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学道书院记        陈宜中
昔者夫子讲道齐鲁从游多北方之士由句吴之墟登
圣门者独吴公子游一人今常熟其故里也宋兴崇文
尚治吾夫子之祠遍天下虽关洛大儒乾淳诸公得圣
学于千载之后凡其过化之乡悉示表章存矜式吴为

今辅郡公实东南道学之宗也吴故有祠紫阳先生尝
记之矣而郡则未讲非前此司风者缺欤今枢密 赵公
顺孙
守吴卜地于府治文正坊之南甫经始即受代去
黄侯镛继之鸠工庀材三阅月而堂成请于朝扁以学
道书院取爱人易使 …… (第 1b 页)
   学道书院         周南老
有美吴公祠宋敕书院名奕奕燕居宫傍临锦帆泾地

接浮屠邻设讲终侵陵圣学日以湮异端势可乘旧贯
不可复贪夫犹可憎永言纪故实后人或有徵
 学道书院为吴公言偃立初在府城东北隅宋咸淳
 五年知府 赵顺孙
营度武状元坊北普贤院之故址
 未成而去黄镛继之奏以学道为额选言氏先贤
 后及民间俊秀教之有先圣燕居殿 (第 7b 页)
 吴公祠祀孔子弟子子游初在县东北一里宋庆元
 二年知县孙应时别建于县治内宝祐閒知县王爚
 移置儒学大成殿后咸淳閒知府 赵顺孙
又刱书院
 于郡治元建文学书院于县东今入祀典春秋祀之
   商相巫公墓庙碑      孙应时
人臣事 (第 21b 页)
   跋尔雅疏单行本
唐人五经正义本与注别行后儒欲省两读并而为一
虽便于初学而卷弟多失其旧不复见古书真面蒙窃
病焉兹见金昌袁氏又恺所藏宋椠尔雅疏单行本不
特𥿄墨精妙且可想见古注疏之式良可宝也此书引
陆氏草木疏其名皆从木旁与今本异考古书机与玑
通马郑尚书璿玑字皆作机隋书经籍志乌程令吴郡

陆机本从木旁元恪与士衡同时又同姓名古人不以
为嫌也自李济翁强作解事谓元恪名当从玉旁晁氏
读书志承其说以或题陆机者为非自后经史刊本遇
元恪名辄改从玉旁予谓考古者但当定草木疏为元
恪作非士衡作若其名则皆从木旁而士衡名字尤与
尚书相应果欲示别何不改士衡名耶即此可徵邢叔
明诸人识字犹胜于李济翁也
   跋四书纂疏 赵格庵
以咸淳六年正月入西府其冬除参知政事十
年二月罢在政地四载虽未有奇节亦无瑕玷可指其 (第 10a 页)
卒在德祐二年初无仕元之迹而倪灿补蓺文志寘诸
元人之列殊不可解其注称资政殿大学士则元代无
此职名仍是宋官耳揆厥所由特以宋史不为立传而
黄晋卿 格庵先生
阡表有至元十三年四月二十有三
日薨于里第一语疑其曾受元职耳然其文云公自福
州代还知时事不可为忧懑成疾 (第 10b 页)
医以药进麾使去曰
吾可死矣又云奉身而退以全其归公之自处可谓无
憾矣其铭词云允矣明哲归洁其身则 格庵
之未尝仕
元审矣晋卿身为元臣 (第 10b 页)
格庵
之卒恰在宋亡之岁故
不称德祐而称至元非有不满之辞也王应麟黄震皆 …… (第 10b 页)
卒于元代不妨其为宋臣何独于 格庵
而疑之倪志舛
误极多而此条关系 (第 11a 页)
格庵
名节且恐为攻道学者藉口
故不可不辨并以告后世之读是书者
   跋经典释文
自六书之义不明经生转写字体 (第 11a 页)
府君实公榜中进士托斯文之雅故于公门四世百年矣今所
述乃学士大夫之公言非溍之私言也来者尚有考焉
   格庵先生
阡表 (第 6b 页)
格庵先生
赵公宋执政也公之志业未及尽展于一时而淑艾
之私有足惠幸乎百世读其书者知为吾先生而巳盖自考亭 (第 6b 页)
朱子合四书而为之说其微辞奥旨散出于门人所纪录者莫
克互见公始采集以为纂疏今四方学者既家有其书以故弗
论若公之世系出处固不可俾后之君子无述也按赵氏之先
葪人齐国公迥迁居洛齐公之子是为韩忠献王族大以衍派
分而三居毫者曰光禄卿期又迁处之缙云由光禄三世至公
之曾祖考讳济赠太子太保博平郡公祖考讳轸赠太子太师
东莱郡公考讳雷以再荐于乡特赠开府仪同三司少传卫国
公妣田氏赠蕲国太夫人公讳 顺孙
(第 7a 页)
和仲
八岁能诵说九经
嘉定十五年赐童子出身真文忠公见而奇之谓少传曰大君
之门者必此子也公不以自矜益务亲师取 (第 7a 页)
事平口
不言功识者推其雅量晚益务韬晦自号水西翁云前娶朱氏
乡贡进士环之女先四十三年卒后娶赵氏参知政事 资政殿
大学士顺孙
之女先若千年卒子男三人长曰梓本伯兄之子
次曰权曰机皆朱氏出府君既早失内助二子又幼弱因鞠梓 (第 4b 页)
收倘蒙飞鹗荐而升或
可勉驽材而进虽素尊潞国欠再亲洛社于洛中然来
自杭山喜获出门生之门下
  皈投参政 赵格庵
(第 3a 页)
格庵
之四书尝亲方册备京畿之小吏已出大钧恪
修骈俪之恭聊贽皈依之悃冒焉衔袖庸表抠衣伏念
某学海沤如士林芥尔 (第 3a 页)
  季先生墓志铭
春秋自三传之说并兴学者各本师法党同讪异而先
圣人拨乱反正之旨晦而弗彰后世设科取士益务为
新巧傅会以中主司钓禄位讫宋季滋弊不可复振时
国子祭酒杨公文仲守蜀学不为时好少屈挠为文必
援㨿经旨极明二百四十二年兴衰理乱之故士林宗
之而无能跻其堂阈者咸淳戊辰考试春官得先生之

