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集部
戴安道碎琴赋(唐黄滔/)
鱼琴赋(宋梅充臣/)
瑟赋(元熊朋来/)
清庙瑟赋(宋陈普/) (元冯勉/) (元张师曾/ )
筝赋(汉侯瑾/) (魏阮瑀/) (晋贾彬/) (晋陈氏/)
(梁简文帝/) (第 29b 页)
鱼琴赋(宋梅充臣/)
瑟赋(元熊朋来/)
清庙瑟赋(宋陈普/) (元冯勉/) (元张师曾/ )
筝赋(汉侯瑾/) (魏阮瑀/) (晋贾彬/) (晋陈氏/)
(梁简文帝/) (第 29b 页)
之舍兮浴沂风兮瑟之用兮歌圣神之功兮瑟
兮瑟兮与天地相为流通兮客唯而退
清庙瑟赋 (元/)张师曾
繄庖牺之造瑟兮妙制度之玄功虽窈冥之高远兮亦
相与而潜通暨轩辕之有作兮贵简易而适中与虞舜
之以咏兮感祖 (第 30a 页)
兮瑟兮与天地相为流通兮客唯而退
清庙瑟赋 (元/)张师曾
繄庖牺之造瑟兮妙制度之玄功虽窈冥之高远兮亦
相与而潜通暨轩辕之有作兮贵简易而适中与虞舜
之以咏兮感祖 (第 30a 页)
四书集注二集(二首/)
右四书集注其句读旁抹之法兼取勉斋黄氏北山何
氏鲁斋王氏导江张氏诸本之长宣城 张师曾 为之参
校加以音考盖今最善本也刻板在常州府学此集六
册永乐十年二月余奉命考会试常州府学教授金原 (第 1a 页)
右四书集注其句读旁抹之法兼取勉斋黄氏北山何
氏鲁斋王氏导江张氏诸本之长宣城 张师曾 为之参
校加以音考盖今最善本也刻板在常州府学此集六
册永乐十年二月余奉命考会试常州府学教授金原 (第 1a 页)
梅府君墓志铭
府君讳致和字彦达姓梅氏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
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世
居楚郑间后避新空之乱散处闽中其因仕而占籍宣城者
则府君十七世祖讳远者也十世从祖询仕宋至翰林侍讲
学士出知许州九世祖尧臣字圣俞以诗名天下气完力馀
演肆而老劲王文康公见之叹曰三百年无此作矣初从父
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以终自是子孙䆮盛
咸缫藉乎诗书多有擢进士第者文物盖彬彬云曾祖某祖
师哲父德明妣汪氏大节公泽民之女弟也府君生而俊朗
嶷然异群童稍长大父授以上古之书辄能讲其说操觚属
文五采翩翩然可观大父殁复从文节公学春秋为举子业
巳而兼通易与诗乡先达 张君师曾 兄弟问学雄深人号为 (第 9b 页)
府君讳致和字彦达姓梅氏梅本子姓其先梅伯为殷纣所
废周武王既伐纣封伯诸孙黄梅号曰忠侯遂以梅为氏世
居楚郑间后避新空之乱散处闽中其因仕而占籍宣城者
则府君十七世祖讳远者也十世从祖询仕宋至翰林侍讲
学士出知许州九世祖尧臣字圣俞以诗名天下气完力馀
演肆而老劲王文康公见之叹曰三百年无此作矣初从父
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以终自是子孙䆮盛
咸缫藉乎诗书多有擢进士第者文物盖彬彬云曾祖某祖
师哲父德明妣汪氏大节公泽民之女弟也府君生而俊朗
嶷然异群童稍长大父授以上古之书辄能讲其说操觚属
文五采翩翩然可观大父殁复从文节公学春秋为举子业
巳而兼通易与诗乡先达 张君师曾 兄弟问学雄深人号为 (第 9b 页)
祖承对。或以诚意正心章。承上起下之说。为朱子之己意补阙者。而他无所据。未敢信其必然也。
程子之学。盖接乎周子。而周子之学。接洙泗千载之统。启河洛百世之传。则论程子所接之统。宜莫如周子。而孟子篇末集注。继之以程子。今此序文。又以程子接孟子之统。而不及于周子。何也。若曰周子。未尝表章大学云尔。则孟子七篇中。有何发明大学之语。而必以孟子接曾子之统耶。
锡夏对。四书相为表里。则孟子一部。何莫非发明大学之义者耶。若夫周子之不列道统。 张师曾 亦尝起疑。而臣未有可辨之说。不敢臆对也。
大学一书之旨。不出于三纲八条。而三纲为八条之纲。明德又为三 (第 560H 页)
程子之学。盖接乎周子。而周子之学。接洙泗千载之统。启河洛百世之传。则论程子所接之统。宜莫如周子。而孟子篇末集注。继之以程子。今此序文。又以程子接孟子之统。而不及于周子。何也。若曰周子。未尝表章大学云尔。则孟子七篇中。有何发明大学之语。而必以孟子接曾子之统耶。
锡夏对。四书相为表里。则孟子一部。何莫非发明大学之义者耶。若夫周子之不列道统。 张师曾 亦尝起疑。而臣未有可辨之说。不敢臆对也。
大学一书之旨。不出于三纲八条。而三纲为八条之纲。明德又为三 (第 560H 页)
章句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窃详止字已是不迁之义。而又于上文止字训诰。既曰必至于是而不迁。则于此段止字。何不以至字言耶。盖直训止字则举功夫之终始而备言之。若其统论处则直说大文之意。故以止字意为重。而重复言之耶。朱子大全此止字。果作至字。而章句改之者。似有其意。未知如何。
章句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止。不但大全通解辑释皆作至字。 张氏师曾 以为此至字。应上文必至于是而不迁之至。其义亦明矣。第念此乃统论三纲大意处。未必全用初训。然则今章句恐 (第 80H 页)
章句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止。不但大全通解辑释皆作至字。 张氏师曾 以为此至字。应上文必至于是而不迁之至。其义亦明矣。第念此乃统论三纲大意处。未必全用初训。然则今章句恐 (第 80H 页)
谨按经一章止于至善下大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谨按上文曰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止字既兼至与不迁两意矣。今曰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是不迁与止字中所带不迁之意。似重叠相碍也。窃疑之。更考经筵讲义及仪礼经传通解。则止于是之止字作至。无乃见行大学止于是之止字。或是传写之讹耶。下教破惑如何。(大学)
皆当止于至善之止。非但朱全仪解为然。辑释亦然。其下 张氏师曾 又力主止字之是。然大全见行者终是如此。岂以适孙鉴本为据故耶。且此与初头立训义时不同。直用经文语而加不 (第 325H 页)
皆当止于至善之止。非但朱全仪解为然。辑释亦然。其下 张氏师曾 又力主止字之是。然大全见行者终是如此。岂以适孙鉴本为据故耶。且此与初头立训义时不同。直用经文语而加不 (第 325H 页)
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不可忽如此。
郑命和讲经一章。问明德。答曰语类或以五伦言之。或以四端言之。明儒 张叔舆 曰明德者。心之本体。孟子所谓本心良心是也。然德者心之所得至善之理。人之得于天则明命也。以属火之心体。 (第 670H 页)
郑命和讲经一章。问明德。答曰语类或以五伦言之。或以四端言之。明儒 张叔舆 曰明德者。心之本体。孟子所谓本心良心是也。然德者心之所得至善之理。人之得于天则明命也。以属火之心体。 (第 670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