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曲類
楚辭類
心实在于此昔朱云以槐里令而论安昌侯张
禹梅福以南昌尉而论大将军王凤孝宗诏监司郡守
条具民间利病以闻而 朱熹 极论其故以为宰相台省
师傅宾友諌诤之臣皆失其职而左右近习之臣阴执
独断之柄也臣虽不肖固非一令一尉之比 (第 27b 页)
禹梅福以南昌尉而论大将军王凤孝宗诏监司郡守
条具民间利病以闻而 朱熹 极论其故以为宰相台省
师傅宾友諌诤之臣皆失其职而左右近习之臣阴执
独断之柄也臣虽不肖固非一令一尉之比 (第 27b 页)
救见灾豫防后患议(何应春/)
昔宋苏轼官杭州岁饥奏于其君曰事豫则立不豫则
废救灾恤患尤当在早灾伤之民救之于未饥则用物
约而所及广救之于已饥则用物博而所及微臣切见
今岁户部两次会官议赈淮徐等处灾伤是救之于已
饥之馀用物博而所及微矣然又有可豫忧者古人云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向去之灾如人初病继来之灾如
病再发病势虽同气力衰耗恐难支持今各处累岁灾
伤幸被皇慈大施拯恤民于百死中微有生意来年收
穫知复何如轼谓当急救之于可救之前莫待救之于
不可救之后者实前事之鉴也宋孝宗时 朱熹 论荒政
曰蠲除赈贷固当汲汲于其始而抚存休养尤在谨之
于其终譬如伤寒大病之人方得病时汤剂砭炙不可 …… (第 22a 页)
著之兵
则不惟可以备不虞于无事之日而转输馈饷之烦亦
可以计日而减也此盖诸葛亮郭子仪行之而有效范
仲淹 朱熹 议之而未及行者今欲行之亦在择其人焉
专委任之而巳矣舍此而欲别议经费之方则桑羊孔
仅之谋非臣之所敢出也 (第 30b 页)
昔宋苏轼官杭州岁饥奏于其君曰事豫则立不豫则
废救灾恤患尤当在早灾伤之民救之于未饥则用物
约而所及广救之于已饥则用物博而所及微臣切见
今岁户部两次会官议赈淮徐等处灾伤是救之于已
饥之馀用物博而所及微矣然又有可豫忧者古人云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向去之灾如人初病继来之灾如
病再发病势虽同气力衰耗恐难支持今各处累岁灾
伤幸被皇慈大施拯恤民于百死中微有生意来年收
穫知复何如轼谓当急救之于可救之前莫待救之于
不可救之后者实前事之鉴也宋孝宗时 朱熹 论荒政
曰蠲除赈贷固当汲汲于其始而抚存休养尤在谨之
于其终譬如伤寒大病之人方得病时汤剂砭炙不可 …… (第 22a 页)
著之兵
则不惟可以备不虞于无事之日而转输馈饷之烦亦
可以计日而减也此盖诸葛亮郭子仪行之而有效范
仲淹 朱熹 议之而未及行者今欲行之亦在择其人焉
专委任之而巳矣舍此而欲别议经费之方则桑羊孔
仅之谋非臣之所敢出也 (第 30b 页)
正而实则邪身虽勤而道则悖宜乎宋事之不终也君
子不以成败论人物惟按是非定功罪耳元儒揭徯斯
极诋其过 朱文公 晚年深悔撰状失实盖事久而论始
定执事因袭常谈未䆒故实谓德远愈于王介甫能不
为董狐之所诮哉愿反覆宋史一 (第 28b 页)
子不以成败论人物惟按是非定功罪耳元儒揭徯斯
极诋其过 朱文公 晚年深悔撰状失实盖事久而论始
定执事因袭常谈未䆒故实谓德远愈于王介甫能不
为董狐之所诮哉愿反覆宋史一 (第 28b 页)
夏小正集解序(王袆/)
夏小正世以为夏书其书在大戴礼中传之者戴氏也
郑康成为之注或曰卢辨注谓为郑氏非也颍川韩元
吉氏尝以范太史家藏旧本校定之然与故所传关本
讹舛不同会稽傅崧卿氏又据关本而为训释实多所
补正及 考亭 朱子集仪礼尊信小正而用之经其论定
者旨益加明矣今括苍赵君复集诸家之说而为之解
于是为尤详密者也以予论 …… (第 5a 页)
大学衍义补序(丘浚/)
臣惟大学一书儒者全体大用之学也原于一人之心
该夫万事之理而关系乎亿兆人民之生其本在乎身
其则在乎家其功用极于天下之大圣人立之以为教
人君本之以为治士君子业之以为学而用以辅君是
盖六经之总要万世之大典二帝三王以来传心经世
之遗法也孔子承帝王之传以开百世儒教之宗其所
以立教垂世之道为文二百有五言凡夫上下古今百
千万年所以为学为教为治之道皆不外乎是曾子亲
