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书传辑录纂注后序

自乐经亡而经之行于世者惟五诗礼易春秋虽不无
阙误而不若书经之甚也朱予尝欲作书说弗果门人
尝请断书句亦弗果得非读之有所疑而为之不敢易
邪订定蔡氏书传仅至百官若帝之初而止它篇文义
虽承师授而周书洪范以后浸觉疏脱师说甚明而不
用者有焉岂著述未竟而人为增补与抑草藁粗成而
未及修改与金縢弗辟郑非孔是昭昭也既迷于自择
而与朱子诗传文集不相同然谓鸱鸮取卵破巢比武

庚之败管蔡及王室则又同于诗传而与上文避居东
都之说自相反一简之内而前后牴牾如此何哉召洛
二诰朱子之说具在而传不祖袭之故切疑洪范以后
始非蔡氏之手笔也番阳 董鼎季亨
父治圣人之经学
朱子之学详稽遗语旁采诸家附于蔡氏各条之左名
曰辑录纂注有同有异俱有所裨西伯戡黎其国盖 …… (第 11a 页)
三月纂注引陈栎寿翁之说以此三月诰商
士为周公至洛之年周公居东二说兼存不以蔡之从
郑为然也略举一二端则 季亨
父之有功书经多矣澄
于此经亦尝因先儒所疑而推究其所可知往往不能
悉与旧说合观所辑纂其间乃有与予不异者 (第 11b 页)
季亨
(第 11b 页)
七年开馆于秘阁十三年帝问纂修如何馆
中人闻之惧仓卒录旧书略加删饰以进四书则倪氏
辑释易则董楷辑疏书则 董鼎
辑录诗则刘瑾通释春
秋则汪克宽纂疏礼记则陈浩集说故大全者甚不全
之书也然学者犹惮其烦苦而不之读所服习 (第 16b 页)
出自四明而
谱中入之是一失也宋之董俨亦庸人且吾乡宋时官
宰执者十八人更无容增加者而谱中入之是二失也 董鼎
父子私淑朱子之学其所作易解明之大全尽采
之近日徐尚书通志堂又雕之乃番阳人而谱中忽称
为甬上宗长且有世 (第 29a 页)
   送董季真入闽刋书序
先知为知大公为仁何谓也番阳 深山董公
三十年前
尝宗蔡氏书传辑朱子语录增诸家注解间以己见发
明之书成藏于家其嗣子季真谋刋以广其传予二十
(第 20a 页)
前亦尝编书解折衷宗朱蔡采诸家附己见大略相
类第不尽载蔡传于前耳星源双湖胡公见予所编季
真闻之转索焉将会于一予以相去远相见难未之发
也双湖敦勉自成蔡传录注至商书而双湖不禄意遂

怠季真乃肯以其先君子全书赐教予始竭精疲神会
合以成一书季真不远二百馀里来见板行之谋甚坚
为留旬有五日临行索赠言予谓 深山
成此书若先知
科目之兴表章风厉者岂如窦公俨以奎聚预知文运
哉亦如荀卿所谓千载必返古之常弟子勉学天不忘 (第 20b 页)
以理知之耳先知为知 深山
以之私小其见者未必不
幸家有学钵秘之以谋进取季真乃能上以成父志广
以惠同志孝子也仁人也史迁于谈班固于 …… (第 20b 页)
引以儗之近即蔡氏事九峰成传久轩以行世焉视之
奚以异大公为仁季真以之如予者于先知之知既输 深山
一筹于大公之仁何忍与季真二致于其行书以
遗之是书行岂直为湥山贺与自贺将与天下学者贺
   送彭矮仙序 (第 21a 页)
   与高四叔翁
去年婺源胡双湖数相勉将蔡氏书传编附录纂疏勉
从其言成得三分之一继而海口董养晦又挟双湖书
来欲借所编采入其叔父 董深山
所编中以不见 (第 51a 页)
深山
所编拒之不发今夏养晦之来携乃叔所编四册见示
遂亦发数篇授之盖 (第 51a 页)
深山
之子季真将携入闽板行甚
坚彼中已有刋主矣近季真贻书尽发全书共十一册 (第 51a 页)
  余读洛诰周公献卜之辞曰余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
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
水东亦惟洛食陈氏释之曰卜乃召公而周公曰我卜
者召公之卜即周公之卜也学者皆喜其说遂至舍经
用注以为周公未尝再卜也何其惑欤按召诰召公三
月戊申卜宅乙卯周公至洛苏氏曰是日再卜其言是
矣盖作邑大事也所当详考夫天而定鼎土中岂以召
公既卜而遂不卜乎且召公卜以戊申周公卜以乙卯

