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總集類
詔令奏議類
谕皇太子
自前旨谕汝之后于初十十一十二此三日前进穷追
其溃窜狼狈之状总不堪观妇人稚子悉自杀戮弃之
而去获一老妇生口问之云其部落自相攻杀重被伤
残昼夜奔逃已前去四日由此观之其去盖已远矣若
费扬古兵得及堵剿此贼决不能脱若更愆期噶尔丹
或得乘间遁去然此贼胆已丧落断不能存永永败绝
矣我师欲悉往追逐八十日之粮已尽万一为军食所
窘我如许全盛而至官员军士已奏成功为何因此逋
诛残寇致重困我师职此之故与诸臣佥谋公议前抵
费扬古之师以追击之不及则还酌量简选士马遣发
前往此于伊桑阿所报之外特颁谕旨咸令闻知朕于
十三日凯旋启行朕躬安好恭请 皇太后慈安 诸皇子诸王大小诸臣以致军士皆佳以 (第 7a 页)
自前旨谕汝之后于初十十一十二此三日前进穷追
其溃窜狼狈之状总不堪观妇人稚子悉自杀戮弃之
而去获一老妇生口问之云其部落自相攻杀重被伤
残昼夜奔逃已前去四日由此观之其去盖已远矣若
费扬古兵得及堵剿此贼决不能脱若更愆期噶尔丹
或得乘间遁去然此贼胆已丧落断不能存永永败绝
矣我师欲悉往追逐八十日之粮已尽万一为军食所
窘我如许全盛而至官员军士已奏成功为何因此逋
诛残寇致重困我师职此之故与诸臣佥谋公议前抵
费扬古之师以追击之不及则还酌量简选士马遣发
前往此于伊桑阿所报之外特颁谕旨咸令闻知朕于
十三日凯旋启行朕躬安好恭请 皇太后慈安 诸皇子诸王大小诸臣以致军士皆佳以 (第 7a 页)
文宗坠履不遗。骤分圭瑞。而微臣伤弓是惧。
常蹈春冰。伏值陛下大明初升。临照四海。知臣常忝禁署。
逮事 穆宗。 念已废之旧物。悯既伤之弱羽。召自沧海。擢授
黄阁。明德每覆其瑕玼。至仁常矜其衰疾。参赞万务。倏已
六 (第 20b 页)
常蹈春冰。伏值陛下大明初升。临照四海。知臣常忝禁署。
逮事 穆宗。 念已废之旧物。悯既伤之弱羽。召自沧海。擢授
黄阁。明德每覆其瑕玼。至仁常矜其衰疾。参赞万务。倏已
六 (第 20b 页)
纵。词高黄竹。思缛白云。含毫而瑞景扬光。摛
藻而非烟动色。臣早司纶綍。尝忝内庭。雕虫薄技。实感宪
宗 穆宗 文宗知奖。不揆浅薄。辄进诗一首。轻渎宸严。伏增
惶惕。谨随状奉进。
** 进新旧文十卷状 (第 10b 页)
藻而非烟动色。臣早司纶綍。尝忝内庭。雕虫薄技。实感宪
宗 穆宗 文宗知奖。不揆浅薄。辄进诗一首。轻渎宸严。伏增
惶惕。谨随状奉进。
** 进新旧文十卷状 (第 10b 页)
三十二年,晋协办大学士。未几内召,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三十四年,督办粤汉铁路。
德宗暨 慈禧皇太后 相继崩,醇亲王载澧监国摄政。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 (第 240 页)
场积弊八策。
光绪五年,晋国子监司业。吏部主事吴可读奏请预定大统之归,太后敕廷臣妥议。之洞疏曰: 『穆宗毅皇帝 立嗣,继嗣即是继统;此出于两宫皇太后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而为皇上所深愿。乃可读于所不必虑者而过虑 (第 242 页)
,于所当虑者而未及深虑。 穆宗 「继嗣」之语,屡奉懿旨:「人君子孙凡言继嗣者,即指缵承大统而言。继统、继嗣本无区别,其分为两事,乃明 (第 242 页)
代张璁、桂谬说;高宗钦定「仪礼义疏」,已辞而辟之。矧今懿旨申命再三,设有迷妄小人舞文翻案,廷臣皆得执简而争:不必虑者一也。所举宋太宗背太祖、明景帝背英宗,然德昭非太宗子、见深非景帝子也。若皇上以皇子嗣 穆宗, 名为先朝之继体,实则今日之麟振;有何嫌疑、有何吝惜?以皇上之仁孝,受两宫皇太后之殊恩,起自宗支、付之 (第 242 页)
神器,必不忍负皇太后、必不忍负 穆宗: 不必虑者二也。赵普、黄之辈,诚难保其必无。然明世宗紊大统而慝私亲,以兴献已没也;使其尚在,必能以礼 …… (第 242 页)
性最厚,忠直恪恭;他日如有妄进异言者,必能出一语以为之救正:不必虑者三也。至请明降懿旨:将来大统仍归 穆宗 嗣子;意则无以 …… (第 242 页)
易矣,辞则未尽善也。缘前奉懿旨:「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 穆宗 为嗣。参以该主事之说,是一生而已定为后之义,即一生而已定大宝之归;将类建储,有违家法:所谓未及虑者一 …… (第 243 页)