受其教既总述其言又分释其义以为大学一篇汉儒
杂之礼记中至宋河南程颢兄弟始表章之新安 朱熹
为之章句或问建安真德秀又剟取经传子史之言以
填实之各因其言以推广其义名曰大学衍义献之时
君以端出治之 …… (第 8a 页)
三礼考注序(罗伦/)
先王之道不行于天下夫岂人心异于古哉上之所以
为教下之所以为学非其道尔礼也者先王之所以为
教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故圣人则之以
化成天下士有定习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国有定制天
下之治运于掌矣周衰坏于战国燬于秦穿凿附会于
汉先王之典未坠于地者存什一于千百也宋大儒 朱
文公 尝考定易诗书春秋四经以三礼体大未能叙正
元临川吴文正公用继其志考周官以正六典以大司
徒之半补冬官之阙 …… (第 11b 页)
周旋而中也宋儒 朱仲晦 氏慨礼经之芜乱尝欲考正
而删定之以仪礼为之经礼记为之传而其志竟亦弗
就其后吴幼清氏因而为纂言亦不数数 (第 16a 页)
夏小正世以为夏书其书在大戴礼中传之者戴氏也
郑康成为之注或曰卢辨注谓为郑氏非也颍川韩元
吉氏尝以范太史家藏旧本校定之然与故所传关本
讹舛不同会稽傅崧卿氏又据关本而为训释实多所
补正及 考亭 朱子集仪礼尊信小正而用之经其论定
者旨益加明矣今括苍赵君复集诸家之说而为之解
于是为尤详密者也以予论 …… (第 5a 页)
大学衍义补序(丘浚/)
臣惟大学一书儒者全体大用之学也原于一人之心
该夫万事之理而关系乎亿兆人民之生其本在乎身
其则在乎家其功用极于天下之大圣人立之以为教
人君本之以为治士君子业之以为学而用以辅君是
盖六经之总要万世之大典二帝三王以来传心经世
之遗法也孔子承帝王之传以开百世儒教之宗其所
以立教垂世之道为文二百有五言凡夫上下古今百
千万年所以为学为教为治之道皆不外乎是曾子亲
受其教既总述其言又分释其义以为大学一篇汉儒
杂之礼记中至宋河南程颢兄弟始表章之新安 朱熹
为之章句或问建安真德秀又剟取经传子史之言以
填实之各因其言以推广其义名曰大学衍义献之时
君以端出治之 …… (第 8a 页)
三礼考注序(罗伦/)
先王之道不行于天下夫岂人心异于古哉上之所以
为教下之所以为学非其道尔礼也者先王之所以为
教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故圣人则之以
化成天下士有定习民有定志官有定守国有定制天
下之治运于掌矣周衰坏于战国燬于秦穿凿附会于
汉先王之典未坠于地者存什一于千百也宋大儒 朱
文公 尝考定易诗书春秋四经以三礼体大未能叙正
元临川吴文正公用继其志考周官以正六典以大司
徒之半补冬官之阙 …… (第 11b 页)
周旋而中也宋儒 朱仲晦 氏慨礼经之芜乱尝欲考正
而删定之以仪礼为之经礼记为之传而其志竟亦弗
就其后吴幼清氏因而为纂言亦不数数 (第 16a 页)
续后汉书序(郝经/)
自建安末曹氏废汉自立称魏孙氏据江左僣号称吴
昭烈以宗子继汉即位于蜀讨贼恢复卒莫能一而入
于晋晋平阳侯相陈寿故汉吏也汉亡仕晋作三国志
以曹氏继汉而不与昭烈称之曰蜀鄙为偏霸僣伪于
是统体不正大义不明紊其纲维故称号论议皆失其
正哀帝时荥阳太守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谓三国蜀以
宗室为正魏虽受汉禅晋尚为篡蜀平而汉始亡上疏
请越魏继汉以正统体不用宋元嘉中文帝诏中书侍
郎裴松之采三国异同凡数十家以注寿书补其阙漏
辨其舛错绩力虽勤而亦不能更正统体历南北隋唐
五季七百有馀岁列诸三史之后不复议为也宋丞相
司马光作通鉴始更蜀曰汉仍以魏纪事而昭烈为僣
伪至晦庵先生 朱熹 为通鉴作纲目黜魏而以昭烈章
武之元继汉统体始正矣然而本史正文犹用寿书经 (第 25b 页)
自建安末曹氏废汉自立称魏孙氏据江左僣号称吴
昭烈以宗子继汉即位于蜀讨贼恢复卒莫能一而入
于晋晋平阳侯相陈寿故汉吏也汉亡仕晋作三国志
以曹氏继汉而不与昭烈称之曰蜀鄙为偏霸僣伪于
是统体不正大义不明紊其纲维故称号论议皆失其
