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宋景濂像赞(王祎/)
外和而神融内充而面晬衣冠虽晋人之风气象实宋
儒之懿夫其知言以穷天下之理养气以任天下之事
隐则如虎豹之在山出则类凤麟之瑞世后乎干载而

有存立乎两间而无愧此盖古君子之所难然吾谓斯
人之必至
  宗忠简公画像赞(苏伯衡/)
公之力足以旋乾而转坤公之功足以攘夷而 安夏

以一言能返北旆而南还后以二十四疏不能回南辕
而北驾且留钥之任方切而巧言遽入于帝聪渡河之
志未酬而 (第 5a 页)
使总缇骑为环卫亲臣守
济监生孙女三适举人曾嘉祐诸生李日坚太学生曾
嘉裔曾孙男某某所著有问水集关陜奏议 安夏
录督
府奏疏若干卷他诗文亦有存者不佞所志志状略耳
窃又从诸孙守巽所得耿中丞纪而读之参以旧闻盖 (第 7a 页)
  圣教序
集右军书圣教序心经余前后阅数十本独此旧拓本
不失笔意最佳耳此序为唐文皇记为高宗作今以冠
藏经盖叙记僧玄奘求法事也始奘于武德末乞往西
佛地取经不许乃私从一贾胡阑出边亡何胡弃之去
几死独身越五烽谒高昌王传致西突厥可汗历十馀
国而抵鸠摩从胡僧戒贤习大乘论译经语又之中天
天竺戒日王所说法积十八年而以二象驮夹经像还

至凉州上闻手诏飞骑迎之令 安夏
阿兰若译经行世
而父子相率为序记侈大之噫彼高宗者固耳岂文皇
之雄略豪气而遂衰沮不振至此耶彼其志得而无 (第 20b 页)
  长荡春汎
春心不自抑率意为欢赏既洽寻山兴复生涉江想恰
当风日佳悠然进兰桨绿杨映垂垂黄鹂鸣两两此时
尽一尊浩歌激清响遥望秦馀山开怀对西爽斜阳半

村户远岸挂渔网逶迤出前浦苍苍月初上
  戏咏
颜子陋巷居安贫固为好万一受命长箪瓢至于老此
时白发翁非肉则不饱百年常饥劬无乃太枯稿
  安 夏(二首/)
   夏字大已无锡人有九龙山樵诗
  杂兴
日日双扉掩经旬罢整冠夕阳僧寺远秋雨女萝寒有 (第 12a 页)
  太师韩国公画像赞      苏伯衡
堂堂韩国秉国之成鸿业以定经费以盈群贤以进百
度以贞四裔以服品物以亨公初无作孰得而名天实
生之光辅大明天下之士暏其仪刑想其风采不谋同

声曰汉萧何唐之玄龄功成而退不伐不矜衮衣朱舄
安享尊荣苍颜白发时游大廷其德日新其福日增天
子万寿共享太平
  宗忠简公画像赞
公之力足以旋乾而转坤公之功足以却敌而 安夏

以一言能返北旆而南还后以二十四疏不能回南辕
而北驾且留钥之任方切而巧言遽入于帝聪度河之
志未酬而 (第 13b 页)
   衡山县重建文定书院记
衡岳之阴宋胡文定公之书院在焉历胜国以来颓圯
殆尽而遗址尚存弘治丁巳监察御史郑君惟桓按视

其地图所以兴复之者会财于官役力于民合计定制
中为堂祀公配以少子宏所谓五峰先生者而房庑庖
库之类皆备又掘地得旧祭器若干葺而完之岁春秋
修祀事又将聚其乡之学者居之邓君请予记按文定
公本崇安人哲宗时举进士为大常博士提举湖南学
事高宗时拜中书舍人以疾求去留兼侍读专讲春秋
后以宝文阁学士致仕盖公初患居当兵冲徙于荆再
徙于衡优游十五年以卒五峰以荫补官家居不调晚

辞召命创楼著书者二十馀年视公尤久此书院之所
由建也公之学以尊王贱伯为本 安夏
攘夷为用当金
彊宋屈之时朝野靡然附和议者为识时论雪耻者为
生事而公引经议政正色直言所以警君心而裨治道 (第 11a 页)
革之俾犬羊化为赤子甲胄变为衣冠如
江之清如砥之平此桥之所以志与因纪诸公之成绩
复申前人之名义俾知攘夷 安夏
之大不过斯心而为
之呜呼岂特尊王贱伯而已哉桥肇工于成化十七年 (第 13a 页)
之难
于此见其有悔罪之心有服义之善春秋书曰楚屈完
来盟于师则与之者至矣天祸中国齐桓即世宋襄嗣
兴不知 安夏
攘夷之义而求诸侯于楚盟鹿会盂开门
延盗遂使楚执宋公以伐宋为鲁侯不从于伐宋也而 (第 41b 页)
   楚人伐黄楚人伐徐公至自会
外患自远而至近春秋危望国以见伯业之衰也夫华
夷之势不两立伯业衰则夷狄强矣当齐桓之暮年楚
人伐黄而公不救然后楚复伐徐夫黄远国而徐在山
东与齐为邻非外患自远而至近乎是以牡丘之盟春

秋始书公至自会而桓德之衰与国皆有可危之势于
是因鲁以见其馀也云云楚之为中国患久矣东迁以
来僣号称王凭陵上国尚赖齐桓创伯以攘夷 安夏

己任是以有次陉之役而中华之势复振抑何幸也奈
何葵丘既会震矜遂生一念之怠前功遽废使强夷得
以忖度其 (第 38a 页)
天下文明猗与休哉兮匪家之祥维国之祯
   宗忠简公画像赞
公之力足以旋乾而转坤公之功足以却敌而 安夏

