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朱陆(海瑞/)
朱陆之论定久矣何自而辨之辨之以吾之心而已维
天之命其在人则为性而具于心古今共之圣愚同之
得此而先尧舜禹有危微精一允执厥中之传得此而

后孟子有求放心先立乎其大之论未有舍去本心别
求之外而曰圣人之道者轲之死不得其传而人心之
天则在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恃有
赤子之心故虽出之千百载之前其事千百载之下可
以一言而定陆子门人问陆子学以何进曰得之孟子
则精一执中之旨陆子得之矣乃朱子其学则异于是
大学致知在格物借之为诚意正心之用也犹之惟精
乃惟一之功 明善
乃诚身之功功在格致道在诚上朱 (第 3a 页)
  与春台蔡兵备书(薛甲/)
甲无似于知道者无能为役然管窥其间亦有年矣不
意晚年得遇知己谬蒙收录且为推行既梓诸东南惠
我多士而公又转教西北并将推而行之此乃天意非
人力也其斯道大明之一机乎夫致知格物之说夫子
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而有 明善
诚身之论所谓 (第 8b 页)

即致知也所谓诚身即诚意也虽不言感物然获上
治民悦亲信友乃其验处即格物也至子思传之孟子 (第 8b 页)
  送祁侯入觐序(高攀龙/)
己酉冬长洲令山阴祁侯入觐其门人王生瑞琦欲不
佞为语赠行不佞某曰夫祁侯所谓豪杰之士而学圣

人之学者也其文章政事绪馀耳余不敢以祁侯之绪
馀请敢诵所闻吾闻善学者仕而性地愈 明善
仕者学
而物理愈彻何则天地之道为物不贰者也贰之者妄
也今夫天地之为物则吾喜怒哀乐未发之谓而巳矣
视听 (第 4a 页)
辞弗获乃历举前所闻知者书之
而系之以辞处士讳明字孟昭姓张氏别号愚庵曾祖
贵嵩为医学教授年九十七而终祖 明善
读书知义理
父原仁赠礼科给事中母姚氏赠孺人处士为人宽厚
坦夷尚朴素以诚实自持一生无忤于物抚养兄孟举 (第 6a 页)
  进善旌赋(以设之通衢俾/人进善为韵)   (唐/)柳道伦
帝尧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国之令图将启纳善之怀于
四方之士乃立进善之旌于五达之衢所以访政化之
本招贤俊之徒告善员来故进而无妄闻善必纳信言
而有孚类谏鼓所陈同谤木之设彼思闻过而迁善此

明善
而就列善既陈而一人有庆旌既立而万姓咸
悦宁同旟旐之翩翩奚贵干旄之孑孑九达之上大逵
之中直影而晴分瑞日 (第 20a 页)
  历代帝王道统图赞      钱陈群

 箴
   明善
箴           熊赐履
  主敬箴           熊赐履
 铭
  杂铭        (第 95b 页)

见之矣窃考六籍所载言善者甚详而乐善一语独发
之孟子与道性善称尧舜之旨更相表里
皇子诚由斯集而充之 明善
以诚身本之心而验之事
则精一危微之训上接列圣之心传者莫不于此会其
极而世际升平太和翔洽皞皞焉各相感于 (第 8b 页)
即二章
思之意者虞夏商周之礼乐制度即所谓博文而克已
复礼之训即所谓约礼与特学有体用问有先后耳中
庸言 明善
诚身而列其目亦自博学审问始孔子言知
不废多闻多见而语子贡以一贯则又以多学而识之 (第 19a 页)
有加矣继论心性溯自于穆流行絪
缊化醇之始暨人生而静感物而动之馀五行禀为五
事五性达于五伦善复其初者在 明善
而固执主敬以
存诚天人一理体用一原洵文简而义该言近而指远
也至于阐发经学尤为剖晰精微开示明切独得圣贤 (第 32b 页)
  册进呈
御览敬申献曝之忱用志乘韦之义(臣/)钱陈群恭识

