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读吴草庐书纂言
题禹贡锥旨后
题古文尚书疏證
跋范逸斋诗补传
读吴草庐礼记纂言
跋 卫栎斋 礼记集说
吴江徐氏礼记解跋
书周礼集说后
王昭禹周礼详解跋
仪礼戴记附注跋 (第 18a 页)
题禹贡锥旨后
题古文尚书疏證
跋范逸斋诗补传
读吴草庐礼记纂言
跋 卫栎斋 礼记集说
吴江徐氏礼记解跋
书周礼集说后
王昭禹周礼详解跋
仪礼戴记附注跋 (第 18a 页)
经之集大成者莫如房审权之易 卫湜
王与之之二礼
此外莫有仿之者今使取大典所有稍为和齐而斟酌
则诸经皆可成也其一为史自唐以后六史篇目虽多 …… (第 12a 页)
小山堂祁氏遗书记
二林兄弟聚书其得之江南储藏诸家者多矣独于祁
氏淡生堂诸本则别贮而弆之不忘母氏之遗也呜呼
吾闻淡生堂书之初出也其启争端多矣初南雷黄公
讲学于石门其时用晦父子俱北面执经巳而以三千
金求购淡生堂书南雷亦以束脩之入参焉交易既毕
用晦之使者中途窃南雷所取 卫湜 礼记集说王称东 …… (第 14b 页)
为市道之薄亦何有于讲学也今二林与予值承平之
盛海内储藏毕出 卫湜 王称之本家各有之二林亦能
博求酉阳之秘可以豪矣而独惓惓母氏先河之爱一
往情深珍若拱璧何其厚也夫因庭闱 (第 15b 页)
此外莫有仿之者今使取大典所有稍为和齐而斟酌
则诸经皆可成也其一为史自唐以后六史篇目虽多 …… (第 12a 页)
小山堂祁氏遗书记
二林兄弟聚书其得之江南储藏诸家者多矣独于祁
氏淡生堂诸本则别贮而弆之不忘母氏之遗也呜呼
吾闻淡生堂书之初出也其启争端多矣初南雷黄公
讲学于石门其时用晦父子俱北面执经巳而以三千
金求购淡生堂书南雷亦以束脩之入参焉交易既毕
用晦之使者中途窃南雷所取 卫湜 礼记集说王称东 …… (第 14b 页)
为市道之薄亦何有于讲学也今二林与予值承平之
盛海内储藏毕出 卫湜 王称之本家各有之二林亦能
博求酉阳之秘可以豪矣而独惓惓母氏先河之爱一
往情深珍若拱璧何其厚也夫因庭闱 (第 15b 页)
郑芷畦窆石志
予少得见芷畦于万编修九沙座上其后见萧山毛西
河集中盛称其治经又见秀水朱竹垞所为作石柱记
笺序兼知其博物益思见之而芷畦以贫故游幕府家
居之日少其后病风而归不复出门而予奔走南北卒
个得遂请益之志未几而芷畦死矣予从其族孙振铨
求其遗书知其子先亡寡妇弱孙甚可念踰三年始得
其礼记缉注盖以续 卫正叔 之作也四礼参同则集杨
信斋之绪者也湖录则苕中文献之职志也因叹芷畦
之学如此而一生连蹇寄鼻息于高牙大纛 (第 1b 页)
予少得见芷畦于万编修九沙座上其后见萧山毛西
河集中盛称其治经又见秀水朱竹垞所为作石柱记
笺序兼知其博物益思见之而芷畦以贫故游幕府家
居之日少其后病风而归不复出门而予奔走南北卒
个得遂请益之志未几而芷畦死矣予从其族孙振铨
求其遗书知其子先亡寡妇弱孙甚可念踰三年始得
其礼记缉注盖以续 卫正叔 之作也四礼参同则集杨
信斋之绪者也湖录则苕中文献之职志也因叹芷畦
之学如此而一生连蹇寄鼻息于高牙大纛 (第 1b 页)
奉万九沙先生问任士林松乡集书
九沙先生阁下大驾两问枌榆而鄙人羁栖荒岭愿见
之诚何日一慰夏中两世台至闻近履以违和静摄悬
念之至以不得常致问讯为愧某今年从寒食后日读 卫湜 礼记集说一卷近已得七十卷乃知草庐礼记纂
言纯以是书为蓝本但去其繁芜者因追记先生谓草
庐所引注疏疑多取 (第 18a 页)
九沙先生阁下大驾两问枌榆而鄙人羁栖荒岭愿见
之诚何日一慰夏中两世台至闻近履以违和静摄悬
念之至以不得常致问讯为愧某今年从寒食后日读 卫湜 礼记集说一卷近已得七十卷乃知草庐礼记纂
言纯以是书为蓝本但去其繁芜者因追记先生谓草
庐所引注疏疑多取 (第 18a 页)
戴
礼马融增月令明堂位乐记总四十九篇今大学中庸
入于四书所存者四十七耳郑康成王肃皇甫侃熊安
生孔颖达 卫湜 之徒注疏不一而学者宗陈浩恨其书
未经圣人之笔削则所望于后贤者不仅在注疏也论
语汉初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 (第 6b 页)
礼马融增月令明堂位乐记总四十九篇今大学中庸
入于四书所存者四十七耳郑康成王肃皇甫侃熊安
生孔颖达 卫湜 之徒注疏不一而学者宗陈浩恨其书
未经圣人之笔削则所望于后贤者不仅在注疏也论
