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翰 林 院检讨 加 二 级(臣/)阮学浩
   翰林院编修纪录 四次(臣/)阮学浚
   翰  林  院  编  修(臣/) 朱 荃
   署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检讨加三级纪录五次(臣/)郭肇鐄
   翰林院编修加二级纪录五次(臣/)钱 …… (第 14a 页)
  第二问           万松龄

  第一问            朱 荃
  第二问            (第 92a 页)
朱 荃
 卷二十六
 议
  修史议           施闰章
 皇太子视学议         徐乾学
  …… (第 92a 页)
  五六天地之中合赋      周长发
  指佞草赋          万松龄
  指佞草赋           朱 荃
 卷五十
  秋郊大猎赋         梁诗正
圣驾东巡 …… (第 110b 页)
 卷八十三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二首      徐以烜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阮学浩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沈慰祖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吴华孙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宋 楠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程钟彦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冯元钦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曹秀先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张映斗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陆嘉颖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二首      刘 纶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齐召南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朱 荃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三首      洪世泽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王会汾
 卷八十四
圣主临雍 …… (第 173b 页)
  赋得山鸡舞镜       沈廷芳
  赋得良玉比君子      万松龄
  赋得良玉比君子       朱 荃
  赋得良玉比君子      张 汉
  赋得薰风自南来      陈大受
  赋得薰风自南来    (第 203b 页)
  第一问            朱 荃
臣闻致治之君首以农事为重欲兴农事先勤劝课欲
勤劝课先辨土宜盖土宜辨而后树艺成树艺成而后
民财裕先王体 …… (第 31a 页)
  第二问            朱 荃
百家之论政尚巳大抵言之得失视乎识之浅深而识
之浅深又视乎学之纯杂其以功利起见者才臣之言
也以民社起见 (第 34a 页)
  指佞草赋(以生于尧阶有/佞必指为韵)     朱 荃
溯中天之盛治肇瑞草之嘉名傍赤墀而竞茁依阿阁
而丛生抽直干之亭亭居然白笔布芳蕤之纚纚不数
华缨既通灵而 (第 31a 页)
辑议郎书要令郡国千春乐不止司徒九岁储
烟火相望万馀里于今随处满篝车
圣主躬耕耤田恭纪四首       朱 荃
东风吹雨满春城太室朝来飨礼行岂以物华供
睿赏祇因农事轸
皇情绀辕过处烟光合芝盖翻时翠霭迎午夜斋宫隆 (第 17a 页)
  赋得良玉比君子(七言排律十/二韵得来字)  万松龄
圣代欣逄人瑞出远方仍贡物华来昆冈灵质千年蕴
瀚海荣光万里开炯炯冰心偏皎洁熊熊虹气更昭回
怀中璞已经雕琢席上珍方待鉴裁自信圭璋宜特达

争传瑚琏是良材晶荧瑜采潜生暖的皪琼姿迥辟埃
清庙声堪谐磬管斋房食可佐盐梅秦风比德思君子
陆圃储文属俊才忆钓周璜从渭水宁藏燕石在梧台
帝廷琮璧朝群后王会共球辑九垓地涌璇源通太液
天滋琪树绕蓬莱锵鸣
凤阙冠裳集百道祥光护上台
  赋得良玉比君子(七言排律十/二韵得来字)   朱 荃
美质由来羞自衒荆山良璞为谁开湮埋讵屑同珉石 (第 24b 页)
孙丑两篇皆称王而不
称谥乃其元本而梁惠王两篇称宣王其为后人所增
无疑矣先生撰述已刻者白田草堂集廿四卷 朱子年
谱若干卷读史记疑则予尝于金陵严氏斋见之 (第 34a 页)
墓匪独以悲吾女亦
庸以自叹且悲云尔
  塔铭(三首/)
   中峰晓庵了法师塔铭
师讳觉了字晓庵长洲 朱氏子年
十六赘徐翁家生子
女各一逾数年尝梦挈其家人泛海遭风俱溺一老僧
独负师以出警寤有省又逾年妇若子女俱死徐 (第 4b 页)
  和鹿侍御题己丑省试五魁卷原韵
老鹤刷缟衣在阴鸣不已岂无云霄侣呼啸宁为起清
唳引高吭古节怡幽耳不令写入弦不遣编在纸喧啾
邈不听孤洁结成痞飞去自翩翩来下何縻縻閒看燕
台山渴饮鸡泉水同调悄何方沈吟观至理片响落人
间声绝媚学子少陵残膏尽剩馥今在此慨息道之衰
哇滥有馀耻自从文敝来审音谁与比又知隐者心镇
为时忧喜异日东观开尚烦公一视

  编 朱子年

此老髫童便已贤终身嘿语独超然蒹葭白露存周礼
松柏寒霜卫圣传共信姱修多本末始知出处在几先
风流百世 (第 3a 页)
  上意十四年金川平加军功三级旋加太子少师协办
大学士俄以代原任大学士张廷玉陈奏事革职
留尚书任自效十五年复任尚书夏六月永定河
决固安奉

