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使旧章多废至理未弘其心愧耻
终食三叹虽诏书屡下以申振恤而朝典未举犹深郁
悼思与百辟卿士励精于理俾国经 王道可
举而行各
宜承式以恭尔位(大历五/年三月)
 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三 (第 22b 页)
   治论          朱希济
有国家者未尝不思治孜孜焉求才汲汲焉用人官无
旷位命不虚日多不至于治者何哉盖不知重其夲也
夫重其夲莫若安人安人之夲莫先于农桑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未有不须衣食以资养其生此情性之欲一
也故率公卿以躬耕于千亩非独致敬于粢盛也率嫔
御以亲蚕于茧絮非独致美于黻冕也皆所以先民之

教化也下之人必曰王者后妃尚勤于耕桑奈何人哉
若天下之人皆相率以耕织为务则榖帛可指期而取
榖帛既贱人各足其所欲所欲之大唯衣食而已不饥
不寒则时无怨嗟时无怨嗟则和气充塞则焉有不丰
不稔之岁既庶且富然后仁义相及 王道可
行方困饥
寒而能致于仁义者虽淳朴之世君子之人几希矣今
天下之人非不耕也非不蚕也率九州之人一人耕而
(第 10a 页)

王道可
乎太初曲士不足论何苏子而亦易此言也
  赵盾论(崔铣/)
余以灵公之弑穿之手盾之心也三传述其事春秋诛 (第 19b 页)
涓实而慎采
以澄其耳目一其心意故荟蔚之气清则好我之情浃
好我之情浃则顺信之助生顺信之助生而礼乐可作 王道可
举矣故为治而不明王道述礼乐以治天下犹
以手絜海岱而自为立其径率也 (第 5b 页)
  之失也
常语曰学者又谓孟子权以诱诸侯使进于仁义仁义
达则尊君亲亲周室自复矣应之曰言仁义而不言王
道彼说之而行仁义固知尊周矣言仁义可以王彼说
之则假仁义以图王唯恐行之之晚也尚何周室之顾
哉呜呼今之学者雷同甚矣是孟子而非六经乐王道
而忘天子吾以为天下无孟子可也不可无六经无

道可
也不可无天子故作常语以正君臣之义以明孔
子之道以防乱患于后世尔人知之非我利人不知非
我害悼学者之迷惑 (第 50a 页)
聊复有言
 辨曰泰伯曰天下无孟子可也不可无六经无 王道
 可
也不可无天子噫是果泰伯之说耶使其说行害
 理伤(第 50b 页)
仁政秦楚可朝四裔可服况蕞尔之二城哉汤武以一
国征诸国则人靡有不服毅以二国征二小邑且犹叛
之谓毅为行 王道可
乎汤武以义而毅以利成败之效
所以异也苏子乃谓王道不可以小用小用之则亡王
道特患乎人之不行耳小用之则小 (第 17a 页)
其异于后世者彼兴王之君佐命之
臣所好所趋理之公也所恶所背欲之私也王与霸之
判如金之异于锡玉之异于石然 王道可
以学而至学
而至则治亦可及矣若曰杂于霸则理欲之辨即邪正
之辨也悖于理则流于欲矣戾于正则归于邪矣或曰 (第 12a 页)
之谓毅为行 王道可
乎汤武以义而毅以利成败之效
所以异也苏子乃谓王道不可以小用小用之则亡王
道特患乎人之不行耳小用之则小 (第 14a 页)
太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者先生自谓从其言则
民风再淳 王道可
复愿其君万世行之信乎万世一时
也仰惟我国家建学造士推择师儒亦何尝不以所谓
德业充备材良行修者望之欤在 (第 3a 页)
  又             陈达翁(建安/泉石)
孤忠不忘绣衣时跳足徉狂老乱离鹦鹉不能逃圈网
麒麟宁肯受鞭羁半生苦被名相误万里甘将死自期
今日如公能有几此身无愧作男儿
  又           门人 王济源(道可/)
希武何意出山中心事当年汉卧龙行止但凭天作主 (第 18a 页)
  又             陈达翁(建安/泉石)
孤忠不忘绣衣时跳足徉狂老乱离鹦鹉不能逃圈网
麒麟宁肯受鞭羁半生苦被名相误万里甘将死自期
今日如公能有几此身无愧作男儿
  又           门人王济源 (道可/
)
希武何意出山中心事当年汉卧龙行止但凭天作主 (第 18a 页)
  高祖杀韩信
先儒论汉祖杀韩信事责汉者皆以汉取天下多信之
功不当忘其功而杀之又以信初无反意乃因失职怏
快又汉以诈擒之故起信反侧不安之心又以为信逆
谋虽露犹可以功赎罪宥其子孙迎陈之礼可以赎自王
之衅拒彻之忠可以赎失期之罪而汉夷其族太过也

