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经筵教馆于此犹榜曰三畏斋其持敬不倦如此后以
其婿居会稽迎以就养殁葬其地嘉定中郡守陈君芾
始因郡人 黄士毅
等请即三畏斋之旧绘像建祠君以
为貌像之有严虽有慰典刑之仰而佩衿之益远宁能
无城阙之嗟拟以积累之赢略仿 …… (第 21b 页)
者其何赖于兹院成命帙记其事而镵之于石
 和靖书院祀宋尹肃公初公读书虎邱西庵题斋曰
 三畏嘉定七年士人 黄士毅
请于知府陈芾绘象祀
 之端平二年胡淳请即其地为学司仓曹豳因奏立
 书院以和靖为额斋凡四曰三省务本朋来 (第 25b 页)

以示学者庶几验之于身而得先生之道云嘉定七年
六月既望后学黄干记
   重迁和靖先生祠堂记     黄士毅
平江府虎邱西庵尹公和靖先生祠者嘉定甲戌今军
器少监丁公煜通守吾邦之所创也祠在山之西北隅
后二年贰卿孟 (第 42b 页)
公猷闻有殡在西阶之上甚惧非所以
祓不祥而致蠲祀之诚者告刑狱使者柴公中行乃属

长洲丞赵君崇侃即上方通幽轩之南辟地而迁焉盖
先生寓居之所也知府事沈公皞悉资其役为堂三间
西向群山前列环陇近护老松修竹交閟左右高明靓
深称祀如昔甫成而柴公以召去王公涔继之复摹先
生晚岁片纸手书圣贤格言五千馀字刋置西序常平
使者吴公格割公田四十六亩俾住庵者为增葺费孟公
以始创遽迁合有以示来者命 士毅
(第 43a 页)
士毅
因窃慨
念昔登朱子之门获闻先生之学严于持守之本在此 …… (第 43a 页)
役也始于四月甲午而讫于六月庚戌实丙子岁云后
黄士毅

   尹和靖三畏斋      王宾
兵后南来巳白头虎邱行过偶迟留斋居犹自名三畏
点检身心肯暂休 …… (第 44b 页)
 像祠之九年郡人孟猷请于刑狱使者柴中行即上

 方通幽轩之南辟地迁焉即先生寓居所也常平使
 者吴格割公田四十六亩为住庵者增葺费 黄士毅
 
记今废改祀于学宫
   包山祠         皮日休
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村祭足茗栅水奠多桃浆箘 (第 45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吴都文粹续集卷三十六  明 钱榖 撰
  桥梁
   文学桥铭         黄士毅
鲁邹而降道为绝学千五百年起濂续洛寥寥闽派久
几复绝再起沧洲教脩日揭无极二五在人一源故不
同地时生圣贤 (第 1a 页)
集事环翁备员教席命序其事生晚謏闻扬休
玉立不可得而见之矣所幸者嘉言善行犹未泯焉思
昔吾莆陈复斋郑子上 黄子洪
诸老与先生同在朱门 (第 4a 页)
 置师弟子员以先生之道教之而先生之道见于门人祁君宽
 所记语录若干卷前山长沈维时既巳刻之书院矣其出处始
 终言行本末著于 黄君士毅
所纂年谱顾未之刻焉今山长叶
 颙实始出俸廪为之倡而儒士陆宁因率同志若干人裒钱以
 相之用是谱与语录并 (第 23a 页)
  郑耕老黄补列传论
宋之南渡也伊洛绝响考亭未兴世之所谓儒者专以
科举为业而知从事于圣贤为己之学盖亦鲜矣若郑
耕老之学务穷经烛理不屑屑于荣利而其教人必为
讲说科举之外者黄补之学专用心于内而外物不以
动其心二公于圣贤为己之学其殆有所见乎盖耕老

之父安正笃志儒业以师表后学耕老虽不及承过庭
之训然有贤母拳拳以无负先志勉之补亦濡染其家
学又得贤师友讲论切磨之益是宜二公之学有所成
就如此孔子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验于此为尤信
  方耒方壬郑可学方士繇陈定方大壮 黄士毅

   宓列传论
昔朱文公倡伊洛之学于考亭天下之士执经受业者
不可胜计于时莆之及门者亦不啻十数人焉 (第 6a 页)
方耒以

南轩之辟为荆南帅属而称其可以共死生同祸福方
壬以文公之请主漳州学事凡所建白多取之以为属
县楷式郑可学亦以文公礼请至漳州教其子弟而凡
四方学者疑问多使之是正方士繇识见高迈议论明
达甚为文公所器重但学禁将萌士繇劝文公少著书
又以文公教人读集注为未然岂亦为祸福所动欤陈
定以宰相子笃于求道旋以苦思感疾而夭惜哉方大
壮治丧执礼不用浮屠临殁之际泰然无所系累其有

得于文公之学盖亦深矣 黄士毅
当庆元诋排道学之
时自吴趋闽从文公游而从事大学章句之书终身不
忘此其志何如耶陈宓为朱墨铭以验理欲分寸 (第 7a 页)
   复胡郡守孝思

