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總集類
期降此不足道矣
石徂徕曰士之积道德富仁义于一身盖假权位以布
诸行事利于天下也岂有屑屑然谋夫衣食者与 侯师圣
曰事君者以行道为志非为禄也然亦有时而 (第 14b 页)
初明道先生尝谓先生曰异日能使尊严师道者吾
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材而成就之则予不得让焉(见/语)
(录 侯仲良
曰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踰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
(日先生坐而瞑目二 (第 20b 页)
   胡氏皇王大纪跋
孔子序书断自尧典始屈平之言曰邃古之初谁传道
之而谯周苏辙撰古史梁武帝撰通史胡卫撰通史缘
起罗泌撰路史言之不尽出于雅驯兼不尽传惟五峰

胡氏所述皇王大纪八十卷自盘古氏迄周赧王举二
千馀岁事广摭史传以经义贯通之庶几择之精而语
之详矣近邹平马骕撰绎史疑其未见是编而体例颇
相似正可并存不废云胡氏名宏字仁仲文定公安国
季子尝谒杨中立于汴京从 侯师圣
(第 1b 页)
荆门
故学有原
委书成于绍兴辛酉绍定间奉朝命索是书漕使曾 (第 1b 页)
  周程学统论
明道先生传在哲宗实录中乃范学士冲作伊川先生

传在徽宗实录中乃洪学士迈作并云从学周子两朝
史局所据恐亦不祇吕芝阁东见录一书但言二程子
未尝师周子者则汪玉山已有之玉山之师为张子韶
喻子才渊源不远而乃以南安问道不过如张子之于
范文正公是当时固成疑案矣虽然观明道之自言曰
自再见茂叔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则非于
周子竟无所得者明道行状虽谓其泛滥于诸家出入
于佛老者几十年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而要其慨然
求道之志得于茂叔之所闻者亦不能没其自也 侯仲
见周子三日而还伊川惊曰非从茂叔来耶则未尝 (第 5b 页)
而其族人已设有祖庙如
今人之为者朱子岂得废之而不祭哉吾知其必从伊
川之说无疑矣伊川之夺宗学者尤惑焉曰 侯师圣

言而非伊川之意然自唐以来官尊者法乃立庙立庙 (第 8b 页)
杨巨源樊宗师马存亮胡证薛逄赵匡司空图宋柳开
李兴姚宗明 侯仲良
金强伸王廷筠庞整侯小叔田世
英李献甫陈元凯裴居敬国朝薛鲁张福冯祥卫述杨
莹以旁殿为讲堂五所以露台为尊 (第 3b 页)
   和叔吕先生(大钧/)
   与叔吕先生(大临/)
   季明苏先生(炳/)
   巽之范先生(育/)
    师圣侯先生(仲良/)
   天水刘先生(愿/)
  卷二 (第 1b 页)
   和叔吕先生(大钧/)
   与叔吕先生(大临/)
   季明苏先生(炳/)
   巽之范先生(育/)
   师圣侯先生 (仲良/
)
   天水刘先生(愿/)
  卷二 (第 1b 页)
    师圣侯先生
先生名 (第 21a 页)
仲良
(第 21a 页)
师圣
华阴人二程先生舅氏无可之孙
从二程先生游人有欲馆先生者先生造焉则壁垂佛
像几积佛书其家人又常斋素欲先 (第 21a 页)
生从之先生遂行
或问之曰蔬食士之常分若食彼之食则非矣尝访周
濂溪濂溪留之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自谓有得如见
天之广大伊川惊异其不凡曰非从濂溪来邪后游
胡文定留与为邻终焉文定与杨大諌书 (第 21a 页)
侯仲良

