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非天哉。于斯时也。有若而忠烈。或死或生。迹殊而心同。大约不忍背王氏何哉。呜呼。王氏五百年治道所袭。以 罗济
夷也。以蒙古亦狄也。其于风教名节之植。宜不克专力。而犹宽且简。无甚灭质。故一朝社屋。人往往不丧天赋。 (第 491L 页)
规模。诚不免后人之议。而独于亡国之后。忠臣烈士。郁然并兴。殆前代之所未及者何也。盖尝思之。三韩之初。 罗济
之间。疆域分裂。干戈相寻。老羸疲转饷。丁壮罹锋镝。以至千馀年之久。惟时丽太祖革弓氏之乱。救万民之命。 (第 122L 页)
雪阴森几千祀。苍翠笼吞数万里。徐伸臂股奠区域。东为秽貊北为沃沮。南为 罗济
西为句丽。有若大封昆弟及诸子。又南渡为耽夫罗之山。汉挐鹤立天中起。东渡则桼齿之民为窟壑。高八十里曰富 (第 199H 页)
为卫氏朝鲜无疑矣。尝见古钱有东宁重宝。较今常平通宝。径踰三之一。厚倍之。按中国诸史。无以东宁纪年者。 罗济
之世。亦未闻用钱。至高丽成宗十五年。始铸铁钱。肃宗二年。从平章事尹瓘议。始铸钱。令百姓通用。六年。铸 (第 614L 页)
及庙讳。民皆安业。麟德二年还。唐带方州。即今朝鲜罗州牧。刘仁轨以古龙为新罗,百济之冲。筑城而镇之。与 罗济
歃血同盟于熊津。仁轨载书。昔毋丘俭以贼魏之帅。尚能破怙强之勾丽。铭不耐城。若仁轨宣扬大唐之威。被于海 (第 159L 页)
壮丽而巩固。非陶穴草茇之陋矣。今过古都遗墟。彷徨指点。慨焉无所考徵也。搜遗史掇旧迹。作三国宫阙考。 罗济
之世。风以区分。王氏兴。统三为一。逮至我朝。声教毕遂。一洗夷陋。焕然其章。然考传志订今古。其方音土俗 (第 192L 页)
王。箕准虽破马韩。此时与中国隔绝。其称号无以传闻。但书辰国。或马韩。其执然也。(准后亦宜称辰国。) 罗济
自南北史始立传。前此只称韩人。诸史可验。马韩复自立为辰王者。指百济温祚而言。不可曰箕准之灭。在右渠之 (第 499H 页)
 后汉书云。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〇魏志云。准后灭绝。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〇镛案箕准之为马韩王。止于本身。未尝传世而历久也。(东史。或以 罗济
史所载。马韩王。为箕氏大非也。)
至汉成帝鸿嘉元年。新罗王赫居世。遣使聘于马韩。
 金富轼新罗史云。 (第 245L 页)
 乐浪事实。并见乐浪别考。〇镛案乐浪当时。屡侵百济。而考其疆域。明亦春川。春川一郡。既属乐浪。又何馀地。容此貊国哉。若使貊国。果在春川。密接昵比。莫如百济。或侵或和。必有事实。何百济之史。都无貊迹乎。今据百济史。牛头城。明是乐浪之城。而时代亦无前(一作先)后。东人之以乐浪古墟。谓之貊国古墟。亦已审矣。(春川。有貊国古墟。其宫垣柱础。至今犹存。此皆乐浪古迹。东人误谓之貊国也。)
貊国之迹。其在 罗济
之史。仅见一二。此皆乐浪之别称。非有二国也。
 新罗史云。儒理王十七年(汉光武建武十六年。)秋九月。 …… (第 262H 页)
乃金富轼三国史。爰自西汉之时。已有靺鞨之名。又以 罗济
之地。谓连靺鞨之疆。卤莽诞妄。名实都舛。而东儒方且奉之为信史。
 百济史云。温祚王二年。(汉成帝鸿嘉 …… (第 263H 页)
。犹必肃慎献裘。靺鞨畏服。吾所未晓也。若是纪实之笔。当有挹娄之迹矣。〇又按长寿、文咨之时。其以靺鞨侵 罗济
者。未必非真靺鞨也。然笔法既荒。何以辨之。
隋、唐以降。三国史所载靺鞨之事。有真无伪。亦与隋、唐之史 (第 264H 页)
  
   罗济

   遮荫帽
   帷帽面衣
   顾姑
   羃䍦
   缁布冠
   回回帽
   鬃衣
 
于辽东。南与 罗济
战。其民未尝少息。而隋师再破。唐师一破。其强可知。丸都今之江界也。句骊都之。以瘠薄之上。能处四战之地 (第 270L 页)
馀里。计原隰之役。才三四月耳。不足为公有贤劳之叹。而海应尝与公谈东国界。至以为三国时高勾丽最强。南与 罗济
二国抗。西而寇钞中国。兵力常有馀者。以其有辽东也。汉置乐浪玄菟二 (第 300L 页)
真岘城险要。加兵守之。仁轨引新罗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据其城。遂通新罗之粮。盖秋风之岭脊。盘纡 罗济
之界。岩嵁险固。尽足守也。昔百济兴首言罗兵不得过炭岘。或指扶馀县北十四里炭岘以实之。然兵临十四里而安 (第 356H 页)
。中书郎王融戏之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头上定是何物。答曰此即古弁遗像也。折风即今笠也。盖弁形始变。为 罗济
笠。即今白方笠而孝子所着也。复变为僧笠。其状台低而檐广。今之笠台又高矣。变其上锐。今则圆而平。又折其 (第 505H 页)
  真岘城
真岘城。今湖中镇岑县也。距公州七十里。在鸡龙山

