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务。周通练熟。事有丛剧。谈笑挥洒。素严于卞忠邪崇名节。其长礼部也。值 圣后复位之年。则请致祭吴斗寅, 朴泰辅,
李世华三忠臣暨骊阳府院君。审 庄陵则请褒六臣及严兴道。赐谥金宗瑞,皇甫仁,郑苯。泛滥群书。博闻强记。 (第 20L 页)
西川处士不开帘。吴西坡道一和之曰。春园稳理宜兰亩。夜榻閒褰可月帘。一代名流。争步其韵而酬之。定斋 朴公泰辅。
作记而揭之曰。使而远策名于朝。将为王国之瑞。不幸年不永而无所成名。士友至今痛惜焉。公碧珍李氏。平靖公 (第 75L 页)
节。谭者比诸君实之不拜枢密。当官处事。谨守法度。综理纤密。置水不漏。性至孝。居赞成公忧。致毁几灭性。 朴公泰辅
来吊而心服。及服阕。朴公时秉铨笔。以公善居丧。首荐自代。奉大夫人。备极志物之养。每日必晨兴省寝。或以 (第 107H 页)
。字重九。二十六乙酉。中司马。三十二辛卯。擢明经科。选槐院。升拜兵曹正郎。拟台职。而当 肃宗己巳。见 朴泰辅
谏废 仁显后。受庭刑。出谓从侄澍曰。如不能死职。宁奉身退。即弃官归。终身不仕。公姓金氏。庆州人。系出 (第 538L 页)
书曰。守之以法。则不务乎新奇可知。济之以简。则不察乎小明可想。仍施锡马之典。后每语及公。辄教曰。此是 朴泰辅
之子。盖称人而必本父兄。圣意厚之至也。公虽沉于卑位。不究其用。而乡党敬之。朝廷信之。 圣主褒异之。亦 (第 154L 页)
教 朴泰辅
等疏入。 上亲鞫之。翌日。命棘海岛。公上疏略曰。受刑三臣。以裹疮残壳。急趱三危之程。安知不作异物于途 …… (第 245H 页)
可保。况甚衰暮者乎。若其疏大意。实朝廷讼公之论也。臣愿圣明特垂仁恩。曲轸其可生之道也。 上教政院曰。 泰辅 等忘君立节。其罪有甚于凶逆。得保首领。于渠亦幸。而敢请曲轸生道。今日国家少有纪纲。何敢乃尔。时。天怒 (第 245H 页)
可保。况甚衰暮者乎。若其疏大意。实朝廷讼公之论也。臣愿圣明特垂仁恩。曲轸其可生之道也。 上教政院曰。 泰辅 等忘君立节。其罪有甚于凶逆。得保首领。于渠亦幸。而敢请曲轸生道。今日国家少有纪纲。何敢乃尔。时。天怒 (第 245H 页)
代治。宜无不做。特命升典籍。明日。擢拜弘文馆副修撰。公辞不赴。旋移司谏院献纳。已而。 中宫逊位。谏臣 朴泰辅,
吴斗寅,李世华,李尚真诸公。或死或窜。 下令有复言者。律以逆。公时在岭外闻变。立治疏。趣驾赴京。诣阙 (第 310H 页)
投进。略曰。臣当国有大事之日。不得与诸臣伏閤之列。请治臣罪以为人臣不忠之戒。吴斗寅, 朴泰辅 等贷死流窜。卒死于道。宜少霁威怒。加以恤典。李尚真之减宥。既从儒臣之请。李世华之放释。亦允大臣之劄。 (第 310H 页)
投进。略曰。臣当国有大事之日。不得与诸臣伏閤之列。请治臣罪以为人臣不忠之戒。吴斗寅, 朴泰辅 等贷死流窜。卒死于道。宜少霁威怒。加以恤典。李尚真之减宥。既从儒臣之请。李世华之放释。亦允大臣之劄。 (第 310H 页)
奉教。 上怒甚。蹴御案。案拍公帽。公曰。有死尔。决不敢奉教。 上愈益怒曰。速退速退。其夕。 上鞫谏臣 朴泰辅。
公趋入曰 (第 325H 页)
泰辅 疏何至劳 玉体亲讯。又言烙刑非法刑。泣请还大内。 上为公起。命 …… (第 325H 页)
大臣庭鞫。公引疾不赴。即上劄曰。愿贷 泰辅 死。以示天地好生之德。于是 上命减死远配。已而。命大臣议节目。公又引疾不赴。上劄曰。愿 上存其名号。 (第 325L 页)
泰辅 疏何至劳 玉体亲讯。又言烙刑非法刑。泣请还大内。 上为公起。命 …… (第 325H 页)
大臣庭鞫。公引疾不赴。即上劄曰。愿贷 泰辅 死。以示天地好生之德。于是 上命减死远配。已而。命大臣议节目。公又引疾不赴。上劄曰。愿 上存其名号。 (第 325L 页)
卿宰涕泣屡疏。言甚切至。然天不可回矣。公于天何哉。升正卿拜工曹判书。兼知义禁府。转大司宪。又陈疏显讼 朴泰辅,
吴斗寅。其指陈衮阙则曰。 殿下政令施措。多有所未尽。近或轻视将相。威怒摧折。容易进退。然则在廷臣僚。 (第 352L 页)
血冤。 上不省焉。时抗公议争之者。如赵持谦以为傧臣非诸译则无从闻其言。今不治诸译。只罪大臣。失狱体。 朴泰辅
