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主和论(罗洪先/)
岳飞之见杀也以恢复也桧之杀飞也以主和也恢复
天下公愤也主和一人私利也以私利沮公愤故罗织
飞者为甚冤飞冤而桧之死有馀辜矣故衔桧者至于

今犹不释虽然虑不尽其情囚即死辞必不服桧不足
道也论高宗者亦有遗议否乎方桧之逃金而归也孰
纵之则达兰也非达兰也金国之谋也掳人父母劫人
兄弟凌暴其骨肉能无寒心乎于是思所以制其命而
愚之而得二质二质存金人可以得志于宋高枕无忧
矣昔者孟子答桃应以为舜之负瞽䏂而逃也亲为重
天下为轻天理人情之至人不得而夺也是故生则望
其归没则请其榇顺之则祸迟逆之则祸速则 赵苞
(第 12a 页)
   连璧未或同热长归虽先幸不及祸其离亲咏
   有云苟违亲以从利兮匪曾闵之攸宝余为三
   复泣下孝弟文雅盛名得全者此尔 东汉赵威

   豪
犹呕血未及况他人乎
 目录
  赋
   雷赋
   春可乐赋
   秋夕哀赋
   秋可哀赋
   (第 1b 页)
之士下至于羁臣寡妇之贤董子諌易王之骄志何武
宽戴圣之微愆吏民刻石颂马棱而怀德祠祀祈福祝
张纲而致虔 赵苞
成三年之政徐璆谢上公之官刘馥
先一时之备出苫蓑而复垒陈登当东方之事合部众
以安边事大见委兮责温恢之效 (第 15b 页)
名中行以文行显
赞曰以汝宁君之志养即不逮终无惎损何至乃自抑
斥如 赵苞
温峤哉其区区欲用阃笫之德借金石毋朽
其逝者志则可悯矣语曰蝇附骥日千里然则世之淑
节懿范施于家室泯没何 (第 11b 页)
策高齐神武
不贵慕容绍宗以留文襄唐文皇暂出李绩以留高宗
俱见本纪申鸣援桴而进战为贼杀其父功成而自杀 赵苞
援桴而进战为贼杀其母功成而殴血死一见说
苑一见后汉书医缓胍晋平公而曰君之病在膏之下 (第 22a 页)
   咏史十四首
重华受尧禅揖让何雍雍奉尧若考妣臣道尽始终夏
王继虞统心与重华同汉家逆操子亦欲希前踪如何
臣故主贬号山阳公
周公作周礼本以致太平后来讲求者往往乱自生一

悲新室篡再苦新法行善哉豫公语万古当作程关雎
与麟趾此化何时明
寄生根不牢蜾裸种还异当时浪自喜久远安可计鄙
哉文信侯蕞尔琅琊吏坐令秦晋史半作他人帝厉阶
谁所启剿灭固天意独喜赵王孙世主沙漠地
霸王弑义帝汉祖诛元勋君臣道既绝可得全其身平
生固不同毕竟同一死不知垓下剑何似淮南矢
王陵在汉军母伏剑于楚 赵苞
守渔阳母作鲜卑虏二 (第 1b 页)
    条侯传 霍光
    丙吉 黄霸
    东汉 汉章帝
    严光 窦武
    崔寔 马融
     赵苞 
许劭
    华歆 诸葛孔明 (第 21a 页)
  马融
马融以通经术称名儒既事梁冀复为作章奏请诛李
固节义丧败而不惜盖其心在乎利禄也然卒不免冀
手未几髡笞徙朔方二者无一得而徒取恶声孰若不

