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寄谢刘彦集惠菖蒲二首
   公济惠山蔬四种因次其韵
    蔊
    芹
    笋
    蕨
   题 吴公济
风泉亭
   再题 (第 27b 页)
   奉和 公济
留周宾
   寄 (第 28a 页)
公济
兼简李伯諌五首
    (第 28a 页)
公济
和诗见闵耽书勉以教外之乐以诗问之二
    首
   伯谏和诗因以诗问二首
   游百丈山分韵得云字 …… (第 28a 页)
    石轩分韵得清字

    子晦纯叟伯休季通德功登云谷分韵得冷字
    宿黄沙分韵得如字
    云谷次 吴公济

    宿休庵用德功壁间韵赠陈道人
    挽刘枢密三首
    武夷七咏
     天柱峰
  …… (第 31b 页)
 诗
   石马斜川之集分韵得灯字
   游石马分韵得出字
   三月晦日与诸兄为真率之约
   用 公济
和陶之句 …… (第 37b 页)
      钓矶

     茶灶
     渔艇
    次 公济
精舍韵
    用 (第 38b 页)
公济

    出山道中口占
    武夷棹歌十首
    次少传相公寄题武夷精舍诗
    谢刘子澄寄 …… (第 38b 页)
    次芮察院二首

   挽梁文靖公二首
   挽周侍郎二首
   挽董安人二首
   题霜杰集
   谢 吴公济
菖蒲
   易二首
   客来二首
   题沈公雅卜居图
   武林
   桐庐舟中见山寺
   题 …… (第 42a 页)
  卷第四十三

   书(问答)
    答陈明仲(十六)
    答李伯諌(三)
    答 吴公济
    答赵佐卿
    答曹晋叔
    答林择之(三十三)
    答林充之(二)
  卷第四十 (第 67a 页)
 王若曰。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而已。
臣对。臣窃尝以为动静虽曰两端。而其实一理也。盖天下之理。不出于动静二字。而静之中未尝无动之理。动之中未尝无静之理。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而要之静为体而动为用。静为主而动为客。分而言之。则静是静而非动。动是动而非静也。合而言之。则静为动之根。动为静之基也。以先后而言之。则静在动之先而动在静之后也。以相资而言之。则动有资于静而静无资于动也。以为学之方而言之。则静处存养。动处省察。而又约而蔽之以一言。则不过曰敬而已。今若以静观静而只论静时工夫。以动观动而只论动处工夫。则是犹见钟之未动。而不知其声之固在。见气之方嘘。而不知其吸之已随也。乌可乎哉。是故 吴公济
专于静处用工。而教生徒为默坐静心之学。朱子讥其坐外事不成貌㨾。张南轩以为言静则溺于寂无。不若于动处省 (第 371H 页)
则推而置之不可测知之域矣。岂可乎。
文钦问或问程子说鬼神吾知其幽且显。谓鬼幽而神显耶。圣周曰按大全答 吴公济
书曰鬼神者。造化之迹。乃二气之良能也。不但见乎幽而已。幽则有鬼神者。对礼乐而言之。据此则似不必分属。 (第 355L 页)
语言尚可见。况临大事乎。朱先生曰。 吴公济
云。逐日应接事物之中。须得一时辰宁静。以养卫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我有馀。其言虽出于异说。 (第 189H 页)
然试之亦略有验。岂周夫子所谓主静耶。夫以邢恕之背师。 公济
之学佛。其人可知。而程朱二夫子。犹取其言。则亦不可以其人而废其言也。未知如何。
子贡问友章集注及小注 (第 189H 页)
 