者去春自 (第 21a 页)
荆门
溃卒甲马之中脱身相就于漳水之滨
今已两年其安于羁苦守节不移固所未有至于讲论
经术则贯通不穷商略时事则 (第 21b 页)
有意督遇
将肆公所责之心公焉又如何独甚善于公者巳辞徵
不仕若忘世肆志而能损巳有权舆沅阳书院聚徒而
师圣
而祝釐以成已而开物咏歌太平以老不可以
谓贤者不出而无益斯世也书院之基巳移文鼎牧俾
给左契复移文军府俾 (第 4b 页)
  师濂堂跋
周君宣仲以师濂名其堂濂溪万世师也天下师也而
况派其宗者哉夫子为我朝正学之祖师夫子取水初
源也 侯师圣
见程先生语未彻往见夫子语三日自谓
如见天之广大再见程子程子曰是必从濂溪来师濂 (第 13b 页)
君子香名远闻惟尔二
子卓然有立早暮交修在乎务德我作此辞用训尔成
实苟克践何愧斯名
  侯完字以全说 侯氏仲良
江右人也生子曰完年当弱冠既加首服宾
为字曰以全其友史信为求字之说于予天下之物完 (第 30a 页)
之意余复之曰论者以先生气
象似孔子易以感人如李初平得之于二年王荆公得
之于连日夜蒲宗孟得之于三日三夜 侯师圣
得之于
三日王君贶得之于坐谈之顷今虽不能得亲炙之其
言之具于太极图与通书者固在有志之士苟潜心而 (第 31b 页)
去家至深山广谷之
中而不敢为不孝不弟者何须是识得此
汪端明与人言事或人杂之以他事至终必卒其言乃
侯师圣
避盗胡五峰庵中其仆厌久以沙和饭一日五
峰见之怒其仆因曰何为不言荅曰旅琐
或问教小儿以何为先曰先教以恭 (第 34b 页)
而深潜缜密不及与叔张思叔穷理造
微鲜能及之而持守工夫不及和靖周恭叔持身严苦
块然一室贵娶瞽女爱过常人 侯师圣
安于羁苦守节
不移经术通贯不穷时事纤微皆察志在行道如马伸
虽勇于为义而耻以钓名也资质鲁钝如尹焞虽持守 (第 51a 页)
不敢荒怠之意。非专为祭祀之崇奉也。对越神明之工。不祭时亦如祭时。
许东阳之言曰。诚即鬼神之德也。便若 侯师圣
所谓鬼神之德则诚也之意。鬼神与德与诚。岂可分而二之。 (第 493H 页)
设疑而问之曰。得是得个甚则亦何害耶。况得者。无所不足于吾心之谓。则得之一字。亦岂非可问者耶。〇臣对曰 侯师圣
以心知笔墨为默识。以庸言庸行为自得。反不如常总之说。此朱子所以斥之也。臣谓无入而不自得者。即不愿乎其 (第 72H 页)
 《二程全书》伊川将属纩。顾谓端中曰立子。盖指其适子端彦也。语绝而殁。既除丧。明道之长孙昂。自以当立。 侯师圣
不可。昂曰。明道不得入庙耶。 (第 232L 页)
师圣
曰。我不敢容私。明道先太中而卒。继太中主祭者。伊川也。今继伊川。非端彦而何。议始定。(或谓 (第 232L 页)
师圣
曰。明道既死。其长子不当立乎。曰立庙自伊川始。又明道长子死已久。况古者。有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之说。可以 (第 232L 页)
义起矣。)〇尹和靖云。此一段差误。(问伊川夺嫡之说。不合礼经。是当时有遗命耶。朱子曰。亦不见得如何。只 侯师圣
如此说。问此说是否。曰亦不见得是如何。)〇沙溪曰。明道殁后。伊川主太中之祀。亦时王之制。而不合于礼也 …… (第 232L 页)
 

《二程全书》鄠州从事既孤。而遭祖母丧。身为嫡孙。未果承重。先生推典告之。天下始习为常。(游定夫书明道行状后。)沙溪曰。明道既行古法。而伊川家不行之。亦不能无疑焉。岂太中公因国制。遗命伊川。使主之耶。〇镛案皇祐以后。适孙承重。此非时王之制也。苟有太中遗命。 侯师圣
当据之为义。岂曰义起。其无遗命可知。
承重四(嫡孙亡无后。次孙为祖持重。)
 《通典》晋万蒋问嫡孙亡 (第 233H 页)
 四库全书总目。朱子于隆兴元年。辑诸家说论语者为要义。其本不传。后九年乾道壬辰。因复取二程张子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 侯仲良,
尹和靖,(案原本火旁享字。)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荟稡条疏。名曰论孟精义而为之序。时朱子年四十三。是书 (第 256L 页)
 善恶相反。如黑白之不同。善者夫人皆好之。恶者夫人皆恶之。以其易知而易辨也。至于似真而伪。似是而非。乱德而害义。色取而行违者。夫人不能知之。惟君子辨之。不知也故好恶失其正。辨之也故好恶得其正。若子贡者。可谓能辨真善恶。能知真好恶矣。虽然在人之善恶易辨。在己之善恶难辨。先从难辨处用力。然后可以知其易辨者。而好恶无一不出于正矣。臣言果如何。
责明恕昏。虽有明训。来说中人己善恶之分。比之王

鲁斋所谓人心道心。各从理气而发者。亦不及矣。子贡曰君子之有恶。夫所谓君子。岂不知己之善恶。而徒知人之善恶耶。 侯师圣
之引喻于仁者恶人之说得之。
微子篇
  齐景公待孔子章
 君子之道。贵在先其行而后其言。待贤之心。宁 (第 585L 页)
 答曰。是不过时王之制。宋太宗以弟承兄。殷礼。盖如彼。泰伯,仲雍逃之荆蛮。周亦立季历至文王。文王舍伯邑考而传武王。是用殷礼也。周公制礼。始立嫡以长。嫡嫡相承。舍其子衍。而立孙腯者。亦以此也。伊川之意。盖太中在时。明道殁。伊川既主祀。而传其子。亦礼顺也。然朱子每于此讳之。但曰。 侯师圣
辈所为也。周公制礼。固不当如此故也。 (第 228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