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死浣花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
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如孔子微服主 司城贞子 时也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
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
盖稠浊罄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 (第 6b 页)
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如孔子微服主 司城贞子 时也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
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
盖稠浊罄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 (第 6b 页)
二十七日,抵归德府附郭商邱县。商邱宋牧仲(荦)先生,睢州汤文正公、陵吕子皆式其闾,益深向往。昔官山左时,曾梦牧仲先生用治愚弟柬帖来拜。道光庚子修济州志,名宦祠内缺牧仲先生位,因补祀之。越二十馀年,至其故里,始悟用治字之由也。商邱北门外有滕文公见孟子处。古碣,在广生殿门外文雅台。园亭幽秀,奉先圣石像,为贼匪所燬。旁有 司城贞子
祠,檀垣门额也,为伐檀削迹遗迹。另室祀邑宰殉难者,乡人钱兰台与焉。当日微服过宋,殆亦如今日之捻匪扰乱 (第 108 页)
二尺。广亦如之也。
孔子主痈疽章○主 司城贞子 为陈侯周臣条辨曰。按或者 (第 103H 页)
贞子 先仕陈。陈不能用。故后为宋司城。死谥贞耳。孔子适陈时。适 (第 103H 页)
贞子 为陈臣之时也。若先臣宋而后臣陈。则不得冠以宋爵而称以宋谥矣。愚按此一句小注新安说不成文理。今谚解以主 (第 103H 页)
于 贞子 之为陈臣时。为义信是。而条辨之推明 (第 103H 页)
贞子 臣陈宋先后。亦得之矣。
百里奚章○按百里奚不谏须用小注。范氏南轩说以解之。方是不背于理。集注虽少此意 (第 103H 页)
孔子主痈疽章○主 司城贞子 为陈侯周臣条辨曰。按或者 (第 103H 页)
贞子 先仕陈。陈不能用。故后为宋司城。死谥贞耳。孔子适陈时。适 (第 103H 页)
贞子 为陈臣之时也。若先臣宋而后臣陈。则不得冠以宋爵而称以宋谥矣。愚按此一句小注新安说不成文理。今谚解以主 (第 103H 页)
于 贞子 之为陈臣时。为义信是。而条辨之推明 (第 103H 页)
贞子 臣陈宋先后。亦得之矣。
百里奚章○按百里奚不谏须用小注。范氏南轩说以解之。方是不背于理。集注虽少此意 (第 103H 页)
仁之于父子也。(止)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以性而言则天道亦不外乎仁义礼智之中。而此复言天道者何也。
所谓天道者。固不外乎仁义礼智之中。而天道是举全体说。仁义礼智之于父子君臣宾主贤否。则是各举其一性而言者也。各举其一性而言之之后。举全体说者。得不归之于圣人乎。此所以既说仁义礼智。于此复言天道者欤。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此如先主之依刘表。孔子之主 司城贞子 是也。然学者隆师亲友之道。亦可如是否。
