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吴极” 相关资源

總集類
別集類
顾礼义廉耻以事二姓为辱故南宋之末忠
臣义士捐躯而徇王事不肯忍耻偷生以求苟活者屡
见于史策之中且元代宋 明代元无
分析割据如前五
代后五代之乱者亦因忠奸贤佞褒嘉贬斥凛若衮钺
人知有所惩劝惧见诛于后世也如是而谓之纲目 (第 477a 页)
   刘颜炳诗集序
余昔与刘君颜炳游见其赋诗多俊逸心独奇之颜炳
既别去间于士友饯行卷轴览其歌吟往往皆堪传诵

复益奇之后十年重会秦淮上亟问近什何如颜炳解
橐中得十馀篇余读已大惊气韵沉郁言出意表何其
近谢康乐欤蕴藉脱落不沾尘土何其类岑嘉州欤沨
沨乎仙游英英乎霞举又何其善学李供奉欤盖颜炳
天分既高而人功又深凡有摹拟辄髣髴似之余今犹
举其槩而言之也呜呼予昔学诗于长芗公谓必历谙
诸体究其制作声辞之真然后能自成一家颜炳之学
正与予同自愧跛鳖之行不足以追逸骥尚何言哉然

又窃怪颜炳何以能致于斯也颇闻其先人友梧翁乃
月湾吴公之高第善为诗与文靖虞公文安揭公礼部 吴公极
相友善遂由县文学荐入禁林未上而夭其家
庭相传必有卓绝于人者不然颜炳之诗何为脍炙人
口而弗厌哉其能垂世 (第 29b 页)
   郑景彝传
郑铭字景彝婺之浦江人世以孝义显闻景彝自幼濡
染之深卓然有以自立面目严毅不妄言笑人多敬畏
之从父大和司家政察其为人可成远大器聘乡先生

吴公莱为之师吴公授以春秋三传之学发凡举例会
诸说而折衷之景彝即能领解其趣有所质问咸中肯
吴公极
钟爱遂相亲如父子金华胡君翰亦来从吴
公游景彝与之昼夜相摩切凡天地万物之理内圣外
王之道古今事会之变无 (第 68a 页)
  文殊台夜观佛灯
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散落星辰满
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
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
无极
始信心非明镜台
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
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第 54a 页)
孙妇矣缘齿嚼不得唯能啖饭啜粥耳馀亦无所嗜也
朝廷三途用人况贡途与 进士元无
低昂吾乡如丁少
鹤历官皆能卓然自立名声著闻其作县只是通达民
情处剖妥当所以得下之感而受上之知非打哄而 (第 25b 页)
臣义士捐躯而徇王事不肯忍耻偷生以求苟活者屡
见于史策之中且元代宋 明代元无
分析割㩀如前五
代后五代之乱者亦因忠奸贤佞褒嘉贬斥凛若衮钺
人知有所惩劝惧见诛于后世也如是而谓之纲目 (第 6b 页)
骥尚何
言哉然又窃怪彦炳何以能致于斯也颇闻其先人友
梧翁乃月湾吴公高弟善为诗与文靖虞公文安揭公
礼部 吴公极
相友善遂由县文学荐入词林未上而夭
其家庭相传必有卓绝于人者不然彦炳之诗何为脍
炙人口而不厌哉其能垂世 (第 6b 页)
  刘彦炳诗集序
余昔与刘君彦炳游见其赋诗多俊逸心独奇之彦炳既别
去间于士友饯行卷轴览其歌吟往匕皆堪传诵复益奇之
后十年重会秦淮上亟问近什何如彦炳解橐中得十馀篇
余读已大惊气韵沈郁言出意表何其近谢康乐欤缊藉脱
落不沾尘土何其类岑嘉州欤沨匕乎仙荐英匕乎霞㪯又

