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總集類
    答王钦之(三)

    答胡平一
    答杨志仁(二)
    答 徐子融(四)
    答宋深之(七)
    答宋容之
    答宋泽之
    答陈器之(二)
    答叶味 (第 75b 页)
数/仞榱题数尺)其视夫煦煦为仁孑孑
为义寂灭其心性者所乐径庭也(韩原道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又文公答 徐子)
(融
书释氏以空/虚寂灭为宗)乐仁义忠信之善而会仁义忠信之实
此机即理耳此情即性耳(此数句缴结上段收拾机字 (第 12a 页)
十六)意寄(方宾王/五十六)
擎夯作弄(方宾/王)腔窠(方宾王/五十六)䟎得课程(郑子上/五六)丑差 (徐子融/
五十六)
凑泊(辅汉卿/五十九)千生万变(杜叔/高)略绰(潘子/善) 衬帖(张元德/六十一)
历落( (第 22a 页)
其大
略以求仁为本以省私慎意为事以学问思辨先致其
知可谓卓然信蹈而亦不流于蔓支者也同方友教若
余正叔 徐子融
徐子颜吴伯丰诸子书不尽传学问磨
砻要可想见彼亦各遭其势而然也迨正学稍衰而毅
然以求道自名者亦不多见则 (第 3b 页)
为求教之地。详赐辨诲如何。
答金道彦心经讲录刊补疑义
语类除是除非之义。朱子答吕子约书。除却是非。答 徐子融
书。除是无物。方无此性。语类解。除非是得孔子还魂。敬斋箴注。除非那人做工夫大段迫切。近思录致知条。伊 (第 252H 页)
 张子曰金性刚火性热牛性顺马性健也。莫非固有。○侯氏曰草木不齐。飞走异禀。然动者动植者植。天机自然。岂非性乎。○问物物具一太极则是理无不全。朱子曰谓之全亦得。谓之偏亦得。○ 徐子融
谓枯槁亦有性有气。故附子热大黄寒。此是气质之性。陈才卿曰即是本然之性。○按金刚火热牛顺马健。莫非固有 (第 326L 页)
逐。博弈以游嬉者。奚啻万万哉。此不但成就其才艺。亦所以成就其德性也。
人之不能力行。只是他知之不真。 徐子融
尝问朱子曰。水火人知其可畏。故自然畏之。不待勉强。人欲终缘有爱之之意。故虽知之而不能不好之。朱子答曰 (第 150H 页)
厌其却难。毕竟得有定论则幸矣。不必立物我为得失也。时复思量。不能改旧见。盖不可强屈而从人也。朱书中答 徐子融
书。稍为可据。而亦有一二出入之端。恐不可以解诸人之惑。近得余方叔枯槁性气之问一段。最似明的。其曰。人 …… (第 146H 页)
此不可以诚无为言之。然亦可谓之静中须有物耳。朱子答 徐子融
书曰。谓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若果如此。则物只有一性。而人却有两性。此非常丑差。盖由不知气质之性。 (第 147L 页)
。或为沟渠之水。或为行潦之水。大小清浊各不同。而其水则同是天上之雨。五行之性。何以异于是哉。朱夫子答 徐子融
书曰。谓枯槁之物。只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此语可笑。盖由不知气质之性。只是此性堕在气质中。故随气 (第 295L 页)
   知觉智之用辨
   知觉体用辨
   满腔子恻隐辨
   气质粹驳辨
   栗谷别集太极问答辨
   徐子融
气质之性辨
   浩气说辨
   不可矶不孝辨
   史传说劄疑
   为华阳多士呈巡营文(丙午)
。言心性发用之始。则有情意之善恶。是矣。如此说。方可明白。今此数说。语病非一。以此知非栗谷之说也。 徐子融
气质之性辨 (第 360H 页)
徐子融
曰。枯槁之物。有性有气。故附子热。大黄寒。此性是气质之性。陈才卿谓即是本然之性。朱子曰。 (第 360H 页)
子融
认知觉为性。故以此为气质之性。性即理。有性即有气。是他禀得许多气。故亦有许多理。才卿则谓有性无仁。此 (第 360H 页)
极。粗上舍粗底理。必求精底理。为太极。牛马上。亦舍耕驰之理。必求仁义。为太极。不亦难乎。恐无此道理。 徐子融
以附子热,大黄寒。是气质之性。陈才卿谓是本然之性。又谓有性无仁。朱子曰。此说是他不曾禀得此道 (第 359L 页)
 性理初无异同。在天之理。即在人之性也。在人之性。即在天之理也。今曰言理则天下之物物无不同。言性则人与物各异。是所谓性果非在天之理乎。若曰在天之理。则又何有人物之各异也。
万物各受天理为性。则就各具上指其性言之。何莫非天命所赋之理耶。然其言人物之性之不同者。非以人之性天理也。物之性非天理云也。虽人与物同

