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始默然俛首后亦及
门是年石磐携其子会复古其子举人 至今
常在会未有及门之说昨南昌闻之诸友相传因
问律 吕元声
乃心服而拜盖其子侄辈叙其及门
之端也昨见兄疑又检中离续同志考舒芬名在
列则其诸所相传者不诬也如兄之教 (第 82b 页)
去前不欲
一段存后问 元声
语可矣徐(册)尝为师刻居夷集
盖在癸未年及门则辛巳年九月非龙场时也继
后可商量处甚多兄有所见任举笔裁 (第 82b 页)
庶足拟焉
御书宝绘咸臻极诣论语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

亲定祭祀朝飨乐章及诗经乐谱其在周礼大司乐
吕应钟
小吕夹钟皆歌以祀享诗鹿鸣以燕群臣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其义也镈钟
特磬列于大乐
御制笙诗依 (第 9a 页)
除予夺。自不得不肰而肰耶。 万历初。王敬民奉 诏至。与公舟游杨花津。相唱和饮酒以娱。诩以能诗。有参军 吕应钟
在李如松戏下。又邀公横槊赋诗。叹曰。诗道东耳。呜呼。盖可以考公有矣。铭曰。
余尝闻盘谷之山。盖有光怪 (第 346L 页)
以姑洗为子。蕤宾夷则。下至无射。六世相传。其序皆顺。独所谓取妻之法。大违常理。林钟以南吕为妇。南吕以 应钟
为妇。至于 (第 558L 页)
应钟。
有姑无妇。乃敢以巍巍皤皤之大吕元妃。屈之为妇。天下其有是乎。〇又按天九地六者。老阳老阴之数也。参天两 (第 558L 页)
   厚三分五釐二毫。(小钟也。取钲间十分之一。)〇甬长三寸五分二釐。(以其长为围。)〇衡围二寸一分八釐。
 右。取黄钟无射大 吕应钟。
以起凡例。其馀八律亦当按此出度。以之铸造也。
 《周语》伶州鸠曰。度律均钟。成于十二天之道也。(节) …… (第 589H 页)
 考工记曰。大钟之厚。出于鼓间。(十分一。)小钟之厚。出于钲间。(鼓六而钲八。)伶州鸠曰。细钧。有钟而无镈。大钧。有錞而无钟。二文之义。鲜有解者。今三纪六平之法。既明。九数三倍之例。既正则一记一传。彼此映发。两相符合。曾无纤毫馀翳介于其间。何其奇也。何其快也。六律之钟。谓之大钟。大钟之调。谓之大匀。六吕之钟。谓之小钟。小钟之调。谓之细丐(一作匀)大钟宜厚。而其厚却出于鼓间。(本六分。)小钟宜薄。而其厚却出于钲间。(本八分。)于是。大钟谓之鑮。(字从薄。)而其体实薄。小钟谓之钟。(字从重。)而其体实厚。于是韦昭郑玄之讼。王朴范镇之谬。十藤百葛。千滓万秽。一朝豁然涣解。廓然澄清。而无复一字之可疑。凡我同好之人。不亦悦乎。(黄钟之厚。殆近五分。 应钟
之厚。才近四分。黄钟犹厚也。然视其体之长短。而比例悬绝。故黄钟云薄。而 (第 589L 页)
应钟
云厚也。)〇又按大射仪。乐人宿县于阼阶之东。笙磬西面。其南钟其南鑮。西阶之西。颂磬东面。其南钟其南鑮 …… (第 589L 页)
次中吕。(此三者皆钟。)次笙磬也。西列则蕤宾为首。次夷则。次无射。(此三者皆鑮。)次林钟。次小吕。次 应钟。(此三者皆钟。)
次颂磬也。二文岂不相合乎。
삽화 새창열기
 上图即大射宿县之法也。磬云有纮则所陈钟磬。皆编钟编磬。 …… (第 589L 页)
百六十二。(即五十四之三倍。)除四十。得一百二十二。以为铣角之圜径。于是每降一律。其圜差增二分。下至 应钟。
(第 590H 页)
应钟
之长一百三十二。(即四十四之三倍。)(第 590H 页)
应钟
铣角之圜径。此六吕之钟径也。〇无射应钟之以其长而为径。何也。钟大而短则疾而短闻。若然。钟体虽短。与其 …… (第 590H 页)
。于是溯而上之。则黄钟大吕。圜径之为几分。自然可执也。〇然则大吕者。黄钟之阴声也。(圜径得三之二。) 应钟
者。无射之阴声也。六律差之以九。则六吕差之以六。(体之长。)六律差之以六。则六吕差之以四。(顶之径。 …… (第 590H 页)
吕一尺五寸一尺二寸六分七寸六分
林钟一尺四寸四分一尺二寸八分八寸
小吕一尺三寸八分一尺三寸八寸四分 应钟
一尺三寸二分一尺三寸二分八寸八分
(黄钟减六十。大吕减四十。)六律差以三。六吕差以三(一作二)(六 …… (第 590L 页)
 
