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阳录诸书学者称述翁先生(见行/述) 胡玉斋(方平/)
婺源梅田人从学董介轩沈毅斋以易名
 家所著有易启蒙通释(见本/传)
汪所性(深/)歙人迁鄱阳与胡玉斋 (第 26b 页)
 阳录诸书学者称述翁先生(见行/述)

胡玉斋 (方平/
)婺源梅田人从学董介轩沈毅斋以易名
 家所著有易启蒙通释(见本/传)
汪所性(深/)歙人迁鄱阳与 (第 26b 页)
胡玉斋
友善尝著易占例
范求迩(启/)字弥发休宁博村人从学沈毅斋家资钜万
 不乐仕创风月亭以讲学自娱理宗徵不 …… (第 26b 页)
 世乘窥斑诗文曰紫岩集(见行/状)
胡逊斋(敏翁/)明经裔孙所著有史评世多传诵
程国谕(彻/)字通甫南窗洙之子仕为国学谕号申斋
孙艮山(嵩/)字元京休宁野山人宋太学生入元不仕有
 艮山集(见本/传)
孙爽山(岩/)字次皋艮山之弟所著曰爽山集
胡双湖(一桂/)字廷芳 玉斋方平
之子宋乡贡进士入元
 不仕为时硕儒所著有易本义附录纂疏本义启蒙 (第 29a 页)
   跋彩选图        胡 升
宣和间文物备具潍人王慎修思永博学知故实出入
京师从贵胜游尝仿赵明远裒类作彩选图以缙绅之
升降诏旨之予夺寓于戏博间绍兴末其季子嵎抱遗
书请序于灵石山谢仍景思叹思水官止于一命寿不
登于三秩幸此书传世而行远也予尝疑之消磨有限
之光阴驰骛不切之胜负人欲滋长其机甚可惜虽然

幸彩选于一掷骤进不足喜骤退不足怒所以杨次公
于丁谓曰骰子选耳有志者观此亦足以自警云
   书易启蒙后        胡方平
易本义一书阐象数理义之原示开物成务之教可谓
深切著明矣启蒙又何为而作也朱子尝言易最难读
以开卷之初先 (第 9a 页)
子以光昭先生之道德垂于不朽斯道幸甚斯文幸甚岁
丁已七月朔门人许瑶谨述
     胡玉斋(方平/)
(子一桂/)   汪师泰
胡玉斋方平婺源人曾伯祖昴政和间由辟雍第尝与
朱韦斋有同邑同年之好曾祖溢绍 (第 17a 页)
子以光昭先生之道德垂于不朽斯道幸甚斯文幸甚岁
丁已七月朔门人许瑶谨述
    胡玉斋 (方平/
)传(子一桂/)   汪师泰 (第 17a 页)
胡玉斋方平
婺源人曾伯祖昴政和间由辟雍第尝与
朱韦斋有同邑同年之好曾祖溢绍兴初复继世科因
伯氏交于韦斋获闻河洛之 (第 17a 页)
论而朱子则世好也 方平
早受易于介轩董梦程继师毅斋沈贵瑶沈实介轩上
客而介轩乃盘涧从子得其家传者盘涧受易于朱子 (第 17a 页)
之门最久 方平
研精易旨沉潜反覆二十馀年尝因文
公易本义及启蒙注通释一书又外易四卷考象求卦
明数推占又有易馀问记其言 (第 17b 页)
   李元宾文集跋
    题贾长江诗集后
    再题贾长江诗集后
    徐常侍文集跋
     胡方平
文恭集书后
    尹河南集跋
    书李泰伯文集后
    刘公是集跋 (第 18a 页)
   徐常侍文集跋(甲午)
徐公文集三十卷南唐旧臣后入于宋东海徐铉鼎臣
之诗若文也前二十卷在南唐所作后十卷入宋后所
作诗致清婉在昆体未兴之前故无丰缛之习其文俪
体为多亦雅淡有馀为组织之学者见之或不尽憙然
冲瀜演迤自能成家不可得而废也李文正称其为文

敏速不乐豫作临事立挥草云速则意思壮敏缓则体
势疏慢今观集中之文则其言也信亦唯其如是故亦
无潆洄渟蓄之趣崩云裂石之势此殆由人之才力各
有所偏胜虽使自知之而固无能相易者乎余从鲍氏
借得此集乃明虞山冯已仓舒手校本余又为正其所
未尽者录成复请江阴赵敬夫曦明覆审又得十数条
其本脱者尚无从补正之然此巳可信为善本矣
    胡方平
文恭集书后(辛丑)
此集失传巳久故自来以其遗诗数章附唐人之后云
不知其时代爵里今从永乐大典中钞出者诗 (第 5b 页)
   易会通
易会通十四卷元番昜董贞卿季真辑五经先儒所论
著者易最多而精义悉具此书至于经传古今之辨先
儒传授之详披卷瞭然可为易书集大成者也吾家所
有者釐为六册自吾授徒以来市书此最初得云