语汉初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 (第 6b 页)
邵氏今是堂藁跋
吾乡先辈宋南渡后如邵公渊应公镛特深䆒经学邵
于易礼部应于易书礼皆有论著成书邵即朱子集中
所称长沙博士以张宣公三家礼范及公释奠仪式刻
之学宫者也余尝见应氏书约义及于 卫湜 礼记集说
间得所引一二他则未之识浅陋自愧二家子孙或谓
无传者意其閟之尔不然岂不甚可惜哉今是堂稿者
邵 (第 14a 页)
吾乡先辈宋南渡后如邵公渊应公镛特深䆒经学邵
于易礼部应于易书礼皆有论著成书邵即朱子集中
所称长沙博士以张宣公三家礼范及公释奠仪式刻
之学宫者也余尝见应氏书约义及于 卫湜 礼记集说
间得所引一二他则未之识浅陋自愧二家子孙或谓
无传者意其閟之尔不然岂不甚可惜哉今是堂稿者
邵 (第 14a 页)
乡校堂试策问
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有先觉何所效而成
德哉故表贤旌善为政所先而考德问业学者所向况
于居其乡不知其人可乎吾乡兰溪寔婺之望山川明
秀人□效奇古昔槩可知矣世远失传若唐徐安贞以
文显近代董少舒金景文以孝著郡志可考也当宋之
南群彦辈出范浚心箴独为子朱子所取且有不知从
谁学之叹而杨子立则又亲受业于朱子者今惟语略
一书仅见于世应镛卲渊皆邃经学今 卫湜 集礼记解
间见称引而他书无闻范钟以高科为贤相而言论风
旨述者盖鲜其表表者固如是也未易悉数也风流日
微 (第 7a 页)
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有先觉何所效而成
德哉故表贤旌善为政所先而考德问业学者所向况
于居其乡不知其人可乎吾乡兰溪寔婺之望山川明
秀人□效奇古昔槩可知矣世远失传若唐徐安贞以
文显近代董少舒金景文以孝著郡志可考也当宋之
南群彦辈出范浚心箴独为子朱子所取且有不知从
谁学之叹而杨子立则又亲受业于朱子者今惟语略
一书仅见于世应镛卲渊皆邃经学今 卫湜 集礼记解
间见称引而他书无闻范钟以高科为贤相而言论风
旨述者盖鲜其表表者固如是也未易悉数也风流日
微 (第 7a 页)
艰过矣余之为是学也义得于记之本文者十五六因
辨陈说而审详焉者十三四是固陈氏之有以发余也
既出狱校以 卫正叔 集解去其同于旧说者而他书则
未暇遍检盖治经者求其义之明而已岂必说之自已
出哉后之学者有欲汇众说而整齐 (第 2a 页)
辨陈说而审详焉者十三四是固陈氏之有以发余也
既出狱校以 卫正叔 集解去其同于旧说者而他书则
未暇遍检盖治经者求其义之明而已岂必说之自已
出哉后之学者有欲汇众说而整齐 (第 2a 页)
艰过矣余之为是学也义得于记之本文者十五六因
辨陈说而审详焉者十三四是固陈氏之有以发余也
既出狱校以 卫正叔 集解去其同于旧说者而他书则
未暇遍检盖治经者求其义之明而已岂必说之自己
出哉后之学者有欲汇众说而整齐 (第 1b 页)
辨陈说而审详焉者十三四是固陈氏之有以发余也
既出狱校以 卫正叔 集解去其同于旧说者而他书则
未暇遍检盖治经者求其义之明而已岂必说之自己
出哉后之学者有欲汇众说而整齐 (第 1b 页)
忘其用力之艰过矣余之为是学也义得于记之本
文者十五六因辨陈说而审详焉者十三四是固陈
氏之有以发余也既出狱校以 卫正叔 集解去其同
于旧说者而他书则未暇遍检盖治经者求其义之
明而巳岂必说之自己出哉后之学者有欲汇众说 (第 10b 页)
文者十五六因辨陈说而审详焉者十三四是固陈
氏之有以发余也既出狱校以 卫正叔 集解去其同
于旧说者而他书则未暇遍检盖治经者求其义之
明而巳岂必说之自己出哉后之学者有欲汇众说 (第 10b 页)
万充宗墓志铭
五经之学以余之固陋所见传注诗书春秋皆数十家三
礼颇少仪礼周礼十馀家礼记自 卫湜 以外亦十馀家周
易百馀家可谓多矣其闻而未见者尚千家有馀如是则
后儒于经学可无容复议矣然诗之小序书之今 (第 43a 页)
五经之学以余之固陋所见传注诗书春秋皆数十家三
礼颇少仪礼周礼十馀家礼记自 卫湜 以外亦十馀家周
易百馀家可谓多矣其闻而未见者尚千家有馀如是则
后儒于经学可无容复议矣然诗之小序书之今 (第 4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