以一言能返北旆而南还后以二十四疏不能回南辕
而北驾且留钥之任方切而巧言遽入于帝聪渡河之
志未酬而 (第 24a 页)
  上张抚台善后事宜禀
成龙奉严命酌行善后之法焦心劳思采访山中地势
路径隘口已有成局大约良民居多而顽民有数编以
保甲谕以利害各有互保身家之心成龙择殷实良善

举为区长联络守禦家自为守人自为战料宵小不能
出其范围木樨河现委夏鼎 安夏
正宗夏柳宗丁贵卿
丁吉生等弹压夏族人丁有二百馀前倡乱之时立志
不变已与逆为雠用之此路可保无虞二里河果 (第 67a 页)
端而用其
中于民矣书曰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
武卫文以治内武以治外诗曰薄伐猃狁城彼朔方圣
安夏
攘夷慎固边疆之要道也陛下诚如诗书所载
内修文德外严武备使顿兵以守务耕以食高城坚垒
而能却其侮于外矣君 (第 4a 页)
   议边务疏
臣梁储等谨题为边务事近因陜西地方节报边寇声
息特命大监张忠监督军务带领参将宋赟湛臣部下
官军三千员名从北路去都督张洪挂印充总兵官带
领京营官军五百员名辽东官军三千员名从南路去

都御吏陈天祥提督军务各调度陜西将官杀贼臣等
仰见皇上悯念关陜军民重被荼毒故欲大彰天讨以
靖地方古帝王 安夏
攘夷伐罪救民之心不是过也窃
惟陜西自去冬北敌入套今年由夏徂秋不次入境寇
黥各该总制镇巡等官不能设策防 (第 6a 页)
  礼部会议
礼部 题为崇元勋以正祀典事祠祭清吏司案呈奉本部
送礼科抄出刑部贵州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李瑜奏臣窃
谓有济世之君必有名世之臣有希世之功必有延世之赏
洪惟我
太祖高皇帝顺天应人攘夷 安夏
济世之君也诚意伯刘基 (第 11b 页)
   楚人伐黄楚人伐徐公至自会
外患自远而至近春秋危望国以见伯业之衰也夫华夷之
势不两立伯业衰则夷狄强矣当齐桓之暮年楚人伐黄而
公不救然后楚复伐徐夫黄远国而徐在山东与齐为邻非
外患自远而至近乎是以牡丘之盟春秋始书公至自会而
桓德之衰与国皆有可危之势于是因鲁以见其馀也楚之
为中国患久矣东迁以来僣号称王凭陵上国尚赖齐桓创

伯以攘夷 安夏
为巳任是以有次陉之役而中华之势复振
抑何幸也奈何葵丘既会震矜遂生一念之怠前功遽废使
强夷得以付度其心 (第 28a 页)
   谢文荐
   李其聪
   杨敏芳
   甘京
   顾玘徵
   储欣
   顾有孝
   安夏
   潘陆
   王邦畿
   徐缄
   徐士俊
   史玄
   夏古丹
   褚连时
   程
溪集(缪永谋)。邛否集(梁以樟)。纪䄵集(邱象随)。青门集(邵长蘅)。读书台藁(顾玘徵)。九龙山樵诗 (安夏)
。可庵集(王岱)。耳鸣集(王邦畿)(第 69L 页)
伯与其友人。说世俗将坏。因夜举声号哭。顾子之选予之叙。亦悲歌以当哭也夫。(魏禧叔子集纪事诗钞序。) 安夏
夏字大己。无锡人。有九龙山樵诗。(朱彝尊明诗综。)
初秋寄友。年年秋水碧连天。望断枫桥钓雪船。彭泽柳 (第 259L 页)
丝疏野岸。邵平瓜蔓冷湖田。谋生计拙重怜病。排闷诗多或废眠。牢落故人空入梦。岂徒双鬓转萧然。 (安夏
九龙山樵诗。)
潘陆
陆字江如。江南吴江人。侨居镇江。(王士禛感旧集。)
魏楚白云。江如四壁萧然。而 (第 259L 页)
作。而此春秋之所以作也。记世道之变。伤王道之丧。春秋之作。全为此而发。为正世道而救王道也。盖桓文攘夷 安夏
之功。虽可与。蔑法始乱罪。不可不正诛。故春秋虽有小辞。略与其功。原其大体。专诛此罪。所谓其事则桓文。 (第 437L 页)
  其五
月岳横江色。苍苍闯洞门。岩苔金碧糅。涧臭朮芝繁。小瀑轻虹折。纤湍碎佩喧。得诗暂回首。思致郡斋樽。
净方洞口
春阴翳初地。独往路随心。碍石班如马。啼松自在禽。庄严孤塔露。空翠众僧深。莫吝风钟放。容吾向上寻。
到寺(寺在欹岩之底。势甚危峻。中含泉窦。有草幽生。或云菖蒲。)
迢遆净方庵。人天出碧岚。窗中收月岳。掌内转龟潭。石溜滋晨饭。云萝闭昼龛。悠然津筏感。远水透松楠。
  其三
上方一寥阒。无复滞馀尘。宴坐僧 安夏。
幽啼鸟送春。岩花如媚佛。石蕨用留宾。不假灵泉濯。还吾无垢身。
  其四
吾与僧参坐。犹然山若虚。江明 (第 252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