意」四字,言简意骇,至坚至确;天下万世,谁敢不遵?顾圣意宜遵,家法亦宜守。今日之事,约有二说:浅之为 穆宗 计者,则但如诸臣之议,并请一浑函懿旨,略谓屡次懿旨俱已赅括,皇上孝友性成,必能处置尽善,似无所妨矣, …… (第 243 页)
。是此日以恐类建储而承统之说不能定,异日又以恐类建储而承继之旨不能宣,是令皇上转多难处矣。然则深之为 穆宗 计、而即为宗社计,惟有因承统者以为承嗣一法,不能遽定何人承继;将来缵承大统者,即承继 (第 243 页)
穆宗 为嗣。此则本乎圣意、合乎家法,皇上处此,亦不至碍难。伏请两宫圣裁,即以此意明降懿旨;皇上亲政之初,循 …… (第 243 页)
利宏矣。在两宫慈爱之念,惟期于继嗣、继统久远遵行,岂必亟亟焉指定一承继之人而后慰;即 穆宗 在天之灵,当亦愿后嗣圣德永绥洪祚,又岂必斤斤焉早标一嗣子之目而后安?此固为我国家亿万年之至计,即使专 (第 244 页)
为 穆宗 嗣子策之,似亦无善于此者矣。或谓礼制精深,动关名义;由此以承统为承嗣之说,安保日后无泥古聚讼者!则臣 …… (第 244 页)
曰:「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三代人君,凡继先君之统者,即为先君之后;虽无父子之名,而用父子之礼。皇上承 穆宗 之统矣,何以又别立后?不知父子之说,汉、唐来久已不行;且皇上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已有明文,文宗有子,则 (第 244 页)
穆宗 无子矣。岂有御宇十三年、功德溥四海之先帝,而不为立后者。其不足辨一也。一曰:「礼」嫡子不得后大宗。不 …… (第 244 页)
立嗣者也。嗣君既为大宗,则虽以子为先君后,于礼、于法不能别立嗣者也。然则就今日事势论之,将来皇子虽为 穆宗 之嗣子,仍无妨为皇上之嫡子。尊尊,亦亲亲也。皇朝律令对承继之文,则曰本生父母,他日称谓区别,圣心自有 …… (第 244 页)
遗腹之男,复鲜慰情胜无之女。伤心千古,夫复何言!承嗣、承统之说,不过于礼制典册之中,存此数字空文;俾 穆宗 在天之灵爽,虽远而不远、几忘而不忘,庶可稍慰两宫鬻闵之思,且伸皇上友于之爱。夫吴可读区区之贬谪小臣耳 …… (第 245 页)
开陈至道,皇上孝悌之心油然而自生,尊尊、亲亲之等秩然而不紊;任贤去佞、内修外攘,则所以仰体两宫、上慰 穆宗 者,固不仅在继嗣承统一端而已也。即以此一端而论,其沃心正本之方,亦在彼而不在此。伏惟皇太后与皇上名分 (第 245 页)
已定,恩谊日笃,皇太后视皇上所生皇子,无论承继 穆宗 与否,同为己孙;皇上视所生皇子,无论承继 (第 245 页)
穆宗 与否,同为己子。君臣一德,共济艰难,此宗社之福而臣民之愿也。臣恭绎懿旨中「即是此意」、「妥议具奏」二 (第 245 页)
德宗暨 慈禧皇太后 相继崩,醇亲王载澧监国摄政。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 …… (第 240 页)
场积弊八策。
光绪五年,晋国子监司业。吏部主事吴可读奏请预定大统之归,太后敕廷臣妥议。之洞疏曰: 『穆宗毅皇帝 立嗣,继嗣即是继统;此出于两宫皇太后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而为皇上所深愿。乃可读于所不必虑者而过虑 (第 242 页)
,于所当虑者而未及深虑。 穆宗 「继嗣」之语,屡奉懿旨:「人君子孙凡言继嗣者,即指缵承大统而言。继统、继嗣本无区别,其分为两事,乃明 (第 242 页)
代张璁、桂谬说;高宗钦定「仪礼义疏」,已辞而辟之。矧今懿旨申命再三,设有迷妄小人舞文翻案,廷臣皆得执简而争:不必虑者一也。所举宋太宗背太祖、明景帝背英宗,然德昭非太宗子、见深非景帝子也。若皇上以皇子嗣 穆宗, 名为先朝之继体,实则今日之麟振;有何嫌疑、有何吝惜?以皇上之仁孝,受两宫皇太后之殊恩,起自宗支、付之 (第 242 页)
神器,必不忍负皇太后、必不忍负 穆宗: 不必虑者二也。赵普、黄之辈,诚难保其必无。然明世宗紊大统而慝私亲,以兴献已没也;使其尚在,必能以礼 …… (第 242 页)
