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通” 相关资源
總集類
別集類
南乐县仓颉庙碑铭(邵宝/)
南乐侯王汝昭为邑之明年改建仓颉氏之庙庙成树
碑中庭以丽牲焉因刻岁月而属宝书之宝未尝习古
文其何敢执笔于斯惟颉为黄帝史臣实始造鸟迹之
书厥后变为古文古文变籀籀变而大篆而小篆而𨽻
𨽻之变为真为行为草由今之真行草而视古文则远
甚矣然其形声之类皆颉之遗也顾虽不敢抑何能忘
赞颂哉夫颉始制文以代结绳万世宗之宗之则宜祀
之然而后稷以谷勾龙以土 万世通 祀而颉也不与呜
呼颉而上有伏羲氏伏羲氏八卦文之肇也颉而下有
仲尼氏仲尼氏六经文之成也颉之功孰与二圣故 (第 3a 页)
南乐侯王汝昭为邑之明年改建仓颉氏之庙庙成树
碑中庭以丽牲焉因刻岁月而属宝书之宝未尝习古
文其何敢执笔于斯惟颉为黄帝史臣实始造鸟迹之
书厥后变为古文古文变籀籀变而大篆而小篆而𨽻
𨽻之变为真为行为草由今之真行草而视古文则远
甚矣然其形声之类皆颉之遗也顾虽不敢抑何能忘
赞颂哉夫颉始制文以代结绳万世宗之宗之则宜祀
之然而后稷以谷勾龙以土 万世通 祀而颉也不与呜
呼颉而上有伏羲氏伏羲氏八卦文之肇也颉而下有
仲尼氏仲尼氏六经文之成也颉之功孰与二圣故 (第 3a 页)
政行而心归周之所以代殷也盖政不行则治具不张
心不归则治本不固两者得而王道举矣周家受命岂
偶然哉自古帝王之统一天下也必有所为维持而不
敝者焉必有所为固结而不解者焉是故一中建而百
度贞历数定而讴歌起若夫我周之承殷也则尤旧政
刓弊人心涣散之日也夫圣人之作则也必以天地为
本以日星为纪而又月以为量四时以为柄故时月正
日与律度量衡于庶政实相经纬焉关石和钧王府则
有是万事之本也举而措之存乎法道一风同其可紊
乎推而行之存乎人天工人代其可旷乎是故权量谨
而法度可得而审也法度审而废官可得而修也革命
者已日而既孚申命者随风而屡涣以至于今而千八
百国混乎车书三百六十釐然方策虽 万世通 行可也
况当日之六服承德者何如哉且夫武王之伐殷也未
下车而封黄帝之后封尧舜之后下车而又封夏后氏 (第 36b 页)
心不归则治本不固两者得而王道举矣周家受命岂
偶然哉自古帝王之统一天下也必有所为维持而不
敝者焉必有所为固结而不解者焉是故一中建而百
度贞历数定而讴歌起若夫我周之承殷也则尤旧政
刓弊人心涣散之日也夫圣人之作则也必以天地为
本以日星为纪而又月以为量四时以为柄故时月正
日与律度量衡于庶政实相经纬焉关石和钧王府则
有是万事之本也举而措之存乎法道一风同其可紊
乎推而行之存乎人天工人代其可旷乎是故权量谨
而法度可得而审也法度审而废官可得而修也革命
者已日而既孚申命者随风而屡涣以至于今而千八
百国混乎车书三百六十釐然方策虽 万世通 行可也
况当日之六服承德者何如哉且夫武王之伐殷也未
下车而封黄帝之后封尧舜之后下车而又封夏后氏 (第 36b 页)
不同而不可相准也。愚意以君不可为臣斩为大纲。而无论适庶长少。承统者皆服期。妇服大功。以重其统。庶可为 万世通
行之道也。愚见如是。故先师适妇大功之说。甚以为是矣。曾与沈信夫再书论此。其说甚备。异日取见商量如何。 (第 377L 页)
幼学朴宗薰对。佛骨表之不辨儒佛是非。夫岂无所以而然耶。宪宗屈万乘而礼朽骨。专出于祈福。故援喻祸福之前鉴。冀幸开悟其蔽惑耳。儒佛是非。尚奚暇言之。虽言之。亦何以有概耶。(以上唐宪宗)
[唐穆宗]
两税之并输布缯。论者多歧。或以为谷帛民所为也。货泉官所为也。民所为者租税取焉。官所为者赋敛舍焉。曷尝有禁民私铸。而以钱为赋者乎。或以为唐之初定两税。货重钱轻。故贞元之间。亦尝计钱而输绫绢。然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一匹本为钱三千二百。而一自输绫绢之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赋虽不增。而民益困匮。则杨于陵之言。亦一
时权宜之计。而非 万世通 行之道。两说之中。孰为经国之要。