食冀禄之为高哉苟谓事冀为不获己当其欲害李固
杜乔之初毅然引大义而争之以此得罪死有馀荣曲
附奸回以图身利而终蹈乎祸岂不足为患失者之戒

   赵苞
(第 36b 页)
赵苞
为辽西守鲜卑劫质其母而攻其城苞曰昔为母
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力战破之母遂遇害余曰
苞善守官矣然而未 (第 36b 页)
号谁怜蕉萃为赋大招
  明故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东王公神道阙铭
古今来节士遭逢人伦之变进退俱难者盖多有之
势不能复顾其母祇应以一死自谢终为恨事徐庶
之从魏先儒不以为非然夷考之则庶竟仕魏无乃违
其初心岂方寸卒 (第 16a 页)
系累其家
以入告
世祖以公有父弗籍其家即令公父以书谕公公复书
曰愿大人有儿如李通弗为徐庶儿他日不惮作 赵苞
以自赎公父亦潜寄语曰汝弗以我为虑也壬辰公父
以天年终鄞人李邺嗣任其后事大吏又强公之夫人
及子以书招公 (第 10a 页)
不可贬故行贵危
战国策周之衰乎论祖论绳尺宋之亡乎或问何谓曰
其气苶以索其文刻以峭
或问 赵苞
徐庶之事空同子曰苞伤勇哉不战而死可
也不战而死犹足以存母
髡问男女授受之礼而举嫂叔者何也礼嫂叔无服又 (第 18b 页)

赵括易廉颇不在受上党也太史公利令智昏之说岂
足为确论哉故吾尚论平原君以为后信陵而先孟尝
春申也   汉赵苞
(癸丑年春月作/) (第 12a 页)
东汉赵苞
之事世未有定论也程子曰以君城降贼而
求生其母固不可矣然亦当求所以生母之方奈何不
顾而遽战乎必不得已身 (第 12b 页)
往降之可也徐庶于此盖得
之矣方正学则谓苞善守官矣然而未知义也鲜卑众
多而可以计取性贪而可以利诱不此之图而使母死
于寇虽可以存天下君子犹不忍也况一城乎义者合
乎道而宜乎人心之谓也不可以固而不知变也上不
失亲次不失职惟达于义者能之乃李卓吾藏书则又

赵苞
于杀母逆贼之列是三说者将何从焉魏子曰
徐庶之事与苞不同徐庶当曹刘分争之际君臣之分
未定而曹劫质庶母故 …… (第 13a 页)
求鲜卑或鲜卑必欲得城
不但欲得赂史臣皆未详载而以义权之则正学之说
为不悖于理而可行也纲目书鲜卑寇辽西 太守赵苞
破之发明 (第 13b 页)
赵苞
急于王事遂至不能全其母故虽呕 …… (第 13b 页)
血而死纲目亦略而不书所以权轻重而示训也呜呼
微矣观紫阳之书法则于 赵苞
之事非深许之而亦未
尝深罪之后世尚论者当怜苞所遇之穷而其心则无
他庶乎其为定论余恐守土者降人而罹于重 (第 14a 页)
法有亏
忠孝 赵苞
以义士而蒙恶声也故不可以不辩
  田子春论
韩昌黎祭田横云事有旷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
何心非今世之 (第 14a 页)
  问亲在而仕当致死不致死

  所在致死之说古人巳明白然于临境情态亦多端而
所以处之之义亦未可以一概定也若东溪 赵苞
于鲜
卑入寇之时其母为所质以要之乃亟战以杀其母则
大非所宜矣

  问与点章程子谓游心千里之外为曾点 (第 5b 页)
缓行竺急归尽出财日中果/火发按竺进妹为先主夫人出金银货币以给军)雾捲
千村大类张超之市(见观/槿序) 赵威豪
时丁丧乱每被俘囚
(后汉书 (第 21b 页)
赵苞
(第 21b 页)
威豪
为辽西守遣吏迎母及妻子为鲜/卑寇钞载之贼出母示苞苞涕泣谓曰昔为母子今为)
(君臣苞即破贼母妻皆死苞殡 (第 21b 页)
  辑闻
王勉夫著野客丛书谓士大夫不幸遗其亲于不测之
地要当委曲回护无戾吾大节可也苟虽固执而不顾
其亲君子所深惜焉于是以 赵苞
之破贼为非以周虓
之降秦为是又曰士大夫脱有不幸当为周虓无为 (第 1a 页)

