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按复之者即全之也。故曰及其成功也一也。岂可与复与全而二之哉。恐终不免为语病。
大学章句大全下小注。大旧 音泰。
今读如字。
 按大学章句朱子手定本。载于仪礼经传通解中。而大学下注曰大旧 (第 259H 页)
音泰。
今读如字。盖大学本礼记篇名。而郑玄注孔颖达疏也。注疏。以大学为至大之学而音作泰。朱子始解为大人之学。 (第 259H 页)
故谓今读如字也。大学章句大全。是明儒胡广等所编。而于大全下收入此八字。则有若大学与大全之大。皆旧 音泰。
今读如字。而曰旧曰今。太无曲折。此明儒之失也。
篇题。○孔氏之遗书。
 按兼孔子曾子及曾子门人说。如 (第 259H 页)
 按遂或作队。队或作坠。字相通也。雷火坠地。或为石块也。
既济礿祭。〇陆云祭之薄者。
 评曰以翰为飞。不以为鸡号。以礿为祭。不以为瀹菜。疏矣。
大传。易有大极。〇陆云大 音泰。
大极元也。马云北辰也。
 论曰马融以北辰为太极。今人愕然不信。然求诸字义。实无错误。原夫 (第 620L 页)
   朱子仍程叔子改正本而作集注。但移诗云瞻彼淇奥节于止于信之下。又于诚意章前。补完格物致知一传。而两程所定。未尝以经传区别。朱子章句始分。作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 郑氏云大学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 朱子曰。大学大人之学也。较旧说甚明。陆氏释文。大旧 音泰。
然郑,孔之说。未尝作此音。旧音谬。
 明明德。 郑氏曰。明明德。谓在明其至德。孔疏云大学之道。在于章 (第 166H 页)
。)○𡇷𡇤。(造父为御。𡇷𡇤 为右。
音泰丙。列子。作 (第 15L 页)
用于兑矣。大抵兑说也者。以说字之兑边加言。以其音义之同也。我国兑误 音泰(태)
。脱误音 (탈)。而按字书兑徒外切(뙤)。脱徒活切(똴)。二字母皆从一徒字。则二字之并出而为一义无疑 (第 481L 页)
(见伯乐相马经)翠鬃翻雾。白肉垂雪。禽飞(拾遗记。有骏马。名飞禽。)四蹄。龙媒七尺。𡇷𡇷(𡇤。 音泰。
𡇷。音丙。古之善御马者。见穆天子传。)加以美荐。红阳(古之知马者。)秣以芗粒。于是。络金羁。驾飞轩 (第 118H 页)
 书题小学。 吴氏曰小子所入之学也。此则乡学国学之学也。饶氏曰小子之学也。此则小子所学之学也。学字有二义如何。大学亦然耶。
古者小学大学。皆以学舍而言。至朱子定为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皆以所入之学而言。故改大学之

音泰
者曰读如字。今吴氏饶氏之说皆从朱子。非有异也。
 立教请肄简谅。 简字以书编观之。则与谅字不伦如何。 (第 415H 页)
恨。他不能尽欲道。惟愿诗礼对时益茂。
答吴致重大学问目
 大学。 朱子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旧 音泰。
太字义。与大小学之义不同。音义始出于大全之首。于序则当读以太。自大全以下。始读以大字耶。太学自是古者 (第 176H 页)
 序文。八岁则入小学。十有五年则入大学云云。窃疑三代以前。小学大学。虽有教之之法。而犹未有成书。故勿轩熊氏曰。小学为庠门。以此推之。则大学亦为舍名。似当读为太。或有以大字读者。不亦误乎。
王制注。上庠东序。右学东胶。四代之大学也。下庠西序。左学虞序。四代之小学也。盖其教小人以小节之所曰小学。教大人以大节之所曰大学。不必在书称大。在舍称太。然杨升庵曰。古大字音义。与泰通。大别。作泰。自范晔作后汉书始用之。避其家讳也。庄子。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谓大庭氏也。管子书。有泰春泰夏泰秋泰冬。董仲舒。阳居泰夏。阴居泰冬。正用管子语。则大冬大夏。皆 音泰。
今人皆失其读。然则书亦可读泰乎。更详之。
 序文曰。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云云。或谓既字。当属上 (第 247H 页)
等。便是次第。许氏说。恐不可非。(辛亥)
问旧音读泰。今读如字何也。曰大学古学馆名。与大庙大室之大同 音泰。
朱子以学馆既废。则此只是书名。只得对小子之学。而称大人之学。今读如字。
问孔氏之遗书。曰大学一书。其 (第 452L 页)
  

读书琐义
气质是天气地质。朱子曰。性是理。无那天气地质。此理没安顿处。太极图解。五行质具于地。气行于天。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也。(已下大学。)
章句一篇。发前人未发者甚多。大有简编改易。小至训释釐正皆然。而其辞谦。序中但以补程子所定书中阙漏疏略者自居。然朱子自言一生看大学启蒙。透得前人所未到者。其自任之意。实包在此句中。读大学者。须先以补阙略一语。为此序眼目。然后方见朱子定著章句之功为甚广也。
大旧 音泰
今读如字八字。章句本例。皆两行分注。与中庸题下中者不偏不倚云云者同例也。明儒既有别行大书之例。则此又 (第 357H 页)
祭示。(大簇阳声第二。应钟为之合。地祇所祭于北郊。谓神州之神及社稷。)
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大 音泰。
)以祀四望。(姑洗阳声第三。南吕为之合。四望。五岳四镇四窦。)
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禹乐)以祭 (第 546L 页)
 

音泰。
后仿此。
注智者明义理识时势。
 明义理则必不为兴甲危士。结怨诸侯。以其养人者害人。识时势则自知其大 (第 561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