何其善学李供奉欤盖彦炳天分既高而人功又深凡有摹
拟辄髣髴似之予今犹举其槩而言之也呜呼予昔学诗于
长芗公谓必历谙诸体究其制作声辞之真然后能自成一
家彦炳之学正与予同自愧跛鳖之行不足以追逸骥尚何
言哉然又窃怪彦炳何以能致于斯也颇闻其先人友梧翁
乃月湾吴公之高第善为诗与文靖虞公文安揭公礼部
公极
相友善遂由县文学荐入禁林未上而夭其家庭相传
必有卓绝于人者不然彦炳之诗何为脍炙人口而弗厌哉
其能垂世 (第 17a 页)
  郑景彝傅
郑铭字景彝㜈之浦江人世以孝义显闻景彝自幼濡染之
深卓然有以自立面目严毅不妄言笑人多敬畏之从父大
和司家政察其为人可成远大器聘乡先生吴公莱为之师
吴公授以春秋三传之学发凡举例会诸说而折衷之景彝
即能领解其趣有所质问咸中肯綮 吴公极
钟爱遂相亲如 (第 2a 页)
虚字。神明之神。固不外于此灵字。然此虚字只是空洞无物之谓。而盈其中者是气。彼虚字乃是冲漠无眹之谓。而 元无极
者是理。则指气谓理。便同指有为无。既是未安 …… (第 229L 页)
为不顺乎理则一焉。此即所谓气发而与天地之阴晴雨䨓霜雪风之皆失其常者。亦岂有异同之可言乎。盖人与天地。 元无
二理。故由天地之有理化而人亦有理发。由天地之有气化而人亦有气发。固未有天地所无而人独有者。然亦未有人 (第 236L 页)
柢。太极无方所。而凡天下之有方所者。莫不以是为枢纽。然而至形者。元无形也。大方者。元无方也。太极者。 元无极
也。其训语则当曰无其极而甚是极。这而字不可作然字者字义说。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或以为气质之性。或以 …… (第 168H 页)
异也。于何见得主阴阳而言动静之端乎。且以文法言之。若于此欲伸阴阳动静之论。当曰然太极阴阳。有则俱有。 元无
先后。而动者阳之辟。静者阴之阖也。太极不自会动静。而乘载在阴阳上。不觉动了静静了动然后可也。岂应仍主 …… (第 172H 页)
后方生阴五字。五字之添。于义无害。而改属为是。大有痾痒。盖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动静者。理气之合缝处。 元无
今日动明日阳生。巳时静午时阴生之理。则妙运为机。机转成器。特不容发之间耳。或问分阴分阳。朱子曰从动静 (第 172L 页)
  又
我非苏长老。何意创东轩。笑杀鹤乘宠。羡他鸦识村。高堂来吉白。佳句刮眵昏。苦滞秦关北。难招楚些魂。
岁乙酉秋。将赴金山任。宿佐赞驿。希登从行。有诗云野寂阳初夕。庭空叶正翻。乱山遮远睇。烟起始知村。时登初志于学。诗语稍逼古人。作之不已。乃有成也。喜次其韵。
奉纶 天语切。悬纛旅怀翻。嗔吏顽难制。哀民病遍村。(拜辞日。 传旨曰守令之职。当如七事为之。其中慎刑恤民。尤宜体念故云。)
侨居书室
四壁空空一亩居。群经灏灏满架书。尘埃不到清难状。风月无边兴有馀。数局手谈分黑白。百篇诗话入玄虚。千方难救文园病。三径将芜靖节庐。

晓卧口号
计较危微及智愚。毫釐分寸与锱铢。物皆具极 元无极。
性本同途岂异途。希圣希贤分次第。惟精惟一做功夫。存亡出入元非外。操舍机关盍在吾。
即事
饭麦羹葵扪左 (第 512L 页)
 诗
  
得生字(乙卯)
秋风丈夫兴。杯酒古今情。一一看樯立。双双送雁鸣。天寒瘦竹影。日暮殷江声。覆载 元无极。
长令乐此生。
沈桥书楼夜坐口呼
三更移枕席。秋色绕人深。四檐青嶂合。双户小星临。闻角牵风力。看书认烛
  昔圃隐先生以丁丑生。当丁巳年。奉使日本。时年四十一。尚古氏亦丁丑生。今年充日本使辅。呜呼。此岂偶然同耶。其解纷释难。止侵还俘。使涅齿革心首罪。重国势于泰山者。此其兆也。尚古其勉之哉。遂次先生奉使日本诸作中两短律韵以送之。
丁丑逢丁巳。君行续圃行。忠诚此道在。今古寸心明。不及梅窗色。犹闻板屋声。交邻重辞命。非为远游名。
此身不觉远。此志免蹉跎。沧海 元无极。
丹心岂有涯。临头白日近。迎节碧山多。忠信神明护。舟行若在家。
青龙长老性天。实仆三十年空门友也。乙酉 (第 362H 页)
  