正哀帝时荥阳太守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谓三国蜀以
宗室为正魏虽受汉禅晋尚为篡蜀平而汉始亡上疏
请越魏继汉以正统体不用宋元嘉中文帝诏中书侍
郎裴松之采三国异同凡数十家以注寿书补其阙漏
辨其舛错绩力虽勤而亦不能更正统体历南北隋唐
五季七百有馀岁列诸三史之后不复议为也宋丞相
司马光作通鉴始更蜀曰汉仍以魏纪事而昭烈为僣
伪至晦庵先生 朱熹 为通鉴作纲目黜魏而以昭烈章
武之元继汉统体始正矣然而本史正文犹用寿书经 (第 25b 页)
致其来服矣姑撮其大
要以副圣宸经远之虑总二百卷卷有冗并则釐为上
中下谨条事目具于左方
戊午谠议序 (朱熹/ )
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也故臣
之于君子之于父生则敬养之没则哀送之所以致其 (第 12b 页)
要以副圣宸经远之虑总二百卷卷有冗并则釐为上
中下谨条事目具于左方
戊午谠议序 (朱熹/ )
君臣父子之大伦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也故臣
之于君子之于父生则敬养之没则哀送之所以致其 (第 12b 页)
患其不通者以不出于朝廷学者亦未能尽
信唯武夷吴棫患之尤深乃稽易诗书而下逮于近世
凡五十家以为补韵新安 朱熹 据其说以协三百篇之
音识者虽或信之而韵之行世者犹自若也呜呼音韵 …… (第 2a 页)
转注古音略序(杨慎/)
周官保氏六书终于转注其训曰一字数音必展转注
释而后可知虞典谓之和声乐书谓之比音小学家曰
动静字音训诂以定之曰读作某若于戏读作呜呼也
曰引證以拟之曰某读若云徐邈读王肃读是也毛诗
楚辞悉谓之叶韵其实不越保氏转注之义耳易注疏
云贲有七音实始发其例宋吴才老作韵补始有成编
旁通曲贯上下千载 朱晦翁 诗传楚辞考订尽从其说
魏鹤山论易经传皆韵详著于师友雅言学者虽稍知
崇诵而犹谓叶韵自叶韵转注自转注是犹 (第 17b 页)
信唯武夷吴棫患之尤深乃稽易诗书而下逮于近世
凡五十家以为补韵新安 朱熹 据其说以协三百篇之
音识者虽或信之而韵之行世者犹自若也呜呼音韵 …… (第 2a 页)
转注古音略序(杨慎/)
周官保氏六书终于转注其训曰一字数音必展转注
释而后可知虞典谓之和声乐书谓之比音小学家曰
动静字音训诂以定之曰读作某若于戏读作呜呼也
曰引證以拟之曰某读若云徐邈读王肃读是也毛诗
楚辞悉谓之叶韵其实不越保氏转注之义耳易注疏
云贲有七音实始发其例宋吴才老作韵补始有成编
旁通曲贯上下千载 朱晦翁 诗传楚辞考订尽从其说
魏鹤山论易经传皆韵详著于师友雅言学者虽稍知
崇诵而犹谓叶韵自叶韵转注自转注是犹 (第 17b 页)
固哉汉儒说诗据小序每一诗必欲指一人一事实之 考亭
儒者虚而慎宁无其人无其事而不敢传疑故尽
废小序不用然 (第 11b 页)
考亭 所间指为一人一事者又未必信
也 (第 11b 页)
考亭 注有近滞者近痴者近疏者近累者近肤者近
迂者 (第 11b 页)
考亭 之意非以为诗尽于吾之注即 (第 11b 页)
考亭 自为说
诗恐亦不尽于 (第 11b 页)
考亭 之注也凡以为最下者先分其章
句明其训诂若曰有进于是者神而明之引而伸之而
吾不敢以吾之注画天下之为诗者 …… (第 11b 页)
从极不肖立想而贤者听之解经者从极愚立想而明者
听之今以其立想之处遂认为究极之地可乎国家立诗
于学官以 考亭 注为主其亦曰有进于是者神而明之
引而伸之云尔予家世受诗暇日取三百篇正文流览
之意有所得间拈数语大抵依 (第 12a 页)
考亭 所注稍为之导其
滞醒其痴补其疏省其累奥其肤径其迂业巳刻之吴
兴再取披一过而趣以境生情由日徙巳觉有异于 (第 12a 页)
废小序不用然 (第 11b 页)
考亭 所间指为一人一事者又未必信
也 (第 11b 页)
考亭 注有近滞者近痴者近疏者近累者近肤者近
迂者 (第 11b 页)
考亭 之意非以为诗尽于吾之注即 (第 11b 页)
考亭 自为说
诗恐亦不尽于 (第 11b 页)
考亭 之注也凡以为最下者先分其章
句明其训诂若曰有进于是者神而明之引而伸之而
