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生之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其原盖出于此未
可直以气节之士目之也先生故有书院在县西一里
许后因以祀先生及从子 默堂先生
岁久甚圮有司者
未之能葺某谋于教谕李邦光训𨗳林顺石恺将出月
俸之赢稍修饬焉而邦光等各请以其赀为助则 (第 22b 页)
迹已陈矣渐 陈渐
湮渐湮渐灭良可悲夫其能使万里
千岁几席之内濯濯如生永永不渝謦欬宛然丹赤如
告人人见之而天性感动至情奋 (第 16b 页)
以淳夫为程门本于鲜于绰然淳夫集中绝无可證
淳夫但于温公称门生伊川则未之闻也其荐程子疏
并不言是师弟而 陈默堂
集有答淳夫后人书曰以某
所闻于龟山乃知先给事之学与程门无不同观此言 (第 15b 页)
    过党恶者则有间矣其他奏议指陈当时利

    弊颇有可采答 陈几叟
书论知制诰之失尤
    为切当至其乞设亲军劄子舍大虑小所见
    殊陋又谏止高宗节序拜钦宗事于君 (第 4a 页)
意。凡系利民厚生。罔敢或忽。而柰之何志则勤而治不徯。心虽切而效愈邈。涝旱不节而歉荒荐臻。草莱不辟而灾 陈渐
多。仓廪无红腐之积。田野有菜色之忧。大官日益耗乏。小民日益困匮。究厥所由。果安在欤。今年庚戌。即古所 (第 499L 页)
  族祖监役公焚黄告由文(赠司宪府持平)
   祭闵甥妇金氏墓文
   祭法华山神文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再告]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三告]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四告](墓)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五告](灵筵)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六告](墓。缺。)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七告](除夕)
   告伯氏 默堂先生
灵筵文[八告](小期)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九告]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十告](大期)
   祭仲姊墓文
   祭伯姊文(大期)
   告尤庵宋先生,南塘韩先生文。 ……   健陵志
   青滩志
   青滩志
   青滩表
   青滩表
   御制 御笔志文跋
   伯氏守 默堂先生
墓志
   伯氏守 默堂先生
墓表
   仲氏菊庵居士墓志铭(并序)
   仲姊金氏妇墓志铭(并序)
   八世祖贞宪公墓表
  
村户不扃。维社有酒。于乐其生。父老熙熙。遂及童婴。维桑维麻。笑语相迎。寿我福我。保我太平。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
我伯氏守 (第 303H 页)
默堂先生。
以己未正月易箦。而月已三改矣。弟行恁日夕号呼。靡所攀及。载值冷节。敢告至哀。呜呼先生。忠孝适传。诗书 …… (第 303H 页)
并秋月而扬辉。顾小子父事而师承。而今日山颓而梁摧。痛缠穹壤。血渍苫垩。呜呼先生。小子安仰。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再告]
余小子手勘我伯氏诗文。行将剞劂。因堂号守默。而名之曰守默堂遗稿。诗凡七百有一篇。上书 …… (第 303H 页)
首。釐为六卷。奉置灵座以告之。弟有所告。兄则漠然。呜呼天乎。余生胡为。抱书长嗥。肝肠寸裂。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三告]
日月逝矣。已营茔兆。我如木石。为志为表。弟述子书。血泣如沼。曷云模状。秪报丝秒。攀呼 (第 303L 页)
筵几。恨结幽眇。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四告](墓)
先生弃我。日月滔滔。秋木有风。忽焉以高。思其所嗜。时哉花糕。歜枣之悲。亦有明醪 (第 303L 页)
。尚余顾歆。失声长嗥。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五告](灵筵)
呜呼先生。性本爱菊。窃比渊明。黄花酒熟。花香汎酒。有诗盈轴。今岁之秋。花酒如 (第 303L 页)
昔。脩夜茫茫。谁慰幽独。揽物之感。穹壤靡极。玆荐旧丛。寘之帟幄。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六告](墓。缺。)
[本文缺]
告伯氏守 (第 303L 页)
默堂先生
灵筵文[七告](除夕)
今年为日。三百五十有四。而先生之在世。廑十有四日矣。顾小子顽忍不死。居然过十 …… (第 303L 页)
