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以下曾玄又若干人。惟顺兴之后。自县监瑱,校理尚质,校理佥中枢萱及继宋玄孙义禁府都事㢸。与夫萱之六女婿 崔相国奎瑞,
徐相国宗泰诸人。俱有闻而已。则公之世德家声。其已郁而不章二百年于兹矣。呜呼。公之事实在己卯乙巳诸录。 (第 433H 页)
左议政洪公乐性。以公有先事弭乱。转危为安之功。上劄请褒赏之典。 上询诸大臣。诸议有不一。上犹命赐田民。公上章固辞。时大司谏李义行。疏论按狱疏漏傅轻之失。公又自引。 批曰。田民之锡。予亦非得已。无怪乎力辞。朝廷举措。务存事面。相劄既发。何辞靳许。疏末附陈。不容如是过引。
拜判敦宁府事。上章乞解本兼诸职。仍再辞 赏典。 不许。
公引 英庙戊申故相臣 崔奎瑞 辞勋事以辞。 批曰。故相辞勋之故。 先朝特加曲谅。今此所施于卿者。即不过赏典。何必过辞乎。卿于本兼诸 (第 599H 页)
拜判敦宁府事。上章乞解本兼诸职。仍再辞 赏典。 不许。
公引 英庙戊申故相臣 崔奎瑞 辞勋事以辞。 批曰。故相辞勋之故。 先朝特加曲谅。今此所施于卿者。即不过赏典。何必过辞乎。卿于本兼诸 (第 599H 页)
惰容见。所好惟研究经史。著述衍溢而不甚蓄。笔法亦遒劲。游涂不拘形迹。惟心契是与。所相善如朴西溪世堂, 崔相国奎瑞。
而朴之言曰。权某之不畏强御。吾侪中未见其人。崔之哭公诗曰。几处遗民有口碑。霜威亦到饮冰知。李相濡素深 (第 562L 页)
。阴结废族。谋为不轨。部署已定。戊申之春。贼形渐绽。闾里日骚。民心汹汹。而内庭漠然不之知也。及奉朝贺 崔公奎瑞。
自龙仁驰上变。而设鞫之命久未下。时公与吴公光运。对直玉堂。相语曰。逆贼之起。本无方所。而朝廷之处之雍 (第 188H 页)
上动容曰。胄筵劝讲之时。儒臣之望于予者。岂如今日。予学力未固。不能塞儒臣之望。可愧也。三月。奉朝贺 崔公奎瑞。
自乡疾驰入上变。当是时。升平日久上下忨愒。直以为逃良役者为小小啸聚。所以应变者。不过差畿邑武守而已。 (第 273L 页)
别将南泰徵和应于内。欲以是月二十日犯京。推戴密丰君坦。蛇纠蚓结。酝酿颇久。朝廷漠然不知。至是。奉朝贺 崔奎瑞
方退居龙仁。因邻人安鑮。始知贼情。疾驰入告。水原府使宋真明续又械送上变人。 王乃命兵曹判书吴命恒为四 (第 326H 页)
授,校书校理,备局训局郎,守御从事官。遇事尽言。无所避论。 孝章世子丧礼之失。正其仪文。又论招延元老 崔奎瑞,
郑齐斗以优养耆德。咨访大事。又论医官滥赏之弊。武臣事党之罪。乡儒倾轧之习。台阁黜补之过。皆切中时病。 (第 385H 页)
难断之中。遽自处于其薄乎。盖古者丧期无数。虽加数月。何害于义。馈奠之又加数月。亦是伸情之一端也。其答 崔奎瑞
之问曰。国丧未葬前。何可行祥祭乎。若曰略设则不成祥祭。记昔沙溪老先生小祥。适值 仁穆王后国恤。只于是 (第 219H 页)
酉四月。迁窆于江华府井浦乙向之原。孺人原城元氏。原平府院君斗杓玄孙。祖梦殷。考命卨。皆蚤率。外祖忠贞 崔公奎瑞。
与判书公姻友。约为婚。及长。孺人有奇疾。府君书其掌曰。守以示意。洗马公喜曰。 (第 533H 页)
(配享)领议政金昌集。(忠献公。) 领议政 崔奎瑞。 文忠(一本文忠作忠正。)公。 左议政闵镇远。(文忠公。) 左议政赵文命。(文忠公。) 领议政金在鲁 (第 464H 页)