性最厚,忠直恪恭;他日如有妄进异言者,必能出一语以为之救正:不必虑者三也。至请明降懿旨:将来大统仍归 穆宗 嗣子;意则无以 …… (第 242 页)
易矣,辞则未尽善也。缘前奉懿旨:「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 穆宗 为嗣。参以该主事之说,是一生而已定为后之义,即一生而已定大宝之归;将类建储,有违家法:所谓未及虑者一 …… (第 243 页)
意」四字,言简意骇,至坚至确;天下万世,谁敢不遵?顾圣意宜遵,家法亦宜守。今日之事,约有二说:浅之为 穆宗 计者,则但如诸臣之议,并请一浑函懿旨,略谓屡次懿旨俱已赅括,皇上孝友性成,必能处置尽善,似无所妨矣, …… (第 243 页)
。是此日以恐类建储而承统之说不能定,异日又以恐类建储而承继之旨不能宣,是令皇上转多难处矣。然则深之为 穆宗 计、而即为宗社计,惟有因承统者以为承嗣一法,不能遽定何人承继;将来缵承大统者,即承继 (第 243 页)
穆宗 为嗣。此则本乎圣意、合乎家法,皇上处此,亦不至碍难。伏请两宫圣裁,即以此意明降懿旨;皇上亲政之初,循 …… (第 243 页)
利宏矣。在两宫慈爱之念,惟期于继嗣、继统久远遵行,岂必亟亟焉指定一承继之人而后慰;即 穆宗 在天之灵,当亦愿后嗣圣德永绥洪祚,又岂必斤斤焉早标一嗣子之目而后安?此固为我国家亿万年之至计,即使专 (第 244 页)
为 穆宗 嗣子策之,似亦无善于此者矣。或谓礼制精深,动关名义;由此以承统为承嗣之说,安保日后无泥古聚讼者!则臣 …… (第 244 页)
曰:「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三代人君,凡继先君之统者,即为先君之后;虽无父子之名,而用父子之礼。皇上承 穆宗 之统矣,何以又别立后?不知父子之说,汉、唐来久已不行;且皇上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已有明文,文宗有子,则 (第 244 页)
穆宗 无子矣。岂有御宇十三年、功德溥四海之先帝,而不为立后者。其不足辨一也。一曰:「礼」嫡子不得后大宗。不 …… (第 244 页)
立嗣者也。嗣君既为大宗,则虽以子为先君后,于礼、于法不能别立嗣者也。然则就今日事势论之,将来皇子虽为 穆宗 之嗣子,仍无妨为皇上之嫡子。尊尊,亦亲亲也。皇朝律令对承继之文,则曰本生父母,他日称谓区别,圣心自有 …… (第 244 页)
遗腹之男,复鲜慰情胜无之女。伤心千古,夫复何言!承嗣、承统之说,不过于礼制典册之中,存此数字空文;俾 穆宗 在天之灵爽,虽远而不远、几忘而不忘,庶可稍慰两宫鬻闵之思,且伸皇上友于之爱。夫吴可读区区之贬谪小臣耳 …… (第 245 页)
开陈至道,皇上孝悌之心油然而自生,尊尊、亲亲之等秩然而不紊;任贤去佞、内修外攘,则所以仰体两宫、上慰 穆宗 者,固不仅在继嗣承统一端而已也。即以此一端而论,其沃心正本之方,亦在彼而不在此。伏惟皇太后与皇上名分 (第 245 页)
已定,恩谊日笃,皇太后视皇上所生皇子,无论承继 穆宗 与否,同为己孙;皇上视所生皇子,无论承继 (第 245 页)
穆宗 与否,同为己子。君臣一德,共济艰难,此宗社之福而臣民之愿也。臣恭绎懿旨中「即是此意」、「妥议具奏」二 (第 245 页)
二年,英国使臣威妥玛因云南戕杀教士马嘉理,要求不遂,下旗将归国,鸿章以全权大臣赴烟台邀威妥玛商办。威妥玛坚求严办,适俄、德、法、美、日、奥六国公使及兵舰齐集烟台,鸿章故示整暇,往来谈宴,并召诸使、水师将领大会乐饮;六国协力阻英之请,乃与威妥玛定优待往来通商事宜,复寻旧盟。
三年,议覆 穆宗毅皇帝 、孝哲 (第 790 页)
毅皇 后升祔位次,奏言:礼亲王等请仿照奉先殿成案增修龛座,为折中之论。惟太庙规制有定,国家统绪无穷;醇亲王 (第 790 页)
请明降谕旨,晓示天下,自今以往,亲尽则祧,并请以后殿东西二梢间永藏祧主,此则导皇上以大让、酌庙制以从宜。礼贵因时,让为美德,非天子不议礼;应否允行,应秉圣裁。诏并如议。八月,晋豫亢旱,鸿章筹巨款赈济。时直隶亦患水,永定河居五大河之一,累年漫决,害
尤甚;鸿章修复金门闸及南上北三灰坝、卢沟桥以下二百馀里改河筑堤,缓其溜势,别浚大清河、滹沱河、北运河、减河以资宣泄。自是水患少纾。
五年,恭题 穆宗毅皇帝 、孝哲 (第 791 页)
毅皇 后神主,赏加太子太傅衔。