   易学启蒙
朱子易学启蒙惟 胡方平
本最善洪武乙卯司仓伯罢
官归见余初读易出一编以示曰孺子勉之易精蕴具
在此书即熟程朱传义后宜熟此吾藏以 (第 15a 页)
(万运)
顷者一宵。稳承至论。可谓虚往实归。而归后鄙吝旋萌。乌头力尽矣。瞻仰之怀。益切憧憧。就启蒙 玉斋胡氏
曰河图象之列于四方者。各当其所居之位。此体之常也。其处乎西南者。不协于所生之卦。为用之变矣。洛书象之 (第 458H 页)
 图说曰。十九分度之七者。以九百四十分。分为十九分。每分计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忽六丝八抄。则七分揔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抄。其不及日者一日。即十二度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抄。每月积至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分。上与日会而成一月。
按每日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抄。二十九日合一万〇〇四十三分一釐五毫七忽〇四抄。 加入四百九十九分合一万〇五百四十二分一釐五毫七忽〇四抄。以日法九百四十计之。除一万三百四十。得十一日。(馀二百〇二分一釐以下。) 以十一日合二十九日。通计为四十日有馀而与日会。览者宜详之。(盖以九百四十分。析为十九分。本 胡玉斋
说也。)
则河图画卦说
朱夫子 (第 301H 页)
胡玉斋
以河图位数分卦。而二说互有异同。反复推绎。猝难领会。今以本位次序。观画卦之义。则河图左为阳仪。右为阴 (第 301H 页)
 启蒙本图书第一条。或曰河图洛书云云。注云庄刘氏曰以质而论(止)妙用也。○图书之相为体用。本不一定。故朱子所分体用之外。如节斋玉斋诸说不妨各备一义。互为发明。而至于云庄之说则乃以各居而谓之定体。以同处而谓之妙用。与朱子说相反何也。抑以下得气质字。故有异耶
刘歆所谓经纬表里者。实是图书上极透得精蕴。此朱子所以载之启蒙。而其分体用言之者。亦未为不然。故 胡玉斋
发明甚详。以为常变之说。特各举所重者为言。非谓河图专于常。有体而无用。洛书专于变。有用而无体也。然则 (第 110L 页)
云庄刘氏之以气质论其体用。而谓不可以拘泥观之也者。恐不宜诿以与朱子说相反。而亦未见其有异于节斋 玉斋
诸说之各备一义也。
 第二条。其位与数皆三同而二异。注 (第 110L 页)
玉斋胡氏
曰图书之一六(止)皆在东。○记闻录以六八之并言为误固当矣。而窃意胡氏非不知六八之非生非 …… (第 110L 页)
 第九条。太极既分。两仪立矣。注朱子曰程子说(止)晓不得。○此谓伊川不晓一分为二。以至于八卦成列之妙耶。
朱子之意。以为程子之说圣人始画八卦云云处。便不得晓云也。窃谓当如此看。未知如何。
 明蓍策第十条。其用四十有九注 玉斋胡氏
曰天子九尺(止)三尺。○窃意三尺已为太长。至于九七尺则似不堪为用。且考周易筮仪。蓍床广三尺而木格居其 (第 112L 页)
二分。蓍草之长乃过三尺。则与木格之广太不相当。尺字恐或是寸字之误耶。
龟策传所称长丈之蓍。乃圣世之瑞。而天下未易见者也。若使如蒿而不难得。则自天子至于士皆可用。而其尺数当有差等。亦必随其长短而为木格矣。后

