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總集類
卢氏群书拾补序
颜之推有言曰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
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予每诵其言未
尝不心善之海内文人学士众矣能藏书者十不得一
藏书之家能读者十不得一读书之家能校者十不得
一金根白芨之徒日从事于丹铅而翻为本书之累此
固不足道其有得宋元椠本奉为枕中秘谓旧本必是
今本必非专已守残不复别白则亦信古而失之固者
也苏明允读汉王子侯表不知元始当为始元于思容
读晋地理志不知济南非治平寿宋元之 本果 尽可据
乎更进而上之东方割名师古不能正建武省郡章怀
滋其疑邺下名儒犹执宝力江南旧本或误田宵以至
易脱 (第 10a 页)
颜之推有言曰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
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予每诵其言未
尝不心善之海内文人学士众矣能藏书者十不得一
藏书之家能读者十不得一读书之家能校者十不得
一金根白芨之徒日从事于丹铅而翻为本书之累此
固不足道其有得宋元椠本奉为枕中秘谓旧本必是
今本必非专已守残不复别白则亦信古而失之固者
也苏明允读汉王子侯表不知元始当为始元于思容
读晋地理志不知济南非治平寿宋元之 本果 尽可据
乎更进而上之东方割名师古不能正建武省郡章怀
滋其疑邺下名儒犹执宝力江南旧本或误田宵以至
易脱 (第 10a 页)
跋乾道四明图经
校书之难如扫落叶予初读三国志虞翻传注有
候三字即疑 当为鄮 候当为莫候反后见
内府本校正果如予言乃其下又有处士邓卢叙一人
邓非会稽属县亦恐是鄮之讹而未有它文證之顷见
乾道四明图经于鄞县人物有云虞叙弟犯公宪自杀
乞代见会稽典录乃知南宋 本果 是鄮字深喜予言之
不妄然后来胡矩袁桷修四明志并无叙名又知鄮之
讹邓亦宋元本已然矣虞卢字形相似正史屡经 (第 4b 页)
校书之难如扫落叶予初读三国志虞翻传注有
候三字即疑 当为鄮 候当为莫候反后见
内府本校正果如予言乃其下又有处士邓卢叙一人
邓非会稽属县亦恐是鄮之讹而未有它文證之顷见
乾道四明图经于鄞县人物有云虞叙弟犯公宪自杀
乞代见会稽典录乃知南宋 本果 是鄮字深喜予言之
不妄然后来胡矩袁桷修四明志并无叙名又知鄮之
讹邓亦宋元本已然矣虞卢字形相似正史屡经 (第 4b 页)
明故都督江公墓碑铭
钱忠介公之起事也幕下列将较盛于张熊孙沈诸家
故其中多健者而忠介所恃莫如江都督子云都督讳
汉其原籍为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曾祖某祖某父某
黄山巨室推江氏而多以商籍入浙都督由是家钱唐
膂力雄捷视瞻瑰伟居然将种也相传都督之生太夫
人梦有金甲神临之故都督生而不凡亦颇以此自奇
丙戌挈家而东诣忠介军门请自效忠介大奇之拔置
诸偏裨之上授以都督佥事总兵官忠介故未尝习军
旅在江上每日戎服登舟鸣鼓放船都督指麾既毕则
画诺焉及浮海至长垣再出师七闽震动楼船几下福
州都督之功为多冯侍郎京第之乞师日本也顾得都
督同行忠介遣之既归曰东师必不出也闻者不信争
叩之对曰他日请念已而日 本果 愆约忠介既卒都督
旁皇无所之而太夫人尚在鄞乃变姓名来归因定居
焉日与诸遗民赋诗以写其磊砢每语及忠介则 (第 15a 页)
钱忠介公之起事也幕下列将较盛于张熊孙沈诸家
故其中多健者而忠介所恃莫如江都督子云都督讳
汉其原籍为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曾祖某祖某父某