而先生之迹。永谢于天下也。呜呼天乎。余何生为。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八告](小期)
呜呼。有往而无返者岁也。有进而无退者期也。有杀而无加者礼也。有增而无减者情也 …… (第 304H 页)
曾谓余父师事兄。而不过周年十有二朔。遽税其服也耶。呜呼吾兄。四荒无垠。地久天长。我泪何既。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九告]
谨模遗像。奉揭中堂。深衣幅巾。宛如平常。苟千世之远。而欲知我先生山岳之气河海之襟。则 (第 304H 页)
挹此七分之丹青。尚有以谓我公䫉如其心。咫尺英顾。警咳靡承。冤号茫茫。谁因谁凭。
告伯氏守 默堂先生
灵筵文[十告](大期)
呜呼。小子之事我先生。如事生也。故有事则告。告于墓道。告于室堂。至再至三。不 (第 304H 页)
摸蓝石。以奠先兆。俾过者皆式。有以知臣母之既贤且肃。而克致不世之恩荣也。臣行恁拜手稽首谨书。
伯氏守 默堂先生
墓志
皇考退岩先生有三子。其长正直庄严忠慎之君子也。其仲尚气节。言论激昂。而不克永年。士至今悲之。其 …… (第 320L 页)
余而志公也。故习知公之盛德有光于撝谦。而不敢夸焉。后之览之者。尚有以悲余之志。而感公之德也。
伯氏守 默堂先生
墓表
呜呼。此吾伯氏守默堂尹公之藏也。公以戊申六月庚寅生。脩眉广颡。声若巨钟。即幼入虚室。有鬼喷。屹 (第 322H 页)
太夫人。钟爱其淑德。视若己出。及寝疾三年。糜粥膳羞。手自烹煎而调和之。适可而进。未或一违其时。兄公守 默堂先生
叹曰。夫人诚孝。虽古所称孝妇。何以加焉。吾弟异日。必状其至行。以传于后也。辛酉八月。祸色急。夜夜沐浴 (第 386L 页)
  余于易。虽有所记。其微妙之旨。顾茫然不识其津筏。第取尚书继之。而土室老炎。无以极意细绎。可恨亦可笑也。昔我伯氏守 默堂先生。
幼时受尚书于皇考。读禹贡三遍。辄成诵。不错一字。如小子不肖。无能为役于父兄。而荒坠家训。身陷大戾。瞻
意。凡系利民厚生。罔敢或忽。而奈之何志则勤而治不徯。心虽切而效愈邈。涝旱不节而歉荒荐臻。草莱不辟而灾 陈渐
多。仓廪无红腐之积。田野有菜色之忧。大官日益耗乏。小民日益困匮。究厥所由。果安在欤。今年庚戌。即古所 (第 279H 页)
心道心吟。 元来道与器非邻。可认人心是外尘。须就道心为大本。用时还见道乘人。
月落万川。处处皆圆。  陈几叟
语。见陈北溪性理字义。
与南义仲心事一何长之句。 先生次韵南义仲陶山杂兴诗末句云。图书满四壁。心事一 (第 76H 页)
免于降屈者。诚不可知也。藉使江说有据于退翁。退翁此说。既自可疑则奈何。程子祧只得祧服绝之论。(见遣书 陈几叟
本。)可得为今日之旁證矣。此虽功缌之失。而关系伦常。不可不辨。幸于此而重入商量如何。
与韩德昭(壬戌 (第 226L 页)
 盖理与气。固不相离。而上面又复有理通气局一节。人物之偏全开塞。有万不同者。气之局也。明道所谓马之性。又不做牛底性。牛之性。又不做马底性者是也。朱子所谓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者是已。且 陈几叟
月落万川。个个皆圆之谕。大煞分明。则亦可见人物之无二性也耶。
来说理通气局云云。自理通而言气局上理。 (第 358H 页)
 李范缉问三月不违仁章小注程子曰。过此则从心不踰矩。圣人也。故孔子惜其未止。止字果何义欤。安昌国曰。止字疑是大学所谓止于至善之止字。盖颜子之不违仁者。只是常存此心。少无间断。而三月之后。犹未免有毫发间断。若能止于无毫发间断地头则便是圣人也。故夫子惜其未止于浑然无间断之地矣。
程子此语。本 陈几叟
录。盖圣人止于至善。浑然无间断而已。颜子之不违三月。不能至于至善。日迁善而不自止。故孔子所以惜其未能 (第 325L 页)
地之理。本一个浑沦。即元亨利贞也。万物之性。又各一个浑沦无欠缺处。即仁义礼智也。陈北溪水银大块之说。 陈几叟
月落万川之比。正如此。 (第 133H 页)
先生
前书去后。暻又考得程子胡氏二说。可为盛议之證据而辨破郑台之舛错者。玆复追陈。礼记祭法论祧庙注。 陈几叟
问祧庙如何。程子曰。祖有功宗有德。文武之庙永不祧。所祧者。文武以下庙也。又问兄弟相继如何。曰此皆自立 (第 246L 页)
可也。此有伊川定论。章章可据。特当时无人讲及于此。以致大礼有阙。此为百世之恨。(二程全书伊川先生遗书 陈几叟
本。问祧庙如何。曰祖有功。宗有德。文武之庙永不祧也。所祧者文武以下庙。曰兄弟相继如何。曰此皆自立庙。 (第 388H 页)
。不及致详。而但喜其与已见合。故举以为说也。今学者要须究得先生所以改定之意。不可只草草放过也。
或劝 陈默堂。(渊龟山婿。)
迁就以随世立名。默堂叹曰。吾知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而已。子孙荣枯。不暇计也。余谓此意直与天地符合。 (第 24L 页)
者。才遇一事不如意。便忿恚而决裂之。噫。真友道之不易也。
杨时。始宗安石。后得程颐师之。乃悟其非。此 陈默堂渊
告宋高宗语。陈氏非惟为龟山女婿。早从伊川学。后学于龟山。岂肯诬其师以欺君乎。然则士之从游。惟观其终之 (第 66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