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筝郭师墓志(柳宗元/)
郭师名无名无字父爽云中大将无名生善音能鼓十

三弦其为事天姿独得推七律三十五调切密邃靡布
瓜指运掌掔使木声丝声均其所自出屈折愉绎学者
无能知自去乳不近荤肉以是慕浮图道既失父母即
弃去兄弟自秃缁入代清凉山又南来楚中然遇其故
器不能无抚弄吴王宙刺复州或以告乃延入强之宙
号知声音抃蹈以为神奇会宙贬贺州遂以来性爱酒
不能已因纵发为黄老术薛道州伯高抵宙以书必
之至
与坐起伯高褒邪人也嗜其音知善处辄自为击 (第 6a 页)
   宕
郭师名无名无字父爽云中大将无名生善音能鼓十

三弦其为事天姿独得推七律三十五调切密邃靡布
爪指运掌掔使木声丝声均其所自出屈折愉绎学者
无能知自去乳不近荤肉以是慕浮图道既失父母即
弃去兄弟自秃缁入代清凉山又南来楚中然遇其故
器不能无抚弄吴王宙刺复州或以告乃延入强之宙
号知声舞蹈以为神奇会宙贬贺州遂以来性爱酒不
能已因纵发为黄老术薛道州伯高抵宙以书必 致之
与坐起伯高褒邪人也嗜其音知善处辄自为击节 (第 17a 页)
   庆寿诗序
富春孙公大年以元至正乙酉岁生至今宣德甲寅年
九十矣正月二十二日其生之日也子景安景德将以
是日大具酒殽盛宾客以庆之其季景名由监察御史

改扬州推官考绩在北京告予曰家君荷天之福以至
于此幸矣而限以官守不得从二兄奉觞称寿于心有
不能释然者今命工绘为图而求诸公之诗使子瑨奉
归献于堂上而歌诗以为寿庶几以慰悦其心愿先生
为之序予谓天下之物出于人为而可以充其口华其
身适其性情安其寝处者皆足以 致之至
于寿则出于
天虽圣贤有不能必者盖非智所能谋力所能任也是
以君子之相爱也则必以寿祝之祝之者冀其有得于 (第 47a 页)
   庆萧公夫妇八十序

万安萧公(阙/) 与其配严氏俱生于洪武乙卯至今景
泰甲戌年八十矣正月念五日实萧公始生之旦五月
初十日则严氏始生之旦也子作楫与弟作舟作圭作
瓒将于是时大陈酒席盛宾客以庆之其仲作瑄由大
学生得无为州判以公务留京告予曰家君荷天之福
以至于此幸矣而限以官守不得从诸兄弟奉觞称寿
于心有不释然者敢求大人先生一言使子锜奉归献
于堂上庶几以慰悦其心幸毋辞予谓天下之物出于

人为而可以充其口华其身适其性情安其寝处者皆
足以 致之至
于寿则出于天虽圣贤有不能必者盖非
智所能谋力所能任也是以君子之相爱也则必以寿
祝之祝之者望其有得于天 (第 43b 页)
   赠欧阳助教归省诗序

予来京师之明年故人欧阳允贤以兴化郡博士升授
国子助教又三年考绩天官得援例归省其亲凡故旧
仕于京者皆为允贤荣之且相率赋诗以饯其去而属
予为序忆予未仕时与允贤交厚允贤取科第宦游四
方别去几十年既而得仕京师无旬日不见见即剧言
深论欢然也今翰林侍讲杨君士奇与允贤尤相好每
暇日允贤出太学而来也辄使人走东西要 致之至

数人者皆来连挽之不听其去歌咏谐嬉淋漓倾倒往 (第 47b 页)
    与李丞相 与许少伊左丞
    与何伯寿中丞 与李先之祭酒
    与胡少汲尚书 与李济之察院
    与 邹至
文 答朱乔年吏部
    与曹仲素通判 与庄参谋 (第 19a 页)
 谕曰自我 孝庙盛际。命以山野招徕之士。皆兼