相距七日恶有周公不卜而言我卜以欺其君哉忽大
事而欺其君吾知圣人决不如是也由是观之谓二公
之心既一故二公之卜亦一则可谓二公不卜而遂用
其卜则不可陈氏务为好奇之论不知何以必其不再
卜邪其误学者深矣或曰 董鼎
集诸家之说以附蔡传
必以陈氏合于经而取之曰鼎于苏氏陈氏二家无所
折衷前录其再卜之说后录其不卜之说以待 (第 8b 页)
其家君深山先生 董君季亨
父所辑也其书为初学设
故其词皆明白易晓熟玩之则其间义趣精深又有非
浅见謏闻所能窥者辄为刋之鳌峰书塾以 (第 4b 页)
   送董季真入建刋蔡氏书传通释序
故乡先生 深山董公
壮老劬书笔著甚夥孝经注及九
峰蔡氏书传通释其尤尽心者令子季真既走建阳刋
孝经注小学快睹矣他日复欲往刋 (第 45a 页)
书传通释过予徵
言当 深山
著通释时科举未复士壮者迁业幼者束书
嬉敖 (第 45a 页)
深山
独兀兀风棂雪案边若无与于世者讵意圣
神首出文运丕开命习书者用蔡传哉昔蜀山人知明
日客来消息 (第 45a 页)
深山
岂亦预知今日开文消息邪予方倦 (第 45a 页)
   朱子易说

右晦庵先生易说廿三卷分为三册先生于易自本义
启蒙之外凡杂著及门人所记口授之言其精义皆在
此书盖先生之孙鉴所会稡而学易之士所不可无者
   书传纂疏
右书传纂疏六卷分三册元新安陈栎辑栎字寿翁号
定宇今读书传者率资此书及 董鼎
纂注吾外氏有书
传会通尤详备而今学者多未及见余虽见之亦未及
录也 (第 15b 页)
  卜洛辨
余读洛诰周公献卜之辞曰余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
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陈氏释之曰卜乃召公而周公曰我卜者召公之卜即周公之
卜也学者皆喜其说遂至舍经用注以为周公未尝再卜也何
其惑欤按召诰召公三月戊申卜宅乙卯周公至洛苏氏曰是
日再卜其言是矣盖作邑大事也所当详考夫天而定鼎土中
岂以召公既卜而遂不卜乎且召公卜以戊申周公卜以乙卯
相距七日恶有周公不卜而言我卜以欺其君哉忽大事而欺
其君吾知圣人决不如是也由是观之谓二公之心既一故二
公之卜亦一则可谓二公不卜而遂用其卜则不可陈氏务为
好奇之论不知何以必其不再卜邪其误学者深矣或曰 董鼎

集诸家之说以附蔡传必以陈氏合于经而取之曰鼎于苏氏
陈氏二家无所折衷前录其再卜之说后录其不卜之说以待 (第 5a 页)
  董鼎
曰。芸阁吕氏曰宅谓居而有之。光宅天下。犹言光有天下。碧梧马氏曰此所谓书序也。林少颖谓昔在者。篇首起语 …… (第 328L 页)
 碧梧马氏(廷鸾)曰。五子作歌之由。史臣元载详矣。书序本自为一篇。安国引以各冠篇首。予谓如汤誓大诰等。初未尝言所作之意。而引序以冠之。此为得体否。则安知是篇何自而作乎。至五子歌旅獒之类。复加以序之云云则为赘矣。所冠之序。是非盖相半也。
  董鼎
曰。谓五子作歌可也。作五字之歌者又谁欤。按此序在夏本纪。而为序者全袭用之。但史作失国。序作失邦。
羲 …… (第 330L 页)
 蔡沈曰。孔氏云桐汤葬地也。若未葬之辞。盖上文祗见厥祖。言汤在殡。故此不敢为已葬。使汤果在殡。则太甲固已密迩其殡侧矣。舍殡而欲密迩汤于将葬之地。固无是理也。孔氏之失。起于伊训序文之谬。遗外丙仲壬二帝。故书旨不通。
  董鼎
曰。伊尹营桐宫。为太甲居忧之所耳。序则曰伊尹放诸桐。岂可以成汤放桀于南巢例之乎。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亦 …… (第 333L 页)
 蔡沈曰。详祖伊所告。无一言及西伯者。盖祖伊虽知周不利于商。而又知周实无所利于商。序言商始咎周。似亦未明祖伊奔告之意。
  董鼎
曰。祖伊奔告于受。盖谓民或罔弗欲丧。而大命者不至耳。初无怨于周。而殷始咎周何也。经明曰西伯。而序曰周 …… (第 335L 页)
  董鼎
曰。泰誓三篇。非一时一所之作。序谓作于一日。岂理也哉。
 按此十一年与一月之差缪。姑舍之。即孔传而论 (第 336L 页)
之。武王观兵。以卜诸侯伐纣之心。诸侯佥同。乃退以示弱云。武王顺天应人之师。何得云卜诸侯心。且佥同而退示弱。即后世行诈之师。岂武王而出此哉。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董鼎
曰。经无戎车。而序乃自言之何也。岂其附会礼记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而为此序欤。孟子盖亦本于此欤。
 按 (第 336L 页)
。庶人章割裂旧文。妄加子曰字及句中脱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元熊禾作 董鼎
孝经大义序。遂谓贞去闺门一章。卒启玄宗无礼无度之祸。明孙本作孝经辨疑。并谓宫闱不肃贞。削闺门一章。乃 …… (第 195H 页)
  按孔郑两本。自开门户。互相胜负。自开元御注用今文。而世皆趋之。后文公刊误用古文。而学者又从之。然其经文少异而其义不殊。但不用章首之目。其目固舛错。不足为准。 董鼎
孝经大义本(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朱子作孝经刊误。但为釐定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之训释。鼎乃因 (第 198H 页)
同云。)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元梅浦王天与立大撰。何焯曰。李氏元刻最精。
书蔡氏传辑录纂注六卷。元鄱阳 董鼎
李亨撰。真卿之父。(案其自序谓得朱子之再传。鼎族兄梦程学于黄干。鼎学于梦程。)
今文尚书纂言四卷。元 …… (第 219L 页)
  孝经
孝经注解一卷。唐玄宗,宋司马光,范祖禹。此合明皇注,司马氏指解,范氏说为一书也。丁杰云明皇所注者今文。司马氏,范氏所解说者古文。如何合为一书。何焯曰。李中麓本。(案孝经今文古文争端。不过字句间。观光从古文。而句下乃备载唐玄宗今文之注。使二本南辕而北辙。可谓贤者之过。)
孝经大义一卷。元鄱阳 董鼎。(案朱子作孝经刊误。但釐正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训释。鼎仍朱子改本。为之诠解。虽遣辞稍冗。发挥明畅。有益于初学。)
孝经定本一卷。元吴澄。即孝经章句。(案此书以今文孝经为本。分列经传。其经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依今 (第 226H 页)
 四库全书总目。小序一卷。沈遂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蔡之删之而置于后。以存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朱子古经四卷,序一卷。则此本乃朱子所定。先有成书。升以为所授之旨。)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

