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詩文評類
  仪礼戴记附注跋
黄孟清佥事为吾乡明初硕儒其仪礼一书析为四卷
以礼记比类附之其不类者载诸卷首或卷末各有意
义又以军礼独阙取周官大田礼补之及礼记载田事

者别为一卷惟天一阁范氏有之方京师开三礼书局
同馆诸公皆苦仪礼传注寥寥予谓侍郎桐城方公詹
事临川李公曰永乐大典中有永嘉张氏正误庐陵李
氏集释二公喜亟钞之虽其中有残缺然要可贵也是
年予罢官归始钞是书于范氏于是仪礼之书自杨氏
敖氏外添得宋人二种明初人一种插架稍生色矣(国/朝)
(诸儒仪礼有 张氏尔岐
万氏斯大/应氏嗣寅马氏公骕四家皆佳)
  读吴草庐春秋纂言
草庐诸经以春秋纂言为最惜其开卷解春王正月 (第 16b 页)
   砚北杂录序(辛未)
晋傅休奕有言年八十而不倦于书籍者吾于胡孔明
见之蜀志亦称向巨达年踰八十手自校书刊定谬误

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
不千时事载籍中如此二人者不恒有吾乃今得见之
于昆圃先生先生今年亦当胡孔明向巨达之年矣而
其学亦无不相似吾窃于先生之行事而知先生之学
非近今之所能及也先生任山东提学时于潜德绩学
之士亟亟表章之唯恐不至若安邱刘直斋(源渌)之读
书日记济南 张稷若(尔岐)
之仪礼句读邹平马宛斯(骕)
之绎史皆宇宙不可少之书今皆盛行于世而其源则
自先生发之又尝主江南试副者适 (第 7a 页)
   砚北杂录序(辛未)
晋傅休奕有言年八十而不倦于书籍者吾于胡孔明
见之蜀志亦称向巨达年踰八十手自校书刊定谬误

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
不千时事载籍中如此二人者不恒有吾乃今得见之
于昆圃先生先生今年亦当胡孔明向巨达之年矣而
其学亦无不相似吾窃于先生之行事而知先生之学
非近今之所能及也先生任山东提学时于潜德绩学
之士亟亟表章之唯恐不至若安邱刘直斋(源渌)之读
书日记济南张稷若 (尔岐)
之仪礼句读邹平马宛斯(骕)
之绎史皆宇宙不可少之书今皆盛行于世而其源则
自先生发之又尝主江南试副者适 (第 7a 页)
   夏小正补注书后(辛未)
夏商之书传者无几学者往往以不克尽见为憾然即
其零章断简求之则古先圣王之大经大法又未尝不
可得而见也戴氏之传夏小正(传去/声)可谓精矣所辨析
不过字句之閒而有以通乎作者之本意夫古人元非
若后世之求工于文也然道德有于身则明天时察物
理通人事立国制无在非性命之旨寓焉而文自从之
矣济阳 张尔岐稷若
氏采金仁山之注附于传而又为 (第 16b 页)
  刈禾长白山下 岁暮(二首)
  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
  书此示之 闰五月十日(二首)
  过 张贡士尔岐 
送程工部葬
  路舍人客居太湖东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孙徵君葬于夏峰侨寓太原不获执绋适吴中 (第 8a 页)
书皆出于国子监所颁以为定本而此
经误文最多或至脱一简一句非唐石本之尚存于
关中则后儒无由以得之矣济阳 张尔岐稷若
笃志
好学不应科名录仪礼郑氏注而采贾氏陈氏吴氏
之说略以巳意断之名曰仪礼郑注句读又参定监 …… (第 10a 页)
识其义因其
义以通制作之原则夫子所谓以承天之道而治人
之情者可以追三代之英而辛有之叹不发于伊川
矣如 稷若
者其不为后世太平之先倡乎若乃据石
经刋监本复立之学官以习士子而姑劝之以禄利
使母失其传此又有天下者之 (第 10b 页)
  答汪苕文书
远惠手书奖挹过甚殊增悚愧至于悯礼教之废坏
而望之斟酌今古以成一书返百王之季俗而跻之
三代此仁人君子之用心也然斯事之难朱子尝欲
为之而未就矣况又在四五百年之后平弟少习举

业多用力于四经而三礼未之考究年过五十乃知
不学礼无以立之旨方欲讨论而多历忧患又迫衰
晚兼以北方难购书籍遂于此经未有所得而所见
有济阳 张君稷若
(第 19a 页)
尔岐
者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
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世之
名而其书实似可传使朱子见之必不仅谢监 (第 19a 页)
  闰五月十日
重逢闰五日澶漫客山东郡国戈鋋里园陵灌莽中
草穿新垒绿花隔旧京红更忆王符老飘沦恨不同
(王徵君潢昔日同诣孝/陵行香今年七十七矣)

(杜子美诗澶漫/山东一百州)
春秋书鲁月犹是谓文王旧国还丰镐遗民自夏商
神游弓剑远天与卦爻长此日追休烈于戏不可忘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过 张贡士尔岐
缁帷白室睹风标为叹斯人久寂寥济水夏寒清见
底石田春润晚生苗长期六籍传无绝能使群言意
自消窃喜得逢黄叔 (第 5b 页)
 广师
苕文汪子刻集有与人论师道书谓当世未尝无可
师之人其经学脩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顾子宁人李
子天生其内行淳备者吾得二人焉曰魏子环极梁
子曰缉炎武自揣鄙劣不足以当过情之誉而同学
之士有苕文所未知者不可以遗也辄就所见评之
夫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已探
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 张稷若
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坚苦力
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
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 …… (第 14b 页)
  规友人纳妾书
董子曰君子甚爱气而谨游于房是故新壮者十日
而一游于房中年者倍新壮始衰者倍中年中衰者