宫衔。出入胄筵。而诸儒臣未尝有辞巽而不出者。文敬与两宋先正以赞善进善膺命。又如朴文纯与故吏参李惟泰故大宪李翔故进善郑瀁亦称自好者。辄于一番敦谕。出而登朝。山野之人虽有介石之操。其实即世禄之家也。其所勉膺于同庆之时。每不待召命之屡勤。则顾今中春之吉。三礼并举。而此时卿在宾僚之列。宁容过加推让。推让于例付之衔尚可。是衔不可推让。推让于例召之时尚可。是时不可推让。且况今番仪轨。悉遵 显庙朝三礼并举之例。而兼引 肃庙庚戌大礼之例而行之。则昔先正之簉班。亦岂非卿之所可仿援而为则者乎。吉日在近。卿须知予必欲 致之至
意。趁期上来。仍 传曰更遣史官。亦近于外面备例。此敦谕令地方官传谕。而上来日子即为状闻。沿路供馈之节 …… (第 208H 页)
 传曰新年即我 主上御极之元年。春秋渐盛。辅导 圣学。尤急于此时。继 先王之志。增我 宗社之福禄。全在于 圣学之辅导。而山林宿德之士。出入 经筵。然后薰陶德性。扶持世教。今日急先务。无出于此矣。在外儒臣处。以予未亡人。为国家必欲 致之
之意措辞。遣史官传谕。期于偕来。注书姜应一来宣。
复拜右赞成。上疏辞。 下批敦召。
三月就养于黄涧县 (第 215L 页)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小注曰静就心上说。安就身上说。愚意则心静里面。已占得身亦静之意。身安里面。先包了心已安之意。
静属心安属身两句。细推之固如来说。然此乃知止后功效之不期然而次次然者。则今日所患。惟不能格 致之至
于知止而已。亦何必悬空揣摩。苦意解说。然后为得耶。
 虑而后能得。 愚意知止既是知得其所止。则能得专 (第 379L 页)
 卦自否来。(上之一)坤牛之后。(否下坤)新驾震车。(震刚在牛后。)是服牛也。驾牛(一作车)箱曰服 乾马之上。(否上乾)爰载坤民。(一之上)是乘马也。(易例凡柔乘刚谓之乘。)物莫重于乾金。而引之至于国内。(上之一)此引重也。道莫远于境外。(否上刚最在坤国之外。) 致之至
于最外。(一之上)此致远也。(致远方之外。)然且互艮为拘。(说卦文)不以拘于楅轭则牛不可服也。(艮坚 (第 538L 页)
与人皆物也。其所作为者事也。明之者。格致之工也。修己治人。皆加明之之工。欲使二者俱止于至善之地。此格 致之至
工也。既知其止于至善之地。而必加定静安之工。即所谓涵 …… (第 20H 页)
盖理无为而气有为。人之用工。必从气边做去故也。程子曰。论气不论理不明。论理不论气不备。
上明字。虽格 致之
义。而行亦包在其中。
大学自知至而后意诚。(止)天下平一句。各为一件工夫。若物格而后知至一句。是物格 …… (第 21H 页)
不可以躐等也。孟子曰。尧舜之知。(致知之知。)而不遍物。(格物之物。)急先务也。(知所先后之义。) 致之
道。如是而止尔。又曰。即近道矣。道至善之谓也。
先儒以意为私而以情为正。似为未安。大学曰。欲正其心者 (第 21L 页)
盖先生求道之要。而今不可得矣。以一心而穷造化之原尽性情之妙。以一身而备事物之理任纲常之责者。盖先生格 致之至
体用之大。而俱不可得于斯世矣。呜呼。吾党小子。孰从而求其绪。俾后来者。知斯世之有斯道也耶。先生常有言 (第 170H 页)
念及于此。必当有公私轻重之别。予何多诰。卿勿更烦。
乞休致再疏
伏以臣于春间。敢将癃痼之实状。猥陈休 致之至
恳。及蒙 圣批。反媒隆眷。且惶且悚。大失所图。苟使臣辞不短涩。诚不浅薄。仰孚上载。俯达下衷。则以 殿 (第 139L 页)
望。
与李天老(寿熙○甲子)
自闻意外之厄。日以驰虑。虽未详事之委折。而心独谓以兄周慎。必不有它。莫 致之至。
亦无如何。然是岂平日所虑到者。地远身冗。无由造问。第劳顶祝。胤君书来。始审已得雷水之喜。固知应尔。但 (第 152H 页)
 致中曰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致和曰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窃疑戒惧既是静养之工。则更安有 致之至