其上杀之法。下自铣角。上至舞顶。每升三分辄损径一分。此所谓下径三分损一。以为上径也。以此比例。每升三寸。辄损径一寸。每升九寸。辄损径三寸。以此比例。黄钟之长二尺四寸三分。(二百四十三。)铣角之径。一尺八寸三分。则舞顶之径。为一尺(零)二分。此其故。何也。黄钟之长。本是八十一之三倍也。下自铣角。上至舞顶。每升三分。辄损径一分。则毕竟所

损。乃黄钟八十一之本数也。除此本数。存其所馀。则舞顶之径。岂不为一尺(零)二分乎。〇再论 应钟
之长一尺三寸二分。铣角之径。一尺七寸二分。则舞顶之径。为一尺二寸八分。此其故何也。 (第 591H 页)
应钟
之长。本是四十四之三倍也。下自铣角。上至舞顶。每升三分。辄损径一分。则毕竟所损。乃 (第 591H 页)
应钟
四十四之本数也。除此本数。存其所馀。则舞顶之径。岂不为一尺二寸八分乎。据此주-D014者。他可推矣。 …… (第 591H 页)
 若不依是法。但执铣角之圜径。三分损一。以为舞顶之圜径。则黄钟舞顶之径。当为一尺二寸二分。(一百二十二。)大吕舞顶之径。当为八寸一分有奇。(二分三破有小分。)他律亦照此例。此亦所谓下径。三分损一。以为上径者也。然此法。实与比例不合。何也。此法。不问本钟之长短。惟以下上。强用三二之例。则长者。其上杀之势。漫于三二之比例。(黄钟太蔟等。)短者。其上杀之势。急于三二之比例。 (应钟
小吕等。)其漫者。状类竹筒。其敝也弇。其急者。状类 …… (第 591H 页)
 陈旸乐书曰。黄钟之律九寸。十六之而铣。取其十以为度。则铣径五寸有奇。钲鼓舞之所居者。递去二分。则舞脩三寸有奇。林钟之律。六寸。十六之而铣。取其十以为度。则铣径三寸有奇。钲鼓舞之所居者。递去二分。则舞脩二寸有奇。馀律之钟亦然。〇镛案陈旸笃信郑玄。故十二钟皆十六分。而取其十。以为铣径。此千古之大梦也。笙箫琴磬。皆可以大小长短。分为十二。而至于钟制。必不能然。何者。凡钟有二。钟一是律。钟一是编钟也。律钟具十二。编钟亦具十二。其十二诸钟。必其形模各殊。不惟以剂量。大小差为十二。故凡得黄钟之模者。大亦黄钟。小亦黄钟。