世所用之蓍。至有以蒿代之。则九尺七尺。不须论也。周易筮仪之蓍床三尺者。岂非依当时所用而然也。且说文等书。何可尽信乎。
 第十一条。第一变注 玉斋胡氏
曰独言而后挂者(止)不挂。○其曰而后挂者。盖既言初变节次。而更起后变之端耳。胡氏之说。有若以大传之意 (第 113H 页)
。为虑后人不知二变之挂而言之者。然恐非其本旨。盖胡氏欲辨后儒后二变不挂之说而云云。然大传之训虽自在。其本旨亦未尝不足于为證。而乃必勒谓之为后日准备说者。殆如后世争辨家驱率底习气矣。此果如何。
大传之意。固非为虑后人不知二变之挂而言之者。而胡氏之说。恐亦非欲辨后儒后二变不挂之说而云云也。盛论无或太深乎。
 第十二条。老阴图注 玉斋胡氏
曰挂扐全数(止)阳尊阴卑。○阳动阴静一义也。阳尊阴卑一义也。定体处主乎尊卑。故阴可易而阳不可易。如河 …… (第 113H 页)
。与挂扐数(十二)不合者。又将如何区处耶。胡氏说恐或太拘泥否。
大抵易卦之义。横竖说去。鲜不吻合。 玉斋
此条之论。亦不害为一义也。太拘泥之谕。恐未的确耳。
 第十三条。当期之日注自今年冬至(止)六日。○二 (第 113L 页)
言不离者非谓其杂乎阴阳也则不杂在其中。若使洞见者观之。单说并说。俱无不可。故启蒙中朱子解易。有太极下 胡玉斋
以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为不杂之太极。形器已具而其理无眹。为不离之太极。而其为太极则一而已矣。岂可以分 …… (第 277H 页)
到。必攻破无馀地。然后始快于心耶。以此顷不无献愚。而足下不以为然。今又见责以从速奉复。愚复何说。但念 胡玉斋
之用工于此。必不下于今日佥史。而其言之载于启蒙。又不知几百年矣。前辈之论。未闻有非之者。则是其不悖于 (第 277L 页)
   陆德明释文
 郭氏举正驳义
   易举正
 王蔡胡李评
   王应麟郑注之论
   蔡西山挂一之解
   胡玉斋
通释附图
   胡玉斋
爻变之解
   李厚斋互卦之解
 卜筮通义
   士冠筮礼
   士丧筮礼
   表记卜筮之义
  
 朱子曰两谓天地也。(本义云)四十有九。信手中分。各置一手以象两。(启蒙云)四十九策。信手中分。则其一必成奇数。其一必成偶数。(假如一手得十九。则其一手必得三十。)奇者天数也。偶者地数也。 胡玉斋(名方平)
谓左手象天。右手象地。非 (第 541H 页)
等。而不可作闰象看也。故曰五岁云者。六十二卦之数也。除了乾坤则卦之数六十。而五岁再闰则六十二月也。 胡玉斋
通释附图
  (第 623H 页)
玉斋
云邵子经世演易图。以太阳为乾。太阴为兑。少阳为离。少阴为震。此四卦自阳仪中来。故为天四象。少刚为巽。 …… (第 623H 页)
震为少阴。而今此经世图所列二太二少之名。悉悉相反。抑又何理。邵子先天之学。其恍忽无定如此。
  玉斋
云朱子释邵子说。以乾兑艮坤生于二太。故为天四象。离震巽坎生于二少。故为地四象。但以太阳为阳。太阴为阴 (第 623L 页)
。少阳为刚。少阴为柔。不复就八卦上分阴阳刚柔。与邵子本意不同。自为一说也。〇镛案邵子横排图。太极剖而为一阳一阴。此是天地。杜诗以天地为二仪是也。然则乾兑离震。生于天仪。当为天四象。巽坎艮坤。生于地仪。当为地四象。岂得以生于二太者为天四象。生于二少者为地四象乎。乾偏亦有少阴。坤偏亦有太阴。岂可以老少分天地乎。先天八卦之说。其屡变如此。将何以适从耶。 胡玉斋
爻变之解
 启蒙云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〇沙随程氏曰毕万遇屯之比。初九变也。蔡墨遇乾之同人。九二变 (第 623L 页)
也。晋文公遇大有之睽。九三变也。陈敬仲遇观之否。六四变也。南蒯遇坤之比。六五变也。晋献公遇归妹之睽。上六变也。〇 胡玉斋
云一爻变者凡六卦。有图在后。如第一图以乾为本卦。一爻变自姤至夬。以坤为本卦。一爻变自复至剥是也。沙随 (第 623L 页)
所举六事。皆各得一爻变。就本卦变爻占。其例观后注可见。〇镛案葵(一作蔡)墨未尝筮。安得遇乾之同人。程说误矣。然且先儒论筮则言爻变。解易则不言爻变。不知何故。
 启蒙云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以上爻为主。(经传无文。今以例推之当如此。) 胡玉斋
云二爻变者凡十五卦。如第一图。以乾为本卦。二爻变自遁至大壮。以坤为本卦。二爻变自临至观是也。后放此。 …… (第 623L 页)
  问。左传穆姜之筮。(襄九年)遇艮之随。朱子曰艮之随。唯六二不变。馀五爻尽变。变者遇九六也。不变者遇八也。筮法以小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周易有此法耶。(男学圃)
答。易词之文。皆未尝悬空白撰。蒙自观来。故蒙之彖曰童蒙求我。(观之义求也)井自泰来。故井之彖曰改邑不改井。(泰上坤为邑)苟自艮而为随。则必其词有自艮之义。然后其占有理也。(屯之豫亦然)既谓之艮之随。而占之而不艮之随。断断非周公之旧例也。 (胡玉斋
云艮五爻皆变。唯六二少阴八不变。不云之随而云之八者。八指随之六二也。史妄引随之彖以对。)
  问彖象 (第 634H 页)
卦为文王。今之爻辞当为系辞传。系辞传当为说卦传。较诸家古易之说。特新异。)
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宋婺原 胡方平
撰。至元己丑自序今所刻。淳熙丙午序。乃朱子启蒙原序也。(案 (第 216H 页)
方平
学出于董梦程。梦程之学出于黄干。故 (第 216H 页)
方平
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旨。)
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撰。安世字平甫江 …… (第 216H 页)
及后人占筮。外篇则焦京以下太玄诸书。至皇极经世诸法。何焯曰。汲古原本。(案此书大致。与其父书互出入。 方平
主于明本旨。一桂主于辨异学。)
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元新安胡炳文云峰。自序在 (第 217L 页)
童溪易传三十卷。(宋王宗传。)周易稗传二卷。(宋林至。)易图说三卷。(宋吴仁杰。)易学启蒙通释二卷。 (宋胡方平。
)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东谷易翼传二卷。(宋赵汝楷。)三易备遗十卷。(宋朱元升。)丙子学易编 (第 11H 页)
学启蒙集笺
启蒙之于集笺。犹周易之有启蒙。启蒙之作。在于朱夫子丐祠云台时。而使西山蔡元定旁赞之。元儒 胡方平
有启蒙通释 (第 63L 页)
方平
之子一桂。续撰翼传。胡炳文 (第 63L 页)
  

