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曲類
詩文評類
  帝王世次图序(宋欧阳修/)
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谓显人矣而后世犹失
其传者岂非以其远也哉是故君子之学不穷远以为
能而阙其不知慎所传以惑世也方孔子时周衰学废
先王之道不明而异端之说并起孔子患之乃修正诗

书史记以止纷乱之说而欲其传之信也故略其远而
详其近于书断自唐虞以来著其大事可以为世法者
而已至于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尝道者以其世远
而慎所不知也孔子既没异端之说复兴周室亦益衰
乱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先王之道中绝汉兴久之诗书
稍出而不完当王道中绝之际奇书异说方充斥而盛
行其言往往反自托于孔子之徒以取信于时学者既
不备见诗书之详而习传 盛行之
异说世无圣人以为 (第 6b 页)
又用之祗见其利不闻其病正德嘉靖以前犹 盛行之
盖五六百而值一两今七八十岁人固多尚可一召而
讯也独至于今屡行而屡废甫行而辄辍焉何哉臣窃
详之钱比钞异 …… (第 33b 页)
会血脉流通故也轻敛轻散官府有馀积之藏诚以正
赋之银既以无减于常额而一切之费又取办于一权
故也此权不可 行之
于天下以启盗权之衅请于宝源
局或西仓专设侍郎或即用左右侍郎一员督于上以
十三司员外或主事分理十三省事 …… (第 34b 页)
先之
以区画条议计定而行而又轻重适均无骇于俗仍以
唐宋以来旧钱兼之或上有施于下或下有纳于上著
之以必 行之
令迟之以岁月之效久之而本末兼利公
私循环可以辍鼓铸之劳而罢工作之使臣愚不揣窃
谓千虑一得也昔我祖宗初 …… (第 35a 页)
寄囤至于存积几何哉臣近日有疏为山西积榖荷蒙
皇上通行各省臣非不知以用言为荣而所虑者人意
向不同或 行之
不力或施之无序辄以为无益有损焉
臣且不堪其任咎也臣前疏谓一曰官仓盖发官银以
籴者此必甚丰乃可以举一曰 (第 37a 页)
夫此宫室之巍焕田畴之连辟妻奴之华 盛行之
者为
成器为罕才为天人失之者为不肖为下愚为无赖则
三者皆利欲之常情也而且有成器天人罕才之名人
亦易不 (第 35a 页)
  蚁穿九曲珠赋(以延一缕以/寻之为韵)  (唐/)杨 涛
蚁为质兮微渺珠有窍而虚圆苟一缕之是系虽九曲
而可穿当通幽以洞微丝莫能贯俾有条而不紊蚁可
知先始蠢蠕以中出稍连绵而外延岂不以内彼鸿辉
曳兹纤缕才容小往之径乍见规行之迂入惟追典穷
莹质以诚难途非履端观巧历而可数宛转而进萦纡

是寻似登折坂之峻如出重泉之深始九折以渐达终
一贯而克任去似洞中方游剖蚌之质动殊床下奚闻
斗牛之音是知圣者之使宛如穷理诚在小而罔遗俾
入微而有以蚁周游而在内进必束身丝抽缕以贯中
出如绕指隔青萦而可见如遥绕而未巳苟非委实而 行之安
得茹柔而展矣诘屈若兹周流出之当曲转之
中才可容发既旁通之后亦既牵丝苟柔弱之是引则
缭绕而莫辞虽云曲径 (第 25a 页)
林传载梁简文尝置宴殿堂集玄儒两家之士先命道
学互相质难此正清言肆出道学 盛行之
际然犹玄儒
两判无溷杂者
是以道书有道学传专载道学人分居道观名为道士
士者学人之称而琅书经曰士者何理 (第 2a 页)
 化亦一奇哉因赋此重为览古者一慨云
蜀人黄筌写竹鹤数百年前一奇作玄裳缟衣意閒暇
老气峥嵘重林壑挺挺玉立双琅玕枝叶扶疏铁钩络

忆昔鹤亭有此本鸟散烟销久冥寞今朝忽见喜绝倒
老目摩挲殊不恶千年令 盛安
在哉旧物都非况城郭
世间此图亦希有重袭尤宜置缣橐高堂夜悬明月中
应有仙音下寥廓
   为开元道士题倪 (第 13b 页)
王世贞于帖括 盛行之
日独以诗古文鸣世当时词家
亦都尚不痛不痒篇什而独能以生动见长以故汪道
昆李攀龙辈俱逊之即弇州自谓意在 (第 16a 页)
   (减亦未必然予谓先生幸言之于嘉靖初年尔/使在西内营斋之日则断不能保首领矣先生)
   (诗少敦琢第七子 盛行之
日/不治其流派正见鲠骨处)
  四十明朝是
四十明朝是频闻画鼓挝残灯持自照忽吐两三花
 敖 英(四首 (第 17b 页)
行已先生者程门高弟举进士为夲
州教授邑人始知有伊洛之学而汪君之官亦教授也
又有林石先生者当王安石新经 盛行之
时独以春秋
教授乡里而汪君之学亦春秋也如周先生之探道源
而不溺于词华如林先生之守遗经而不媚于时好庶 (第 25a 页)
   答南京吏部王公书
伏奉教札词意谆复所以扶掖奖借者甚厚某晚进末
识谬以资格承委任方愧惧弗暇其何以仰答大君子