黄山巨室推江氏而多以商籍入浙都督由是家钱唐
膂力雄捷视瞻瑰伟居然将种也相传都督之生太夫
人梦有金甲神临之故都督生而不凡亦颇以此自奇
丙戌挈家而东诣忠介军门请自效忠介大奇之拔置
诸偏裨之上授以都督佥事总兵官忠介故未尝习军
旅在江上每日戎服登舟鸣鼓放船都督指麾既毕则
画诺焉及浮海至长垣再出师七闽震动楼船几下福
州都督之功为多冯侍郎京第之乞师日本也顾得都
督同行忠介遣之既归曰东师必不出也闻者不信争
叩之对曰他日请念已而日 本果 愆约忠介既卒都督
旁皇无所之而太夫人尚在鄞乃变姓名来归因定居
焉日与诸遗民赋诗以写其磊砢每语及忠介则 (第 15a 页)
诸父都御史
所为而侍郎定其约者也附以上吴尚书笺则巳丑所
作也先赠公题其下曰此其晚年手定之藁及覆审别 本果 稍异焉侍郎之被戮也黄氏墓志以为别将王升
来降请导军以往侍郎以病不能行在灌顶山中升竟
得之高氏雪交亭集 (第 8a 页)
所为而侍郎定其约者也附以上吴尚书笺则巳丑所
作也先赠公题其下曰此其晚年手定之藁及覆审别 本果 稍异焉侍郎之被戮也黄氏墓志以为别将王升
来降请导军以往侍郎以病不能行在灌顶山中升竟
得之高氏雪交亭集 (第 8a 页)
桂林郡庠旧有两井东西相望缺一则科甲乏人有司
作号舍西井乃堙盖自乙未至于今五十年无一人登
科甲诸弟子惧而以告其师训导戴明遂即近地凿之
丈许得泉既冽且寒谨字之曰科甲泉乃改元成化冬
十有二月九日也是夕训导梦有自江西来者予绢二
缣皆黄色觉而以告诸弟子识者曰江西文献邦进士
榜用黄麻麻绢类也是庠其兴乎明年春庠士刘策偕
其兄 本果 同登进士第孰谓井泉之兴废果不与于科
甲哉
富川县学记 袁 衷
古之王者建国 (第 21a 页)
作号舍西井乃堙盖自乙未至于今五十年无一人登
科甲诸弟子惧而以告其师训导戴明遂即近地凿之
丈许得泉既冽且寒谨字之曰科甲泉乃改元成化冬
十有二月九日也是夕训导梦有自江西来者予绢二
缣皆黄色觉而以告诸弟子识者曰江西文献邦进士
榜用黄麻麻绢类也是庠其兴乎明年春庠士刘策偕
其兄 本果 同登进士第孰谓井泉之兴废果不与于科
甲哉
富川县学记 袁 衷
古之王者建国 (第 21a 页)
理气论
理气之辨不难乎明万殊之理气而难乎明一本之理
气一本之在人心者易见一本之在天地者难知自昔
辨理气者多在于分合先后之间言其合则以分者为
支离言其分则以合者为混淆言有先后则不见其合
一之妙言无先后则又不见其本末之序此理气之说
所以纷纷不一也然观朱子曰理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
则可无疑其分合矣又曰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
欲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是理则又可无疑其先后矣
惟有是理则必有理所会归之处有气则必有气所统
摄之处天下未有无本而能变化无方者未有无本而
能流行不竭者而理气之 本果 安在哉今夫盈吾身之
内者皆气也而其运于气之内者理也在目为视在耳
为听在身为貌在口为言君令而臣忠父慈而 …… (第 4b 页)
人得之为
人物得之为物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运山以之峙川
以之流鸢以之飞鱼以之跃其万殊者固亦昭昭矣而
其 本果 安在哉尝试以先儒之言推之程子曰天地无
心而成化又曰天地普万物而无心则似乎天地之为
天地浩浩荡荡一气鼓 (第 5a 页)
理气之辨不难乎明万殊之理气而难乎明一本之理
气一本之在人心者易见一本之在天地者难知自昔
辨理气者多在于分合先后之间言其合则以分者为
支离言其分则以合者为混淆言有先后则不见其合