文大喜遂擢高第盖先生早以才敏发闻乡邑又之永
嘉所从师若李贵兰徐天麟潘景之皆号乡先生交友
赵公顺孙
以春秋魁多士后尝参预大政者也故先
生学粹而文日该洽由两浙漕司与计偕卒受知杨公
云因杨公而先生之名益著 (第 63b 页)

希新朝一旦之宠故不死于宋而死于元盖亦贪生而
终不得生畏死而终不免死者果何取于捐躯殉国者哉
  读 赵格庵
墓表
故宋格庵先生赵公上承朱子之传所著四书纂疏天
下咸所传诵而临川危公以失节称之清容袁公亦言
宋季卖 (第 22a 页)
 按虚灵故能知觉。苟不虚灵。何以能知觉乎。此朱子所以先虚灵而后知觉。程氏所以体虚灵而用知觉。尤庵所以著心经释疑之说者也。南塘固亦已知此义。而乃复著说以为虚灵知觉皆兼体用。广引博證。为说甚多。恐未安。且所引程朱之说。似未免强取荦合。实未知何所以也。○又按心经释疑曰。虚灵心之体。知觉心之用。虚者所以能受。灵者所以能应。能受而应。故有知觉之理。南塘尝论此。只以之理二字谓有病。(见本集。)而皆兼体用之说。又即曰虚灵故知觉。只此可言体用。然则南塘何尝不知此理而为此张皇乎。
小注 格庵赵氏
说。○愚按知其所当然。觉其所以然。本出孟子注。盖孟子所引伊尹之言。既以知与觉分而言之。此固有浅深之异 (第 279L 页)
 朱子曰时食。四时之食。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〇毛曰若羔豚膏香腒鱐膏臊。是煎和之味。所以供王后世子之膳羞者。而以之行祭可乎。周官内饔。但掌割烹。而不及煎和。何则以煎和亵味。鬼神所不飨也。〇又曰王制时荐。明有舂(一作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类。月令四时荐新。明有荐鲔荐麦荐黍荐含桃类。此则较章句稍有引据。然又是荐礼。不是祭礼。〇今案时食者。王制月令所言诸物也。毛氏谓羔豚非祭祀之物。此则是矣。又疑荐礼之物。不可以为祭物。不亦拗乎。庶人以荐为祭。故荐韭荐麦。在庶人则为荐物。在君子则为祭物。岂有二乎。月令诸物。亦因祭而荐之。非祭非朔。而特荐一物。非先王之法也。先儒误解月令。遂于时祭朔祭之外。别荐一物。本大谬也。
宗庙之祭。所以序昭穆节。
 朱子曰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〇 赵格庵
曰宗庙之礼。非特序死者之昭穆。亦所以序生者之昭穆。〇蔡曰序昭穆。全主生者。章句云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 (第 76H 页)
  序