受天理为性。而以气之偏全而性亦有偏全云耳。朱子答 徐子融
书曰。惟人心最灵。故能全此四德。物则气偏驳。固有所不能全。又答余方叔书曰。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 …… (第 31L 页)
 

尝见节要答 徐子融
书。似若以周子所谓各一其性。为气质之性者。究其义而不通。愿闻其义。
各一其性云云。各一是气质。而其性 (第 43H 页)
性情。是个健。(见乾卦卦彖下小注。)又曰。有这个四段气。有这四段理。四德要就气上看。也得。(上同。) 徐子融
问枯槁之中。有性有气。故附子热大黄寒。此性是气质之性。陈才卿谓即是本然之性。先生曰。 (第 221L 页)
子融
认知觉为性。故以此为气质之性。才卿又谓有性无仁。先生曰。此说是他(指枯槁)不曾禀得此道理。(语类人物 (第 221L 页)
然形气既异。则其所得乎天之理亦异。盖在人则得其全而无不善。在物则有所蔽而不得其全。是乃所谓性也。其答 徐子融
曰。人心至灵。故能全此四德而发为四端。物则气偏驳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矣。若生物之无知觉者。则又其形 (第 188L 页)
质之性。则孟子之言犬牛人性之不同。皆指其情之动者。而木石灰土硬顽枯槁无情之物。皆可谓无气质之性耶。昔 徐子融
谓枯槁之物。只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朱子以为非常丑差。若如公举之论。则是枯槁之物。只有本然之性而无 …… (第 204L 页)
。亦不免为半生半死之虫矣。此固验之于身。已自可见。而况朱子之兼体用言知觉。见于大全大禹谟注及潘谦之, 徐子融
书。静中言知觉。见于吕子约,孙敬甫书。其他见于语类,或问等处。不胜枚举。则岂老兄未之见耶。恐是失之疏 (第 217L 页)
 又曰。人心至灵。故能全此四德而发为四端。物则

气偏驳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矣。若生物之无知觉者。又其形气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亦随其形气而自为一物之理。虽若不复可论仁义礼智之彷佛。然亦不可谓无是性也。(答 徐子融。
)
 又曰。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答余方叔。) (第 263L 页)
以见至理也。幸于此下一转语。以示其可否如何。有性无性之说。朱子尝深笑之。以为此语非常丑差。其说见于答 徐子融
书矣。
来书中静无不清体无不善一句语。乃是高明元来所主之头颅也。敢于此更请教焉。理有理之动静体用。气 (第 310H 页)
以口舌夺之。况与辨者自于己说之所主者不明。而又不能知人指意之所在。安得以抵其万一哉。(乙巳)
朱子答 徐子融
书犹可笑犹字。尤字之误。尤字误作冘字。转作犹字。(壬子) (第 298L 页)
则只才说得理绝不同下一截而却遗理同气异上一截矣。恐或为偏枯之归而于大本上犹隔一重也。如何如何。朱子答 徐子融
余方叔二书。正将高明所疑。恰经一遭说破。若虚心玩味。则其道理正自跃如。而所谓着理处着性不得。着性处着 (第 291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