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高帝择立吴王诏

吴古之建国也日者荆王兼有其地今死亡后朕欲复
吴王
其议可者
  高帝置守冢诏
秦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悯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
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 (第 5b 页)
 非有先生论(汉东方朔/)
非有先生仕于吴进不能称往昔以广主意退不能扬
君美以显其功默默无言者三年矣 吴王
怪而问之曰
寡人获先人之功寄于众贤之上夙兴夜寐未尝敢怠 (第 1a 页)
也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诚窃嘉
之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
之音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今先生进无
以辅治退不扬主誉窃不为先生取之也盖怀能而不
见是不忠也见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
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吴王
曰可以谈矣寡人将竦意而
览焉先生曰呜呼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夫谈有悖
于目而拂于耳谬于心而便于身者或有 …… (第 1b 页)
耳快于心而毁于行者非有明王圣主孰能听之 吴王
曰何为其然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先生试言寡人
将览焉先生对曰昔者关龙逢深諌于桀而王子比干
直言于纣此二 …… (第 2a 页)
王之风亦可以乐而忘
死矣是以伯夷叔齐避周饿于首阳之下后世称其仁
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谈何容易于是 吴王

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先生曰接舆避世箕子被
发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
圣主得赐 (第 3a 页)
所计直金三十馀万匿县官予民地八所直二十馀万
从籍故晋王乾没黄金五百两金盆一宝钏二白金鞍
辔二又从籍故 吴王
没琴瑟御龙服王冠还辄衣故王
冠服坐高坐置酒命优童真保道真吉祥等效伎乐奉
觞上寿呼万岁徐劳卿等无恙敬举 (第 2b 页)
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
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复起为上虞
制上虞与伪 吴王
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其众以鼎
儒生不习边事稍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
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 (第 2b 页)
   报德寺刹下铭(有序/)
昔者明王大孝感动神祗助月致景星之祥非烟流庆
云之色然而严敬之道惟事尽于配天明发之怀诚不
过于飨帝岂如以梵宫之乐资乎庙堂净土之因归于
园寝虽复青云谯郡之境碧泉春陵之乡上幼怀凝重

未曾游陟年将志学即事登庸宣力淮浔属有嘉梦其
梦也毕陌弘敞桥山屈盘气象灵长风烟腾薄使队双
表其高百寻左则青龙蟠蜿右则白虎蹲踞轩辕之驾
譬婉婉而多惭 吴王
之坟状耽耽而非拟有人指其地
云此是国陵自尔迄永定初其间二十有馀年至岁纪
频移崇茔乃作观其山川形势王相 (第 130a 页)
百户黄公衡之决事魏后是以推心潘承明之忠壮
为之降礼异代同荣见之今日东夏边隅地连荒服
井陉塞道飞狐路断乃以公为使持节卫将军都督东
夏州诸军事东夏 (第 173a 页)
所计直金三十馀万匿县官予民地八所直二十
馀万从籍故晋王乾没黄金五百两金盆一宝钏二白
金鞍辔二又从籍故 吴王
没瑟瑟御龙服王冠还辄衣
故王冠服坐高坐置酒命优童真保道真吉祥等效伎
乐奉觞上寿呼万岁徐劳卿等无恙敬举 (第 3b 页)
无如副将军遇春第吾不虞其不能战虞其轻战耳夫
遇春大将也而好与一小校争能甚非吾所望也遇春
顿首拜诏既行 吴王
即皇帝位册立皇太子以遇春领
其少保遇春师与大将军合略定山东诸郡遂破汴梁
走其帅李景昌进攻河南元兵五万 (第 6b 页)
女为 周王橚
妃夫人何氏卒于京上赐玺书慰藉加餐
夫人身后吾已任之即欲南从容委事于偏将而后行
与议葬毕复之镇董建 (第 16b 页)
周王
宫府成民不告劳大将军
北讨伊尔布哈胜以征西将军练兵河南待发数赐书
慰勉时大将军达左副将军文忠皆前卒而 (第 16b 页)
  后旧丞相府志
旧丞相府云胡丞相府也既高大逾等而又在禁中南
向余以为必非高皇帝所赐若自治第恐必不敢或以
为中书省则又误按高帝初下金陵即故行御史台改
为中书省居之其后称 吴王
徙居旧内而别立中书省
以居左右相国平章左右丞明年即帝号徙居大内而
旧内与中书省如故省中丞相以下至六尚 (第 35a 页)
  宋克书张良史笔意
宋仲温作今𨽻多间以章草然未有如此卷者结法极
精𦂳而波法又甚秀逸令人有溢目趣吴文定王文恪

二公跋尤更朗朗特以余家藏张长史笔意善本校之
中间大有漏误如使知是道落一是字岂得任感戴衍
一得字从行误作促行其谓误作谓其书之未能误作
求能末以成画误作成书及后巧谓布置称谓大小二
条总论一篇皆不录盖胜国时此书行世甚少仲温似
未见全本故漏误因之以 吴王
二公之博雅而不能辨
何也友人俞仲蔚于书法尤妙因托令补之而为拈出
所以不然后有董𨔁黄伯思纷纷置喙矣 (第 18b 页)
  饯蒯参军亮(宦海州作/)