一之妙言无先后则又不见其本末之序此理气之说
所以纷纷不一也然观朱子曰理不离乎气亦不杂乎气
则可无疑其分合矣又曰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
欲推其所从来须说先有是理则又可无疑其先后矣
惟有是理则必有理所会归之处有气则必有气所统
摄之处天下未有无本而能变化无方者未有无本而
能流行不竭者而理气之 本果 安在哉今夫盈吾身之
内者皆气也而其运于气之内者理也在目为视在耳
为听在身为貌在口为言君令而臣忠父慈而 …… (第 4b 页)
人得之为
人物得之为物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运山以之峙川
以之流鸢以之飞鱼以之跃其万殊者固亦昭昭矣而
其 本果 安在哉尝试以先儒之言推之程子曰天地无
心而成化又曰天地普万物而无心则似乎天地之为
天地浩浩荡荡一气鼓 (第 5a 页)
军机处 上谕而主其封驳乎又惟内阁为至近至贵之
臣也外吏不敢自通于 主上故仍明制由通政司达
内阁谓之通 本果 依现在情形通政司亦閒曹冗员可以
裁如不裁何不移驻 隆宗门外为奏事处之咽喉乎此
二说原属迂腐不可行然援 (第 54a 页)
臣也外吏不敢自通于 主上故仍明制由通政司达
内阁谓之通 本果 依现在情形通政司亦閒曹冗员可以
裁如不裁何不移驻 隆宗门外为奏事处之咽喉乎此
二说原属迂腐不可行然援 (第 54a 页)
丙戌,挈家而东,诣忠介军门请自效。忠介大奇之,拔置诸偏裨之上,授以都督佥事总兵官。忠介故未尝习军旅,在江上,每日戎服登舟,鸣鼓放船,都督指麾,既毕,则画诺焉。及浮海至长垣,再出师,七闽震动,楼船几下福州,都督之功为多。冯侍郎京第之乞师日本也,愿得都督同行,忠介遣之。既归,曰:『东师必不出也』。闻者不信,争叩之。对曰:『他日请念』。已而日 本果
愆约。忠介既卒,都督旁皇无所之,而太夫人尚在鄞,乃变姓名来归,因定居焉。日与诸遗民赋诗,以写其磊砢。 (第 140 页)
(按。心之未发本体。果是气异之异体乎。)故尧,桀之性同。而尧,桀之心(按。气质暗塞者即桀之心。桀之心 本果
恶乎。)不同。此所以合性之理心之气而谓之气质之性。而别其称于本然者也。今欲别求一性于心性之外。则是心 …… (第 322L 页)
又何所当乎。况理之在偏昏赢乏者。独自正明而无胜负。则何言乎静。何须乎未发。而抑何于物独不言中。而理气 本果 相离而相反者耶。此岂难解之书。易错之义而胡此强引苟援也。噫。我欲同而彼自异。亦复伺(一作何)益。
(第 326L 页)
又何所当乎。况理之在偏昏赢乏者。独自正明而无胜负。则何言乎静。何须乎未发。而抑何于物独不言中。而理气 本果 相离而相反者耶。此岂难解之书。易错之义而胡此强引苟援也。噫。我欲同而彼自异。亦复伺(一作何)益。
(第 326L 页)
未发为有坤复两境界者。其说亦恐未精。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者天下之大本。未发果有两境界。则是中亦有两体。而大本有二矣。大 本果
有二哉。
按未精之云。何其太轻快。疑之或可耳。驳之敢乃尔。朱子曰。知觉虽动而不害其为未动。又曰见个物 (第 360L 页)
按未精之云。何其太轻快。疑之或可耳。驳之敢乃尔。朱子曰。知觉虽动而不害其为未动。又曰见个物 (第 360L 页)
亦与质之言有间。)今此所引孔疏。就本文略加移动。以已不得舜典一篇七字。系之于范宁作解之下。而承之曰梅 本果
阙舜典。又承之曰梅氏之书。又以范宁为表准。殆若范在梅前。为其窃取者然。恐当更商。但未记范宁的是晋何帝 (第 445H 页)
