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子遂取二器之义以铭之其词曰
有鼎之形靡折其足有罍之量匪枵其腹斝兮斝兮盖
有类乎养其大不累于小者其将求 王明之
受福者乎
    右斝铭 (第 5b 页)
  送越帅程公辟
虎符分镇浙江东舣棹都门使旆雄双桨徘徊枌社日
高牙摇曳剡溪风蓬莱阁宴公书简贺监湖游狱榜空
行听越民歌德政亟还青琐见旌忠(剡录/)
   王仲甫
   (第 9b 页)
仲甫
字明之岐公之从子少年以词赋登科 (第 9b 页)
   (中吴纪闻 仲甫
风流翰墨名著一时其殁也丁/永州注葆光祭之有云爽秀豪拔出于天资谈)
   (经咏史博识周知文华自得不务 …… (第 10a 页)
  无题
黄金零落大刀头玉箸归期划到秋红锦寄鱼风逆浪
碧箫吹凤月当楼伯劳知我经春别香蜡窥人一夜愁
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

   (中吴纪闻 仲甫
客吴门尝有所爱往京师为岐/公强留之逾时不返因作诗云云此诗效古乐)
   (府槁砧今何在体人皆爱其巧 (第 10b 页)
  显膺大号出董成师自陕以西咸舞歌于德化从天而
下即震叠于威灵岂惟瀚海玉关驰奏捷之音将见博
士议郎上策勋之典士心闿怿国势奠安窃以当今秦
蜀之权重无与比中原祖宗之地久犹未归既天定而
胜人宜 王明之
受福非得太行黄河山川所钟之杰谁 …… (第 2b 页)
 阳春所至枯蘖生辉时雨既施夏畦动色辄伸万一罔
避再三恭惟某官学识天人智周事物揽辔起澄清之
志赋政得将 明之
才月朗秋江旧著羊城之治绩雷轰 …… (第 11a 页)
  逢王者之运五百岁初妄意于功名滥太常之第二十
年终未离于穷冻侵寻老境偃蹇半生已自怪其衰迟
人皆笑其迂阔分归林野退隐耕樵直缘斗升尚累出

处趼足千里糊口四方鹤被伤以归人鹊无依而绕木
寂寥谁与踯躅自怜此盖伏遇某官以仲山甫将 明之
才佐有虞氏光华之旦发奸擿伏蹈前世之英规急吏
缓民得古人之妙政聪明毕照妍丑不遗某猥以庸姿
辱在使部非楚 …… (第 21b 页)
官玉振金声周情孔思负
人伦之藻鉴为学者之宗师虽游夏渊源莫能措拟而
羊何等辈亦许唱酬辄尘骪骳之文上闻高 明之
听伏
愿哀怜固陋阔略僣踰悯其平日之无成察其初心之
所向雪车冰柱敢求当世之名木屑竹头或效异时之
用谴诃 (第 35a 页)
之数十年而一县
无忧荒歉者何道之遵也诸士异日皆有民社之责者
其矢心竭虑以对
问经道污隆与世盛衰故汉唐 宋明之
兴莫不敦尚经
术所关可谓重矣我
皇上所以尊经崇道者独至而且笃信周程张朱之书
以统壹诸儒之说经学之盛千 (第 9a 页)
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
治国大体之功也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
之三 王明之
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
下莫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
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 …… (第 16a 页)
母从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
世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
以五伯之臣 明之
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
之以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
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 …… (第 16b 页)
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 明之

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
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
与并者六 …… (第 18a 页)
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
臣不足以当之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
五帝之贤臣 明之
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
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
以神明不遗而贤圣不废也故各 …… (第 19b 页)
清光(今之臣/不能望)
(见陛下之/光景所及)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
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 明之
遗也(言天子虚弃/神 (第 20a 页)
明之
德)日损一
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究竟/也)以传
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 (第 20a 页)
 (刘会孟谓将军好文亦见世变杜臆谓此治终乱始/之机皆非也明皇好大喜功致将帅开边启衅黩武)

 (而殃民公诗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盖伤之也何/将军不好武正与邀功生事者有别少陵岂肯讥之)
 (耶 宋明之
世以将不知兵而亡天宝之时以将好用兵/而乱事势不同未可槩论刘之谬于说诗往往如此)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 (第 60b 页)
 (思明自殒于萧墙耳焉唐人作诗多言遣戍从军之/苦而宋元以下无闻 盖唐用府兵兵即取之于民)

 (故有别离室家远罹锋镝及亲朋送行历历悲惨之情 宋明之
师或用召募或用屯军出征临战皆其身所)
 (习熟而分所当为者故诗人亦不复为哀苦之吟矣/ 王嗣奭曰上数 (第 13b 页)
上且元吉者盖至上而寒泉之
食无人不被井道于是大成矣是六四不可无上六尤
不可无也虽然荐贤者赏蔽贤者戮有 王明之
九五何
患无六四上六之臣哉王明并受其福者天下并受其 …… (第 10b 页)
也去而远出者何盖功成身退知几之士也故爻以无
咎许之象以远害 明之
史言唐德宗时奉天所下诏书虽狂将悍卒闻之莫不
感激又言山东宣布赦书士卒皆感泣又李晟上行在
露布曰臣已肃 (第 24b 页)