河演。 世祖朝李仁孙。 宣祖朝沈守庆,郑琢。 孝宗朝具仁垕。 显宗朝宋时烈。 肃宗朝南九万。 景宗朝 崔奎瑞。
英宗朝闵镇远,李宜显,李台佐,金兴庆,金在鲁,俞拓基,金尚鲁,洪凤汉,金致仁。致仕还卜三人。 定宗朝 …… (第 239L 页)
复拜相者二人。燕山朝金寿童。 仁祖朝张维。拜相不就者四人。 仁祖朝张维。 肃宗朝尹拯,权尚夏。景宗朝 崔奎瑞。 未及出而卒者。惟 肃宗朝闵镇长 …… (第 239L 页)
尚宪,宋时烈。 显宗室郑太和。 肃宗室南九万,朴世采,尹趾完,崔锡鼎。 景宗室李濡。 英宗室金昌集, 崔奎瑞, 闵镇远,赵文命,金在鲁。
天咫玉格
胡元瑞笔丛云。段成式酉阳杂俎所列目玉格。宋人以下。亡不骇其异。而 (第 240H 页)
复拜相者二人。燕山朝金寿童。 仁祖朝张维。拜相不就者四人。 仁祖朝张维。 肃宗朝尹拯,权尚夏。景宗朝 崔奎瑞。 未及出而卒者。惟 肃宗朝闵镇长 …… (第 239L 页)
尚宪,宋时烈。 显宗室郑太和。 肃宗室南九万,朴世采,尹趾完,崔锡鼎。 景宗室李濡。 英宗室金昌集, 崔奎瑞, 闵镇远,赵文命,金在鲁。
天咫玉格
胡元瑞笔丛云。段成式酉阳杂俎所列目玉格。宋人以下。亡不骇其异。而 (第 240H 页)
旧甲云回。徒见山高而水清。则以小子追感之心。曷其不酬忠报劳。以答前宁人攸受休哉。一丝扶鼎则有故奉朝贺 崔奎瑞。
片言折冲则有故大司宪洪景辅,故参判吴光运。同时殉节则有忠悯公李凤祥,忠壮公南延年,赠参判洪霖。亦粤诸 (第 442L 页)
勋臣。咸能协筹奋膂。亟荡妖氛。盟申带砺。纪载旂常。予懋乃庸。曰笃不忘。故奉朝贺 崔奎瑞, 海恩府院君吴命恒,丰陵府院君赵文命家。遣官致祭。荩臣之褒。尝所承聆。记旧之举。何靳殊典。灵城君朴文秀 (第 442L 页)
勋臣。咸能协筹奋膂。亟荡妖氛。盟申带砺。纪载旂常。予懋乃庸。曰笃不忘。故奉朝贺 崔奎瑞, 海恩府院君吴命恒,丰陵府院君赵文命家。遣官致祭。荩臣之褒。尝所承聆。记旧之举。何靳殊典。灵城君朴文秀 (第 442L 页)
明殿。吉禘于 太庙。隮祔 英宗大王 真宗大王。以文正公宋时烈追配于 孝宗庙庭。以忠献公金昌集,忠正公 崔奎瑞,
文忠公闵镇远,文忠公赵文命,忠靖公金在鲁。配享于 英宗庙庭。先是丙申夏。 教曰昔在 孝宗大王时。先正 …… (第 313L 页)
世宗。文敬公金安国之追配 仁宗。实我朝之成宪也。命于 英宗祔庙时举而行之。政府会圈 英宗配享功臣。以 崔奎瑞, 闵镇远,赵文命,金在鲁四相臣议入。 教曰故相臣金昌集决策之大议。殉身之危忠。实合庙庭之 …… (第 313L 页)
。徒见山高而水清。则以小子追感之心。曷其不酬忠报劳。以答前 宁人攸受休哉。仍赐祭策勋殉节诸臣及故相臣 崔奎瑞。 赠谥故宰臣洪景辅,吴光运。收录故岭伯黄浚后孙。又命诸道搜访从征将士生存者。倡义殉节泯灭者。悉加褒奖收 (第 326L 页)
世宗。文敬公金安国之追配 仁宗。实我朝之成宪也。命于 英宗祔庙时举而行之。政府会圈 英宗配享功臣。以 崔奎瑞, 闵镇远,赵文命,金在鲁四相臣议入。 教曰故相臣金昌集决策之大议。殉身之危忠。实合庙庭之 …… (第 313L 页)
。徒见山高而水清。则以小子追感之心。曷其不酬忠报劳。以答前 宁人攸受休哉。仍赐祭策勋殉节诸臣及故相臣 崔奎瑞。 赠谥故宰臣洪景辅,吴光运。收录故岭伯黄浚后孙。又命诸道搜访从征将士生存者。倡义殉节泯灭者。悉加褒奖收 (第 326L 页)