责信者以信灭齐不报而自王以起汉祖之骂蹑足之
封固高祖之不得已也约共攻楚信乃越期不至必割
地许之乃以兵会又起汉祖之疑取信之心萌于此矣
又以为使信学道谦让不伐功矜能庶几勋可比于周
召太公后世血食天下已定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
宜乎所论虽当不过就事论事未有推究其本原者夫
天下之事莫不有理天下之理悉备于身必理明心正
身脩然后举而措之天下则 王道可
兴伊周之勋不足 (第 28b 页)
食而已。不饥不寒。则时无怨嗟。时无
怨嗟。则和风充塞。则焉有不丰不稔之岁。既庶且富。然后
仁义相及。 王道可
行。方困饥寒。而能致于仁义者。虽淳朴
之世。君子之人几希矣。今天下之人。非不耕也。非不蚕也。
率九州 (第 09a 页)
。㫌其门。
曹德健者。世远莫能徵。白胤耇者。近时人多道之云。其言曰服圣人之心。行圣人之事。三代可复。 王道可
兴。且为仁而不明乎礼。不能安仁。学校古也可复之。科举末也可废之。井田行然后民产均。昭穆辨然后人神定。 (第 156L 页)
。律身四勿。积之既久。举止有常。又常自慨然以为时有淳浇而理无古今。服圣人之心。行圣人之事。三代可复。 王道可
兴也。学校教养。古也。后之科举取人。末也。废之则人才可得。风俗可纯。井田之法行。则班禄可定。民产可均 (第 97L 页)
则善恶自著。变文见意。则大义可明。言简则辞严。感深则指远。垂之劝惩。则乱贼知惧。弘其典则。则 王道可
复。此其大义也。曰。说春秋者。多言其有例。信乎。曰。信。天地之化。至无方也。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 (第 540L 页)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章注。增删所存所由云云。未详指何而言。
所存。似谓心所存主。便是治乱之机。所由。如亲贤尚功。是心所存主。为齐鲁侵弱篡弑之机。
 朝廷以道学政术章。集解治德将日新以下。语多未稳。
君仁莫不仁。他术不得干矣。以此心而 王道可
成。不要他术以改。更学与政。只此心不舍所学而自得之矣。集解费力而似不得本旨。
 较事大小云云。
事无 (第 348H 页)
讲论之云。可见其指矣。更看虽曰为善而卒于自欺两语。不觉惶汗遍体。而不胜其悯隘也。
君子小人之分辨。则 王道可
成。杂处于朝。则政体不纯。此宋时吕陶以御史为朝廷言者也。此虽老生常 (第 62H 页)
  

重人伦
天下国家固重。父子君臣之伦更重。故虞舜窃父而逃。(孟语后儒。有不识精义而妄议者。此当别论。)箕微不敢易君。父子兄弟之伦更重。故夷齐各求所安。中子之立不立。孤竹之祀不祀。并不暇顾。而圣人许以得仁矣。只彼梁氏看得疆土太重。故视弑父与君。犹薄物细故。而不以为异。噫。利欲之蠹食人心。一至此哉。
  重王道
梁氏生于困弱不振之国。愤其受侮于人。而视外国富强如天帝然。不复知有 王道可
以自立于天下。(王道中。曷尝无理财鍊兵之制。)一向以胜负之数。定优劣之品。陋哉见乎。黄百家诵小程子机 (第 444H 页)
知格致之工也。程子又言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所谓天德。即纯亦不已。诚而无私也。纯天理而不杂以私。则 王道可
成也。然其要在于谨独。能谨于幽独之地。则诚而无私伪。所以做得王道。有一毫私伪杂乎其间。谨独工夫不至也 (第 277L 页)
自强不息也。又曰。程子言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所谓天德。即纯亦不已。诚而无私也。纯天理而不杂以私。则 王道可
成也。然其要在于谨独。能谨于幽独之地。则诚而无私伪。所以做得王道。 (第 502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