有子此一句。亦是使谨于始而虑所终之意。则一时之因。尚当如此。 (第 369H 页)
所谓天道者。固不外乎仁义礼智之中。而天道是举全体说。仁义礼智之于父子君臣宾主贤否。则是各举其一性而言者也。各举其一性而言之之后。举全体说者。得不归之于圣人乎。此所以既说仁义礼智。于此复言天道者欤。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此如先主之依刘表。孔子之主 司城贞子 是也。然学者隆师亲友之道。亦可如是否。
有子此一句。亦是使谨于始而虑所终之意。则一时之因。尚当如此。 (第 369H 页)
主。小注陈氏之说。割弃之可也。然陈氏之说更看。则与谚解无异。而汝误释之。故有此疑耳。须以临去宋时主于 司城贞子
之适陈而为陈侯周臣者而看之则无疑矣。司城即宋之官名。 (第 122H 页)
贞子 以宋之司城。适陈而仕于陈侯者。汝所谓古之游宦之人。仕于他国者是矣。此章文义。专主 …… (第 122H 页)
孔子择所主而言之者也。若使孔子适陈。为其国君之臣则此是仕也。非择所主之事。其为 司城贞子 之适陈而为臣无疑矣。 (第 122L 页)
贞子 自是宋大夫之贤者。其时在陈。故孔子去宋至陈之时。主于此人也。此所以虽当阨难。犹择所主也。
情是性之发 (第 122L 页)
贞子 以宋之司城。适陈而仕于陈侯者。汝所谓古之游宦之人。仕于他国者是矣。此章文义。专主 …… (第 122H 页)
孔子择所主而言之者也。若使孔子适陈。为其国君之臣则此是仕也。非择所主之事。其为 司城贞子 之适陈而为臣无疑矣。 (第 122L 页)
贞子 自是宋大夫之贤者。其时在陈。故孔子去宋至陈之时。主于此人也。此所以虽当阨难。犹择所主也。
情是性之发 (第 122L 页)
郑曰主。亲也。(邢云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〇驳曰非也。孔子适卫。主颜雠由家。又主蘧伯玉家。适陈。主 司城贞子
家。郑所据者此也。方论治身之法。忽议客游之术。恐不然也。主者。守也宗也。
〔质疑〕说文云惮。忌也难 …… (第 161L 页)
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邢云所亲不失其亲者。言义之与比也。既能亲仁比义。有知人之鉴。故可宗敬也。)〇驳曰非也。义与集注相近。然因不失其亲五字。解之曰其所亲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迂回添出。犹不分明矣。观人之法。外行虽善。宜观内行。能信能恭。皆接人之外行也。外行既善。内行亦备。则其人可宗也。中庸曰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亲戚不悦。不敢外交。古人之义也。不失其亲者。孝顺辑睦之谓也。何必崎岖然外求乎。颜雠由、蘧伯玉、 司城贞子。 恐与此经无涉。
〔引證〕表记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性 (第 163L 页)
〔质疑〕说文云惮。忌也难 …… (第 161L 页)
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邢云所亲不失其亲者。言义之与比也。既能亲仁比义。有知人之鉴。故可宗敬也。)〇驳曰非也。义与集注相近。然因不失其亲五字。解之曰其所亲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迂回添出。犹不分明矣。观人之法。外行虽善。宜观内行。能信能恭。皆接人之外行也。外行既善。内行亦备。则其人可宗也。中庸曰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亲戚不悦。不敢外交。古人之义也。不失其亲者。孝顺辑睦之谓也。何必崎岖然外求乎。颜雠由、蘧伯玉、 司城贞子。 恐与此经无涉。