昔年闻有蒯先生二十年来道不行抵掌曾谈天下事
折腰犹忤俗人情老还上国风光薄贫里归装结束轻
迁客临流各惆怅晚风黄叶满孤城(以上骑省集/)
   (郡斋读书志江东布衣蒯亮好大言夸诞铉喜/之客于门下稽神录中事多亮所言)
   吴王
挽辞
倏忽千龄尽冥茫万事空青松洛阳陌白草建康宫道
德遗文在兴衰自古同受恩无补报反袂泣途穷
土德承馀烈 (第 3a 页)
   箭泾          徐贲
清溪无潆洄西望渺何极岸直形如剡波迅势如射飞

鸥讶流羽乱雨疑鸣镝天狼不敢渡泽儿应当匿我志
弦矢閒一览如中的
 采杳径一名箭泾
   梧桐园         高启
桐花香桐花冷生宫园覆宫井雨滴夜风惊秋凤不来 吴王

   同前          周南老
碧团宫园树曾宿朝阳凤花开袭香霏叶密栖纤蓊雨 (第 39b 页)
   题灵岩一首兼简载师长  鲜于侁
马繁箠策车驰毂终岁尘劳常碌碌喜闻岩寺并山钟
路转清溪入幽谷乍行山口疑洞天穷深一上翻平田
干层台殿隐林木四面石壁生云烟山僧迎门笑相揖

为语祖师存往迹屈指于今八百年己在西来达摩前
鹤鸣飞上黄金地锡杖涌起清凉泉境称四绝名天下
天台石桥乃其亚干峰不改岁寒时一水最怜秋月夜
半生游学颇艰辛且向空山老此身也知方丈安禅处
解笑东西南北人
   灵岩次庶子学士韵    陈基
岧峣千仞顶高阁倚空开竿叟栖禅处 吴王
避暑来汲
清寻角井吊古上琴台回首长洲苑层城拥翠埃 (第 18a 页)
  前调(集句/)          汪元量 吴王
此地有楼台风雨谁知长绿苔半醉閒吟独自来
小徘徊惟见江流去不回
  前调            汪元量 (第 23a 页)
 微征以代朕行至克姑孰始云命王为将定

 建业始云命王为大将此可见史家誇大之
 词皆非事实也渡江以后开帅府丙申为吴
 国公以逮于称 吴王
凡有拜除皆出龙凤之
命或如藩镇承制故事国史多忌讳皆没而
 不书然亦往往有可考见以太史公秦楚月
表之意 (第 7a 页)
 州又值连月雨之句则安以甲辰守黄州在

 平陈理之时当以徐纮集传为正陶学士事
 迹载令旨付陶安者凡二俱称皇帝圣旨
 王
令旨其授黄州府知府则龙凤十年二月
   日授鄱阳府知府则龙凤十年十二月
   日则安之守黄移饶皆在甲 (第 4b 页)
 上方孤军无倚渡江
 以来声势翕合实有藉于龙凤开省称王承
 制行事十馀年不改姑苏之役犹称皇帝圣
 旨 吴王
令旨 圣祖何嫌于奉龙凤哉安庆
 之围 圣祖拒刘基之谏躬擐甲胄出之水
 火之中 圣祖何汲汲焉若是哉丙丁 …… (第 7a 页)
 武胜坊又考街市图广艺街在内桥之北与
 旧内相近此惟庸私第不在禁中之明證也
 世贞云 高帝初下金陵以元御史台为中
 书省后为 吴王
徙居旧内而别立中书省按
 实录丙申 上入金陵居富民王䌽帛家七
 月诸将奉 上为吴国公以元御史台为公 …… (第 13b 页)
 志云旧内城在京城中元为南台地本朝既
 取建康首宫于此比皇城大内宫殿成此称
 为旧内然则旧内则元御史台也世贞谓
 上为 吴王
徙居旧内误也又云省中丞相以
 下至六尚书侍郎当各有堂閤按洪武元年
 命置六部固云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 …… (第 14a 页)
 之遗址而又云 上下金陵即有此省府及

 台自当与旧内相近其后改卜大内居都城
 左偏一隅不应预建省府及台于宫之两傍
 夫 上为 吴王
居旧内则省府当近旧内及
 既即大位改筑新宫则省府当近大内此不
 待辨而明者洪武京城官署图宗人府五部 (第 14b 页)
   (得石湖江阴张端得林屋馆青丘刘堧得虎丘/太原王逢得剑池蓟丘聂镛得天平山四明陈)
   (朴得白云泉会稽张宪得 吴王
井田明陈桱得/太湖石勾吴周砥得洞庭山晋陵张体得琴台)
   (巴西邓德基得玩花池清河张端义得锦帆泾 (第 7b 页)
   书先忠壮公封王宣命后
按旧谱忠壮公宣命封忠烈显惠灵顺善应王近于琴
川壶溪谱得其全文乃封忠烈王汉字及蒙古字分行
书之考宋元制凡封赠诸神祠五等之爵以次而进其

封号自二字加至八字而止忠壮初累封至八字侯遂
累加封至八字公至元始封二字王而旧谱云即封八
字者盖因宋封八字公而牵连误书也又按敕牒与宣
命所施不同此本敕牒而谓之宣命疑当时可以并行
亦犹宋制拜使相者或降麻或止用制之意云
   书先辅烈侯赠诰后
按越国汪公隋末据新安称 吴王
以弟铁佛天宝为左
右相休宁程富为太尉歙任贵为总管盖越公保有六 (第 2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