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答程允夫(十一)
    答黄子厚
  卷第四十二
   书(门答)
     答胡广仲(六)
     与 吴晦叔(十三)
     答石子重(十二)
  卷第四十三 …… (第 66b 页)
    祭何叔京知县文
    祭刘参议文
    祭汪尚书文
    祭柯国材文
    祭姚式文
    祭 吴晦叔

    祭刘恭父枢密文
    又祭刘恭父枢密文 (第 113a 页)
曰肆成人有德小
子有造公之乐育也希曾谬托龙门无所底就特序其
事以自识
   赠御医吴先生还乡序
御医 吴晦叔先生
谢事南还于是年七十矣而聪明矍
铄若后生且戒行吾乡里之仕京师者饮饯于其邸酒
半客执爵而叹曰贤哉先生去就 (第 23a 页)
。高明之见。即朱子浑沦之论也。鄙诗亦朱子剔发之论也。两见虽殊。不害其各有攸当耶。所云践形之义。朱子答 吴晦叔
书曰。践形如践言之践。程子谓充人之名是也。盖人之形色。莫非天性。视则有明。听则有聪。动则有节。是则所 (第 461H 页)
觉。未知如何。
天地之心。若作天地之气看。则复是阳气之复也。于阳气之复。见天地之气。似为叠剩。朱子答 吴晦叔
书曰。此卦之下一阳爻。即天地生物之心也。非以一阳为天地之心也。以其所以生物者。为天地之心也。其所以生 (第 108H 页)
口等之欲。而虽其以道理发者。亦有不中节者。则难说只持守此而便无过不及也。如语类僩,骧二录与答张敬夫, 吴晦叔
二书。则皆不以人心专属耳目鼻口等之欲。而于杂著此义及中庸序则不然。杂著与庸序。固似为晚年定论。而恐僩 …… (第 117H 页)
书与春秋。时月之论盈车矣。要之书则不改月。春秋则改月。不可强合。恐其为书之体各异也。朱子答 吴晦叔
书曰春秋既是国史。则必用时王之正。其比商书不同者。盖后世之弥文。而秦汉直称十月者。则其制度之阔略耳。 (第 121L 页)
性。叶氏注不用朱子本解。取南轩说载之者。甚可异也。而近世为人物性异之论者。亦多以此藉口。然曾看南轩与 吴晦叔
书。有云物虽昏隔。不能以自通。而太极之所以为极。亦何有亏欠乎。又云若在物之身。太极有亏欠。则是太极为 (第 547L 页)
 答林正夫书曰。观浮图者。仰首注视而高谈。不若俯首历阶而渐进。臣近淳谨按后世学者。才读数十卷经书。便腾理于口舌。性命天道。无不言之。不知彼皆真个身亲经历不惑知天乎。其知非真知也。其行非笃行也。自欺欺人。终归于鹦鹉之能言。今日俗弊。无过于此。夫子所谓俯首历阶而渐进者。政为学者切实当务。伏愿取士而必取实行。用人而勿先文艺。深轸牖俗之方。期有食实之效焉。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即此是实事。博学之。明辨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即此是实学。心性理气。亦岂有别般理会。而君子之教人也。孰先传焉。孰后倦焉。但尔所谓历阶渐进者。有真知然后。方有实践。一错路头。恐向别处走。
 答胡广仲书曰。孟子之言知觉。谓知此事觉此理。臣近淳窃惟知觉之训。最多可疑。此与答潘谦之, 吴晦叔
等书。自是不同。先正臣宋时烈则以答潘书为心之用。以答吴书为智之用。臣从高祖文𥳑公臣昌协以知觉属诸心 (第 84H 页)
以俟后圣人之复起尔。噫。
  春秋书正
朱子与张敬夫书曰。春秋加春于建子之月。则行夏时之义在其中。答 吴晦叔
书。又曰周人固已改月。但天时则不可改。于是以孟子之七八月。乃建午建未之月。暑雨苗长之时。證其改月。以 (第 393L 页)
典不同。更详之。
 永诀终天。
朱子不特于蔡季通祭文用此语。其祭李延平,罗参议,刘共父, 吴晦叔
文皆有之。并可考论。
 主人赠者。重君之赐而设也。后世虽无君赠之礼。而家礼存之。疑亦是爱礼。
家礼是 (第 205L 页)
说以證之。夫文定不改月之说。朱子疑之。汉孔氏改月之说。蔡九峰非之。朱,蔡之论。若是相反。何也。朱子答 吴晦叔
书曰。春秋既是国乘。则必用时王之正。周人固已改月。而其比商书不同者。盖后世之弥文也。秦,汉之直称十月 (第 72H 页)
 来教曰。南轩仁说。本有爱之理得于内云云。曷尝离爱哉。
谨按自龟山,上蔡。或以万物一体为仁。或以知觉为仁。后来学者。乐其说而转入于惊怪慌惚之域。故朱子著仁说以详论之。而一时诸贤多听莹者。纷然起疑。如胡广仲, 吴晦叔
诸公是也。虽以南轩学问之高所见之卓。亦未免焉。今以南轩往复诸条考之。有曰天地以生物为心。此语未安。有 (第 346L 页)