〔引證〕表记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性 (第 163L 页)
司马贞曰匡。宋邑。(史记注)〇毛曰鲁原有匡邑。但此时夫子去司寇出走。至哀八年始反鲁。其非鲁邑可知。若庄子谓是宋地。则宋无匡邑。或据史记谓是卫邑。然阳虎不得暴卫邑。此真风马不及之事。(节)乃有谓在陈地者。见集注卷首。则夫子初适陈。当桓司马之厄。是时主 司城贞子。
未尝畏匡。其次适陈。为蒲人所沮。虽蒲与陈近。然又与匡人无涉。最后则厄于陈蔡之间。其非匡难。又明白可据 (第 233L 页)
郑玄云。和之使辟于此。不得就而仇之。和之而不肯辟者。是不从王命也。王以剡圭。使调人执之。治其罪。〇镛案。此经。不可解也。有仇未报。私自处义。如曲礼檀弓可也。若王者立法。宜与私义不同。凡杀人之父者。杀人之兄弟者。王者当执而杀之。岂可使下民私雠之而已乎。既不能以法杀之。又令其含哀怀冤者。避诸四海之外。避诸千里之外。令不得安居中国。岂王政乎。若云贵戚大臣。枉杀人命。不得行法。姑令仇人远避。则孟子云瞽叟杀人。皋陶执之。又何说也。〇又按主友者。如 司城贞子,
蘧伯玉。为孔子所主之类。郑以大夫君为主。则主友连文不稳帖也。 (第 8H 页)
后再丁丑仲冬。余自华阳。归宿西原之纲村。宋光宝■(雨球)谓余曰。第三子长辉。将加冠于其首。今幸小子即 司城贞子。
而仲由之后之者。亦有二三子矣。便一盛会。长辉之三加。进行于明日壬戌。愿长者之教之也。余自顾衰劣。不合 (第 363L 页)
士子。有以追奉两夫子于尤老之祠。为有嫌于卑不援尊之义。此亦似矣。然夫子尝适卫。则主蘧伯玉家。适陈则主 司城贞子
家。使尤翁生乎其时。而夫子卒就浮海之志。则其所主于此者。岂不如适卫适陈之为。而况玆事已兆于睡翁公之梦 (第 164L 页)
送。于义不近。
圣人不得已而去父母之国而之他邦也。若又无所依归。颠沛流离则非所欲也。故必择所主焉。如 司城贞子, 蘧伯玉是也。其之荆而先之以二子。亦求其可为主者而已。仕而谋位。贤者不为。而况圣人乎。
答黄渊父
林将 (第 329L 页)
圣人不得已而去父母之国而之他邦也。若又无所依归。颠沛流离则非所欲也。故必择所主焉。如 司城贞子, 蘧伯玉是也。其之荆而先之以二子。亦求其可为主者而已。仕而谋位。贤者不为。而况圣人乎。
答黄渊父
林将 (第 329L 页)
自去危就安。岂有馀悸苍黄之云者。窃所未喻也。且其文势看作孔子方当去宋适陈艰阨之际。而犹必主于旧宋之贤 大夫司城贞子
方为陈侯周之臣者之家云尔。则自无不顺。而以 (第 393H 页)
司城贞子 属之上句。而以为陈侯周臣五字别为下一句。则不但语势未畅。亦非舍其家为主人之意。至于注中必以一转语。释 (第 393H 页)
司城 贞子。 去为陈侯周臣之曲折。则虽若详核。终非释经之大致。此则有不必然者矣。百里奚事。春秋战国之际。往来仕于诸 …… (第 393H 页)
然本文则既无适陈字。语势终是太短。此似不可从矣。且至字改作之字。非但史记本文如此。必无差误。亦其于主 司城贞子 则说得行。而于为陈侯周臣则不能通。文势语脉。必不如此。况此章大旨。在于主字。主字乃舍于其家。以为主人 (第 393L 页)
之义也。为陈侯周臣。乃是为臣之义。非作主人之意。则此必非正义矣。愚意则此疑出于 司城贞子 为宋大夫故也。斯固可疑。而其他文义之不能无碍。有如此者。无乃宋之大夫不安于本朝。而往为陈侯之臣者。而 (第 393L 页)