以为缓纵诸译。谓之不关狱情。径罪大臣非事体。郑载禧以为不治诸译则是信译说而不信士夫。吴某岂不死有馀言 (第 50L 页)
同副承旨退村南公墓碣铭(并序)
往在 肃庙己巳。 中宫逊于私第。于时以直谏得罪者三人。而定斋 朴公泰辅。 其忠烈尤盛。受𥚁尤酷。朝野莫不冤之。顾 天威震叠。至有谏者罪犯凶逆之教。大臣以下多噤默不敢言。惟故 …… (第 107H 页)
首先发 启。请复其官。 上厉声责无严。左右皆失色。而公不慑不挠。抗言不讳。于是 天怒少霁。其后遂命复 泰辅 官。盖公当日之力争。有以启之也。不亦韪哉。谨按公讳垕字载元。始祖金忠。唐汝南人也。仕唐为按廉使。天宝 (第 107H 页)
往在 肃庙己巳。 中宫逊于私第。于时以直谏得罪者三人。而定斋 朴公泰辅。 其忠烈尤盛。受𥚁尤酷。朝野莫不冤之。顾 天威震叠。至有谏者罪犯凶逆之教。大臣以下多噤默不敢言。惟故 …… (第 107H 页)
首先发 启。请复其官。 上厉声责无严。左右皆失色。而公不慑不挠。抗言不讳。于是 天怒少霁。其后遂命复 泰辅 官。盖公当日之力争。有以启之也。不亦韪哉。谨按公讳垕字载元。始祖金忠。唐汝南人也。仕唐为按廉使。天宝 (第 107H 页)
不繁衍。只数人而止。忠烈何其无报也。余感之俱书如右。
记朴文烈事
己巳四月。 仁显圣母将逊位。前应教 朴公泰辅 时罢职。不得参廷请。与僚友共议叫阍。前判书吴公斗寅实为疏头。继而署者朴公以下八十馀人。是月二十五日。 …… (第 439L 页)
禁府。公大人设幕门外。使人言曰欲见手迹。倘以书见遗耶。公曰鞫狱不可通文字。明日更设鞫。领议政权大运曰 泰辅 固万死。既被重刑。乞参酌。 上命速定配所。遂配珍岛郡。时天欲明。公修书于父曰子某幸生至今。定配珍岛天 (第 441L 页)
记朴文烈事
己巳四月。 仁显圣母将逊位。前应教 朴公泰辅 时罢职。不得参廷请。与僚友共议叫阍。前判书吴公斗寅实为疏头。继而署者朴公以下八十馀人。是月二十五日。 …… (第 439L 页)
禁府。公大人设幕门外。使人言曰欲见手迹。倘以书见遗耶。公曰鞫狱不可通文字。明日更设鞫。领议政权大运曰 泰辅 固万死。既被重刑。乞参酌。 上命速定配所。遂配珍岛郡。时天欲明。公修书于父曰子某幸生至今。定配珍岛天 (第 441L 页)
肃宗己巳。 仁显王后将出宫。揆宪倡诸生疏争之。会者一千八百人。是夜忠贞公吴斗寅,忠肃公李世华,文烈公 朴泰辅
被鞫。令复敢言者死。众稍稍自引起。独揆宪及申五相不去。屡呈疏。承政院辄却之。甲戌 仁显王妃复位。拜揆 (第 173H 页)
绰。)可芟夷之。归策功耳。故非老弱踦跛者。悉从公行。于是深河之役。宣民之死者为多。 (朴泰辅
定斋集。下同。)
甲子夏。大旱迄秋。朝廷遣使致祭于金化战场。以祷坛下。因询邑之老人。得官奴继弘。问以 (第 79L 页)
甲子夏。大旱迄秋。朝廷遣使致祭于金化战场。以祷坛下。因询邑之老人。得官奴继弘。问以 (第 79L 页)
衣。荷 主上之知。擢在经幄。谓宜尽忠酬恩。而国有大事。默无一言。乃反阴护赵嗣基滔天之恶。戕杀忠贤。且 朴泰辅
之死国。人莫不怜之。而袖手傍观。终不伸救。致使闵柳诸人。或交递为冢宰。或连据为大司马。权势隆赫。人皆 (第 315L 页)
有休退之志。而权相公大运。于公为堂叔之亲。乃造其门。竭论时事。以复 坤殿为第一义。仍救解陈疏人吴斗寅 朴泰辅
曰。相公若不救二人之死。则将不免天下后世之讥议。权公即治疏力陈二人之不可罪。又李延陵万元。时为薇垣长 (第 570L 页)
迁大司宪兼同知 经筵事,艺文馆提学。改弘文馆提学。拜吏曹,刑曹参判。会姑婿布衣李涏上言颂父之忠。转及 朴泰辅
被刑事。 上谓语犯 先朝。命刑曹逮涏。 上以问公。公谢曰。见涏上言而不能禁。臣之罪也。重臣徐志修言涏 (第 570H 页)
祈晴报谢祭文
洪奉朝贺(凤汉)致祭文
鳌兴府院君金汉耇致祭文
永陵亲祭文
文烈公 朴泰辅 致祭文
忠肃公李世华致祭文
忠贞公吴斗寅致祭文
紫云书院致祭文
坡山书院致祭
洪奉朝贺(凤汉)致祭文
鳌兴府院君金汉耇致祭文
永陵亲祭文
文烈公 朴泰辅 致祭文
忠肃公李世华致祭文
忠贞公吴斗寅致祭文
紫云书院致祭文
坡山书院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