之麓。邻怀德,鲁城诸县。虽十室之残。当百济盛时。据此而南拒新罗。干戈扰攘。乃雄镇也。百济王礼及福信据周留城。刘仁愿,刘仁轨时在熊津以距之。知福信无备。出击之。拔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分兵守之。大山今鸿山县也。支罗,尹城,沙井。似是内浦一带诸县也。福信等以真岘城险要。加兵守之。仁轨引新罗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据其城。遂通新罗之粮。盖秋风之岭脊。盘纡 罗济
之界。岩嵁险固。尽足守也。昔百济兴首言罗兵不得过炭岘。或指扶馀县十四里炭岘以实之。然兵临十四里而安得 (第 47L 页)
  笠
皇明 高皇帝幸学。见诸生班烈日中。因赐遮阴帽。此大帽之制也。起家科贡者用之。故今岭南海印寺。有李提督如松所着大帽。其制与今笠子酷似。东国人本戴折风巾。所谓 罗济
笠也。不知何时改戴笠子。今则上自卿相。下至胥吏贱品。皆通着之。岂或从 皇朝制。靡然同之欤。然咸兴本宫 …… (第 240L 页)

罗济
笠者。今之方笠也。三国志。高句丽官大加主簿着帻。其小加着折风。形如弁。南齐书。高句丽使人冠折风。在京 (第 241L 页)
师。中书郎王融戏之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头上定是何物。答曰。此即古弁遗像也。芝峰类说。 罗济
笠疑出于新罗百济也。高丽辛祦元年。令诸司胥吏着白方笠是已。本朝为外道监司者。令营吏着 (第 241L 页)
罗济
笠。吏等甚苦之。未几遂癈。按 (第 241L 页)
罗济
笠。疑即句丽之折风也。其形与弁相似。高丽及国初。为胥吏所着。则小加之遗俗也。是笠迎风。能隔而挫之。故 (第 241L 页)
古称折风。新罗百济似效高句丽而着之。因名 罗济
笠尔。今则为居忧者出入所着。
  煖帽
今堂上官貂皮耳掩。堂下官鼠皮耳掩。耳掩亦称煖帽。外毛内绵。隆 (第 241L 页)
不得副。华人怒曰。尝见汝国市肆。卖蛏者狼籍于道。今乃不与。是慢我也。东人终不知。问其状。乃土花也。 罗济

三国志。高句丽官大加,主簿着帻。其小加着折风。形如弁。南齐书。高句丽使人冠折风。在京师。中书郎王 (第 57H 页)
融戏之曰。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头上定是何物。答曰。此即古弁遗像也。芝峰类说。 罗济
笠。疑出于新罗百济也。高丽辛祦元年。令诸司胥吏着白方笠是已。本朝为外畿监司者。令营吏着 (第 57H 页)
罗济
笠。吏等甚苦之。未几遂癈。按 (第 57H 页)
罗济
笠。疑即高句丽之折风也。其形与弁相似。高丽时及 国初。为胥吏所着。则小加之遗俗也。是笠迎风。能隔而挫 (第 57H 页)
之。故古称折风。新罗百济似效高句丽而着之。因名 罗济
笠尔。今则胥吏不复知其为渠辈所着。以高项笠子。为折风巾者也。 …… (第 57H 页)
之制也。起家科贡者用之。故我国▣▣寺。有李提督如松所着大帽。其制与今笠子酷似。按东人本戴折风巾。所谓 罗济
笠也。不知何时改戴笠子。今则上自卿相。下至胥史贱品。泯然一色。意或遮荫帽之遗制东来。遂靡然从之欤。然 (第 57L 页)
追括遣归。令勾丽隋战士在国者悉还。还者万馀人。贞观五年。唐遣使葬隋战士。)
[咏东史]其一百九十一 罗济
侵攻势不休。玺书责谕止戈矛。未化其心徒以语。外虽顺服内相仇。(百济侵新罗。新罗告急于唐。帝赐济王玺书 (第 146L 页)
。)我国新罗百济。虽有姓而不称姓。只称名者。往往有之。至今庆尚全罗两道之人。互相称谓或去姓而呼。犹有 罗济
之俗也。又我国凡于逆贼。去姓而呼。或于 (第 507L 页)
  
清虚楼上梁文(酒泉)
观于擅一邦之胜。阅劫灰而复新。圭璧为百代之珍。喜宸章之重揭。式攀名构。乃眷旧基。窃念酒泉设县之时。粤在温祚立国之世。有酒生石。泄灵液于千钟。

环邑皆山。开雷封于百里。兴废屡经于 罗济。
传弓萱东略之墟。关隘最要于畿湖。控堤奈北来之势。嗟风景不殊于举目。而亭楼宛在于波心。作之者谁。占别区 (第 453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