠侠骨香。邑人犹说 李平 章。一杯试酹阶前土。应有英灵镇朔荒。(北青。有开国元勋李豆兰遗骨石塔。甚灵异云。)
双溪李学士尚辅乘 (第 235H 页)
(右四条论书院之所由起)
新书院告成明日。欲祀先圣先师。以厅事未备。就讲堂行礼。宣圣像居中。兖国公颜氏,郕侯曾氏,沂水侯孔氏,邹国公孟氏西上配北上。(并纸牌子)濂溪周先生,(东一)明道程先生,(西一)伊川程先生,(东二)康节邵先生,(西二)司马温国文正公,(东三)横渠张先生,(西三)延平李先生,(东四)从祀(亦纸牌子)并设于地。祭仪别录。祝文别录。(朱子语类)
又云古之祠庙。有并祠许多人者。岂皆择其学之纯驳而祀之。此亦然也。衢州景行堂。祀乡贤五人。而逸平徐先生亦在其中。逸平受业程氏之门人。得其心而推诸人者。是以道学而并祀于他人。古亦有之。然亦与此事微有不同者。彼则但为祀贤。而此则有书院故也。(退溪答卢仁甫书)
按卢公名庆獜。即栗谷之聘丈也。时为星州牧。创立迎凤书院。初欲祀乡贤 李文烈公 兆年,文忠公仁复。而后来议者复以寒暄先生曾往来其地。欲并祀。而顾难其位次。黄锦溪俊良及本州儒生辈皆言 (第 297H 页)
当主祀寒暄。配以 文烈。 而公则以颠倒世代为疑。问于退溪。其答云云。且欲以寒暄为上。两李 (第 297H 页)
次之。皆正南向之位。而寒暄与 文烈 两坐之间。隔以屏障。使各为尊。最后退溪以其书院在云谷而临伊川之上。故改名川谷。主祀程朱两先生。配以寒 (第 297L 页)
暄。别立乡贤祠于院外。祀 文烈, 文忠二公焉。
古之书院非一。槩有有祠者。有无祠者。有祀道学者。有非道学而兼祀者。如永嘉书院中宣尼。东 …… (第 297L 页)
按此所论与上条同。窃谓书院之始为学者藏脩而设。则其祀之必以古昔圣贤。或乡先生之可作后学模范者。以为景仰兴起之地。固其宜也。然一有出入乎正义。而厕祀于其间者。则其在于神道之蹜䠞。后世之讥议为如何哉。今退溪论 文烈 之当祀。而引永嘉,浯溪,泰亨诸书院以实之。先生之言。虽非以此为恰然可法。而特援为例。然后之学者如或不 (第 297L 页)
识其微意所在。而诿之曰非道学而兼祀。退溪亦不以为非。不唯不以为非。且广为引證。以明其当祀云。则岂非大害于义耶。若曰诸院虽皆有兼祀之例。而元结,颜真乡,高登之类皆从配
位。无所甚妨。非如今日 文烈 之专祀而享右。将以取讥乎识者。有乖于尊贤之道云。则岂不明快。而为于扶道学正祀典之义。大有益哉。世采近 …… (第 298H 页)
(右三条论有祀无祀道学乡贤之异同)
大抵学校之设。谁非道学耶。而在书院则为道学之意尤专。其祀贤也。以道学可也。如不得其人则已。幸而得其人。乃泛然不为表异。则无以见崇重道学之意。(退溪答卢仁甫书)
夫以中朝书院言之。亦非一槩。或只祀先圣先师。或祀其地之先贤。或无庙祠。而就其所祠又或非尽道学之人。如卢君所举者。然则 文烈公 忠节虽祀于院。似若无不可者。但书院本为明学而设。人非道学而庙祠未安。则卢君所谋立祠院傍。以护以享。庶 (第 298H 页)
。日者以此事私问于宋哀英甫。英哀以一家之故。不敢终默。出示退陶答李子发书。以为在今栗老当寒暄。牧老当 李文烈
云。则其言与鄙意岂有异哉。而李生传说。不免有误。转辗增附。以是转报于洛下诸卿相。仍成定论云。未知此闻 (第 84H 页)
德峰先生文集序[李晚焘]
昔益斋李先生当丽忠惠王之囚元。𥚁将不测。先生愤不顾身曰。吾知吾君之子而已。与 李文烈公。 奋笔力争。事乃得辨。功在一等。先生以经学文章。股肱王室。礼功盛业。史不胜书。而惟此一事。尤为后世人臣 (第 617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