司城贞子 属之上句。而以为陈侯周臣五字别为下一句。则不但语势未畅。亦非舍其家为主人之意。至于注中必以一转语。释 (第 393H 页)
司城 贞子。 去为陈侯周臣之曲折。则虽若详核。终非释经之大致。此则有不必然者矣。百里奚事。春秋战国之际。往来仕于诸 …… (第 393H 页)
然本文则既无适陈字。语势终是太短。此似不可从矣。且至字改作之字。非但史记本文如此。必无差误。亦其于主 司城贞子 则说得行。而于为陈侯周臣则不能通。文势语脉。必不如此。况此章大旨。在于主字。主字乃舍于其家。以为主人 (第 393L 页)
之义也。为陈侯周臣。乃是为臣之义。非作主人之意。则此必非正义矣。愚意则此疑出于 司城贞子 为宋大夫故也。斯固可疑。而其他文义之不能无碍。有如此者。无乃宋之大夫不安于本朝。而往为陈侯之臣者。而 (第 393L 页)
可与友。
易之不远复。颜子之不贰过。季路之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皆过勿惮改之事。
夫子主蘧伯玉,颜雠由, 司城贞子 等人。皆为近臣之贤者。所谓因不失其亲也。若杨龟山应蔡京之荐。朱子非之。恐是因失其亲也。
志学是知。立 (第 283H 页)
易之不远复。颜子之不贰过。季路之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皆过勿惮改之事。
夫子主蘧伯玉,颜雠由, 司城贞子 等人。皆为近臣之贤者。所谓因不失其亲也。若杨龟山应蔡京之荐。朱子非之。恐是因失其亲也。
志学是知。立 (第 283H 页)
此等疑义。而奉质于退,尤二先生。亦安知其不得印可矣乎。
答李子习(种憙○戊戌)
昨询邹书疑义。止云主 司城贞子。 可矣。又必言为陈侯周臣臣云者。志其非痈疽侍人之伦。而见孔子当阨择主之义矣。而栗谷谚解。却将主为两字。 (第 151H 页)
皆作孔子事。恐合商量。但陈定宇谓似是临去宋时主 贞子。 过陈为陈臣。又考阙里志及年谱。并云孔子尝为陈侯周臣。栗解亦不为无据。然史记世家。明言孔子至陈。主于 (第 151H 页)
司城贞子 家。则安得云临去宋主 (第 151H 页)
贞子。 阎氏四书释地续又言。或谓臣乃孔子为之。孔子去鲁后佗国未尝臣而独臣陈乎哉。佗日孟子论行可际可公养三事。 (第 151H 页)
亦无及陈者。则臣仍 司城贞子 也。据此则安得云过陈为陈臣。阙里志年谱。恐未足为明證也。焦氏孟子正义言。近儒有谓夫子在陈。不得谓之为 …… (第 151H 页)
之为陈侯羁旅之臣。有何所重。而必并及之。此大无味也。吾故曰诸说之纷纷不须数。独以孟子辨明之意。断其主 贞子 之为陈臣者。可也。况某氏四书镜曰。谥曰贞。谅非邪佞之辈。系以为臣。则非近狎之人。殆颜雠由之流亚也。曹 (第 151L 页)
氏四书摭馀说曰。湣公二十四年。楚惠王灭陈。弑湣公。是岁。孔子卒于鲁。然则 贞子 固与陈侯同死国者。故生称为周臣。死谥贞子。周忠信也。言为陈侯忠信之臣。则孟子之所以为孔子辨明者。词语 (第 151L 页)
答李子习(种憙○戊戌)
昨询邹书疑义。止云主 司城贞子。 可矣。又必言为陈侯周臣臣云者。志其非痈疽侍人之伦。而见孔子当阨择主之义矣。而栗谷谚解。却将主为两字。 (第 151H 页)
皆作孔子事。恐合商量。但陈定宇谓似是临去宋时主 贞子。 过陈为陈臣。又考阙里志及年谱。并云孔子尝为陈侯周臣。栗解亦不为无据。然史记世家。明言孔子至陈。主于 (第 151H 页)
司城贞子 家。则安得云临去宋主 (第 151H 页)