(第 1a 页)
赵苞
为辽西太守遣使迎母妻道为贼所虏贼出 …… (第 1a 页)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踪窃负而逃
遵海滨而处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谓得瞽瞍之重于
得天下也然则高帝之不顾其父岂 赵苞
之不重母比 (第 2b 页)
  金殿珊先生六十寿序
往余读韩退之符读书城南诗私怪彼不以圣贤之道教子而
诱之以公卿禄位何其陋也既伏思之古今之所以设科取士
何为也哉岂不欲得明先王忠孝之道而力行之者与之共天
位乎道莫备于群经故汉唐重明经之选而明及我 朝皆以
经义试士操其文以劵其行庶几忠孝之彦之或出乎此是上
之人法固未尝不良而意固未尝不美即为人父母者冀其子
以文行上达于朝廷斯亦天理人情之至然则退之之志其亦

未可深讥矣世衰而俗敝应举者不揆君公求士之本义苟以
猎取浮荣少壮而违父母之餋穷老而不归眈眈于王畿势要
之场未仕则发愤忘家既仕则迎妻子与共安乐而父母以衰
晚之年与子妇幼孙旷隔音书阔疏享封诰之虚名受枯寂寒
饥之实祸虽疾病厄苦不忍告闻以恐其子而为子者冥然不
以介怀方藉口于 赵苞
贼母温峤绝裾之义夫彼既恝弃其亲
尚何有于君国本先拨矣国家亦安贵此丧失良知之人而岁
举数千百辈以糜无穷 (第 60b 页)
矣余故曰春秋之不明三传
蔽之也程子曰以经證传之误以传补经之阙读春秋
者以是法求之其不合者寡矣

   赵苞
(第 12a 页)
  君臣者天下之大义母子者一身之私亲以私亲而忘
大义固不可因大义而杀私亲岂人情也哉此 赵苞

以处其君与母之变而莫知所适从也夫寇之所以劫
制其母者以其子之为太守也太守之所以受制于寇
者以其身 (第 12b 页)
严道死
而袁盎请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田窦失意杯酒而武
帝杀魏其族灌夫以悦母后此一君一臣何其坏法与
汉之 赵苞
魏之姜叙五代之乌震所捍不过一方非有 (第 32b 页)
鹅鹳长飞君子有六千之号卢循万舸直下严滩张角诸
军分驰桐岭烽摇列郡尽成麋竺之家雾捲千村大类张
超之市 赵威豪
时丁丧乱每被俘囚朱文季运值流离恒
遭略夺斯时也鹤到归时已无城郭燕将巢处更少门庭
周颙早韭半供庄蹻之樵 (第 4b 页)
  丙戌六月朔,钱塘师溃;仓卒驰归,拜其父曰:『儿将随主航海』。竟去。监国驻舟山为行在,虽有城郭、人民,而弹丸地孤峙海中,诸豪帅若王之仁、方国安辈或死、或降,馀皆市侩、菜佣,惟老将张名振一军独全,且拥戴无二心。煌言依名振,与之协力,希为一成一旅计。张殁,代统其兵;晋少司马。王兵道尔禄以书招之,不应;俾亲属开谕百端,又不应。令其父谕之降,终不应;最后报曰:『儿不孝,宁为 赵苞,
不为徐庶;大人善自为计』!闻者痛之。 …… (第 198 页)
  初,公之航海也,仓卒不得尽室以行;有司系累其家以入告。世祖以公有父,弗籍其家;即令公父以书谕公。公复书曰:『愿大人有儿如李通,弗为徐庶;儿他日不惮作 赵苞
以自赎』。公父亦潜寄语曰:『汝弗以我为虑也』!壬辰,公父以天年终;鄞人李邺嗣任其后事。大吏又强公之夫 …… (第 225 页)
    时提督田雄、总兵张杰、巡海道王尔禄皆以书招公,不可屈(公复书略曰:『两间自有正气、万古自有纲常,忠臣义士独行其是而已。区区此志,百折弥坚;不过恪守人伦,即是深明天道』。又云:『河北群盗,皆以兴复汉室为名;今日山中义师,大率类此。故足下得以折柬招之;不孝面目何如,亦欲以此术相笼络,误矣。矧水陆自有长技、战守自有定谋,纵以全力来,胜负未可知也。我辈相晤,正自有期;不孝未便以文山自况,足下不必以梦炎辈自居尔』。按是时有司亦令公文以书谕公,公复父书言:『愿大人有儿如李通,弗为徐庶;他日不惮作 赵苞
自赎』。故复书中自称「不孝」云)(第 26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