朱子曰。中只是个恰好底道理条。 红圈。
只是一个心条。 红圈。
勿斋程氏曰。人生而静。气未用事。未有人与道之分条。 黑圈。程说以精一执中。专属动时。栗谷以为病。退溪曰。当初舜说人心道心。皆就已发处言。故精一执中。皆因其发加工之事。未说列静时工夫。今当据本宲而讲究体行。岂可疆将所无而添作剩言语。与元说合为一工夫耶。 格庵赵氏
曰。知觉。知是识其所当然。觉是悟其所以然条。 黑圈。栗谷曰。今众人至于禽兽。皆有知觉。此岂识其所当然 …… (第 184H 页)
   
(右大哉圣人之道节。)
朱子曰。洋洋是流动充满之意条。 红圈。
   
(右洋洋乎发育万物节。) 格庵赵氏
曰。经礼如冠昏丧祭朝觐会同之类条。  (第 190H 页)
  四书

四书纂疏二十六卷。 宋格庵赵顺孙
撰。其书一以朱注为归。何焯曰。汲古宋本。
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何焯曰。李中麓钞本。惜未尽善。 (第 227H 页)
四书通三十四卷。元胡炳文。(案此书取于 赵顺孙
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二书者十四家。又二书之外。增四十五家。皆恪守考亭之学者。)
四书通證六卷。元 (第 227H 页)
(宋张栻。)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孟子音义二卷。(宋孙奭。)○四书凡八种。四书纂疏二十六卷。 (宋赵顺孙。
)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四书通二十六卷。(元胡炳文。)四书通證六卷。(元张存中。)四书纂笺 (第 12H 页)
语录。附于章句之下。始自真西山。名曰集义。然止大学一书而已。伊后祝宗道著四书附录。蔡觉轩著四书集疏。 赵格庵
著四书纂疏。吴克斋著四书集成。论者多病其汎滥。及陈定宇有四书发明。胡云峰有四书通。而倪道川以定宇之门 (第 109H 页)
之之功。则此皆以克字为工夫。而明之之效。犹属克治后事也。两说者。同出于朱子。而训能训胜。两义参商。故 赵顺孙
真德秀。则从或问之义而以克为工夫。蔡清汪份。则从章句之义而以明为工夫。臣尝执两端而折其衷。以为克明二 (第 361H 页)
。惟我朱夫子是已。朱夫子著章句集注之后。黄文肃有通释。倪道川有辑释。真文忠有集编。以至祝宗道之附录。 赵格庵
之纂疏。蔡觉轩之集疏。陈定宇之发明。纷然迭出。而朱夫子微言大旨。郁而不章。后之尚论者。最称辑释为善。 (第 164L 页)
。惟我朱夫子是已。朱夫子著章句集注之后。黄文肃有通释。倪道川有辑释。真文忠有集编。以至祝宗道之附录。 赵格庵
之纂疏。蔡觉轩之集疏。陈定宇之发明。纷然迭出。而朱夫子微言大旨。郁而不章。后之尚论者。最称辑释为善。 (第 539L 页)
 大学序知其性。(止)全之也。北溪注以知字属气之

清浊。以全字属质之粹驳者。或不免破碎之病否。
凡言气质。亦有层别。禀天地之气为形质。此所谓气以成质。既成质则气反附于质。手持足行之气。在于手足。耳听目视之气。在于耳目。至于动静运用。则只就气字中分气质言之。 格庵赵氏
气之气气之质之说。见于性相近小注。中庸或问论智愚贤不肖章圣人之心清明纯粹下小注。清明以气言。纯粹以质 (第 510L 页)
字。其非虚设乎。尚璧曰。朱先生既不分解于注语。则所喻似矣。而尝考周礼。天官冢宰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 格庵赵氏
解之曰。四时之食。各有其物。以奉人者。荐神。羔稚羊。豚稚豕。嫩而肥。故春用之。据此则豚稚豕也。以孟子 (第 123H 页)
所谓二母彘。无失其时之语观之。则彘大豕也。古人四时之食。各有其物以奉人者。有如 格庵
之言。则孟子所以言豚。而又言彘者。是岂无别意而然哉。盖家礼尚多有未尽讲行者。如辟领之从杨说。上食之用 (第 123H 页)
糕。不言餈。何也。面食其品尤多。而亦只言馒头。抑又何意欤。古者四时之食。各有其物。以奉人者荐神。有如 格庵赵氏
之言。则束晢饼赋。历论四时宜设之饼。而馒头实居三春之初。艺苑之枣糕。则天之花糕。又皆春设之食。是则家 (第 13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