进士沈潞对。两税之法。初变于杨炎。再变于于陵。虽各有弊。亦各有利 (第 425L 页)
[唐穆宗]
两税之并输布缯。论者多歧。或以为谷帛民所为也。货泉官所为也。民所为者租税取焉。官所为者赋敛舍焉。曷尝有禁民私铸。而以钱为赋者乎。或以为唐之初定两税。货重钱轻。故贞元之间。亦尝计钱而输绫绢。然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一匹本为钱三千二百。而一自输绫绢之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赋虽不增。而民益困匮。则杨于陵之言。亦一
时权宜之计。而非 万世通 行之道。两说之中。孰为经国之要。
进士沈潞对。两税之法。初变于杨炎。再变于于陵。虽各有弊。亦各有利 (第 425L 页)
别纸
献议疏释。姑仍先师本文而解之。天子诸侯为长子斩。于愚意终有所未安。今因此疏释而又思之。益见其难行也。以汉言之。则惠帝,景帝以未满世数而不斩。(以朱子兄弟各为一世之说为断。则景帝已满世数。今姑以父子相传者为言耳。)文帝,武帝以非正而不斩。宣帝以非体而不斩。惟元,成当斩。而哀,平则又不得斩矣。汉自高帝以下十帝当斩者。只有元成二帝。此其可行乎。且帝王家传重。以太祖为大。则承太祖之重者皆可斩。何可复计世数。而太祖之重。反为轻乎。此王朝之礼。与士庶家绝不同。而不可相准也。愚意以君不可为臣斩为大纲。而无论嫡庶长少。承统者皆服期。妇服大功。以重其统。庶可为 万世通 行之道也。愚见如是。故先师嫡妇大功之说。甚以为是矣。曾与沈信夫再书论此。其说甚备。异 (第 449H 页)
献议疏释。姑仍先师本文而解之。天子诸侯为长子斩。于愚意终有所未安。今因此疏释而又思之。益见其难行也。以汉言之。则惠帝,景帝以未满世数而不斩。(以朱子兄弟各为一世之说为断。则景帝已满世数。今姑以父子相传者为言耳。)文帝,武帝以非正而不斩。宣帝以非体而不斩。惟元,成当斩。而哀,平则又不得斩矣。汉自高帝以下十帝当斩者。只有元成二帝。此其可行乎。且帝王家传重。以太祖为大。则承太祖之重者皆可斩。何可复计世数。而太祖之重。反为轻乎。此王朝之礼。与士庶家绝不同。而不可相准也。愚意以君不可为臣斩为大纲。而无论嫡庶长少。承统者皆服期。妇服大功。以重其统。庶可为 万世通 行之道也。愚见如是。故先师嫡妇大功之说。甚以为是矣。曾与沈信夫再书论此。其说甚备。异 (第 449H 页)
善与中节亦有分。如当喜而喜。当怒而怒。皆善也。然或过或不及。不能尽其当然之则者。有之矣。此中之所以尤难也。而惟舜为能于善之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也。然则昏扰之发。其善则容有之。其中节则尤难得矣。然大学所谓至善。善上加一至字。则又与中无间矣。
与舍弟(庚申八月)
仪礼经传一书。天下义理。无不备具。独不载程朱议论。故未有折衷损益之论。著其中制。使人有所准的。譬如轻重俱举。而无权衡以称之。长短毕陈。而无尺度以裁之。是必为补编。备载程朱议论然后。方可为 万世通 行之书。此实儒门大事。不可已者也。朱先生 (第 503H 页)
与舍弟(庚申八月)
仪礼经传一书。天下义理。无不备具。独不载程朱议论。故未有折衷损益之论。著其中制。使人有所准的。譬如轻重俱举。而无权衡以称之。长短毕陈。而无尺度以裁之。是必为补编。备载程朱议论然后。方可为 万世通 行之书。此实儒门大事。不可已者也。朱先生 (第 503H 页)
不复论亲属之伦。则兄弟五六人相继为君者。不得祭其祢与祖矣。其可乎。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圣神定制。 万世通
行大经大法。不可违越者也。岂可以私意有所增损哉。诸侯而过五庙。则僭天子之礼也。天子而过七庙。则踰祖宗 (第 155H 页)
文之失。又不能无弊。则继周而兴者。又必有所损益而后行。可知也。孔子生衰周之世。亲见其弊。志在损益。为 万世通