凡得 应钟
之模者。大亦 (第 591L 页)
应钟。
小亦 (第 591L 页)
应钟。
此十二钟之所以或大或小而皆可识别者也。若其形模酷肖。惟以其大小之差别。为十二。则黄钟乃 (第 591L 页)
应钟
之大者。 (第 591L 页)
应钟
乃黄钟之小者。而复有识别哉。律钟之 (第 591L 页)
应钟。
大于编钟之黄钟。则是 (第 591L 页)
应钟。
亦可曰黄钟之大者。黄钟亦可曰 (第 591L 页)
应钟
之小者。而复有识别哉。笙箫琴磬。统于钟声。但以其声之大小。响之亟散。各应十二之律。无所不可。而钟也者 …… (第 591L 页)
可但以长短之度。别为十二也审矣。古之钟制。大抵残逸。不可深考。然小而长者。黄钟太蔟也。其大而短者。小 吕应钟
也。其间八律。大小长短之差。咸以此推。方与古制不远。若如陈氏之法。则虽后夔复生。以之辨律吕而不夺伦。 …… (第 591L 页)
 陈旸乐书曰。尝考唐史。商盈孙。按凫氏铣鼓钲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镈钟之轻重高下。(镈盖指大钟。)定编钟之制。黄钟九寸五分。倍 应钟
三十三分有半差为四十八字。口顶之量。径衡之围。莫不有齐量焉。使工按围铸之。凡二百四十枚。及其成也。音 …… (第 592H 页)
 《通考》庆历四年。大安乐成。诏侍臣。观新乐于紫宸殿。凡镈十二。黄钟高尺二寸半。广一尺二寸。鼓六钲四舞六。(节)两栾间一尺四寸。容九斗九升五合。重一百六斤。大吕以下十一钟。并与黄钟同制。而两栾间递减。至应钟。容九斗三升五合。而其重加至 应钟
重一百四十八斤。并如新律。(议者。以为周礼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 …… (第 592H 页)
 

《通考》范镇曰。今太常钟。无大小无厚薄。无金齐。一以黄钟为率。而磨以取律之合。黄钟最薄而轻。自大吕以降。迭加重厚。是以卑陵尊。以小加大。其可乎。〇镛案考工记。鼓间六钲间八。而大钟之厚。起于鼓间。(十分一。)小钟之厚。起于钲间。(十分一。)则黄钟最薄而 应钟
最厚。非后世之谬法。必有据考工之文。而制之如是者。惜其名不传。乃为范镇所击。但大吕以下。迭加重厚。失 …… (第 592L 页)
 今考编钟之制。当取律钟三分之一。其铣长。皆准本律之三寸。以之出度。庶与古合。视唐宋编钟。虽若稍大。下至 应钟。
其长不过四寸八分。不可减也。
  编黄钟之制。(圜径见下。)
 铣长准黄钟尺三寸。(二十七。)〇周尺 …… (第 592L 页)
其编磬之法。黄钟、太蔟、姑洗、大吕、夹钟、中吕。在东而南上。谓之笙磬。蕤宾、夷则、无射、林钟、小吕、 应钟。
在西而南上。谓之颂磬。与上图钟列同也。
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周礼春官。)
 郑曰。磬亦编。(句 …… (第 595L 页)
    顶突三分。〇倨句之巅。当其凿孔处。微突三分之厚。则磬之通长。全得黄钟三倍之数。(二百四十三。)故今亦拟议焉。
   应钟
特磬之制。(用 (第 596H 页)
应钟
尺。)
   磬左右长各二百四十。(得黄钟一百三十有奇。)
    股长九十六分。(得黄钟五十二有奇 …… (第 596H 页)
    鼓博三十二分。(得黄钟十六有奇。)
    厚十分。(小分六有奇。〇得黄钟五分有奇。)
    顶突三分。(得黄钟二弱。)〇总得 应钟
四十四之三倍。(一百三十二。)
  黄钟编磬之制。(用黄钟尺。)
   磬左右长各八寸八分。(黄钟八 …… (第 596H 页)
    鼓博一寸一分有寄(一作奇)(黄钟十。〇小分六。)
    厚三分。(黄钟三。〇小分五。)
    顶突一分。〇总得黄钟八十一之本数。
   应钟
编磬之制。(用 (第 596L 页)
应钟
尺。)
   磬左右长各八十分。(得黄钟四十三有奇。)
    股长三十二分。(得黄钟十七有奇。) …… (第 596L 页)
    
(一作鼓)博十分。(小分六有奇。〇得黄钟五有奇。)
    厚三分。(得黄钟一分六釐有奇。)
    
