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祝德麟” 相关资源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甲寅乡试石鼓赋卷真迹

  题刘屏山集  祝芷塘
编修属题接叶亭
   唱和诗卷 哭赵损之二首
  覃溪购得宋椠施元之注苏诗属赋
  罗两峰画醉钟馗图 (第 4b 页)
   题刘屏山集
幼读紫阳书先河溯原本韦哉执友三属纩戒缱绻屏
山忠义家恤孤见诚悃冠而字以词内腴外勿烜曾颜
子可师友道尚謇謇作论述圣传正学启关楗平生三
字符元吉复不远四十称病翁覃溪自息偃遗文二十
卷精光出球琬弈棋争边角利小众口噂刱议复荆襄
高屋瓴水建方知开济心匪必乐飞遁招剑诗徒吟掀

髯日未晚閒境吾熟游何为自厓反出处绰有馀公真
立脚稳史家传道学意恐多岐溷知弟草若师一山岂
分巘区区界鸿沟盍念先一饭
    祝芷塘
编修属题接叶亭唱和诗卷
此亭得名自前辈(汤西厓侍郎张南/华詹事皆尝寓此)文酒坛场各分队
百年传舍阅人 (第 8b 页)
故应铭背作思鲈(范成大制墨事/见老学庵笔记)
   祝芷塘
编脩 (第 9a 页)
(德麟)
接叶亭图
人为碧海神山侣亭傍丛花丑石安异世定怀风景好
此生得倚玉枝难衣冠前辈名相继琴奕中宵兴未阑
(第 9a 页)
  送李啬生归扬州后却寄
论交谈艺气飞扬清夜才邀共举觞枫叶江天舟楫杳
桂华楼榭雨风凉悲伤短发秋三月沦落高才水一方
计日贲来还有约粪除东序布藜床
  怀 祝芷塘
闻住华亭四五年东风辄为望江船料应玉貌今衰丑 (第 16b 页)
兰雪轩许氏诗。载列朝诗集及明诗综。或名或号。俱以景樊载录。余尝著清牌录序。详辨之。懋官之在燕。以示 祝翰林德麟。
唐郎中乐宇。潘舍人庭筠。三人者。轮读赞许云。及余在此。论诗综阙谬。因及许氏。尹公曰。尤悔庵侗外国竹枝 …… (第 281H 页)
况万里异乡。如逢故人一面哉。
琉璃厂中六一斋。初遇俞黄圃世琦字式韩。目清眉秀。疑其为潘庭筠,李调元, 祝德麟,
郭执桓诸名士也。此诸人者。有先余交游者。故名芬牙颊。若数须眉。及与俞笔语之际。为写柳惠风送其叔父弹素 …… (第 282H 页)
持云水浮。最是萧条极目处。迢遥万里使人愁。余尝徜徉于金鳌玉蝀之间。而雨村(李调元。)秋楼(潘庭筠。) 芷塘(祝德麟。)
诸名流。庶几可遇。然郭氏执桓没已六年矣。(闻执桓死于乾隆乙未八月云。)绘声集。当有更刻之本。而求之厂 (第 283L 页)
水浮。最是萧条极目处。迢遥万里使人愁。余尝徜徉于金鳌玉蝀之间。而雨村(李调元。)秋楼(潘庭筠。)芷塘 (祝德麟。
)诸名流。庶几可遇。然郭氏执桓没已六年矣。(闻执桓死于乾隆乙未八月云。)绘声集。当有更刻之本。而求之 …… (第 283L 页)
  

