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初闻柳外莺风静御炉香篆细日高斧座衮衣/明螭头陛拥黄麾仗豹尾班联白玉珩最喜及)
(时勤庶政苍蝇声里听鸡鸣真迹存 高上舍佑/釲 处观者疑为思陵御制实枫山集中诗也惟)
(及时二字集本作君王御笔更之是枫山一集/曾归乙夜之览矣附 (第 12b 页)
(时勤庶政苍蝇声里听鸡鸣真迹存 高上舍佑/釲 处观者疑为思陵御制实枫山集中诗也惟)
(及时二字集本作君王御笔更之是枫山一集/曾归乙夜之览矣附 (第 12b 页)
后各出其言务勿
戾于圣贤而有裨世教使吾党之文振起一境之内岂
不盛哉其言之不怍恃韬荒之助我也
与 高念祖 论诗书
京师苦 (第 4b 页)
念祖 无恙伏承手教再四谆谆以诗律下问 (第 4b 页)
念祖 年齐于仆而谦以自牧若此又处客途穷乏之时 …… (第 4b 页)
曲愈下辞未终而意已尽四始六义阙焉而犹谓之诗
此则仆之所不识也而 念祖 以未能工此为虑是何足
道哉比得 (第 6b 页)
念祖 所为述祖德诗讽咏数过深有合乎古
人恭俭好礼廉静疏达之义此非有本者不能为也而
又谦以自牧无一足以动其心 …… (第 6b 页)
于古也不难耳仆
自至大同未尝为诗辱索新诗无以报命谨录杂文六
首冀 念祖 教其不及幸甚幸甚广平之行何日 (第 6b 页)
念祖
同舟而来中忽相失不禁悢悢也 (第 6b 页)
戾于圣贤而有裨世教使吾党之文振起一境之内岂
不盛哉其言之不怍恃韬荒之助我也
与 高念祖 论诗书
京师苦 (第 4b 页)
念祖 无恙伏承手教再四谆谆以诗律下问 (第 4b 页)
念祖 年齐于仆而谦以自牧若此又处客途穷乏之时 …… (第 4b 页)
曲愈下辞未终而意已尽四始六义阙焉而犹谓之诗
此则仆之所不识也而 念祖 以未能工此为虑是何足
道哉比得 (第 6b 页)
念祖 所为述祖德诗讽咏数过深有合乎古
人恭俭好礼廉静疏达之义此非有本者不能为也而
又谦以自牧无一足以动其心 …… (第 6b 页)
于古也不难耳仆
自至大同未尝为诗辱索新诗无以报命谨录杂文六
首冀 念祖 教其不及幸甚幸甚广平之行何日 (第 6b 页)
念祖
同舟而来中忽相失不禁悢悢也 (第 6b 页)
钱而卜也呜呼三传胡氏孰赢孰缩经与传之孰轻
孰重安得起仲原父立而相其平准也与
春秋意林序
往予与 高念祖 同舟至天津 (第 16a 页)
念祖 书簏中携刘仲原父
春秋权衡意林凡一十九卷宋刻甚工时岁在甲辰七
月暑未退挥汗读之舟中未暇抄录也既而 (第 16a 页)
念祖 留京
师二书为有力者所得予在大同闻之颇以为憾越五
年颍州刘考功公㦷相遇济南揖罢亟语予以获权衡 (第 16a 页)
为喜问以意林则无之又五年求之清苑陈参议祺公
遂以权衡抄本贻予复从宛平孙侍郎耳伯所抄得意
林然后二书悉为吾有原父在当日声誉与庐陵欧阳
子相上下暨弟贡父并以经术闻其说春秋尤长二书
之外有春秋传一十五卷予获之书贾舟中又有说例
二卷文权二卷惜乎不能尽得也予感是书自舟中读
后几不复遇求之十年乃始得焉而予之为客不自知
其已老矣南还之日 念祖 无恙尚期共读之兼以二书 (第 16b 页)
孰重安得起仲原父立而相其平准也与
春秋意林序
往予与 高念祖 同舟至天津 (第 16a 页)
念祖 书簏中携刘仲原父
春秋权衡意林凡一十九卷宋刻甚工时岁在甲辰七
月暑未退挥汗读之舟中未暇抄录也既而 (第 16a 页)
念祖 留京
师二书为有力者所得予在大同闻之颇以为憾越五
年颍州刘考功公㦷相遇济南揖罢亟语予以获权衡 (第 16a 页)
为喜问以意林则无之又
遂以权衡抄本贻予复从宛平孙侍郎耳伯所抄得意
林然后二书悉为吾有原父在当日声誉与庐陵欧阳
子相上下暨弟贡父并以经术闻其说春秋尤长二书
之外有春秋传一十五卷予获之书贾舟中又有说例
二卷文权二卷惜乎不能尽得也予感是书自舟中读
后几不复遇求之十年乃始得焉而予之为客不自知
其已老矣南还之日 念祖 无恙尚期共读之兼以二书 (第 16b 页)
题十五完人墨迹
崇祯十七载爰立作宰辅五十人国亡后存者尚多其
出处或殊居恒与世接欲求为完人难矣机山阁老考
终于江南未入
皇朝版图之前皭然无滓当时幸免东市之祸晚节益
为正人所依归即卷中九人皆见危授命者也公孙介
维持以示予予请悉出笥中所藏复益以傅公冠张公
国维文公安之彭公期生沈公犹龙五先生手迹装池
卷后并阁老标题改称十五完人墨宝谨拜手而书其
末
高念祖 先世遗墨跋
予 (第 8b 页)
高念祖 一饭不忘其先与之言非祖父之言勿道
也尝集其先世手书装潢成卷盖虽南游舒越西北入
于燕齐梯涉数千里必载以 (第 8b 页)
行其用心勤矣昔江左诸
王氏多工书至唐则天后索诸其裔方庆方庆集其先
二十八人之书以献后命善书者钩画设九宾观之武
成殿上其遗迹流传世以为宝今高氏数公虽不尽以
能书著俾传诸子孙克尽如 念祖 之用心守以勿失焉 (第 8b 页)
知不为后时所宝 念祖 请予书其尾其以予言为可徵
也夫
锄菜翁梦记跋
周礼占㝱有六曰正曰噩曰思曰寤曰喜曰惧若曹先
生所 (第 9a 页)
崇祯十七载爰立作宰辅五十人国亡后存者尚多其
出处或殊居恒与世接欲求为完人难矣机山阁老考
终于江南未入