六年七月,始创海军,订造铁甲诸船于外洋;以管驾需才,奏立北洋水师学堂。 (第 791 页)
电报之设也,鸿章初行于大沽北塘海口台,以通天津,传达号令;八月,遂设南北洋电线,自天津循运河逾江抵镇江而达上海,亘三千里。未几,各国请于上海建万国电报公司暨南北洋海线,于是接办沿海陆线,过浙、闽至粤,道里以倍。后十馀年间,电线布满各省。巴西通商,以全权大臣定约。十二月,福建巡抚刘铭传疏请开行铁路,鸿章议有九便,事下所司。
七年六月,因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前岁春圣体违和,特谕各直省延访良医,鸿章疏荐道员薛福辰;至是大安,予优叙。九月 …… (第 791 页)
九年正月,奏请回籍营葬,予假两月,假满即回署任。六月,命署理直隶总督兼通商大臣;累疏乞终制,不允。
十年八月,服阕,授大学士、直隶总督兼通商大臣。十月,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皇太后五旬万寿,赐御书「揆元经体」匾额,仍授文华殿大学士。时法、越搆兵,越之山西 …… (第 792 页)
十四年,海军成,为船二十有八舰;檄饬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全队,周历南北、印度各海面练习风涛阵技,岁率为常。
十五年,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归政,懿旨赏用紫缰。
十七年二月,命偕山东巡抚张曜校阅海军。十一月 (第 793 页)
,热河教匪滋事,蔓延平泉、朝阳、建昌、赤峰四州县,分扰蒙古翁牛特诸旗;遣直隶提督叶志超往剿,旬日平其乱,下部议叙。
十九年正月,鸿章七十寿辰,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御书「调鼎凝釐」匾额、「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对联、福寿益寿 (第 793 页)
字,御笔蟠桃图、无量佛带嗉貂褂诸珍物,上御书「钧衡笃祜」匾额、「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勚富文年」对联、福寿字、无量佛诸珍物赐之。
二十年正月,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六旬万寿,赏戴三眼花翎,子经迈员外郎。五月,朝鲜以东学党乱来乞师, …… (第 793 页)
二十六年正月,京察;鸿章自同治三年始,十三次京察,并蒙优叙。二月,以上三
旬万寿,赏穿方龙补服。四月,补两广总督。六月,调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时值拳匪肇乱,八国联军攻夺大沽台,陷天津。七月,入京师,上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西幸,命偕庆亲王奕劻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迭奉电旨,以鸿章公忠素著 …… (第 796 页)
二十七年七月,和议成,联军退,鸿章力请回銮,奉俞旨。诏行新政,设政务处,充督办政务大臣,旋署总理外务部事务。九月,卒。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宏远;由翰林 (第 796 页)
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朝廷特沛殊恩,晋封伯爵,翊赞纶扉。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匡济艰难,辑和中外,老成谋国,具有深衷。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立和约,悉合机宜。方冀大局全定,荣膺懋赏;遽闻溘逝,震悼良深!李鸿章著先行加恩,照大学士例赐恤,赏给陀罗经被,派恭亲王溥伟带领侍卫十员,前往奠醊;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其馀饰终之典,再行降旨。十月,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 …… (第 796 页)