偶吟
阴阳朝暮是。天地一阳阴。自我观今古。分明古亦今。
要默友堂金公来玩含水石(金公永后能诗。酷爱山水人。)
昨得瀛洲第一峰。奇岩异石卧游中。诗仙欲识神山趣。来见霜枫映水红。
次柳士佑咏阴阳韵
转环天地古今同。阴屈阳伸无始终。是知死者生之始。化化生生自不穷。
次咏庭前草死韵
元来生死固非缘。岂是无心草独然。正宜即物观天理。物外何须更说天。
次咏道韵
一阴阳处本无形。妙用方看有象中。若识显微无间义。此心开豁与天通。
次咏理韵
静观窗外寒梅树。春意传是造化同。冷蕊交明看自色。生香不断验融通。须臾结实生千子。万古流芳岂有穷。欲知太极 元无极。
须看汇分各具中。
寄示柳士佑
天尊地卑乾坤定。聚类群分吉凶生。从知万事皆前定。人事无非倚数行。
谢族
月窟去来闲。百年事业藏诸用。太极亭中弄一环。
读易有怀尤斋
日把羲经邵易编。静观惟有一环圆。从知太极 元无极。
始信先天是后天。心向一中包广大。事从行处有经权。谁将造化经纶手。长对青山抱膝眠。
圆方吟。示两甥及诸 (第 54H 页)
白。更无可疑矣。)四月。读周易。(先生深好读易。沈潜玩绎。究索精微。多有自得之妙。尝有诗云。从知太极 元无极。
始信先天是后天。体向一中包广大。事从行处有经权。○玄石朴公世采。以先生读易为太早。有书规勉。先生答之 (第 375L 页)
  又
扪参历井更淩虚。十二楼中受诀初。绿发未知

何处去。赤松应在此山居。高僧道术 元无极。
游子仙缘亦不疏。窗外金鸦既腾翥。独携藜杖步庭除。
  又
一到仙山万虑虚。浑如太极肇开初。心知世界千 (第 137H 页)
来意谓阙遗。妄以己意。添入进士试三字于初一百之下后一百之上。追后得见誊送人之书。则二百人俱是生员。而 元无进士
云。其言极有證据。然后始知愚所为之妄甚。而益信古人以疑传疑之为至也。左右则已知其然否。取考国朝生进榜 (第 83H 页)
 无极而太极。盖言无形而有理。然一极二训。终涉未安。而若夫训极为至则碍于无极。训极为穷则碍于太极。窃意极只是根极枢极之名。而无异于屋极北极之言。则训至训穷皆不可也。孔子借有形而證无形。只说出太极字。而濂翁惧夫这极字涉于形。后人作一物看。故更加无极字。无极而太

极。犹言无形而至形。无方而大方。太极无形体而天下之有形体者。莫不以是为根柢。太极无方所而天下之有方所者。莫不以是为枢纽。然而至形者元无形也。大方者元无方也。太极者 元无极
也。其训语则当曰无其极而甚是极。这而字不可作然字者字义说。
盛论甚好。训至训穷。皆陆氏说。朱子已辨之 …… (第 102H 页)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云云。窃意理与气。俱非有形底一物。则谓之先而理。非悬空孤立也。谓之动而理。非闪烁自在也。夫穷格之法。先从可见处逆推。推到极处。便当顺推下来。今之可见者气也。即气而推。气未有无理之气。气之极处。毕竟是先有此理。虽谓之理先气后。何不可乎。(止。)若夫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妙。是乃超然于万物之表而独观乎万物之外者也。此天地动阳静阴。实接乎前天地之动阳静阴。而极本穷原。如环不已。 元无
端始之可言。则如是推之。谓理气无先后亦得。非二物亦得。谓理无动静亦得。然当以此天地之大原为极处。而此 (第 102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