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气。惟是立得坚固。养得清明。则百邪退听而疾病亦不能为害矣。文字言语之外。自当有收功处。幸试体验如何。 静庵先生
当时立朝。以行道为己任。非如穷居者著书明道。其遗集无论学论理之语。以此也。尝闻先生所入道处。由近思录 (第 297H 页)
。以论语律身。从事读书。不劝而自勉。未及就傅。已能属文。吐凤之奇。惊人耳目。才成童。已有儒丈之望。闻 静庵先生
学有渊源。往从之游。自是益自刻厉。坚固笃信。不违课程。辛巳灵川子谪于玆土。邀与相见。许其负笈。每称道 (第 489L 页)
独公志行之峻茂。与形魄而俱藏。尚冀来者。视此铭章。
学生赵公墓碣铭
公姓赵氏。讳济普。字彦博。文正公 静庵先生 讳光祖七世孙也。公之家世守法训。谨慎修洁。公又内行纯备。为宗党称而因积忤逆竖。罹祸甚酷。为世所悲。非 (第 10H 页)
学生赵公墓碣铭
公姓赵氏。讳济普。字彦博。文正公 静庵先生 讳光祖七世孙也。公之家世守法训。谨慎修洁。公又内行纯备。为宗党称而因积忤逆竖。罹祸甚酷。为世所悲。非 (第 10H 页)
神主窍其两旁
主者。将以依神也。故乃凿陷中而窍其旁。欲神之舍于中。而疏达于外耶。然此等精微处。古人未尝说到。今不敢臆断。
上仲从叔父别纸(戊子)
凡移宗之法。适长有故。则以支庶为适长之后。使之适适相承者礼也。今 静庵先生 家适长孙文普罪死。则当以支孙人代文普。使为文普父之子。上承适统。而以其支孙亦无无故之人。无故者只一思 (第 383L 页)
服。斯固大贤之一节。至若究贯经子辨析性气。则秋江南公赞述备矣。后生小子何敢更容模象也哉。其旌褒则发自 静庵先生。
以及郑文翼公光弼,李文忠公元翼相继陈于朝。遂于 万历庚戌。从祀孔子庙庭。 肃宗乙卯以郑桐溪先生配享书 (第 466L 页)
也。遂口呼书之。命之曰病解。
本庵续集卷四
序
龙门集序
海东自箕子没后之千有馀年。至我 朝 静庵先生 而道学始备。继以贤儒蔚兴。益阐以大。而皆本之静庵。况身及静庵之门。亲承旨诀。讲而明之。尊而行之。卓然 (第 67L 页)
本庵续集卷四
序
龙门集序
海东自箕子没后之千有馀年。至我 朝 静庵先生 而道学始备。继以贤儒蔚兴。益阐以大。而皆本之静庵。况身及静庵之门。亲承旨诀。讲而明之。尊而行之。卓然 (第 67L 页)
上赠吏判。赐谥靖肃。听松先生讳守琛字仲玉。大司宪世纯子。侍中先生九世孙也。事亲以孝闻。早受性理之学于 静庵先生。
己卯士类。声闻太盛。先生忧之。隐居白麓。日玩赜图书。晚移坡州之牛溪。 明庙屡以官徵。不起。及卒。谏院 (第 111L 页)
化柳氏。节度使睇女。判书季闻孙也。以弘治庚申正月十五日生公。公幼而聪敏。稍长。魁伟醇悫。年几志学。游 静庵先生
之门。 …… (第 246L 页)
五周矣。公之文章德行之载于家乘者。屡阅兵燹无一存。可考者。惟己卯录。然病于略。又失实矣。槩公问其师则 静庵先生。 问其友则当世群贤。气节则履祸变而靡渝。孝慕则逮迟暮而不衰。虽其姿质有过人者。而学问之力。虽在百世之下 (第 247L 页)
五周矣。公之文章德行之载于家乘者。屡阅兵燹无一存。可考者。惟己卯录。然病于略。又失实矣。槩公问其师则 静庵先生。 问其友则当世群贤。气节则履祸变而靡渝。孝慕则逮迟暮而不衰。虽其姿质有过人者。而学问之力。虽在百世之下 (第 247L 页)
沧桑。而丘壑窈廓。宛带遗芬。过此者其孰不肃然致敬哉。先生后孙相与劈画建碑以表之。呜呼。昔我先祖尤翁于 静庵先生
谪庐遗墟碑有记。而乃引颜乐亭铭曰斯可以铭此碑矣。今不佞于此亦云。呜呼。退溪文纯公尝曰冲庵学问。高于人 (第 430L 页)
三物宾兴之。孝居其一。汉令郡国举孝廉。皆此意也。本县之南鼎桥村。有孝子赵敏赫。可谓有宲行者也。敏赫。 静庵先生
之傍孙也。生而有至性。六岁遭母忧。哀毁如成人。见邻儿呼其母。辄泣曰彼皆有母。我独无有何哉。邻人异之。 …… (第 179L 页)
。诚亦无悖于理。顾其心以下从为安。持久而不变。卒能如其志。不亦烈乎。柳氏之舅家。虽在乡曲。考其世则乃 静庵先生 之傍裔也。其舅若姑。皆以孝闻。盖其濡染有素。不徒以资性之烈也。烈而如此。可无褒乎。向在癸亥年间。乡中 (第 182L 页)