加恩议和王大臣及东南各督抚;追奖鸿章成绩,特再赐祭一坛,子经迈以三四品京堂候补。十一月,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奕劻等奏,据呈请为已故大学士功德在民、恳建专祠一摺,已故大学 …… (第 797 页)
著准于京师建立专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顺舆情,而隆报享。
二十八年四月,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原任大学士李鸿章,忠勋久著,饰终之典,前已迭霈恩施;现在灵柩 (第 798 页)
三年,议覆 穆宗毅皇帝 、孝哲 (第 790 页)
毅皇 后升祔位次,奏言:礼亲王等请仿照奉先殿成案增修龛座,为折中之论。惟太庙规制有定,国家统绪无穷;醇亲王 (第 790 页)
请明降谕旨,晓示天下,自今以往,亲尽则祧,并请以后殿东西二梢间永藏祧主,此则导皇上以大让、酌庙制以从宜。礼贵因时,让为美德,非天子不议礼;应否允行,应秉圣裁。诏并如议。八月,晋豫亢旱,鸿章筹巨款赈济。时直隶亦患水,永定河居五大河之一,累年漫决,害
尤甚;鸿章修复金门闸及南上北三灰坝、卢沟桥以下二百馀里改河筑堤,缓其溜势,别浚大清河、滹沱河、北运河、减河以资宣泄。自是水患少纾。
五年,恭题 穆宗毅皇帝 、孝哲 (第 791 页)
毅皇 后神主,赏加太子太傅衔。
六年七月,始创海军,订造铁甲诸船于外洋;以管驾需才,奏立北洋水师学堂。 (第 791 页)
电报之设也,鸿章初行于大沽北塘海口台,以通天津,传达号令;八月,遂设南北洋电线,自天津循运河逾江抵镇江而达上海,亘三千里。未几,各国请于上海建万国电报公司暨南北洋海线,于是接办沿海陆线,过浙、闽至粤,道里以倍。后十馀年间,电线布满各省。巴西通商,以全权大臣定约。十二月,福建巡抚刘铭传疏请开行铁路,鸿章议有九便,事下所司。
七年六月,因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前岁春圣体违和,特谕各直省延访良医,鸿章疏荐道员薛福辰;至是大安,予优叙。九月 …… (第 791 页)
九年正月,奏请回籍营葬,予假两月,假满即回署任。六月,命署理直隶总督兼通商大臣;累疏乞终制,不允。
十年八月,服阕,授大学士、直隶总督兼通商大臣。十月,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皇太后五旬万寿,赐御书「揆元经体」匾额,仍授文华殿大学士。时法、越搆兵,越之山西 …… (第 792 页)
十四年,海军成,为船二十有八舰;檄饬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全队,周历南北、印度各海面练习风涛阵技,岁率为常。
十五年,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归政,懿旨赏用紫缰。
十七年二月,命偕山东巡抚张曜校阅海军。十一月 (第 793 页)
,热河教匪滋事,蔓延平泉、朝阳、建昌、赤峰四州县,分扰蒙古翁牛特诸旗;遣直隶提督叶志超往剿,旬日平其乱,下部议叙。
十九年正月,鸿章七十寿辰,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御书「调鼎凝釐」匾额、「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对联、福寿益寿 (第 793 页)
字,御笔蟠桃图、无量佛带嗉貂褂诸珍物,上御书「钧衡笃祜」匾额、「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勚富文年」对联、福寿字、无量佛诸珍物赐之。
二十年正月,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六旬万寿,赏戴三眼花翎,子经迈员外郎。五月,朝鲜以东学党乱来乞师, …… (第 793 页)
二十六年正月,京察;鸿章自同治三年始,十三次京察,并蒙优叙。二月,以上三