吾不敢以吾之注画天下之为诗者 …… (第 11b 页)
从极不肖立想而贤者听之解经者从极愚立想而明者
听之今以其立想之处遂认为究极之地可乎国家立诗
于学官以 考亭 注为主其亦曰有进于是者神而明之
引而伸之云尔予家世受诗暇日取三百篇正文流览
之意有所得间拈数语大抵依 (第 12a 页)
考亭 所注稍为之导其
滞醒其痴补其疏省其累奥其肤径其迂业巳刻之吴
兴再取披一过而趣以境生情由日徙巳觉有异于 (第 12a 页)
孔子庙庭从祀议(王祎/)
孔子庙庭从祀者凡百有五人自澹台灭明至孔鲤七
十一人皆受业圣人之门而承圣人之教者也自左丘
明至许衡三十四人皆传注圣经尊崇圣学而有切于
圣人之道者也盖自唐贞观二十一年始以左丘明至
范宁等二十一人从祀庙庭及宋元丰七年复增荀况
扬雄韩愈以世次先后从祀左丘明二十一人之间淳
祐二年乃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 朱熹 列于从祀景
定二年又增张栻吕祖谦咸淳三年又增邵雍司马光 …… (第 5b 页)
绪而程颐兄弟承之道统于是有所传迨 朱熹 有作五
经四子皆有传注论述统宗会元集圣贤大成绍程子
之传其中更学禁其道不行于是真德秀魏了翁并作
力以 …… (第 8b 页)
救荒末议(贺复徵/)
语云救荒无奇策大约预备是第一义权宜实行是第
二义三代而后荒政之善行之百世无弊者莫过于魏
李悝之平籴法汉耿寿昌之常平仓隋长孙平之义仓 宋朱熹 之社仓李悝请所在地方随时粜籴中饥则发
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籴之名曰平籴
耿寿昌请令边郡筑仓 (第 29b 页)
榖贱时则增价而籴以利农谷
贵时则减价而粜以利民名曰常平长孙平奏令民间
每秋家出粟米一石以下贫富无差输之当社委社司
收积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朱熹 于崇安县设仓一所请
之于府得米六百石赈贷夏受粟于仓冬则加息计米
以偿自后随年敛散小歉则蠲其息之半大饥 (第 30a 页)
孔子庙庭从祀者凡百有五人自澹台灭明至孔鲤七
十一人皆受业圣人之门而承圣人之教者也自左丘
明至许衡三十四人皆传注圣经尊崇圣学而有切于
圣人之道者也盖自唐贞观二十一年始以左丘明至
范宁等二十一人从祀庙庭及宋元丰七年复增荀况
扬雄韩愈以世次先后从祀左丘明二十一人之间淳
祐二年乃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 朱熹 列于从祀景
定二年又增张栻吕祖谦咸淳三年又增邵雍司马光 …… (第 5b 页)
绪而程颐兄弟承之道统于是有所传迨 朱熹 有作五
经四子皆有传注论述统宗会元集圣贤大成绍程子
之传其中更学禁其道不行于是真德秀魏了翁并作
力以 …… (第 8b 页)
救荒末议(贺复徵/)
语云救荒无奇策大约预备是第一义权宜实行是第
二义三代而后荒政之善行之百世无弊者莫过于魏
李悝之平籴法汉耿寿昌之常平仓隋长孙平之义仓 宋朱熹 之社仓李悝请所在地方随时粜籴中饥则发
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籴之名曰平籴
耿寿昌请令边郡筑仓 (第 29b 页)
榖贱时则增价而籴以利农谷
贵时则减价而粜以利民名曰常平长孙平奏令民间
每秋家出粟米一石以下贫富无差输之当社委社司
收积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朱熹 于崇安县设仓一所请
之于府得米六百石赈贷夏受粟于仓冬则加息计米
以偿自后随年敛散小歉则蠲其息之半大饥 (第 30a 页)
动箴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
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敬斋箴 (朱熹/ )
草庐曰箴凡十章章四句其一言静无违其二言动无
违其三言表之正其四言里之正其五言心之无适而