期待之意恭惟执事齿德并茂为士望所归乃力辞宠
荣必遂其志盖合于古大臣之义而诏旨温厚恩礼优
渥尤近时所未有某方厕迹馆阁间目赌其 盛安
得不
一致贺于数千里之外乎矧令器方伯君高跻远驾继
美是称而适在吾宗族乡党所仰企所藉荫之地虽欲
不再贺 (第 1b 页)
   左氏传古注辑存序
汉儒传春秋者公谷为今文左氏为古文班孟坚谓左
氏传多古字古言而今所行杜元凯本文多浅俗转不
如公谷二家元凯名其书曰集解盖取何平叔论语之
例顾平叔于孔包马郑诸解各标其姓名而元凯于前
贤义训隐而不言则又近于伯尊之𣀮善矣左氏解谊
莫精于服子慎魏齐周隋之世与郑康成所注诸经并
行当时至有宁道周孔误不言郑服非之谚自唐初正
义专用杜说而服学遂亡世遂不复知左氏之为古文
者此严子豹人古注辑存所为作也夫穷经者必通训

诂训诂明而后知义理之趣后儒不知训诂欲以乡壁
虚造之说求义理所在夫是以支离而失其宗汉之经
师其训诂皆有家法以其去圣人未远魏晋而降儒生
好异求新注解日多而经益晦辅嗣之易元凯之春秋
皆疏于训诂而后世 盛行之
古学之不讲久矣豹人有
忧之乃刺取经典释文群经正义参以它书采获若干
条所师不专一家要皆汉儒旧义譬之凿石 (第 7b 页)
 为击金陵半夜钟我今𣣔从嫦娥归去盻青鸾飞上
 广寒宫
  点绛唇 咏梅
 所欠唯何半生辜负梅花债洛京春色直扺千金买
 混江龙水南佳会主人尊俎 盛安
排北州远客西洛
 英才和气须知席上出孤芳先向腊前开宜珍赏应
 题赋景落笔书怀六么遍故人应与梅同态梅虽 (第 81b 页)
至鲁由盟观之其俗盖将尽变矣复异时之 盛安
知不
始诸此乎盟幸以告我余尚能为鲁人书之
  题胡仲申先生撰韩复阳墓铭后
爵位所以取尊于当世而非取信 (第 20a 页)
  武王不黜殷辨
或有问于予曰谢叠山上刘丞相书谓纣之亡也以八
百国之师不能抗夷齐二子之论武王太公廪廪无所
容急以兴灭继绝谢天下殷之后遂与周并王使三监
淮夷不叛则武庚必不死殷命必不黜殷之位号必不
夺微子未必以宋代殷而降为上公也如叠山言则是
殷周之际有二王并立也有诸予曰子亦尝知天人之

旨乎以有天下者之子孙而言是祖宗所世守也斯即
一成一族不可轻以予人是固在人之见也自天言之
则国非一家之私也虽继世嗣统者或未尝不为之少
恕而至于贯盈则讫其命而非为过是以为之臣者得
应天顺人而取而代之故使武王未尝黜殷则必受辛
之恶未绝于天确然有不当黜之义而渡河之举反为
逆节当黜而黜武王固已奉天命而 行之安
有东帝西
帝之谬而见于大圣人之世者或曰殷周固不得并王
使武王诛商之后立武庚继殷而退就藩服不称尊号
(第 1b 页)
息机以归老萧然一室若不知有门外
事者盖方生之语君如此则固老而有行者欤吁有如
君者以生于古而亲遇三王之 盛安
知其不在祝鲠祝
噎之列也欤奈何使君尊于乡而已也然而吾犹幸君
之尊于乡也
   李封君七十序(代人作 (第 44a 页)

例新生咨拨事宜设法关会以防诈冒为照纳粟之例
停之三年而今又复举利举则弊又将生矣查得天启
年间事例 盛行之
时每有假印假文冒骗以去者又有
得部移文并不投监乘机伺会影朦取拨者此为奸以 (第 10b 页)
  吴初 明雪篷
词序
青天恨满天边无不死之仙(楚词留不死之旧乡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
(搆不死而为床杜阳杂编隋 (第 6b 页)
  题摹古印谱
自秦相变古法作苍颉篇爰历博学同时并著于是八
体有摹印其法屈曲缜密皆仿秦玺文为之而颉籀古
文遂废鲁壁所藏汲冢所出虽深沈博古之士至不能
识其大全况后之学者去古益远欲其分别文字以不

失作者源流胡可得也摹印仅八书一体然自分𨽻
行之
后篆书赖此得存使其由斯篆以上溯颉籀遗法
安在古文不可复兴于今日余最爱近时程山人穆倩
所作而时辈竞哗之 (第 56b 页)
县令抗之卒之浚湖潴水之事格不行是其气固已盖
天下也当王安石邪说 盛行之
日先生抗疏排之是能
放淫辞以闲先圣也读其文发挥义类抒写性情然则
先生之气节文章何不备哉或又以为先生于 (第 17a 页)
则教养更周南北宽阔酌添将
领则控驭愈密为
圣天子固海外之苞桑为我闽造无疆之厚福惟此时
可行亦惟阁下能 行之安
集之后常怀念乱之心是区
区之嫠恤也不宣
  复张汉瞻书
辱书称许过当劝诲交深世远乌足以当此哉此乃先 (第 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