旬万寿,赏穿方龙补服。四月,补两广总督。六月,调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时值拳匪肇乱,八国联军攻夺大沽台,陷天津。七月,入京师,上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西幸,命偕庆亲王奕劻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迭奉电旨,以鸿章公忠素著 …… (第 796 页)
二十七年七月,和议成,联军退,鸿章力请回銮,奉俞旨。诏行新政,设政务处,充督办政务大臣,旋署总理外务部事务。九月,卒。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大学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李鸿章,器识渊深,才猷宏远;由翰林 (第 796 页)
倡率淮军,戡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朝廷特沛殊恩,晋封伯爵,翊赞纶扉。复命总督直隶兼充北洋大臣,匡济艰难,辑和中外,老成谋国,具有深衷。去年京师之变,特派该大学士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使臣妥立和约,悉合机宜。方冀大局全定,荣膺懋赏;遽闻溘逝,震悼良深!李鸿章著先行加恩,照大学士例赐恤,赏给陀罗经被,派恭亲王溥伟带领侍卫十员,前往奠醊;予谥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以示笃念荩臣至意。其馀饰终之典,再行降旨。十月,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 …… (第 796 页)
加恩议和王大臣及东南各督抚;追奖鸿章成绩,特再赐祭一坛,子经迈以三四品京堂候补。十一月,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奕劻等奏,据呈请为已故大学士功德在民、恳建专祠一摺,已故大学 …… (第 797 页)
著准于京师建立专祠,列入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顺舆情,而隆报享。
二十八年四月,谕曰:朕钦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原任大学士李鸿章,忠勋久著,饰终之典,前已迭霈恩施;现在灵柩 (第 798 页)
覆陈津通铁路利害摺(光绪十五年二月八日台北府发)
光绪十五年二月十六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钦奉正月十五日 慈禧皇太后 懿旨:『前据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请由天津至通州接修铁路,当经降旨允准,嗣据御史余联沅等先后奏请停办,均 …… (第 124 页)
事权,必能竭力整顿。其馀非臣所知,不敢滥保,有负朝廷访求人才、整顿武备之至意。
五月二十日,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刘铭传奏整顿武备请饬海军衙门详定营规操练章程刊发各省并遵保将才一摺,除所 …… (第 139 页)
光绪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奉朱批:览奏均悉。覆陈各节,均属明晰。叙述现办情形,亦尚覈实。该抚嗣后务当实力图功,虚心集益,固不必顾恤浮言,亦不可固执成见。慎终如始,用副委任。勉之!钦此。
台湾暂难改省摺(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十月十九日准兵部咨:九月初五日钦奉 慈禧 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奕环等奏称,台湾要区,宜有大员驻扎。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 (第 155 页)