达于事其 (第 13a 页)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
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敬斋箴 (朱熹/ )
草庐曰箴凡十章章四句其一言静无违其二言动无
违其三言表之正其四言里之正其五言心之无适而
达于事其 (第 13a 页)
放翁自赞(陆游/)
遗物以贵吾身弃智以全吾真剑外江南飘然幅巾野
鹤驾九天之风涧松傲万木之春或以为跌宕湖海之
士或以为枯槁陇亩之民二之论虽不同而不我知则
均也
濂溪先生赞 (朱熹/ )
道丧干载圣远言堙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
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明道先生赞 (第 35b 页)
(朱熹/ )
扬休山立玉色金声元气之会浑然天成瑞日祥云和 (第 35b 页)
风甘雨龙德正中厥施斯普
伊川先生赞 (朱熹/ )
规员矩方绳直准平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布帛之文菽
粟之味知德者希孰识其贵
康节先生赞 (第 36a 页)
(朱熹/ )
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
蹑天根閒中古今醉里乾坤
横渠先生 (第 36a 页)
(朱熹/ ) (第 36a 页)
早悦孙吴晚逃佛老勇撤皋比一变至道精思力践妙
契疾书订顽之训示我广居
洓水先生赞 (朱熹/ )
笃学力行清修苦节有德有言有功有烈深衣大带张
拱徐趋遗像凛然可肃薄夫
画像自警 (第 36b 页)
(朱熹/ )
从容乎礼法之场沈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
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馀矩惟闇然 …… (第 36b 页)
辛稼轩画像赞(陈亮/)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脾有负足以荷载四
国之重出其豪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
力之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淆弗浊澄
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
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
朱晦庵 画像赞(陈亮/) (第 37a 页)
遗物以贵吾身弃智以全吾真剑外江南飘然幅巾野
鹤驾九天之风涧松傲万木之春或以为跌宕湖海之
士或以为枯槁陇亩之民二之论虽不同而不我知则
均也
濂溪先生赞 (朱熹/ )
道丧干载圣远言堙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
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
明道先生赞 (第 35b 页)
(朱熹/ )
扬休山立玉色金声元气之会浑然天成瑞日祥云和 (第 35b 页)
风甘雨龙德正中厥施斯普
伊川先生赞 (朱熹/ )
规员矩方绳直准平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布帛之文菽
粟之味知德者希孰识其贵
康节先生赞 (第 36a 页)
(朱熹/ )
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历览无际手探月窟足
蹑天根閒中古今醉里乾坤
横渠先生 (第 36a 页)
(朱熹/ ) (第 36a 页)
早悦孙吴晚逃佛老勇撤皋比一变至道精思力践妙
