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尚书纂言跋
草庐先生今文尚书纂言四卷嘉靖中长兴顾少保应
祥官云南布政使镂板以传万里遗书海盐郑端简公
以草庐序文商𣙜端简为疏其是非识之简端其来书
犹置卷中未及报也公以尚书义名家然夙疑古文非
孔壁书与草庐意合特伏生所授二十八篇核其实二
十九篇此则公本诸司马班氏之说尔草庐心非古文

所云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考四卷而外不闻别有
所撰殆出于权辞其后 梅鷟
郑瑗郝敬罗敦仁诸家纷
纶辨駮学者终莫之信是则草庐之识高矣
   书传会选跋
书传会选六卷明孝陵命儒臣 (第 6a 页)
唐及汴宋莫敢轻加拟议南渡以后新安朱
子始疑之伸其说者吴棫赵汝谈陈振孙诸家犹未甚
也迨元之吴澄明之赵汸 梅鷟
郑瑗归有光罗敦仁则
攻之不遗馀力矣盖自徐邈注尚书逸篇三卷晋人因
而缀辑若拾遗秉滞穗以作饭集雉头□腋以 (第 11a 页)
百篇亡
书目凡二十二篇为漆书本则漆书本固有逸书十六
篇在中此明与马融说乖并妄据而无之矣书中谓陈
第辨 梅鷟
之攻古文以寡学自坐谬误不足以洒冤毛
之学虽多而识则寡吾谓非惟不足以洒冤且反足为
辨伪者之口实矣虽然其 (第 3b 页)
种德。德乃降。(庄八年)〇仲庆父请伐齐师。公曰我实不德。齐师何罪。夏书曰云云。姑务修德。以待时乎。〇 梅鷟
曰德乃降三字。乃庄公自言。杜预注此甚明。今乃连袭其文。(毛云以郕降之故。引书之称降者以解之。使只迈种 …… (第 220H 页)
。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有两而能精者也。(解蔽篇) 梅鷟
云明称道经。而以入尚书。非伪何也。〇毛云帝典王谟。实轩黄以来相传之大道。故称道经。(易通卦验云燧人寘 (第 221L 页)
 〔旁剽〕左传云晋侯乘郑马。及战陷于泞。是非此土所生。不习其用也。(僖十五〇孔疏引之。)〇平曰诸所戒语。布在史册。离披烂漫。不必悉求其所出也。
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允迪玆。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剽取〕论语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篇) 梅鷟
云一篑。攘论语。九仞。攘孟子。(孟子有掘井九仞之喻。)〇阎云掘井可言九仞。为山不可言九仞。荀子一书。 …… (第 252L 页)
 〔剽取〕令德孝恭。袭国语。
 〔蒐改〕论语引书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子曰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梅鷟
云上窃国语。下辑论语。以颇重复。遂去孝乎二字。〇毛云包咸、何晏。以孝乎唯孝作句。潘岳閒居赋夏侯谌昆弟 (第 259L 页)
 取诸书以證之则相讼。执文体以攻之则不服。唯昭列史传史志。以辨之则物无遁情。大狱以决。南雷每云史传矛盾。盖其疏理未详也。
嘉靖初。旌川 梅鷟
著尚书谱一编。取诸传记之语与二十五篇相近者。类列之。以證其剽窃。称引极博。然于史传之异同。终不能合也 (第 272L 页)

  梅鷟
尚书说数条。为毛西河所讼。前既辨之矣。史传异同。不知何指。
淮海阎百诗寄尚书古文疏證。方成四卷。属余 …… (第 272L 页)
 按此段全误。是知阎氏于孔本梅本。其源委本末。犹未详谛。惟执二十五篇。考古以昭奸。故其言之孟浪荒错。至于是矣。异哉。吴才老、吴幼清以来。凡攻梅氏之书者。率于史传史志。全不致力。或虽举一二而遗其八九。不能通贯首尾。故虽以阎潜丘之该洽。其听茔若此。况于 梅鷟
陈第之流乎。今详阎氏之言。有若孔壁古文之学。唯是增多之十六篇。而其馀为伏生今文者然。何其疏也。隋书经 …… (第 277H 页)
今汤誓无此文。则已散亡矣。) 阎云汤誓或有二篇。今汤誓一百四十四字。首尾完好。文义连续。绝无讹阙。 梅鷟
云何晏集解论语。与郑冲同上。冲号为授古文者。其古文必熟习。孝乎唯孝。当据君陈以正之。予小子履。当曰此 …… (第 284L 页)
 今改而截其半曰尔唯风。下民犹草。将成王好作歇后语。令君陈猜测之乎。(汉书叙传云我德如风。民应如屮。) 梅鷟
云一篑攘论语。九仞攘孟子。(孟子有掘井九仞语。)阎云掘井可言九仞。为山不可言九仞。荀子一书。于山皆曰 (第 289H 页)
  