当今名士
当今海内名士。梁国治,彭元瑞,纪匀号晓岚,吴圣钦,戴衢亨,其兄心亨。俱吴人。 祝德麟,
李调元。并蜀绵竹人。余有戴心亨所书柱联一对。(开帙群言守其雅。抚琴六气为之清。)
  明琏子封王
(第 295H 页)
同君遇。恭寿苏斋八百春。
次韵李墨庄鼎元(癸酉)
   昔在戊戌。先大夫以行台书状官赴京。与李墨庄, 祝芷塘,
潘兰垞诸公。朋游甚契。家藏绿波送远一帖。即其所为诗文送别先大夫者。儿时最喜攀玩。今象奎以年贡正使又赴 …… (第 19L 页)
纸。今行多感慨。所愧无肖似。驱车将何值。古辙是寻耳。夕照金台路。白塔尚可指。我惊公亦老。公言复见尔。 芷塘
虽有子。兰垞不独死。先生为文字。年来厌铭诔。人世苦短促。难遇况惟士。一饮两佛寺。幽爽远城市。前因与后 (第 20H 页)
二十套。中有杨升庵四十种。雨村亦四十种。墨庄凫塘二集。言雨村罢官。语多愤慨。潘秋𢈢指为放纵所致。  祝芷塘
以御史。论人革职。方买舟南下。 衍圣公孔宪培。先圣七十二代孙。年可三十馀。美貌善书。乘金顶轿。燕中呼 (第 103L 页)
哉。炀帝被弑江都也。以为帝王之死。自有其法。不可以兵刃相向。较之投井之愚。其差黠乎。
题奎章全韵后 祝芷塘德麟。
清乾隆中诗人也。尝言东人不知古韵古体通转法。盖自齐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声为切韵。梁沈约继之。宋祥符 (第 248L 页)
麈为主。故从鹿从主。)古谈者。挥焉。(续博物志。麈尾置茜帛中。能留红。岁久色不黯。拂毡毡不蠹。)近世 祝德麟
(与李雨村调元齐名)悦亲楼集。(刻其功令诗赋。丁酉岁。柳琴弹素。自燕中持来。)曰臣谨按鹿属甚繁。其 (第 484L 页)
  [二十八日]
二十八日丁亥。大热。留馆。○与在先。往琉璃厂五柳居。阅南船奇书。书状嘱余沽数十种。其中朱彝尊经解。马骕绎史。稀有之书。而皆善本也。同在先访李墨庄。墨庄在魏染胡衕 祝编修德麟
家。直往祝家。墨庄果在焉。祝时方居母忧。前日因墨庄。见余及在先诗。大加称赏。评余曰。赡而肆。在先曰。 …… (第 225H 页)
  [初五日]
初五日癸巳。雨。留馆。○送人于四川西会馆。馆即墨庄所寓也。在阜城门外。春树胡衕。阜城门。一名即顺城门。送扇一清心丸三于浙江海宁查祖馥。祖馥。 祝芷塘
之外党也。尝寓 (第 226L 页)
芷塘
之接叶亭。亭在 (第 226L 页)
琉璃厂南魏染胡衕。 芷塘
自撰其先妣太宜人行述。宜人。查嗣韩之孙女也。闺范端雅。教子义方。可采入小学内则诸书。不愧古之贤媛。 …… (第 227H 页)
  [初八日]
初八日丙申。朝有凉气。留馆。○与在先。访墨庄不遇。仍与其弟骥元。笔话。骥元字称其。号凫塘。年方廿四。文笔夙成。人品休休。问无不答。亦奇才也。转至唐鸳港家。唐往圆明园。不来。只与其戚人马照。约