贞子。 阎氏四书释地续又言。或谓臣乃孔子为之。孔子去鲁后佗国未尝臣而独臣陈乎哉。佗日孟子论行可际可公养三事。 (第 151H 页)
亦无及陈者。则臣仍 司城贞子 也。据此则安得云过陈为陈臣。阙里志年谱。恐未足为明證也。焦氏孟子正义言。近儒有谓夫子在陈。不得谓之为 …… (第 151H 页)
之为陈侯羁旅之臣。有何所重。而必并及之。此大无味也。吾故曰诸说之纷纷不须数。独以孟子辨明之意。断其主 贞子 之为陈臣者。可也。况某氏四书镜曰。谥曰贞。谅非邪佞之辈。系以为臣。则非近狎之人。殆颜雠由之流亚也。曹 (第 151L 页)
氏四书摭馀说曰。湣公二十四年。楚惠王灭陈。弑湣公。是岁。孔子卒于鲁。然则 贞子 固与陈侯同死国者。故生称为周臣。死谥贞子。周忠信也。言为陈侯忠信之臣。则孟子之所以为孔子辨明者。词语 (第 151L 页)
舜之怨慕之怨。集注以为自怨。窃恐有疑。观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一段则舜之怨亲明矣。且孟子发明小弁之怨。而以舜之怨證之。此岂非怨其亲乎。且以孟子亲亲之义观之。虽怨其亲。恐无害于理。而朱子故发明之何也。
怨只是悲怨之谓。非憾怼之辞。与所谓无他戚之也之戚。一串意也。自怨者。自悲其不得于亲也。太甲之自怨。亦是自悲之谓。不得其亲而若恝然无愁则是疏之也。
号泣于旻天注。仁覆闵下。谓之旻天。仁覆闵下。始见何书。
是古注说。
司城贞子。 宋臣也。其为陈侯周臣者何也。
集注只因史记说。而恐未及照管。既曰至陈。则在陈而安得主于宋大夫乎。若如 (第 110L 页)
陈说而以周为陈侯则是陈君也。此时陈君未闻有贤者。且孟子已曰君子之厄于陈蔡。无上下之交也。则其不得贤君而为之臣可知矣。
窃意陈侯周亦是宋大夫之贤者。而当是时 司城贞子。 为其家臣。而孔子主之。
百里奚虽不食牛以干缪公。而其得五羊之皮以食牛。必其实事也。五羊之皮。得之于 (第 111H 页)
怨只是悲怨之谓。非憾怼之辞。与所谓无他戚之也之戚。一串意也。自怨者。自悲其不得于亲也。太甲之自怨。亦是自悲之谓。不得其亲而若恝然无愁则是疏之也。
号泣于旻天注。仁覆闵下。谓之旻天。仁覆闵下。始见何书。
是古注说。
司城贞子。 宋臣也。其为陈侯周臣者何也。
集注只因史记说。而恐未及照管。既曰至陈。则在陈而安得主于宋大夫乎。若如 (第 110L 页)
陈说而以周为陈侯则是陈君也。此时陈君未闻有贤者。且孟子已曰君子之厄于陈蔡。无上下之交也。则其不得贤君而为之臣可知矣。
窃意陈侯周亦是宋大夫之贤者。而当是时 司城贞子。 为其家臣。而孔子主之。
百里奚虽不食牛以干缪公。而其得五羊之皮以食牛。必其实事也。五羊之皮。得之于 (第 111H 页)
按伊尹所以幡然而起者。在于尧舜其民。而其所以尧舜其民者。在于奉行天讨。伐夏救民。故于此以伊训之说引而结之。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章
主 司城贞子 为陈侯周臣。
赵氏旧注曰司城。宋卿也。虽非大贤。亦无谄恶之罪。故谥为贞子。陈侯周。陈怀公子也。为楚 (第 539L 页)
所灭。故无谥。但曰陈侯周。○按史记世家。陈怀公子名越
者。乃为湣公。又湣公年表。六年孔子来。是则陈侯周。即湣公也。○李氏霈霖曰司城。宋爵也。 贞子 宋臣也。若先为宋臣。而后为陈臣则其人虽贤。亦不得冠以宋爵而称以宋谥也。况陈侯非有道之君。竟至失国。或 (第 540H 页)
者 贞子 先仕陈。不能用。故后为宋司城。而死谥贞子。孔子适陈时。 (第 540H 页)
贞子 适为陈侯周臣。故主之。如此说。方于理不背。
新安陈氏曰以文势观似是临去宋时主于 (第 540H 页)
司城贞子。 适陈为陈侯周臣。(小注)