朱子与赵尚书书。大全廿九卷可考。尤庵先生以存亡克己。属之收拾身心。以戒色止酒。属之保惜精神。
程子称邢恕爱养精力之语。朱先生收入于近思录。(四之十一条。) 吴公济
养卫精神之说。语类道夫录甚好。(四册十二卷廿六末。)凡人做事读书。皆靠这一个精神。若不涵养得好。书何 (第 389L 页)
王信伯之答门人儒佛同异之问曰。公本来处还有儒佛否者。是也。叶正则,李伯谏, 吴公济
之上朱子书。则或曰。佛书本不与治道相乱。而儒,释辨争。亦是读者不深老尔。(叶氏语)或曰。儒佛见处。无 (第 29H 页)
  三
万里羁栖北海边。百年身世任皇天。却嫌管晏非吾事。更就羲文究正传。志气还看老更笃。功程不惮钻弥坚。他年学海通河洛。三十宫春路豁然。
次杜甫秋兴(八首)
少陵光焰映词林。矛戟霜看武库森。千载名高文苑传。百年身老楚江阴。荆巫几洒思乡泪。霄汉长悬捧日心。归计秪凭中夜梦。古人先解怨秋砧。
  二
万里岷江绕蜀斜。滔滔出峡拆中华。横分巴徼通 吴楫。
远接河源泛汉槎。何事少陵来白帝。当年万国尽金笳。一般今古伤时恨。泪眼谁堪对菊花。
  三
孤城何事怨 (第 277H 页)
心之起者。入即是灭也。此念灭时。亦或有善念而灭者。或有恶念而灭者。此所谓出入两字。有善有恶者也。
吴公济
第一书曰。圣人无两心。吾不信也云云。先生曰。此必吴公之论。而所谓无两心者。何谓耶。观上文。其与圣人之 (第 569L 页)
见孟浩然。
斋居忆紫云上人
锡杖信秋风。出门无远迩。寒磴入天镜。桂露湿云履。晨听雪岳钟。夜宿云门寺。 吴楫
渺不穷。楚天空复思。何处忆夫君。明月空山里。
叹息
衰景逼盛龄。造化岂徒为。脆质固先萎。忧戚便乘之。 (第 453L 页)
中空荡荡地了。郤举起一看。便自觉得有下落处。此说向见李先生曾说来。今日方真实验得如此。非虚语也。
吴公济
云逐日应接事物之中。须得一时辰宁静。以养卫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馀。其言虽出于异说。 (第 19L 页)

吴公济
云。逐日应接事物之中。须得一时辰宁静。以养卫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馀。其言虽出于异 (第 95L 页)
  吴公济
和诗见闵耽书。勉以教外之樂。以诗请问。至理无言绝浅深。尘尘刹刹不相侵。如云教外传真的。却是瞿昙有两心 (第 76H 页)
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静方看得出。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是出。道理既出则心下愈明静矣。 吴公济
云逐日应接事物之中。须得一时辰宁静。以养卫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馀。其言虽出于异说。 (第 173L 页)
   敬次西厓灵台诗韵(二首)
   挽李修撰持国
   畿湖间有儒释一本之论。李子新书及之。此乃晦庵夫子与 吴公济
书。所尝说破者也。余遂多般援證。极口论辨。仍为一绝。以备学者之常谈。
   登山阴换鹅亭
   某里 ……   题郑道中(权)画梅帖
   先人忌日有怀
   北望
   春睡
   枕流亭。敬次晦庵先生和林择之韵。(二首)
   吴公济
以四种山蔬馈晦翁。晦翁为诗谢之。此皆在吾圃而朝暮吃得者也。谨步遗韵。以寓旷世同调之感。
   游头流
中间落拓海天遥。西溪老友头如雪。挥泪东风歌大招。
畿湖间有儒释一本之论。李子新书及之。此乃晦庵夫子与 吴公济
书。所尝说破者也。余遂多般援證。极口论辨。仍为一绝。以备学者之常谈。
有无虚实判薰莸。初不相当不可廋 …… (第 225H 页)

吴公济
以四种山蔬馈晦翁。晦翁为诗谢之。此皆在吾圃而朝暮吃得者也。谨步遗韵。以寓旷世同调之感。
采采山筐足。 (第 233H 页)
无穷之弊耳。无已则出示节要中答 吴公济
一书及与徐子融往复鸡抱卵之辨足矣。安用多费辞说为哉。
答李星湖
千里寄问。此非容易事。令人感叹。闻连 (第 290L 页)
   龙川别志所载(仝上)
寇莱公从宦者周怀政。谋议立太子废刘后黜丁谓等。使杨亿草诏。亿私语其妻弟张演曰数日后。事当一新。语稍泄。丁谓夜乘夫人车。与曹利用谋。诛怀政黜准。召亿至中书。亿惧便溺俱下。面无人色。谓素重亿。无意害之。徐曰谓当改官。烦公为一好词。亿乃安。
   圣人无两心(仝上。答 吴公济
第二书。)
出语类。 (第 349H 页)
公济
书中有此语。
   此个端绪(仝上。答林择之书。) (第 34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