  命往勘筹议堵御悉合机宜会四川 学政朱荃
以墨败
由敦曾举荃典试复革职仍理兵部侍郎事自赎
是年冬 (第 7b 页)
泥言语全无交涉幸于日閒察之知此则知仁矣
二书全背愿中复归释氏反用圣贤言语指其所得于
释氏者至乾道癸巳 朱子年
四十四门人廖德明录癸
巳所闻云先生言二三年前见得此事尚鹘突为他佛
说得相似近年来方看得分晓是后朱子有 …… (第 15a 页)
者媸一过
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程子说圣人阳明说佛氏故足
下援程子不援阳明而宗旨则阳明尤亲切阳明尝倒
朱子年
谱谓朱陆先异后同陆王主老释者也程朱
辟老释者也今足下主老释陆王而合孔孟程朱与之 (第 20b 页)
  大潜山房诗题语
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东坡学太白
则以长古之气运于律句之中樊川七律亦有一种单行票姚
之气余尝谓小杜苏黄皆豪士而有侠客之风者省三所为七
律亦往往以单行之气差于牧之为近盖得之天事者多若能
就斯涂而益辟之参以山谷之倔强而去其生涩虽不足以悦
时目然固诗中不可不历之境也省三用兵亦能横厉捷出不
主故常二十从戎三十而拥疆寄声施烂然为时名将惟所向
有功未遭挫折蔑视此虏之意多临事而惧之念少若加以悚

惕戒慎豪侠而具敛退气象尤可贵耳余览其诗卷既毕因题
数语以勖勉之
  孟子要略叙跋
朱子所编孟子要略自来志艺文者皆不著于录朱子经义考
亦称未见宝应王白田氏为 朱子年
谱谓此书久亡佚矣吾亡
友汉阳刘椒云传莹始于金仁山孟子集注考證内搜出复还
此书之旧王氏勤一生以治朱子之 (第 43b 页)
朱子年
谱考异省身日课畿辅水利等书在广西著读易反
身录居丧著读礼小事记官平乐时延纳人士入署亲与讲授
设立义塾 (第 63b 页)
  

集注总目
明朋友之交○李玉谷曰。前八章。所以明其理。而一章言交友之由。三章言友之职。三章言取友之法。一章言全交之道也。后三章。所以备其礼。而一章言迎宾。一章言拜宾。一章言问宾也。愚按父子君臣夫妇。皆先其事后其理者。为因日用常行。而推其所以然也。长幼朋友。皆先其理后其事者。为须晓得辨后。行其所当然也。
题辞
惟圣(至)其支○按建学。盖本于周礼大司乐建国之学政也。培根达支。集成分节。以培根属小学。达支属大学。及陈氏选注。小学之教。所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如培壅木之根本。大学之教。所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如发达木之枝条者得之。据总论李氏方子说之出于 朱子年
谱者可见。盖此言根。即书题所谓修齐治平之本者也。集解说。恐非本旨。
立教 (第 559H 页)
   书赠孙儿骏命
   读书式
 文三
   送痘神文
   记三韩国大夫人吴氏墓事
   记张良守赐第牒
   书 朱子年
谱后
   书欧阳公洛阳牧丹记后
   书苏长公司马温公神道碑后
   书裴晋公寄李翱书后
   书
  

按江行杂录。载司马温公先垄在鸣条山。山有馀庆寺。公一日省墓至寺中。有父老五六辈上谒。进脱粟饭。享既毕。前曰。某等闻端明在县。日与诸生讲书。村人不及往听。今幸为略说。公即取纸笔。书孝经庶人章讲既已。复前曰。自天子章以下。各有毛诗两句。此独无何也。公嘿然少许。谢曰某虑不为此。容思奉答。父老出语人。吾讲书难倒。司马端明耿隐之云。曾见古本庶人章末。引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止)章末引诗。有似排比。已非古奥文法。而其古本引诗。亦不过妄人窜窃。所谓古本类多如此。今不细察其故。只以古本为准。此张霸之伪泰誓。所以乱古文尚书者也。
朱文公刊误本
 四库全书总目。书成于淳熙十三年。 朱子年
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所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后有自记曰。熹旧见 (第 197H 页)
 四库全书总目。朱子于隆兴元年。辑诸家说论语者为要义。其本不传。后九年乾道壬辰。因复取二程张子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和靖,(案原本火旁享字。)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荟稡条疏。名曰论孟精义而为之序。时 朱子年
四十三。是书盖本程氏之学。发挥经旨。其后撰成 (第 256L 页)
而海路艰险。难以岁贡。▦宋哲▦▦高丽▦许高丽。▦应▦▦。而不闻其时有中科者。齐东之谚。固可破也。
朱子年
谱后
朱子六十七岁。遭伪学之禁。胡纮以脱粟饭之憾。草疏托沈继祖上之。其所论极纤琐可笑。又有余哲者继论 (第 272H 页)
得二种。即程川五经语类。王懋竑白田杂著。而其五经语类。以简明书目所载解题观之。标其某人所录某年某月与 朱子年
若干岁者。大有助于初晚先后之考證。其白田杂著。曾闻翁覃溪言。知于朱子书。能辨别真伪。参核同异。故必欲 (第 118H 页)
非出晚年。则凡其三十馀条之早晚。无非要便己见。随意臆断者。可推知也。及夫东筦陈建作学蔀通辨一书。杂取 朱子年
谱,行状,文集,语类。系年分编而为之辨曰。朱陆早同晚异之实。二家谱集甚明。而篁墩阳明。专取朱子议论之 (第 197L 页)
百囷云尔乎。执此以究则旧说所谓贪鄙受禄。庶或近之。而当以孟子集注。为朱子晚年定论耶。
 商新对。考之 朱子年
谱。集注之成。在集传既成后十二年。当以集注为晚年定论。诚如圣教矣。(以上魏风)
[陈风]
东门之杨。 (第 317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