震道前通。所以为大途也。艮道前穷。所以为径路也。(径路迷涂也。)木实曰果。草实曰蓏。(与瓜字不同。)震为花者。阳之始也。艮为果者。阳之成也。阍寺与狗。皆所以守门也。(艮为守)黔喙者。狐狼之属也。(虞氏云)艮止也。物止则有节。(草木竹箭皆以止成节。)有节则坚贞。故易例凡节约节俭贞节苦节。皆以艮也。〇虞翻本狗作拘。(李鼎祚本同。)仲翔曰指屈伸。制物为拘。(狗为复见故必以为拘。)按拘者挛也。易词之云挛如。皆以艮拘也。〇郑康成云黚喙者。虎豹之属。贪冒之类。(黔黚同)其义非也。(兑为虎)〇京房 本果
蓏作果堕。(陏之误)货殖传所云果郁(一作陏)也。(陏蓏通)
〔荀九家〕艮为鬼为冥。(郑玄云)虞氏曰 (第 553L 页)
〔荀九家〕艮为鬼为冥。(郑玄云)虞氏曰 (第 553L 页)
坤复俱属未发
论性答藁后记是初说。中庸或问说是定论。陈安卿语录。虽在或问后。亦是记录之误也。安卿所见。本自如此。自以其意认过先生之言而记之。故语脉之间。不免转却本意耳。安卿此问答。屡见于大全。而先生每不以安卿说为然。则此录之误可见矣。未发为有坤复两境界者。其说亦恐未精。喜怒哀乐未发之谓
中。中者天下之大本。未发果有两境界。则是中亦有两体而大本有二矣。大 本果 有二哉。闻见在外而不在内。以在外闻见之有无。为在内坤复之别。固未可。而思虑已萌。即是已发。以思虑未萌 (第 463H 页)
论性答藁后记是初说。中庸或问说是定论。陈安卿语录。虽在或问后。亦是记录之误也。安卿所见。本自如此。自以其意认过先生之言而记之。故语脉之间。不免转却本意耳。安卿此问答。屡见于大全。而先生每不以安卿说为然。则此录之误可见矣。未发为有坤复两境界者。其说亦恐未精。喜怒哀乐未发之谓
中。中者天下之大本。未发果有两境界。则是中亦有两体而大本有二矣。大 本果 有二哉。闻见在外而不在内。以在外闻见之有无。为在内坤复之别。固未可。而思虑已萌。即是已发。以思虑未萌 (第 463H 页)
之情四端之情。合说不杂气之情。而其后大山亦谓达道之情。何曾有生于形气。气顺理而发底意思耶。)或谓七情 本果
兼理气。则七非四也。四非七也。虽对四端。何得为气之发乎。然一心之中。元无两理交窟。七情所兼之理。只是 (第 332L 页)
摧折。而公议之益激。必得以禁之乎。 传教又以接倭通商。为交邻修好之道。臣等又切惑焉。旧日和好之时。日 本果
以皇帝之伪称。加我以无礼乎。果倭数千户于东莱乎。果与德源之要地乎。果与仁川之咽喉乎。果迎入造纸暑乎。 (第 465H 页)
竖拂运水般柴之说。岂不见此心。岂不识此心云云。答李伯谏书云。释氏之云正觉能仁者。其论则高矣美矣。然其 本果
安在乎。又云。程子所谓能直内者。亦谓其有心地一段工夫云云。(语类庄列门贺孙录云。佛家于心地上煞下工夫 (第 137L 页)
。人之心君。亦然。单言心则但可曰气之灵处。理之妙用。
朱子曰。释氏之云正觉能仁者。其论高矣美矣。然其 本果 安在乎。所谓正觉能仁。是以其昭昭灵灵能知觉会说话者言。若指形气之心。则先生岂肯曰高矣美矣乎。所谓其本 (第 222L 页)
朱子曰。释氏之云正觉能仁者。其论高矣美矣。然其 本果 安在乎。所谓正觉能仁。是以其昭昭灵灵能知觉会说话者言。若指形气之心。则先生岂肯曰高矣美矣乎。所谓其本 (第 222L 页)
往来。有以言送而麟锡未之见闻耶。麟锡之可攻者。不攻自知。而又不如有攻之为愈也。先生其谅之哉。噫。麟锡 本果
何人哉。愚昧▣劣。吾兄之所知也。当变初。士友以为万古华脉之绝。诚可恸而不可以不思存也。不宜只以一身殉 (第 248H 页)
在閤下未必为恶事。而世道无复望矣。此则虽日遭十台评。我固浩然。而第以抵东状书一著。有谤议初不之信。誊 本果
传播士夫间。得见之。下语果有不满人意者。固知出于交绝。不出恶声之意。而但念系关王大监事。他人见者。亦 (第 426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