邵二泉简端录云考之论语。孔子无与陈侯语者。他国未尝臣。而独臣于陈也哉。○ (第 540H 页)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章
主 司城贞子 为陈侯周臣。
赵氏旧注曰司城。宋卿也。虽非大贤。亦无谄恶之罪。故谥为贞子。陈侯周。陈怀公子也。为楚 (第 539L 页)
所灭。故无谥。但曰陈侯周。○按史记世家。陈怀公子名越
者。乃为湣公。又湣公年表。六年孔子来。是则陈侯周。即湣公也。○李氏霈霖曰司城。宋爵也。 贞子 宋臣也。若先为宋臣。而后为陈臣则其人虽贤。亦不得冠以宋爵而称以宋谥也。况陈侯非有道之君。竟至失国。或 (第 540H 页)
者 贞子 先仕陈。不能用。故后为宋司城。而死谥贞子。孔子适陈时。 (第 540H 页)
贞子 适为陈侯周臣。故主之。如此说。方于理不背。
新安陈氏曰以文势观似是临去宋时主于 (第 540H 页)
司城贞子。 适陈为陈侯周臣。(小注)
邵二泉简端录云考之论语。孔子无与陈侯语者。他国未尝臣。而独臣于陈也哉。○ (第 540H 页)
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 司城贞子 为陈侯周臣。
孟子曰。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孟 (第 420L 页)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 司城贞子 为陈侯周臣。
孟子曰。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孟 (第 420L 页)
礼义 贞惠文子(乙亥增广三下。考李评事钟穆。)
吁谥之法尚矣。卫国之谓贞。 司城贞子 之贞是也。及人之谓惠。司寇惠子之惠是也。润色之谓文。将军文子之文是也。然则公叔拔之处于卫。兼是三人。 (第 677H 页)
呜呼哀哉。昔夫子门下有三千士。而约之为七十子。又约之为十哲。而皆天下贤俊之士也。其交友如国侨,籧瑗, 司城贞子
之徒遍天下。则夫子之党友。可谓不孤矣。然犹颜渊死则哭之恸曰天丧予。 (第 579L 页)
媵送也。媵臣谓送女而为其从臣者也。
而乐尧舜之道焉。
此道字兼体用而言。下非其义也非其道也则又别。道是体义是用。
孔子不悦于鲁卫条注。孔子去至陈。主于 司城贞子 小注。新安陈氏曰以文势观。似是临去宋时。主于 (第 570H 页)
司城贞子。 适陈为陈侯周臣。
按孔子之于列国也。于鲁则为见行可之仕。于卫则为际可公养之仕而已。未尝为臣于陈。陈 (第 570H 页)
氏说恐为未考。为陈侯周臣者。盖 贞子 是宋之司城而又为陈侯之臣也。如张仪本是秦臣而或在魏为相。此恐亦如此。集注所谓至陈主于 (第 570H 页)
司城贞子 者。意已明白。不须多疑。
万章下篇
耕者所获条注。一夫一妇。佃田百亩。
(第 570H 页)
而乐尧舜之道焉。
此道字兼体用而言。下非其义也非其道也则又别。道是体义是用。
孔子不悦于鲁卫条注。孔子去至陈。主于 司城贞子 小注。新安陈氏曰以文势观。似是临去宋时。主于 (第 570H 页)
司城贞子。 适陈为陈侯周臣。
按孔子之于列国也。于鲁则为见行可之仕。于卫则为际可公养之仕而已。未尝为臣于陈。陈 (第 570H 页)
氏说恐为未考。为陈侯周臣者。盖 贞子 是宋之司城而又为陈侯之臣也。如张仪本是秦臣而或在魏为相。此恐亦如此。集注所谓至陈主于 (第 570H 页)
司城贞子 者。意已明白。不须多疑。
万章下篇
耕者所获条注。一夫一妇。佃田百亩。
(第 570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