顶突一分。(得黄钟五釐弱。)〇总得 应钟
四十四之本数。
 右所列尺寸之数。十二律皆同。唯其律尺。各有长短。故其尺寸虽同。其长短各殊也。但举黄 (第 596L 页)
应钟
二律。馀可类推。
 宋明道制新乐特磬十二。黄钟大吕股长二尺。博一尺。鼓三尺。博六寸九分寸之六。弦三尺 …… (第 596L 页)
 尔雅曰。大埙。谓之器。〇世本曰。暴公作埙。(谯周云。幽王之时。暴公善埙。)〇风俗通云。围五寸半长一寸半。有四孔共二通。凡六孔也。〇通考云。埙六孔。上一前三后二。〇又云。古有雅埙。如雁子。颂埙如鸡子。其声高浊。合乎雅颂故也。今太常旧器。无颂埙。至皇祐中。圣制颂埙。调习声韵。并合钟律。前下一冗(一作穴)为太蔟。上二穴。右为姑洗。启下一穴。为仲吕。左双启为林钟。后二穴。一启为南吕。双启为 应钟。
合声为黄钟。诚去二变而合六律。庶乎先王之乐也。〇镛案埙有六孔。其一所以吹也。其五以应五声。皇祐之制。 …… (第 597H 页)
也。黄钟之鼓。用黄钟之尺。依此尺寸。以作皋陶大吕之鼓。用大吕之尺。依此尺寸。以作皋陶。太蔟夹钟。下至 应钟。
莫不皆然。则考工记之开例尺寸。正为十二律之通列。居约驭烦。无用再言。此记文所以胶定而不二也。 …… (第 598H 页)
    鼓面径三尺三寸。(二百七十。〇革所蒙。)
    穹中径五尺五寸。(四百五十。〇出于腰线。)
    厚三寸。(二十七。)
  应钟
之鼓。用 (第 599H 页)
应钟
尺。(四十四。)
    鼓腔长六尺六寸。(得黄钟二百九十三有奇。)
    鼓面径三尺三寸。(得黄 …… (第 599H 页)
 
《春秋感精(一作情)符》冬日至。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乃使八能之士。撞黄钟之钟。击黄钟之鼓。公卿大夫列士。亦使八能之士。击黄钟之鼓。鼓黄钟之瑟。吹黄钟之律。〇镛案此虽邪说。鼓有十二。不可诬也。
 《陈氏乐书》礼曰。县鼓在西。应鼓在东。盖宫县设之四隅。李照谓西北隅之鼓。合 应钟
黄钟大吕之声。东北隅之鼓。合太蔟夹钟姑洗之声。东南隅之鼓。合中吕蕤宾林钟之声。西南隅之鼓。合夷则南吕 (第 599L 页)
   觉华寺。次西厓韵。
   觉华寺夜坐咏怀。奉呈西厓。
   戏赠金大中(得可○二首)
   在咸昌。次唐将 吕参军(应钟)
韵。(并序)
   赠山人惟政(号松云)
   寄金以和
   寄卢校理弘仲(景任。号敬庵。)
     觉华寺。次西厓韵。
   觉华寺夜坐咏怀。奉呈西厓。
   戏赠金大中(得可○二首)
   在咸昌。次唐将吕参军 (应钟)
韵。(并序)
   赠山人惟政(号松云)
   寄金以和
   寄卢校理弘仲(景任。号敬庵。)
  
玉。酒翻残碧乍倾珠。眼迷流水三千弱。魂断行云十二巫。自许平生肠似铁。今宵消尽一丝无。
在咸昌。次唐将 吕参军(应钟)
韵。(并序)
 远别之久。室家之念。人情之所同有。而威令之所不禁者也。是故古之帝王。于遣戍之时。莫不 (第 430H 页)
翻残碧乍倾珠。眼迷流水三千弱。魂断行云十二巫。自许平生肠似铁。今宵消尽一丝无。
在咸昌。次唐将吕参军 (应钟)
韵。(并序)
 远别之久。室家之念。人情之所同有。而威令之所不禁者也。是故古之帝王。于遣戍之时。莫不 (第 430H 页)
方攸式。处士之室。厥德不僭。以受 诰赠。匪我谀墓。栎翁可證。
赠左承旨清溪安公(瑛)墓碣铭(并序) 吕参军应钟。
 天朝人。从东援。记锦山事曰。父为国死于忠。子为父死于孝。士为将死于义。一战而忠臣孝子烈士俱。即指义 (第 264H 页)
门祇侯种。谋复丽朝。事觉远流。习读田亨。 庄陵末。遁处海滨。三传而参议德毅。壬辰扈 驾龙湾。大明参军 吕应钟
称国宝。享竹川祠。又 (第 257L 页)
   丧礼备要跋(别稿)
   白湖诗集跋
象村稿卷之三十七 应制录
 书(十四首)
   上李提督书(前稿)
   答 吕参军应钟