倍始衰大衰者以月当新壮之日而上与天地同节
矣炎武年五十九未有继嗣在太原遇傅青主浼之
诊脉云尚可得子劝令置妾遂于静乐买之不一二
年而众疾交侵始思董子之言而瞿然自悔立侄议
定即出而嫁之尝与 张稷若
言青主之为人大雅君
子也 (第 17b 页)
稷若
曰岂有劝六十老人娶妾而可以为君子
者乎愚无以应也又少时与杨子常先生最厚自定
夫亡后子常年逾六十素有目 (第 17b 页)
 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 国史儒林传袖然冠首吾读其书
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
厥后 张蒿庵
作中庸论及江慎修戴东原辈尤以礼为先务而
秦尚书蕙田遂纂五礼通考举天下古今幽明万事而一经之
以礼可谓体 (第 11a 页)
 生以此经少苦难读未经倍诵恐不能比类以尽其
 义又世所传惟注疏及敖继公集说二书其永乐大
典中宋元人解说十馀种皆肤浅无足观 国朝惟
  张稷若
李耜卿各有删定注疏间附已意发明甚少
先生大惧是经精蕴未尽开阐而闭晦以终古故七 (第 44b 页)
  乡塾儿童入学之时,蒙师课以「三字经」或「千字文」,并以「上大人」红字帖教

之描写。此三书为何人所作,询之蒙师,无有知者。按「广东新语」:『宋末区适子撰「三字经」。适子,顺德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邵晋涵诗:「读得黎贞三字训」。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所撰」。是此书区氏作始、黎氏续之,故多元、明统系。今坊间刻本,又有续者』。「尚书故实」:『梁武帝于钟、王书中拓千字,召周兴嗣韵之,一日缀成』。故今坊刻称周兴嗣撰;然「梁书」、「南史」皆以为王羲之书。按「郁冈斋帖题」曰:『魏太傅钟繇千字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奉敕书。其起句云:「二仪日月,云露严霜;夫贞妇洁,君圣臣良」。结二句与周氏同』。则此书固有二本矣。 张尔岐
(第 121 页)
「蒿庵
閒话」谓:『禅宗正派载提刑郭功甫谒临济白云禅师,禅师上堂曰:「夜来枕上得山颂,谢功甫大儒远访之勤, (第 121 页)
   张采, 陈贞慧, 冒襄, 钱秉镫, 沈士柱。
   黄徵之, 沈巨儒, 赵士哲, 李光祀, 宋继澄, 章佐圣, 董撨, 李焕章 (张稷若,
毛桂甫), 李凤祚(于秉雍等), 史兆斗, 林古度, 徐波。
   魏允楠(从弟允札), 左国材, 
集。思致绵邈。忠见于辞。
黄徵之, 沈巨儒, 赵士哲, 李光祀, 宋继澄, 章佐圣, 董撨, 李焕章 (张稷若,
毛桂甫), 李凤祚(于秉雍等), 史兆斗, 林古度, 徐波。 …… (第 354L 页)
来。绅士取薪以归曰此高士所遗也。撨从此不复入市。有诗数百篇。多不传。
李焕章字织斋。乐安诸生。与济阳 诸生张稷若,
信阳诸生毛桂甫。皆披发佯狂。或涂面吞炭。裸裎赤体。或痛哭悲歌。仰天长笑。颠放终身。
李凤祚字仪甫。益 (第 355L 页)
   冒襄
   钱秉镫
   沈士柱
   黄澄之
   赵士哲
   宋继澄
   董樵
   李焕章 (张稷若
毛桂甫)
   李凤祚(于秉雍等)
   史兆斗
   林古度
   徐波
   魏允楠
   魏允
绝句云。怨入苍梧班竹枝。潇湘渺渺水云思。分明记得华清夜。疏雨银釭独坐诗。(王士禛渔洋诗话。)
李焕章 (张稷若
毛桂甫)
乐安诸生李焕章。字织斋。与济阳 (第 141L 页)
诸生张稷若。
信阳诸生毛桂甫。皆披发佯狂。或涂面吞炭。裸裎赤体。或痛哭悲歌。仰天长笑。颠放终身。(陈鼎留溪外传。) (第 141L 页)
   天然亭重修记(代再从兄作)
 题跋
   永慕庵扁背题识跋
   题川颂金刚经后
   题怡晋斋帖
   题 张稷若
仪礼郑注句读卷头
   题贾长沙治安策卷头
   书三洲李尚书卷
   题权修撰(敦仁)彝斋虚川纪迹

赵子固云学唐人。不如晋人。皆能言之。晋岂易学。学唐尚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人。多见其不知量也。
张稷若
仪礼郑注句读卷头
是书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因其文古奥难通。故并为之句读。 …… (第 118H 页)
本附益之。手自点校。并取朱子礼书。与其门人高弟黄氏杨氏续补之编。分章条析。题于其上。今廷鸾之书不传。 尔岐
是编体例。略与相近。案礼记曰一年视离经辨志。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则句读为讲经之先务。沈约宋书乐志。于 …… (第 118H 页)
刻之讹愈甚。 尔岐
玆编。于学者可谓有功矣。顾炎武少所推许。而其与汪琬书云济阳 (第 118L 页)
张君稷若
(第 118L 页)
尔岐
者。仪礼郑注句读。颇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时之名。而其书实似可传。使朱子见之。必 (第 118L 页)
不仅谢监岳之称许也。又其广师一篇曰。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 张稷若。
乃推挹之甚至。非徒然也。 (第 118L 页)
尔岐
(第 118L 页)
蒿庵
集中。有自序一篇。称尚有吴氏仪礼考注订误一卷。今不在此编中。然此编乃新刻之本。无所佚脱。或是卷又自别 (第 118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