行之法。而有德无位。不敢作焉。独其从先进之语。答为邦之问。其意可寻见也。去圣益远而世道日降。更历六朝 (第 174L 页)
其于名义伦理。所损者已大。而又未必不因此致乱。如秦隋之为矣。其可轻哉。此传子立嫡。始虽出于权。而终为 万世通
行之经。禅授择贤。始虽出于经。而其终则或不可行。或只得为一时之权。道无常形。随时有变者。盖如此矣。箕 (第 306L 页)
兄自称。则不当以侄与弟称先君。可以不待言而推知矣。无论本亲昭穆之如何。一以相继为后。定其统序。可以为 万世通
行之礼。故圣人特著于春秋。以定百王之制。而程朱两夫子继而著明之。沙溪老先生实承圣贤相传之统而详说之。 (第 77H 页)
则众人皆当如此。深言则圣人极功。亦无别法。平常时只当如此。危急时又当如此。此圣人之言一出口。则为天下 万世通
用之准则也。盖尝思之。人也神也。只是一理也。初无彼此尔吾之可间。但自我所当为者而言则属之人。自我所不 (第 262H 页)
有收议之举。而先生方拘台论。不敢献议。至是入侍。昼讲毕曰。人臣之于君父。追隆颂美。出于天理人情之至。 万世通
行之道也。以周公之圣。亦必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以及先公。其道可谓至矣。但于当初议定时。必须 (第 163L 页)
带,管屦,竹杖。自天子以至庶人。不以贵贱而有增损也。盖子之于父。臣之于君。其丧之之礼。无有不同。此亘 万世通
行不易之制也。周公著之于前。朱子论之于后。皎如星日。自无可疑。而 国朝丧君之礼则既非丧服。又非公服。 (第 85H 页)
。猗欤休哉。公讳攸字仲美。青松人。早擢高第。官至副提学。
家礼源流序
朱夫子家礼之书。折衷古今。定为 万世通 行之仪则。而修整未讫。草藁见逸。易箦之后。乃出于世。故与夫子晚年之论。间有参差处。且其名物度数之间。 (第 396H 页)
家礼源流序
朱夫子家礼之书。折衷古今。定为 万世通 行之仪则。而修整未讫。草藁见逸。易箦之后。乃出于世。故与夫子晚年之论。间有参差处。且其名物度数之间。 (第 396H 页)
。商之二宗。可谓发端于遇灾遇变而能成其功者也。讲罢。又曰。人臣之于君父。追隆颂美。出于天理人情之至。 万世通
行之道也。以周公之圣。亦必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以及先公。至作雅颂。以致颂美之意。其道可谓至矣。 (第 346L 页)
。谓虽孔孟复出。誓不执册踵门。一以闭门独学为主云然耶。恐其必以近事作深戒。而然第以一时之不幸。而遂废 万世通
行之道。多见其窒而未为善变也。此事周子通书中极言其义。而先圣所谓就有道而正焉者。终不可已。未知高意以 (第 201L 页)
者不言易。岂欺我哉。
丧礼葬法。送终之大事也。惟当以保全遗体为主。周室礼文太备。虽亦因时之义。而恐非 万世通 行之道也。至于温公而始不用椁。朱子而始不用明器。其所补大矣。但家礼掘地太广。用灰炭太厚。视用椁时尤甚 (第 136L 页)
丧礼葬法。送终之大事也。惟当以保全遗体为主。周室礼文太备。虽亦因时之义。而恐非 万世通 行之道也。至于温公而始不用椁。朱子而始不用明器。其所补大矣。但家礼掘地太广。用灰炭太厚。视用椁时尤甚 (第 136L 页)
家礼辑解序(壬午)
礼之节文。散于三百三千。而仪章极缛。常变多端。苟非平素讲明者。焉能随遇精察而合于宜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有是礼也。家之所以有此纲纪者。由是礼也。则礼固不可一日而不明且习焉者也。子朱子明乎是礼之有重于人家。酌古今之宜。定损益之节。为家礼一书。实 万世通 行之制。而邦国之远。闾巷之僻。家莫不有。人莫不讲矣。杨氏云此书咸尽其变。然节其古礼以适时宜。示详于变 (第 29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