辞疏末。初欲附陈讲学之要。既有成本。而旋以分外为嫌而止。)○八月。赴 长陵迁窆之礼。(是行也。与少陵 崔公奎瑞,
霞谷郑公齐斗相会 陵下。数日从容。先生禀于霞谷曰。近来山林出处。与古有异。公以儒门先进。每轻其去就。 (第 481H 页)
谏长者四。公痛凶逆偃息。常以惩讨为己任。屡登对。继以疏极陈沐浴之义。三司之拘细嫌避大论者皆罢之。又论 崔奎瑞
尝于私亲崇奉问议时。所对意态回巧。又其疏敢自拟于 皇朝薛瑄之因曹石用事见几退去。其心迹可恶。宜严斥绝 (第 393H 页)
而怡然不以为忧。戊戌五月。感疾。以初八日。告终于寓舍。享年六十三。里妪村叟。莫不涕洟。如悲亲戚。艮齐 崔公奎瑞。
在邻寓。闻而异之曰。士大夫知公者。固宜有百身之痛。彼妇孺之无知。亦何为而悲也。闰八月。敀葬于阳城县西 (第 321L 页)
令。论郑浩,赵尚健护党毒正之罪。大为党人所嫉。果遭削黜。屏居江村。转寓阳城邑底。与内从兄艮斋 崔公奎瑞
相依。辛丑。除司成。移军资监正。又移侍讲院辅德。连拟司谏执义。靳点。赵泰耇请于三品中选拟堂上。首以公 …… (第 485L 页)
。敬陵参奉。妣咸从鱼氏。尚衣院佥正史周女。本生父讳普兴。进士。祖讳尚复。司导(一作䆃)寺佥正。曾祖讳 奎瑞。 领议政 赠谥忠贞公。与参奉公同出于寺(一作司)导(一作䆃)寺正讳硕英。君生而肌肤玉雪。唇红齿白。英爽 (第 501L 页)
。敬陵参奉。妣咸从鱼氏。尚衣院佥正史周女。本生父讳普兴。进士。祖讳尚复。司导(一作䆃)寺佥正。曾祖讳 奎瑞。 领议政 赠谥忠贞公。与参奉公同出于寺(一作司)导(一作䆃)寺正讳硕英。君生而肌肤玉雪。唇红齿白。英爽 (第 501L 页)
而不染者。龟川李公世弼之言也。其曰。清而厚质。简而能温。裕乎其无自满之色。淡乎其有不尽之味者。奉朝贺 崔公奎瑞
之言也。千载之下。览斯文者。庶可以得公之髣髴矣。至若夫人梱内之政。固非外人所尽知。而当乙巳春。判书公 …… (第 510L 页)
。次得载正言。次得舆出为淳后。二女婿。监役张民翼,李匡文。李明弼继子夏鼎。女适县监赵景彬。李思孝一子 奎瑞。 赵基命继子载溥。记昔公尝语吾先子曰。吾有二子。必皆贵。然若论韵格。俱不及吾。何者。以其稍近今世人耳。 (第 522L 页)
。次得载正言。次得舆出为淳后。二女婿。监役张民翼,李匡文。李明弼继子夏鼎。女适县监赵景彬。李思孝一子 奎瑞。 赵基命继子载溥。记昔公尝语吾先子曰。吾有二子。必皆贵。然若论韵格。俱不及吾。何者。以其稍近今世人耳。 (第 522L 页)
意。有所疏陈矣。批旨不许。使与馆阁同议撰出。臣不胜惶闷焉。设使丁丑奏文。果出于其时副使之手。其时副使 崔奎瑞。
是后来主文之臣。其文望有非臣所可比拟。不可只以摄价之故。援以为例也明矣。况臣取考槐院奏文誊录。则丁丑 (第 477H 页)
陈奏奏请文字二本。皆非 奎瑞 所撰。乃其时右议政兼大提学臣崔锡鼎所撰也。夫以大臣兼带文衡而撰进此二文。则朝家所以严重其事体。致慎于 (第 477H 页)
陈奏奏请文字二本。皆非 奎瑞 所撰。乃其时右议政兼大提学臣崔锡鼎所撰也。夫以大臣兼带文衡而撰进此二文。则朝家所以严重其事体。致慎于 (第 477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