承示所定名宦乡贤允惬公论千百年缺典一旦举行
甚盛甚盛校不敏岂能有所赞襄爰举一二缺遗告于
下执事伏俟鉴裁名宦若汉都尉任延太守第五伦张
霸梁郡丞江革唐刺史萧定宋知州阎象通判徐奭佥
判司马光知州孙觉李光乡贤则高士若龙丘苌忠义
若张乘孝子若龚明之笃行若陈之奇名臣若王葆流
寓若 黄士毅
毅尝受业于考亭之门其他可称述者尚
众愿命三学诸生悉心蒐访科条其人参以史传而明 (第 37a 页)
  余也生未稍后矣,始知向学,天下已骚。一日,为先君洪子鼓枻入江,过诸翁之麓,得舟中受敬身书,以讲以习,不能终日。黄子以留都之召行,虽入江之日浅,空山无人,还读我书,且愤且乐,至今未忘诸翁也。丙戌以来,少年太苦,一节甚微,匿蒹葭

白露中,剪蓬头而为渔,复洗砚理洪图,以宣究黄子敬身之指趣,作五教之图以为经,作三极之图以为史。盖始于孝经而终于易,闭户看松,以揆其义。深惟先子所欲论述而后,乃今收其书为石斋十二书,盖十经与二录。有黄子易象正十有七卷,有黄子三易洞玑十有六卷,盖圣人以通三极之书也。而易本象四卷,亦附离之。有黄子孝经大传四卷,盖圣人以明五教之书也;而孝经赞一卷亦附离之。有 黄子洪
范明义四卷,盖王者性命建极之书也。有黄子月令明义四卷,盖王者政事因时之书也。有黄子坊记集传四卷,盖圣 …… (第 388 页)
  黄子易象正凡十有七卷
  黄子三易洞玑凡十有六卷
  黄子孝经大传凡四卷
  黄子孝经赞凡一卷
   黄子洪
范明义凡四卷
  黄子儒行集传凡四卷
  黄子坊记集传凡四卷
  黄子表记集传凡四卷
  黄子缁衣集 (第 391 页)
卿之本。饶州有蔡抗,李性传之两本。徽州有洪勋,王佖之两本。建安有吴坚之本。而若所以称之为语类者。莆田 黄士毅
之所编。导江黎靖德之所增。即今见行于天下者。吾所欲合以一之。政在此编。而以朱子之书。立朱子之目。于传 (第 213L 页)
。即所谓饶州朱子语后录者也。吴坚。以二十九家所录及未刊四家而刻之。即所谓建安朱子语别录者也。若语类则 黄壶山
就九十八家之文字。钞节而离析之。或有一条裂以为三四者。此所谓语类大全。而眉州有一本。魏鹤山序之。徽州 …… (第 332H 页)
。殆遍天下。甚至有王,陈诸人。而高皇帝崇奖朱子之盛德至善。䵝而不章。并与语类而板本刓弊。不复刊矣。当 壶山
之始类语录也。鹤山亦云非朱子之本意。则以诵法朱子。晏然号于著作之林。而不觉其违朱子之归者。果何如哉。 (第 332H 页)
写本)
朱子书。有大全有语类。大全则浙本不知何人所编。闽本即先生季子在所编。而后又有续集别集。语类则 黄士毅
取门人所录。以类相从。而亦有徽蜀两本。此其大者也。而若大同集遗书等编。要皆旁枝馀叶也。予于甲午年间。 (第 497H 页)
也。齿爵德三者。天下之达尊也。从古经训中。何尝有以饥寒痛痒之私。为天下通达公共之道者哉。是以朱先生答 黄子洪
人心形气之问曰。此数件事。属自家体段上。便是私有底物。不比道便公共。大山先生答李天牖书曰中庸喜怒哀乐 …… (第 385H 页)
脱于己私。故不可谓之达道。以此准彼。殆是合矛于盾。而前诫所云缠绕延蔓。吾兄已自犯之矣。宁不怪哉。 黄子洪
所问人心形气。既以不可便谓私欲者言之。则岂非以人心形气之亦有中节而善者故欤。虽其中节而善者。毕竟是自 (第 386L 页)
(见答方耕道书。)讲学之目。有曰虚心平气。熟读精思。(见答宋容之书。)静坐潜玩。体认体验。(见辅广 黄士毅
录及退溪答李平叔书。)省察之目。有曰公私邪正。危微操舍。是非得失。兴废存亡。(见答刘子澄书及赵氏几道 (第 148L 页)
金吾郎先声。即日束装就道。则亦不足多辨。
朱门诸子各记所闻。殆百馀家。李氏道传始取而刻之为语录。莆田 黄士毅
分类为语类。语录之外。有续录后录别录。语类之外又有续类诸书。最后导江黎靖德参校。去其重复谬误。因黄氏 (第 228L 页)
齐西入秦耳。
○问。以类而推之说。曰。是从己理会得处推将去。如此便不隔越。若远去寻讨则不切于己。
黄子洪
问。先生谓讲论固不可无。须是自去体认。如何是体认。曰。体认是把那听得底。自去心里。重复思绎过。伊川曰 (第 26H 页)
。而所谓察识者。乃所以速其迁动而流于纷扰急迫之中也。此则与程子之言同一意也。然察识体认。浅深不同。而 黄士毅
问于朱子曰先生谓讲论固不可无。须是自去体认。如何是体认。曰体认是把那听得底。自去心里。重复思绎过。此 (第 657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