王明之
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
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
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 …… (第 5b 页)
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诏策曰直言极諌愚臣切以五
伯之臣 明之
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
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
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 …… (第 6a 页)
伯而赐愚臣策曰匡朕
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诏策曰
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 明之

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
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 …… (第 7a 页)
之道纯德厚
元元之民幸矣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
之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 明之
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
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 …… (第 8b 页)
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
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
清光之臣臣窃恐神 明之
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 (第 9a 页)
之数十年而一县无忧
荒歉者何道之遵也诸士异日皆有民社之责者其矢
心竭虑以对
问经道污隆与世盛衰故汉唐 宋明之
兴莫不敦尚经
术所关可谓重矣我
皇上所以尊经崇道者独至而且笃信周程张朱之书以统 (第 21b 页)
   送刘子东游
刘郎世旧出雄边生长幽并气质全阵马风樯见豪举
雪车冰柱得真传书空咄咄知谁解击缶呜呜颇自怜
后日东州饱归载且休多送酒家钱

   甲寅九日同临漳提领 王明之
鹿泉令张奉先
    贾千户令春李进之冀衡甫游龙泉寺僧颢
    求诗二首
远树寒烟接戍楼黄花白酒浣 (第 18b 页)
谱而三
山林氏谱独传抑以唐林宝撰元和姓纂而后裔克世
其学也然则卢氏君撰谱师宋何贾孔李韦柳林之精
要祛 宋明之
讹褊虽偕姓苑姓纂诸书胥传焉可也 (第 62a 页)
  按吴曾漫录云欧阳季默尝问东坡山谷诗何
处是好东坡不答但剧口称重黄诗季默云如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岂是佳耶
东坡云政是佳处广平公即宋盈祖

  和 王明之
(第 5b 页)
   梦作           杨 备

   吴江           陈尧佐
   留京师           王明之
   
横塘路青玉案       贺 铸 (第 43b 页)
  仪真井记
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何也
井之道以及王明岂易汲哉上焉者如皋夔稷契之汲
尧舜伯益之汲禹仲虺傅说之汲殷汤周召荣毕之汲
文武下焉者如诸葛孔明之汲先主韩范欧富司马光

之汲宋仁宗是也诸圣贤之臣何以有是 王明之
汲哉
盖其抱经济之学负裁成辅相之能退而隐处岩穴岂
欲独善其身而已必将得大有为之君后车之载三聘
之勤而 …… (第 13a 页)
抱有非常之抱者必有非常之
施其所存者大故其所汲者亦大也仪真县凿井于仪
门非徒为其寒冽可食而已盖亦有汲 王明之
道焉夫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武城虽小且有灭明然以京师喉
舌之大天下辏辐之广山川气化之神岂无经邦济世
之才 (第 13b 页)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石/本)
衔训嗣事乃朝夕不怠(阁本杭本同石本文/粹尚可考蜀本始讹)能服父

(杭同/谢删)康靖 适执笔𨽻太史(杭蜀皆/脱𨽻字)兼魏州大都
督府长史(杭/同)○海内受制(杭本作臣/制谢从臣)狎于太宁 腰
(三本/同上)奉我天明(阁本杭本文录文粹皆同石本作/天明樊泽之曰集古录作王明岂)
(误邪董彦远曰天明施于君为不类不若 王明之
切/刻石之后容有窜改按左传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
(注言不事君也公语/出此未必石本非也)提疆籍户(谢校 (第 18b 页)
  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
辽矣山戎薰粥旃裘毳幕之人界以龙沙畜其驒奚虽
无恒业厥有分部盖自元黄剖判万物芸生东夷西夷
各依其地谬举淳维未为理据皇古莫纪其见之书史
者自周宣太原之伐秦政亘海之筑莫不畏其侵轶猾

夏是虞自时厥后一二奋发之君慨然思挫其锋而纳
之宥然事不中机材不副用加以地远无定处故尝劳
众费材十损一得搢绅之儒守和亲介胄之士言征伐
征伐则民力竭和亲则国威丧于是有守在四夷羁縻
不绝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兴矣然此以论汉唐
明之
中夏而非谓我皇清之中夏也皇清荷
天之龙兴东海抚华区有元之裔久属版章岁朝贡从
征狩执役惟谨准噶尔厄鲁特 (第 1b 页)
咎人之议
为穷兵黩武而转咎已之类于姑息养奸盖中国之制
外域张挞伐则彼畏而敛迹主和好则彼轻而生心汉
宋明之
覆辙率可鉴也若谓予穷兵黩武则予赖 (第 3b 页)
以疑狱卒
不能断是知虚空之理无益于政治也善乎吾师之言不讲格
致则虽有仁心廉操何从着手以察吏治狱安民耶 宋明之

知之者鲜此星衍之所以日夜切心者也至大学致知之功即
絜矩之道恶于上下前后毋以使上事下先后从前恶于右 (第 38b 页)
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 王明之。
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 ……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 明之。
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 ……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 明之。
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 ……。

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诏策曰「悉陈其志,幸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 明之。
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则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而圣贤 ……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 明之
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及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