按许氏说文。唐书曰五品不逊。此句在今舜典。而不曰虞书。曰唐书。此舜典合于尧典之證。许氏从贾逵学。逵为尚书古文者。许氏渊源即可知。而与今之古文判殊如此。 梅鷟
赝本。尤易辨也。
钦明文思安安。 考灵耀安安作晏晏。郑氏注。宽容覆载谓之晏。冯衍显志赋。思唐虞之晏晏 (第 311L 页)
轻加拟议。南渡以后。新安朱子始疑之。伸其说者。吴棫赵汝谈陈振孙诸家。犹未甚也。迨元之吴證。明之赵汸, 梅鷟,
郑瑗,归有光,罗敦仁。则攻之不遗馀力矣。盖自徐邈注尚书逸篇。三晋晋人因而缀缉。若拾遗秉滞穗以作饭。集 (第 356L 页)
  书之聚讼。莫过于今古文。而其端起于宋吴才老创之。朱子语录。亦疑其伪。然言性言心言学之语。宋人据以立教者。皆自古文。故亦无肯斥言其非者。而其考定今文古文。自陈振孙尚书说而始。其分编今文古文。自赵孟頫书古今文集注而始。其专释今文。自吴澄书纂言而始。然条分缕析。抉其罅遍(一作漏)者。至 明梅鷟,
清阎若璩而极矣。
  论古文无百篇
孔氏臧。与弟安国书曰。旧章潜于壁室。歘尔而见。岂非圣祖之灵。欲令 (第 378L 页)
 又按改正朔之文。见于礼记大传。申述于史记历书。至汉律历志。十二次逐月著三代之改月。皆可据以为时王之大法。岂可移易为虚名者哉。为胡,蔡之说者。徒据周正,夏正错用者。因以为改时也易月也。其所援引者。不过伊训元祀十有二月之文与太甲三祀十有二月之文曰。前乎周者商。而商未改时。又引史记秦本纪十二月更名腊嘉平之文曰。后乎周者秦。而秦未尝改时月。然伊训,太甲。并 梅鷟
本古文。固不足准信。况又孔传之辩。既明晢矣。又考颜师古注汉书。则秦本纪所称月数。皆太初正历之后。记事 (第 520H 页)
 
唐艺文志注。国子祭酒孔颖达,太学博士王德韶,四门助教李子云等奉诏撰。四门博士朱长才,苏德融,太学助教隋德素,四门助教王士雄,赵弘智覆审。太尉杨州都督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吏部尚书侍中高季辅,吏部尚书褚遂良,中书令柳奭,弘文馆学士谷那律,刘伯庄,太学博士贾公彦,范义頵,齐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约,四门博士赵君赞,右内率府长史弘文馆直学士薛伯珍,国子助教史士弘,太学助教郑祖玄,周玄达,四门助教李玄植,王真儒与王

德韶隋德素等刊定。四库全书总目。孔传依托。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辨。至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證。其事愈明。其的然可据者。 梅鷟
尚书考异。攻其注禹贡瀍水出河南北山一条。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条。地名皆在安国后。朱彝尊经义考。攻其 (第 242H 页)
。越唐及宋。莫敢轻加拟议。至朱夫子始疑之。伸其说者。吴棫,赵汝谈,陈振孙诸家。而元之吴澄。明之赵汸, 梅鷟,
郑瑗,归有光,罗敦仁尤非之。此系尚书一大疑案。其显晦之沿革。真伪之得失。今可以明白剖析欤。
 臣书九 (第 216L 页)
义。越唐及宋。莫敢轻加拟议。至朱夫子始疑之。伸其说者吴棫,赵汝谈,陈振孙诸家。而元之吴澄,明之赵汸, 梅鷟,
郑瑗,归有光,罗敦仁尤非之。此系尚书一大疑案。其显晦之沿革。真伪之得失。今可以明白剖析欤。
 熙朝对 (第 492L 页)
。书传汇纂。载孔安国五十九篇之传授渊源。而夏侯,欧阳,都尉朝,胶东庸生,清河胡常之徒。历历有其人。汉哀帝时。刘歆为太常博士。以秘府所藏古文。参考胶东所传古文。并无差错。故时人谓之中外相应。然则十六篇之显于世。不待贾逵,马融辈之传袭与否。且按徐仲山尚书日记云古文未尝立学。故虽好古文者。不敢踰越令甲。宋儒洪迈云立学者为尚书。不立学者为逸书。然则赵岐等所谓逸书。特指其未立学而言。非谓增多十六篇之逸而不章也。彼吴棫,赵汝谈, 梅鷟,
归熙甫诸儒。或以张霸伪作疑之。或以褚先生所增文字疑之。均之为好奇务胜之论。而朱子于初年虽尝疑之。末乃 (第 492L 页)
义。遂以梅本立之学官。蔡九峰仍之作集传。如马郑真古文注本。遂废无传矣。自朱子始疑梅古文之伪。厥后有若 梅鷟
暨又阎百诗惠定宇诸人。一一辨明。梅伪尽露无馀。惟以立之学官通行千有馀年之故。不得遽黜之耳。蔡氏集传。 (第 24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