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集部
志世苟知
我而其中之所存者已薄矣宋之尝秩以经学
为欧阳公所知比秩从荆公之招遂匿其所著
春秋学不以示人 欧阳公深 愧之而荆公亦心
薄焉今之处士其明经未必逮秩一旦逢世则
其不为秩者亦或寡矣贯之经明行修忘贫屏
贵使乡邦 (第 2a 页)
我而其中之所存者已薄矣宋之尝秩以经学
为欧阳公所知比秩从荆公之招遂匿其所著
春秋学不以示人 欧阳公深 愧之而荆公亦心
薄焉今之处士其明经未必逮秩一旦逢世则
其不为秩者亦或寡矣贯之经明行修忘贫屏
贵使乡邦 (第 2a 页)
可攘石氏之位矣未几而屠脍之惨身先受之盖三
纲汨而五教堙其祸必至此极彼文章行谊之士彫零
磨灭又岂足道哉 欧阳公深 究治乱之源故其序五代
之事特起变例传义儿戒乱本也传伶官惜灭梁之功
而自弃也传唐六臣原唐之所以降为五代 (第 11b 页)
纲汨而五教堙其祸必至此极彼文章行谊之士彫零
磨灭又岂足道哉 欧阳公深 究治乱之源故其序五代
之事特起变例传义儿戒乱本也传伶官惜灭梁之功
而自弃也传唐六臣原唐之所以降为五代 (第 11b 页)
集传取舍义
毛公之释。简奥难解。然其得之子夏者。具有师授。且年代不甚远而传闻不爽。故于释诗最切。夫古今殊俗。以今人之见。欲符于古人之指。则虽或有中。其不中者多矣。盖语在乎此。而指在乎彼者。生于千载之下。而何由测之乎。郑氏在毛氏后益远。喜为改经文。是故 欧阳公深 排之。而郑樵反咎欧阳未深考以为郑氏改字。俱有根据。取齐韩诗,尔雅等书而證之。然毛氏之传。未尝不考他书 (第 490H 页)
北溪精舍记[金昌协]
外兄参判李公。自东湖之楮岛。驰书讯昌协于白云山中而谓之曰。余之居于是也。初非久计也。杨州先垄下。有地数亩。将蚤晚就居。死便埋焉。是余之本怀也。今既先立数楹屋。为容膝之所。而其北有小溪焉。故揭其号曰北溪精舍。子其为我识之。且以诏后之人焉。昌协发书而叹曰。嗟乎。传不云乎。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仁孝之道。盖无大于此者矣。士君子不得立于朝。则退而处于田野常也。然论其所宜归。莫尚于先墓所在。盖托荫乎松槚而寓目乎丘垄。以无忘其本始者。礼乐之情然也。不然则虽有山林江海之乐。而谓之得其所不可也。昔 欧阳公深 爱颍上山川。作诗思之。至成一集。及老而致事。卒归此以终焉。后之君子或讥其不以思颍者思庐陵。而惜其不归 (第 600H 页)
荫乎松槚。寓目乎丘垄。以无忘其本始者。礼乐之情然也。不然则虽有山林江海之乐。而谓之得其所。不可也。昔 欧阳公深
爱颖上山川作诗。思之至。成一集。及老而致事。卒归此以终焉。后之君子。或讥其不以思颖者思庐陵。而惜其不 (第 18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