。诚亦无悖于理。顾其心以下从为安。持久而不变。卒能如其志。不亦烈乎。柳氏之舅家。虽在乡曲。考其世则乃 静庵先生 之傍裔也。其舅若姑。皆以孝闻。盖其濡染有素。不徒以资性之烈也。烈而如此。可无褒乎。向在癸亥年间。乡中 (第 182L 页)
亲尽欢。此陶渊明所称义在爱敬。荣不假饰者非欤。李公后孙零替。不能传其美行。又可惜也。
赵益昌汉阳人。 静庵先生 光祖弟牧使崇祖后也。家在县南鼎桥村。性伉直尚义。事母孝。躬自负贩以为养。有弟四人。常怡怡如也。土田奴 (第 85L 页)
赵益昌汉阳人。 静庵先生 光祖弟牧使崇祖后也。家在县南鼎桥村。性伉直尚义。事母孝。躬自负贩以为养。有弟四人。常怡怡如也。土田奴 (第 85L 页)
卒县人赙米布。其妇不受曰岂敢累夫子清德乎。朝廷旌其闾。州中诸生祠于莘巷书院。
皮坊隐者。不知其名字。 静庵先生 赵光祖知其贤。就而问学。隐者曰公材足以济世。然得君而后可以有为。方今 主上特以名用公。实不知公也。万 …… (第 92L 页)
修书院。乱后颓圮。应奎为新之。又作童蒙别斋。教诲不倦。
李德敏字季度。龙仁人。其祖弘干方严有大节。与 静庵先生 赵光祖,文简公金净为道义交。名在己卯党籍。德敏有至性。母没庐墓服阕。又三年而后归。女惊曰门外有白头翁 …… (第 100H 页)
。消摇瞻望。悄然若有感焉。翌日翛然而逝。南州人士识其不识。无不咨嗟相吊。村氓之过墓者皆下马。其学源于 静庵先生 赵光祖。光祖传门人桧山丁焕及弟熿。其徒有丁焰号晚轩。于大㽕为外党。大㽕少从之游。闻其风而悦之。然其操 (第 103L 页)
皮坊隐者。不知其名字。 静庵先生 赵光祖知其贤。就而问学。隐者曰公材足以济世。然得君而后可以有为。方今 主上特以名用公。实不知公也。万 …… (第 92L 页)
修书院。乱后颓圮。应奎为新之。又作童蒙别斋。教诲不倦。
李德敏字季度。龙仁人。其祖弘干方严有大节。与 静庵先生 赵光祖,文简公金净为道义交。名在己卯党籍。德敏有至性。母没庐墓服阕。又三年而后归。女惊曰门外有白头翁 …… (第 100H 页)
。消摇瞻望。悄然若有感焉。翌日翛然而逝。南州人士识其不识。无不咨嗟相吊。村氓之过墓者皆下马。其学源于 静庵先生 赵光祖。光祖传门人桧山丁焕及弟熿。其徒有丁焰号晚轩。于大㽕为外党。大㽕少从之游。闻其风而悦之。然其操 (第 103L 页)
。投汨罗之渊。君子谓之忠之过也。若郑希良之投江。岂屈原之志也欤。或者疑其不死。 中宗之世。群贤并进。 静庵先生
为大司宪柄用。金湜为大司成。金净为刑曹判书。而希良独不出。岂逆知乙卯之祸者欤。朴枝华之沈渊。亦伤时之 (第 128H 页)
云耶。俟见本集。当更有以奉质也。既荫仕而复登科。须观其所存及所志之如何。或之议者。固未知其说何如。而 静庵先生
所处。亦岂人人之所可援耶。冀闻至论。妄陈瞽见。还切缩缩。
答安▣▣
客夏惠札。披玩至今。忽自贞村。又 (第 53H 页)
答安▣▣
客夏惠札。披玩至今。忽自贞村。又 (第 53H 页)
濂闽之学。夷齐之节。弥亿万岁。其光烈烈。(右圃隐先生位。)
道全体用。志切君民。天胡荐瘥。百世伤神。(右 静庵先生 位。)
报恩金华祠。奉安曹南冥,成大谷,成东洲三贤文。
盛际 中明。儒贤辈出。寒蠹先倡。静退继兴。有 (第 151L 页)
携入妙香山。展看于内院万壑中。尤是佳致。药山病吏又书。
书静庵集写本后
荣辅叨守宁边。到府之三日。谒 静庵先生 书院。盖先生尝随其大人监察公于鱼川邮馆。而时则寒暄先生谪熙川。先生从而受业。卒传寒暄之学。实为我东道 (第 374L 页)
书静庵集写本后
荣辅叨守宁边。到府之三日。谒 静庵先生 书院。盖先生尝随其大人监察公于鱼川邮馆。而时则寒暄先生谪熙川。先生从而受业。卒传寒暄之学。实为我东道 (第 374L 页)
奕。恬不知愧。其饮酒食肉。不暇论也。噫噫。道学明然后。此等习俗可正也。昔子皋为宰成。人为其兄衰。我国 静庵先生
为政一年。军卒贱隶。亦为居庐。祭用木主。墓必立石。呜呼。道学岂可一日不明哉。
己亥
夕阴。○读自 (第 120H 页)
己亥
夕阴。○读自 (第 120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