静者乎。谨独之于应物。则其间合有 (第 369L 页)
致之
之节次。
戒惧是贯动静工夫。而戒惧乎不睹不闻。则是 (第 369L 页)
致之至
静之中者。
 鬼神章句先之以程说。后之以张说。则是乃以程说为经文本意。而反以张说为据曰以二气言云云何 (第 369L 页)
可有违。而自古人主许老臣退去。实是老者安之之盛惠。可为后世取法也。 朝廷官职。不可旷阙。 特许老臣休 致之至
愿。臣所带本职及兼职。并 命镌改。使臣得为一闲人。自放于江湖寂寞之滨。以终馀日。不胜幸甚。
辞领中枢 …… (第 121H 页)
 宾天之痛。旋蒙 圣恩误加抽擢。叨忝辅弼之职。又值 国家多事。不敢复请退者一年有馀。而自庚寅之秋。休 致之
请。不知其几。而迄未蒙 允俞。此臣之所以窃不胜闷郁。而不能顷刻安者也。臣窃观前史。人臣退去者非一。而 …… (第 125H 页)
臣年龄已暮。气力消亡。筋骨朽败。下部全然不仁。不能行步。尺寸之地。无以自致。自此以至都城。则犹可舆曳 致之。
入城之后出入官府。则决不能焉。夫入至城中。痿废旅寓。更不能出入。则与在乡何异。非但不能随参于外庭之末 …… (第 130L 页)
大小悬殊。人主诚能深察乎此。知己私之不可从。圣训之不可违。又深惟天怒之严。祸患之作。皆由人事有不善而 致之。
能竦动戒励。痛舍己私。而惟一以古之圣贤之言为法。自存心处己出入起居。处事应物发号施令。一惟圣贤之训是 (第 133L 页)
殿下之至诚。凡其仪物品数。务极其备且文焉。故然也。臣窃以为孔子所谓亲丧自致者。谓其当致而必致之。非谓 致之至
过也。孔子又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礼者。得中之谓也。盖可为而不及为。则孝子 …… (第 48H 页)
于此也。而但以朝著之不靖。物情之危疑。民风之日坏。世道之日非。天变之屡警。物怪之叠出者观之。则岂无其 致之
之道乎。况此外贼无故而来。得志而归。其所以召之者。不在我乎。虽然。此皆罪在臣民之积恶。岂 圣上有失德 (第 51L 页)
于数年临御之间而 致之
哉。臣以四凶之戕人心术。指为四贼。以四贼之误人家邦。为招外贼之本。又以克去人心之四贼。为却外贼之要道 (第 51L 页)
愕然惭恧。已不可言。而病里思想。恒切于中。卿非果于忘世者。自有世禄休戚之义。其不可一向迈迈。以孤我必 致之至
意也决矣。且卿因洪万遇疏。有此陈章。而此事不难辨破矣。向来虽有未安之教。卿在远外。不即闻知。特旨旋颁 …… (第 184L 页)
硕德。夙负公辅之望。昨岁温宫。 圣上一接德容。尊礼深笃。爰立作相。眷遇益隆。逮余代理之后。尝以尽诚必 致之
意。谆谆勉余。余仰承 圣志。前后敦谕。不啻勤恳。而尚无幡然改图之意。只增惭恧。无以为谕。况余之期待于 (第 185L 页)
是也。以为度之至极。故凡所 致之至
极。亦谓之格。即极意也。是故格者谓正之而使归于正也。如先格王格其非心格君心在格物者是也。(沮格字从此 …… (第 378L 页)
者。心之本体也。至善者是知也。能得者致知也。故致知格物者。贯八条而尽之。自古之明明德于天下以下。即格 致之
章也。故此章首则明止至善。而曰物有本末者八条是也。事有终始者。止至善是也。则已经纬之矣。遂及古之欲明 …… (第 380L 页)
。中庸戒慎恐惧慎独。学问思辨笃行择执。皆诚之也。皆格致也。中庸纬也。
知止定静安虑能得。大学之经。诚 致之
效也。诚至至诚致曲。至于能化。中庸之经。明诚之序也。
不贰诚一。至于不息悠久。慎独不愧。至于不显笃恭 (第 382L 页)
之不厚也。然于 圣上自 致之至
意。不欲以违制而遽己也。臣愚以为外梓宫上漆。不限以常式。如今日梓宫之漆。因山之前月日尚多。得积漆坚厚 (第 464L 页)
棺十三漆。武王在位七年。杝棺七漆。今 梓宫上漆。虽不准长生古制。比之汤武之椑。则已厚矣。然于 圣上自 致之至
意。不欲以违制而遽已也。臣愚以为外梓宫上漆。不限以常式。如今日 梓宫之漆。因山之前。日月尚多。得积漆 (第 348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