。亦知其所当然。而不能悟其所以然。其所谓涵养。亦涵养德性云尔。较诸大学本领工夫。则有浅深之异。大全答 吴晦叔
书。已详论之。
答李士深(洪载)
 祢庙家有亡室位。时祭当并祭。而既无祔食处。其 (第 185H 页)
固后于兴也。得而后有失。非得何以有失也。至于善恶治乱是非。莫不皆然云云。舍此而以大象释之。恐误。
吴晦叔(五)
孟子尚书。以孟子七八月。为周改月之 …… (第 91H 页)
證。以尚书秋大熟。为周不改时之證。今以尚书不改月为言可疑。下注方言周之不改月之證。
吴晦叔(七)
注事亲(止)事也。所以然所当然。皆理也。然所当然。就事上说。所以然。就理上说。(庆源辅氏说。见孟子集 …… (第 91L 页)
立心之方。
吴晦叔(十)
复非(止)不同。所以阴阳者道。亦程子语。 (第 92H 页)
晦叔
引之。以證其说。南轩与 (第 92H 页)
晦叔
书。有所以复之说。或 (第 92H 页)
晦叔
以南轩说。质于先生也。
答石子重(六)大抵(止)寡过。若谓因耕老事。遂有此言则可。若以此言谓微指耕老 (第 92H 页)
差。皆由于性字之误认也。四篇百五十九条。朱子曰。天命之谓性。不只是这处有。处处皆有云云。亦可参考。答 吴晦叔
书。答潘恭叔书。答朱飞卿书。皆论践形。而与老洲说吻合。则梅山说。恐与老洲说。不同也。未知愚见得错而然 (第 205L 页)
之强引。但明己言之有本。不以平坞涵敬之论为不然。不审吾丈果以涵敬各为一事。而谓可以双轮双翼譬之乎。 吴翌
虽不知其人如何。其为说必以知为今日事。行为明日事。如春耕秋穫之不可以相入。故朱子所以有岂可俟其知至而 (第 89L 页)
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可见。而叶注删却此注。只载南轩说。故为人物性异之论者所藉口。然南轩答 吴晦叔
书曰。物虽昏隔。不能以自通。而太极之所以为极。有何亏欠乎。若在物之身。太极有亏欠。则是太极为一物。天 (第 508L 页)
  别纸
语类节录固尝曰心者气之精爽。而植录曰气之精英者为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为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则为理。所以为仁义礼智信者是也。两说同是癸丑所闻。则气之精爽。固非单指气也。然此犹是中年说。释孟子则曰心是本气是末。心有知而气无知。又曰心如宝珠。气如水。释中庸则以心之正。对气之顺。感兴诗曰人心妙不测。出入乘气机。心之非气明矣。(又尝日神是理之发用。乘气而出入者。)
性犹太极。心犹阴阳。庚戌所录。而大全答吕子约书曰未发者太极之静。已发者太极之动。答 吴晦叔
书曰太极者性情之妙。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以此推之则心之统性情者方为太极。而性不可独当 (第 522L 页)
 答胡广仲书。论知言说性不一处。恐不必多辨。
朱子以知言中说性不一处。疑其实谓性有差别。盖朱子此时。但主性同气异故也。窃谓但论性之一。而不言其不一。则人兽无别。但谓性之不一。而不言其所以一则天命有偏。(性有差别。非知言之说。)
 答 吴晦叔
书。从周月而书正。行夏时而书春。从伊川说恐好。秋大熟一段。若以七月先熟者而言则安得谓大熟耶。
周之所 (第 528H 页)
而用夏时。果何道理。月是周正之月。而春用夏正之时。则时月睽错。事实颠倒。夫子之圣。岂为是哉。朱夫子答 吴晦叔
书曰当时二者并行。惟人所用。但春秋既是国史。则必用时王之正者。实是千古之断案也。
天地四象论
邵尧夫 (第 126H 页)
 朱子答吴德夫书曰。静而此理已具。动而此用实行。则为易一也。若其所具之理。所行之用。合而言之。则是易之有太极者也。昨来南轩尝谓太极所以明动静之蕴。盖得之矣。
 又答 吴晦叔
书曰。易变易也。兼指一动一静已发未发而言之也。太极者性情之妙也。乃一动一静未发已发之理也。故曰易有太 …… (第 77H 页)
盖易与道神相对。则易是阴静阳动之实迹。道与神是太极之体用。所以立乎静行乎动者也。观于大全答吴德夫,答 吴晦叔,
答程可久,答杨子直书。及语类论程子书类诸条。可知矣。故朱子论心性情。常引易道神为谕者。盖以明心为性情 (第 7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