契疾书订顽之训示我广居
洓水先生赞 (朱熹/ )
笃学力行清修苦节有德有言有功有烈深衣大带张
拱徐趋遗像凛然可肃薄夫
画像自警 (第 36b 页)
(朱熹/ )
从容乎礼法之场沈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
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馀矩惟闇然 …… (第 36b 页)
辛稼轩画像赞(陈亮/)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脾有负足以荷载四
国之重出其豪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
力之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淆弗浊澄
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
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
朱晦庵 画像赞(陈亮/) (第 37a 页)
卧龙行记(王十朋/)
永嘉王龟龄少城周行可海宁查元章载酒来游时冻
雨初霁风日清美山谷明秀照人道傍杂花盛开篮舆
徐行应接不暇寺有荼蘼罗络松上如积雪崇兰数百
本秀发岩石间微风透香所至芬郁东荣牡丹大丛雨
前巳开道人执盖护持留以供客饮罢纵步泉上瀹茗
赋诗而归
百丈山记 (朱熹/ )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馀
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壑而东即得小涧石梁
跨于其上 (第 18b 页)
永嘉王龟龄少城周行可海宁查元章载酒来游时冻
雨初霁风日清美山谷明秀照人道傍杂花盛开篮舆
徐行应接不暇寺有荼蘼罗络松上如积雪崇兰数百
本秀发岩石间微风透香所至芬郁东荣牡丹大丛雨
前巳开道人执盖护持留以供客饮罢纵步泉上瀹茗
赋诗而归
百丈山记 (朱熹/ )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馀
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壑而东即得小涧石梁
跨于其上 (第 18b 页)
淮阴侯庙记(宋杨先韩/)
蜀宪佥王公走书至渝谓先韩曰吾家获鹿旧有淮阴
侯庙在土门西道北岸上即井陉口古战处也有宋庆
历间邢国陈荐庙碑元祐间东垣郑静睛重修庙记迨
延祐庚申春孟庙史郤玉等卜迁于岸下栋宇翚飞像
貌赫烜实耸观瞻今叙其更修岁月于先生记之俾镵
诸石先韩不敢以衰耄辞窃谓记侯之事迹易明侯之
本心难侯事迹载在史册所以兴刘踣项出奇制胜者
人耳目所熟睹不待记而后明若侯之本心则有甚难
明者焉司马公修通鉴用左氏传事体但据班马所书
载侯拒武涉蒯彻游说之言初无畔意及书楚人告变
陈豨邪谋则侯之本心不能以自明惟 朱文公 修通鉴
纲目用春秋笔削推见至隐使忠臣义士无罪而见戮
者得以自雪故于伪游云梦之事大书六年冬十二月
帝会 (第 3a 页)
蜀宪佥王公走书至渝谓先韩曰吾家获鹿旧有淮阴
侯庙在土门西道北岸上即井陉口古战处也有宋庆
历间邢国陈荐庙碑元祐间东垣郑静睛重修庙记迨
延祐庚申春孟庙史郤玉等卜迁于岸下栋宇翚飞像
貌赫烜实耸观瞻今叙其更修岁月于先生记之俾镵
诸石先韩不敢以衰耄辞窃谓记侯之事迹易明侯之
本心难侯事迹载在史册所以兴刘踣项出奇制胜者
人耳目所熟睹不待记而后明若侯之本心则有甚难
明者焉司马公修通鉴用左氏传事体但据班马所书
载侯拒武涉蒯彻游说之言初无畔意及书楚人告变
陈豨邪谋则侯之本心不能以自明惟 朱文公 修通鉴
纲目用春秋笔削推见至隐使忠臣义士无罪而见戮
者得以自雪故于伪游云梦之事大书六年冬十二月
帝会 (第 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