   与韩布政取善书
   与李提督如松书
   [与李提督如松书]
   与黄应阳书
  
死之寇。自就殄灭。则 天朝之懿。大府之威。焯耀辉煌。光于汗简。奚但小邦涵濡融泽已哉。惟大府察之。
吕参军应钟

少微星高。邈不可攀。瞻望行尘。式疚私悰。芝帖烂然。玄珠在椟。俊才翩翩。炳烁辉光。真可以寇冕学圃。 (第 232L 页)
且曰。柳某忧悴之色。溢于颜面。真可谓至诚徇国者也。吴总兵惟忠,戚游击金亦谓人曰。柳丰原。鲜之良宰也。 吕参谋应钟
朝鲜记。亦称先生之忠诚慷慨。)闻 宣陵 靖陵为贼所发。与诸宰登满月台望哭。遣军官李弘国等往审 二陵。 (第 511H 页)
   都察院移咨(丙申)
五峰先生集卷之十三
 揭
   拟同副承旨申点呈沈游击揭帖(癸巳)
   吕参军(应钟)
处揭帖(癸巳)
   冯相公(仲缨)金相公(相)处揭帖(癸巳)
   李提督前揭帖(癸巳)
   平   都察院移咨(丙申)
五峰先生集卷之十三
 揭
   拟同副承旨申点呈沈游击揭帖(癸巳)
   吕参军 (应钟)
处揭帖(癸巳)
   冯相公(仲缨)金相公(相)处揭帖(癸巳)
   李提督前揭帖(癸巳)
   平
得支撑。以待大军。则军情有所恃。而贼谋有所戢。闷迫之至。敢祇侯指挥。星轺临发。言未究情。惶恐不备。 吕参军(应钟)
处揭帖(癸巳)
日昨。泥中久驻清驺。深以礼缺为恐。顾缘造次。夫抒满腔哀悃。恨不早知冠盖远近。留侯卑馆 (第 519H 页)
。以待大军。则军情有所恃。而贼谋有所戢。闷迫之至。敢祇侯指挥。星轺临发。言未究情。惶恐不备。
吕参军 (应钟)
处揭帖(癸巳)
日昨。泥中久驻清驺。深以礼缺为恐。顾缘造次。夫抒满腔哀悃。恨不早知冠盖远近。留侯卑馆 (第 519H 页)
霆击路傍牛。同行多人皆坠马错乱。公独晏然不迷。其精魄之过人如此。以行谊荐。除别提。壬辰。皇明东征参军 吕应钟。
遇公于岭南一善地。与之论事。丁酉。吕参军又以征倭。住劄南原。委访公家。留连数日。相得甚款。及别。作序 (第 425L 页)
  
主簿金公墓碣铭(癸未)
金氏系出顺天。鼻祖讳总新罗别驾。其后有讳承𥦠事我 太宗。位左议政。封平阳君。谥襄景。寔公六世祖也。公讳复兴。字景言号溪谷。高祖讳嗣昌司宪府监察。曾祖讳以权。祖讳千宝。皆副司果。考讳益彰副

司正。妣陜川宋氏。某官某女。以。 嘉靖丙午生公。英达夙成。尹月汀根寿观察湖南。考道内士。公居第一。年甫十四。尹公疑之。召公坐命题试之。大加称赏。令数邑给宴以荣其父母。其作传播词林。庚午俱中司马。壬辰天将 吕应钟
见而礼之。作序诗。极赞美焉。 朝廷荐行义。由别提移直长。转都事至主簿。甲辰十一月十三日卒。寿五十九。 (第 53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