易学启蒙集笺四卷(刊本)
此予在春邸时。指授义例于宾僚而撰次者也。于其印行也。亲题卷首曰。启蒙之于集笺。犹周易之有启蒙。启蒙之作。在于朱夫子丐祠云台时。而使西山蔡元定旁赞之。元儒 胡方平
有启蒙通释。 (第 554H 页)
方平
之子一桂续撰翼传。胡炳文撰本义启蒙通释。黄瑞节撰朱子成书。皇明永乐间。又以胡氏之通释翼传。黄瑞节所编 (第 554H 页)
但有朱子定论。勉斋他说。亦有如此者。恐不可复容他议矣。
  第二条。帝出乎震章。 胡玉斋
说。
先天图。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而乾坤之交。则坤上乾下。而各反其所自生。所谓乾生于子。坤生于午者。 (第 432L 页)
 启蒙上篇。其数与位。皆三同而二异。盖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也。朱子所以但言成数虽阳。亦生之阴者。成数虽阴。亦生之阳之意。可推而知之。故不必各言之矣。以胡氏之释观之。生数为阳。成数为阴。七九虽奇数。以成数言之。为阴故易也。然则二四虽偶数。以生数言之。为阳而易焉。六八乃偶数也。以成数言之。亦为阴而不易者。皆何义。
盛说固得矣。第高明之看玉斋说似太深。不以辞害意可也。其谓七为二生数之阴。九为四生数之阴者。玉斋说。似若谓七九虽阳数。而以其成数之故。为生

数之阴云。而以朱子本文。推玉斋之意。则七九固奇数。以其为二四之生数本阴故。从而为阴而亦可易云矣。其下生成数之分属阴阳者。又演出说本文言外之意。而其义固好。不必訾呵矣。
  胡玉斋
以坤为冬至之初卦。以复为冬至之末卦者。有何所据耶。朱子曰。自震之初为冬至。离兑之中为春分。以至于乾之 (第 322H 页)
末而交夏至焉。自巽之初为夏至。坎艮之中为秋分。以至于坤之末而交冬至焉。交者。交代之义也。复为冬至之初卦。至于乾尽而始交姤。姤为夏至之初卦。而至于坤尽而始交于冬至之复也。以乾坤为冬夏二至之卦者。似有悖于朱,卲二先生之意矣。且冬至之初犹为纯阴之卦。则是阳气未生于冬至之日。必待坤卦之尽而始生矣。岂有如此之理哉。姤,复若不为冬夏二至之卦。则二十四气之卦。无不差谬矣。未知如何。
卲子冬至子之半云者。非谓子时之半也。冬至即十一月之中。十一月是子月。故以为子月之半。乃冬至云矣。子月上半为大雪而属之坤。下半为冬至而属之复。 玉斋
圆图。以冬至分属坤复之半。则大煞可疑。 (第 322H 页)
跋启蒙
古书为注家所掩。转益难解者多矣。如 胡玉斋
启蒙注论算期。以九百四十。分作十九。每分计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丝六忽八秒。十九分内中取七分。总为三百四 (第 493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