光绪十五年二月十六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钦奉正月十五日 慈禧皇太后 懿旨:『前据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奏请由天津至通州接修铁路,当经降旨允准,嗣据御史余联沅等先后奏请停办,均 …… (第 124 页)
事权,必能竭力整顿。其馀非臣所知,不敢滥保,有负朝廷访求人才、整顿武备之至意。
五月二十日,奉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刘铭传奏整顿武备请饬海军衙门详定营规操练章程刊发各省并遵保将才一摺,除所 …… (第 139 页)
光绪十五年二月十二日奉朱批:览奏均悉。覆陈各节,均属明晰。叙述现办情形,亦尚覈实。该抚嗣后务当实力图功,虚心集益,固不必顾恤浮言,亦不可固执成见。慎终如始,用副委任。勉之!钦此。
台湾暂难改省摺(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十月十九日准兵部咨:九月初五日钦奉 慈禧 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奕环等奏称,台湾要区,宜有大员驻扎。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 (第 155 页)
六年正月,再陈病状,请饬将军穆图善就近赴省暂署督篆。二月,诏可。又谕曰:杨岳斌病势甚笃,情词恳切,若再勉强挽留,朝廷亦有所不忍。惟穆图善剿办东南回匪并安抚已降之众,一时能否遽赴省垣,尚须斟酌情形,不致顾此失彼,方为妥善。杨岳斌俟穆图善到省接署督篆后,将一切情形详细告知,再议起程;毋得遽行回籍,致误公事。四月,解任,遂回籍。
光绪元年,叩谒 穆宗毅皇帝 梓宫;仍恳回籍养亲。谕曰:杨岳斌于水师一切事宜最为熟悉,著前赴长江一带,每年与彭玉麟往来巡阅,将各营 …… (第 18 页)
十年正月,岳斌以母老病重辞。上原之,令俟母病稍愈,即遵前旨赴闽。七月,谕湖广总督卞宝第曰:战局已开,军情万紧;杨岳斌深谙兵机,当移孝作忠,力图报称。著传知剋日成军,出膺重任。岳斌于是再出视师。九月,命迅往江南,帮办军务,与曾国荃随时会筹战守。寻谕曰:法兵见佔基隆,台北府城万紧;著派杨岳斌帮办左宗棠军务,迅赴福建,驻扎漳、泉一带,联络绅勇,设计渡台,速图逐法之策。岳斌疏报募勇成军,并请在长沙添募,合成三十营。上不许,饬即将所选十二营迅速赴援。十月,敬摅管见:一、简练京外制兵,分扼险要。一、团练海上民兵,合力防卫。一、豫筹屯粮,以充军实。一、重防陆地,以出奇制胜。一、量移机汽局,以免疏失。上韪之。是月,恭逢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五旬万寿,上以岳斌奉诏治军,不遑将母,赏伊母御书「教忠衍庆」扁额一方、大缎二匹 …… (第 19 页)
十三年,丁母忧;岳斌在籍捐修文庙、书院,筹添乾、凤、永、保乡试号舍,建节孝祠。再遇岁歉,出家资运谷米平粜,全活颇众。十六年,卒于家。遗疏入。谕曰:前任陕甘总督杨岳斌,忠勇性成,勋劳卓著。咸丰初年,随同前大学士曾国藩剿办发逆,创立师船,由湖北、江西、安徽直薄江宁,肃清江面数千里,厥功甚伟。同治三年,克复江宁省城,蒙 穆宗毅皇帝 眷念勋勤,赏给一等轻车都尉,并赏加太子少保衔,复由福建提督简授陕甘总督。嗣因亲老,准其回籍终养。朕御 (第 20 页)
光绪元年,叩谒 穆宗毅皇帝 梓宫;仍恳回籍养亲。谕曰:杨岳斌于水师一切事宜最为熟悉,著前赴长江一带,每年与彭玉麟往来巡阅,将各营 …… (第 18 页)
十年正月,岳斌以母老病重辞。上原之,令俟母病稍愈,即遵前旨赴闽。七月,谕湖广总督卞宝第曰:战局已开,军情万紧;杨岳斌深谙兵机,当移孝作忠,力图报称。著传知剋日成军,出膺重任。岳斌于是再出视师。九月,命迅往江南,帮办军务,与曾国荃随时会筹战守。寻谕曰:法兵见佔基隆,台北府城万紧;著派杨岳斌帮办左宗棠军务,迅赴福建,驻扎漳、泉一带,联络绅勇,设计渡台,速图逐法之策。岳斌疏报募勇成军,并请在长沙添募,合成三十营。上不许,饬即将所选十二营迅速赴援。十月,敬摅管见:一、简练京外制兵,分扼险要。一、团练海上民兵,合力防卫。一、豫筹屯粮,以充军实。一、重防陆地,以出奇制胜。一、量移机汽局,以免疏失。上韪之。是月,恭逢 慈禧 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五旬万寿,上以岳斌奉诏治军,不遑将母,赏伊母御书「教忠衍庆」扁额一方、大缎二匹 …… (第 19 页)