皇朝版图之前皭然无滓当时幸免东市之祸晚节益
为正人所依归即卷中九人皆见危授命者也公孙介
维持以示予予请悉出笥中所藏复益以傅公冠张公
国维文公安之彭公期生沈公犹龙五先生手迹装池
卷后并阁老标题改称十五完人墨宝谨拜手而书其
末
高念祖 先世遗墨跋
予 (第 8b 页)
高念祖 一饭不忘其先与之言非祖父之言勿道
也尝集其先世手书装潢成卷盖虽南游舒越西北入
于燕齐梯涉数千里必载以 (第 8b 页)
行其用心勤矣昔江左诸
王氏多工书至唐则天后索诸其裔方庆方庆集其先
二十八人之书以献后命善书者钩画设九宾观之武
成殿上其遗迹流传世以为宝今高氏数公虽不尽以
能书著俾传诸子孙克尽如 念祖 之用心守以勿失焉 (第 8b 页)
知不为后时所宝 念祖 请予书其尾其以予言为可徵
也夫
锄菜翁梦记跋
周礼占㝱有六曰正曰噩曰思曰寤曰喜曰惧若曹先
生所 (第 9a 页)
黄陶庵集序 瞿福桂浩气吟序
佟氏幽愤录序 范勋卿文集序
高玄期景玄堂集序 高寓公稽古堂诗集序
高念祖 怀寓堂诗集序
第十七卷 序四
吴梅村诗集序 季沧苇诗集序
施愚山诗集序 宋子建遥和集序
(第 14b 页)
佟氏幽愤录序 范勋卿文集序
高玄期景玄堂集序 高寓公稽古堂诗集序
高念祖 怀寓堂诗集序
第十七卷 序四
吴梅村诗集序 季沧苇诗集序
施愚山诗集序 宋子建遥和集序
(第 14b 页)
有人焉尔乎如无其人而忠孝之
精气复叠成灰于尺幅之间光怪陆离见于山川而
烛于天我知其不终没没也巳
高念祖 怀寓堂诗序
余于诸方尊宿所心师者一人曰楞严白法琮公公
发明心地悬契寂照虚空之理而外脩婴儿行顾好
与高 (第 22b 页)
长公 念祖 游数为余言其人余以是见 (第 22b 页)
念祖 如
旧相识也 (第 22b 页)
念祖 之祖父为玄期寓公二水部夙承家
学文章之菁华与名理之苕颍皆成于胎性根于种
智其为诗清虚婉约么弦独唱昔人 (第 22b 页)
所谓孤桐朗玉
自有天律庶几似之 念祖 以余老马识涂出其行卷
以求一言余窃谓诗文之道势变多端不越乎释典
所谓熏习而巳有世间之熏习韩子之所谓无 (第 23a 页)
望其
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
光者是也有出世间之熏习佛氏所谓应以善法扶
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
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證洁
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者是也出世间之熏习
则 念祖 之于琮公咨决扣击者故当朝夕从事焉而
世间诗文宗旨亦岂有有外于是乎易曰拟议以成 …… (第 23a 页)
于变化则谓之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而
疑于神矣韩子之云根茂实遂膏沃光晔者亦是物
也世间与出世间亦岂有二道乎 念祖 之为诗去烦
除滥俗情既尽妙气来宅其熏习于琮公者深矣如
染香人身有香气知其不待乎佣耳搰目戛戛而求
之矣 (第 23b 页)
精气复叠成灰于尺幅之间光怪陆离见于山川而
烛于天我知其不终没没也巳
高念祖 怀寓堂诗序
余于诸方尊宿所心师者一人曰楞严白法琮公公
发明心地悬契寂照虚空之理而外脩婴儿行顾好
与高 (第 22b 页)
长公 念祖 游数为余言其人余以是见 (第 22b 页)
念祖 如
旧相识也 (第 22b 页)
念祖 之祖父为玄期寓公二水部夙承家
学文章之菁华与名理之苕颍皆成于胎性根于种
智其为诗清虚婉约么弦独唱昔人 (第 22b 页)
所谓孤桐朗玉
自有天律庶几似之 念祖 以余老马识涂出其行卷
以求一言余窃谓诗文之道势变多端不越乎释典
所谓熏习而巳有世间之熏习韩子之所谓无 (第 23a 页)
望其
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
光者是也有出世间之熏习佛氏所谓应以善法扶
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
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證洁
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者是也出世间之熏习
则 念祖 之于琮公咨决扣击者故当朝夕从事焉而
世间诗文宗旨亦岂有有外于是乎易曰拟议以成 …… (第 23a 页)
于变化则谓之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而
疑于神矣韩子之云根茂实遂膏沃光晔者亦是物
也世间与出世间亦岂有二道乎 念祖 之为诗去烦
除滥俗情既尽妙气来宅其熏习于琮公者深矣如
染香人身有香气知其不待乎佣耳搰目戛戛而求
之矣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