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以来。即惟以集传单行。沈序称二典三谟。经朱子点定。然 董鼎
纂注正月朔朝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馀段。俾足成之。则大禹 …… (第 258L 页)
自改乎。抑蔡氏所改乎。则序所谓朱子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故宋末。黄景昌等。各有正误辨疑之作。陈栎, 董鼎,
金履祥。皆笃信朱子之学者。而栎作书传折衷。鼎作书传纂注。履祥作尚书表注。皆断断有词。明洪武中。修书传 (第 258L 页)
行。别为一经。故谓孔子所作。及朱子取古文。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而未及为之诠解。 董鼎
续成之。今见行本是也。虽遣辞未免稍冗。发挥明畅。于初学不为无益。读孝经者。既不能远寻孔氏之古文。则只 (第 267L 页)
孰优孰劣。
 种仁对。此篇以逸与无逸。错综反复。互相经纬者。诚如圣询。无容更陈。而若其三端纲目之说。 董鼎
始发之。而陈师凯又因之。其言亦在可取。由前由后。要皆发挥本义。则恐不必更论优劣。夫无逸一篇。即万世人 (第 535L 页)
而拜之有乎。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其礼必如是。故召公相康王。遵而行之。孔子取之。以为后世法焉。
  董鼎
曰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在三祀之十有二月。是时三年之丧毕。去匈即吉。礼之常也。伊训所谓惟元祀十 (第 227H 页)
 
洪大。范法。畴类。○箕子在商。潜心九畴之学。如文王之潜心于八卦。殷灭之后。武王恐其学不传。故访而问之。(朱晦庵)○天以洛书之数。阐道之秘。圣人以洪范叙道之用。道非数不阐。数非畴不叙。畴非圣人。不能明其用也。(陈潜室)○自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禹之本文。九畴之经也。自一五行至篇终。箕子之叙论九畴之传也。 (董鼎)
○五行最急故第一。五事又参之于身故第二。身既修。可推之于政。故八政次之。政既成。又验之于天道。故五纪 …… (第 513H 页)
。其气辛辣。曲直作酸。今以两片木相擦则齿酸。○草木之实多酸。虽甘者至乾坏亦酸。木擦齿酸之说。恐未然。 (董鼎)
○问貌如何属水。曰容貌光泽故属水。言发于气故属火。眼主盱故属木。金声清 (第 513L 页)
时所为也。心与理一。言而世为天下则。则其所定著。宁有毫发馀憾哉。门人书之行状。著于年谱。编于大全。而 深山董氏
之作大义也。亦一依刊误。则其为定本有何可疑。而今乃遽以为未定之草本。不亦诞妄之甚乎。朱子于传之每章之 (第 382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