以明日。又访照字青田。号鹤汀。浙江诸生。年少而人甚醇谨。
  [初九日]
初九日丁酉。晡微雨。留馆。○与在先。访唐鸳港, 祝芷塘。
唐鸳港娴于名物度数。问贵国历法。遵用中朝否。余答曰。每年十一月。本国差官入北京。受时宪书而归。颁国中 (第 228H 页)
遵行。 芷塘
庄雅人也。尝为蕺山书院山长。其有人望。可知也。蕺山者。刘念台宗周书院。在山阴。 (第 228H 页)
芷塘
见余及在先诗。指摘其抑韵通韵之违法曰。吴才老之韵。甚正。朱子尝取之。恨其书今亡。现在行世者。佩文斋诗 (第 228H 页)
韵及邵子湘韵略。熟看则可以归正。时海宁诸生沈心醇字匏尊在座。问贵国尚遵用元时韵。故有此疵病否。元人不知韵。余曰。东国遵用者。只三韵通考一书。不知出于何代。因言其通韵之法。匏尊曰。此所以为元韵之误也。余请 芷塘
之小照。 (第 228H 页)
芷塘
因赠之。横绡画按琴像。长林葱茜。石气清秀。有美人听琴。在先问美人为谁。 (第 228H 页)
芷塘
趑趄良久曰。但寓意。非真有其人。时 (第 228H 页)
芷塘
居查宜人忧。故难其答而然也。
  [初十日]
初十日戊戌。留馆。○往隆福寺。一名永明寺。每月九日十日 …… (第 228H 页)
  [十五日]
十五日癸卯。大热。留馆。○巳时。三使率译官军官。俱公服。入大清门。领受赏赐银锻于太和门外。鸿胪官二员。呼三拜九 叩头。以次行礼而出。○同在先。往 祝芷塘
家。叙别。仍会唐鸳港家。时墨庄凫塘。亦来。主人设酒饯饮。及其出门。各自握手。绪语款款。有不忍别之真情 (第 230H 页)
。抵皇城。(二千七十五里。或云二千五十三里。)留南馆。凡三十日。公与中州人潘秋𢈢庭筠,李墨庄鼎元, 祝芷塘德麟,
唐鸳淃乐宇诸人。谈论唱酬。有入燕记(入燕记草本一册编入全书)。未及成。○六月十六日。发燕京。○闰六月 (第 284L 页)
方草木状。博雅之才。足以雄长一时。
又曰二十一都怀古诗兼竹枝咏史宫词诸体之胜。兼广异闻。必传之作。 祝芷塘德麟
曰围炉诗。奇横可配石鼎联句。鬼鲎歌笔端慷慨有奇气。亦合作也。 (第 3H 页)
辈踵入燕。因吏部之弟中书舍人鼎元。以游乎吏部之友。当世鸿儒纪昀, 祝德麟,
翁方纲,潘庭筠,铁保诸人之间。与之扬扢风雅。始得歌行韵四声迭用之妙。今之人稍稍闻而为之。非复前日之陋 (第 108L 页)
练襟期鬓共皤。四库三通雠对后。(芷塘。为四库三通编校官。故云。)丹铅暇日好轻磨。
     
(右属 祝芷塘德麟)
  其二 (第 19H 页)
拓聚珍。阁成文溯应文津。祝公恰共翁公住。不识行人是故人。(翁侍郎方纲为校正文溯阁四库书。今夏来沈阳。 芷塘祝公德麟
同来。计其日子。正度沈时也。)
明驼卧处喇嘛僧。玉玺西来异教兴。寺里云松平似剪。青山一发见昭陵。
(第 519L 页)
牾。先生名执信,以国忌日演戏被劾,故有句云:“可怜一曲《长生殿》,直误功名到白头!”
  三O
   祝太史芷塘
以诗集见示,予小献茑荛,太史深为嘉纳。别后从京师寄怀云:“盖世才名大,游仙福量深。江河不废业,松柏后
。”荔娘,年亦十有四。
  六
  余中年以后,遇妓席无欢。人疑遁入理学,而不知看花当意之难也。偶读 祝芷塘
一绝,为之莞然。词云:“自笑眉愁递酒波,厌厌长夜奈卿何?摩登伽自无神咒,不是阿难定力多。”
  七 ……  三三
  诗有寄托便佳。管松年秀才落第,咏《梳妆》云:“闻说梳妆要入时,不嫌傅粉更涂脂。寄声虢国夫人道,淡扫蛾眉恐不宜。” 祝芷塘
太史在长安,咏《燕》云:“野店江村少是非,芹泥春暖试乌衣。如何楚楚红襟燕,但向雕梁高处飞?”小门生汪
  三三
  常熟县试,诗题是《野舍时雨润》。某童有一联云;“青沾沽酒肆,红滴卖花篮。”吴竹桥太史拔为第二。长洲县试童于诗,题是《绿满窗前草不除》。陈竹士基有一联云:“秀色三分雨,春痕一抹烟。 祝芷塘
给谏见之,拔为第七。二人并非看卷之人,而皆与县官交好,故能爱才如此。否则,此诗亦被轻轻点过矣。竹士,
联云:“万里阙前修荐表,百官座上叹文章。”
  一五
  余过马嵬,前后题诗八首,自谓发挥尽矣。近见 祝芷塘
给谏题云:“元之政事广平参,谁蛊君心逸欲耽?若使开元初载入,也同钟鼓乐《周南》。”不作河东妒女津,九 ……事也。今见徐生此诗,触起贫时心事,为之慨然。徐又有句云:“风威两岸荻,雪意一天云。”
  —八
   祝芷塘
咏药》云;“尝遍苦甘千百味,活人常少杀人多。”赵云松《憎蚊》云:“一蚊便搅人终夕,宵小由采不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