 箴
   明善
箴           熊赐履
善本降衷是为天命体用浑全曰情曰性大本达道心
为之柄动察静存无将无迎气 (第 23a 页)
松减额之议不用于当日而卒行于我
朝儒者之言其利亦溥矣哉
   重刊太上感应篇笺注序
古圣贤之学莫先于 明善
宣尼赞易于坤之初曰积善
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 于复之初曰有 (第 12a 页)
  凌竹轩墓志铭
君姓凌氏讳存淳字鲲游竹轩其别字居松江之上海
县大父直斋父苍山俱尚义有隐德以君贵赠朝议大
夫母黄生母何皆封太恭人君少而沈静嗜学补县学
生肄业成均文誉籍甚族父兵部侍郎榆山公深器重
之年三十三筮仕得府同知掣签赴广东试用屡署要
职题补雷州府同知以廉 明善
决狱为督抚所知在粤 (第 10a 页)

悔焉追顾欲察几必先明理理不明则以善为恶以恶
为善素未精审而当几恶能辨之不爽也故中庸又言
诚身必先 明善
苟不知此必有诚非其诚者大学之言
知至而后意诚其亦此意也夫
 朝考拟察茂材异等诏(王申)
非常之人不世 (第 9a 页)
为知人之所以为人与天之所以命人者智以开仁之
明善
为诚身之本公之于学不专守章句而独得其
要领与朱子平日先知后行之言正相䐇合而非为苟
异也岂从詹詹治经生 (第 18a 页)
  于是集见之矣窃考六籍所载言善者甚详而乐
  善一语独发之孟子与道性善称尧舜之旨更相
  表里
 皇子诚由斯集而充之 明善
以诚身本之心而验之
  事则精一危微之训上接列圣之心传者莫不于
  此会其极而世际升平太和翔洽皞皞焉 (第 17b 页)
  为万世开太平论
夫天下和平万世永赖者以圣教之昭大道之行可以
垂之于天下后世也去圣久远道丧文衰故民有相争
相怨之弊士有偷惰苟安之习无奋然而起以拯天下
之溺开万世之业者惟赖圣王尽己之性以尽人之性

明明德以新民使天下礼明乐备雍雍然于光天化日
之中为千载之规范然后谓之贻厥孙谋万世永赖可
也盖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仁义礼智咸备于我首万物
而最灵惟溺于私欲无 明善
复性之功故尊卑上下智
愚贤否强弱众寡不能秩然而受范然其本心之良未
尝尽泯圣贤者兴因其固有之良而施其礼 (第 4b 页)
志道以明经复因经以求道不岐于异说不汨于功利 明善
克私惟恐不及以兼收汉宋诸儒之益将蕴之为
德行行之为事业
国家有用之儒彬彬然辈出矣
  历代名臣传序 (第 7b 页)
 先生言朱子四书注大学开卷说虚灵不昧便涉异
 学云以具众理应万事尤非理字之旨中庸开卷性
 即理也如何说性即是理论语开卷言学可 明善

 复其初复其初出庄子绝非孟子以扩充言学之意
 先生言读史方舆纪要只是大体好细处未能尽善 (第 44b 页)
自㬥自弃夫然后
难与言善是以卒之为不善非材之罪也去私莫如强
恕解蔽莫如学得所主莫大乎忠信得而止莫大乎
是故谓之天德者三曰仁曰礼曰义至善之目也行
之所节中也其于人伦庶物主一则兼乎三一或阙焉
非至善也谓之达 …… (第 7a 页)

辨笃行何啻千万里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曰反
身不诚不悦于亲矣中庸孟子皆曰不明乎善不诚乎
身矣今舍 明善
而以无欲为诚谬也證心宗者未尝不
可以认本来面目为明乎善此求伸其说何所不可老
子告子视善为不屑为犹能识 (第 22a 页)
朝则不附权要私居则泊若寒儒
可谓终始不渝矣郭琇首发柄臣之朋党奸欺
圣祖仁皇帝赫然震怒同时罢斥朝政为之 清明善

由兹坦步其功最著窃观贤良祠诸臣有远不及二臣
但以廉静勤慎而得定祀者矣而二臣不与海内公论
多以为 (第 2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