十三年,丁母忧;岳斌在籍捐修文庙、书院,筹添乾、凤、永、保乡试号舍,建节孝祠。再遇岁歉,出家资运谷米平粜,全活颇众。十六年,卒于家。遗疏入。谕曰:前任陕甘总督杨岳斌,忠勇性成,勋劳卓著。咸丰初年,随同前大学士曾国藩剿办发逆,创立师船,由湖北、江西、安徽直薄江宁,肃清江面数千里,厥功甚伟。同治三年,克复江宁省城,蒙 穆宗毅皇帝 眷念勋勤,赏给一等轻车都尉,并赏加太子少保衔,复由福建提督简授陕甘总督。嗣因亲老,准其回籍终养。朕御 (第 20 页)
齐体。先公五年卒。合祔。举一子四女。子来铉承文院副正字。不胜丧卒。女适牧使郑东教,牧使金思稙,翊赞成 载淳,
郡守尹谦圭。来铉娶府使金载华女。生一子源吉郡守。郑东教子郑汉容参奉。金思稙子金永爵吏参。女郑翼容县监 (第 38H 页)
。成 载淳 无育。尹谦圭女李濡。源吉娶校理赵良镇女。生四子一女。奎东,箕东,奎相,翼东。女适林箕洙。侧出子斗相。 …… (第 38H 页)
。邀诗社诸公。留连唫畅。其琐细都不理也。有遗集若干卷。海东七子文抄藏于家。配赠贞敬夫人昌宁成氏。翊赞 载淳 女。文简公讳浑十世孙也。先公二年庚申生。后公二年庚午卒。权厝公墓右冈。辛未正月壬子。启公圹左而祔焉。 (第 52L 页)
。成 载淳 无育。尹谦圭女李濡。源吉娶校理赵良镇女。生四子一女。奎东,箕东,奎相,翼东。女适林箕洙。侧出子斗相。 …… (第 38H 页)
。邀诗社诸公。留连唫畅。其琐细都不理也。有遗集若干卷。海东七子文抄藏于家。配赠贞敬夫人昌宁成氏。翊赞 载淳 女。文简公讳浑十世孙也。先公二年庚申生。后公二年庚午卒。权厝公墓右冈。辛未正月壬子。启公圹左而祔焉。 (第 52L 页)
乐。而师门所手题者也。其见称于人。如安定弟子焉。与蔡公复休,卞公至鼎。最相源源。以资丽泽。尝与朴参判 载淳,
郑寅宁,寅焕。行乡饮礼于乡校。远近章甫之会观者甚众。洪侯致荣。为宰本县。亲枉咨访。勖之以武城之 (第 161H 页)
谨按 正庙御制 英宗行录。 王晚年移御庆熙宫。宫苑有亭曰映翠。地耸可以眺望。社稷坛在其西。毓祥宫在其北。 王诚孝出天。以不能久侍慈颜。为终身之慕。每于晨朝诣映翠亭。移时俯伏。瞻望毓祥宫。泫然而还。夕必如之。祈寒盛暑。未或废焉。尝教曰予之如此。即定省之意也。
千官玉佩响玲珑。黄幄深深拜帝宫。风马云车瞻髣髴。漫空一气北辰中。
谨按 正庙御制 英庙行录。甲辰三月十九日。即 毅皇帝 殉社之日也。 王率文武诸臣。亲裸于大报坛。自祭前数日。 御素斋居。教于群臣曰礼曰听无声视无形。又曰 (第 345L 页)
弟 赠教官百逵之第二子镇常。为后。官至牧使。女适金箕应牧使。曰朴猷焕。曰金箕章。进士 赠吏议。镇当男 载淳。
早没。歧淳。今县监。庶男羽淳。 (第 460H 页)
载淳 男秉益。进士。歧淳二男。并幼。县监公将树碣于墓道。授秉德以家状一通。令撰次成文。德衰病昏耄而义不敢辞 (第 460H 页)
载淳 男秉益。进士。歧淳二男。并幼。县监公将树碣于墓道。授秉德以家状一通。令撰次成文。德衰病昏耄而义不敢辞 (第 460H 页)
月。葬广州大旺面沙川里亥坐。生二男二女。男戴淳早没。歧淳今县监。羽淳侧室出。女适俞致兢,黄厚渊进士。 载淳
男。秉益进士。女适李容殷今吏参。李婿男。时昌,时明。馀幼。岐淳二男。并幼。公慎重寡默。持身谨饬。接人 (第 476L 页)
人许东宾,赵光镀。孙男二曰弘器,弘翊。女适士人赵锡麟,生员吴应云。弘器二男克淳,哲淳。弘翊五男孝淳, 载淳,
义淳,止淳,必淳。以下繁不录。请余文者六世孙圣镐也。
止山成处士墓表(辛酉)
处上讳载晰字圣与。自号 (第 507L 页)
止山成处士墓表(辛酉)
处上讳载晰字圣与。自号 (第 507L 页)
惊一世。龉堂公之言曰。惟吾祖愿忠 天朝遗志炳若。吾何敢不述。于是采南明逸史。编年系事。有纲有目。自 毅皇帝
十七年。至永历乃止。名其书曰正纲。其文则史。其志也祖孙也。其义也君臣也。龉堂公没。其子建初甫世其学。 (第 481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