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夏时如
此设小正诚夏书则在孔子所必取然而不与禹贡同
列于百篇何耶郑氏谓夏时者夏四时之书其书存者
有小 正则
以小正为夏书者郑氏也不信圣人而汉儒
是信可不可耶礼记月令汉儒皆以为周公作而其中
杂有虞夏商周秦汉之制 (第 5b 页)
以碑为也设若依违时尚不欲全
咈乎譊譊者则如班蔡之作存序与铭通谓之文亦其
次也夫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名不 正则
言不顺君子
之于名不可斯须而不正也况历代之误终身之惑可
不革乎何始寓家于颍以涉道犹浅尝适野见荀陈古 (第 4a 页)
言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
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
便文帝复曰朕闻之法 正则
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
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
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朕未见其便宜孰 (第 27a 页)
  师俭篇(侯一元/)

或讯予曰闻子远法东坡席惟三馔以御宾客意师俭
欤曰然曰不己细乎曰窃闻礼始饮食颐 正则
吉故易
嗟不节诗咏匏叶夏王菲食而禄绵何曾豪侈而祸烈
可不戒欤今齐民鲜盖藏豪右恣夸张计其一人之食
可当 (第 13b 页)
故未传之同好姑以付之青山
请以异日再烦掌故何如
  开州名宦乡贤书二(潘埙/)
承教名宦乡贤之祀欲入 何承矩
晁以道杜宗会三公 (第 10b 页)
按后山谈丛云 承矩
于澶渊北筑爱景台植蓼花人以
谓何六宅爱蓼花不知经始塘泊也谨考诸史宋太宗
淳化间 (第 11a 页)
承矩
知雄州建屯田之议乃以 (第 11a 页)
承矩
为河北屯
田制置使发河北诸州戍兵开塘泊种稻田民赖其利
曰河北诸州则澶亦在制置中矣至道二年契丹寇雄
(第 11a 页)
何承矩
御却之帝闻敌入寇之由谓 (第 11a 页)
承矩
轻脱生事
失守御体罢之则其知澶州当在知雄州之后观谈丛
真宗遣陈尧叟 (第 11a 页)
承矩
当驻江陵当驻澶州其时可考 …… (第 11a 页)
遍于河北诸州而事迹又
始于雄州不专惠我澶民也岂澶民所得专祀而报之
者哉谈丛又云塞雁门关以备西羌塘始于 何承矩

在纪前今考雁门关在山西西羌在陜西则所谓备西
羌塘又非在澶经始塘泊之事矣其在于澶惟具劄迎
驾一事助 …… (第 11b 页)
而帝至陈桥则幸澶之先声亦闻之久矣 承矩
之迎实
成寇准之意尔其为力当不在高琼上也岂得与寇准
班欲分寇准功而与之同祀哉至若晁以道乃嵩山隐
士其 (第 12a 页)
一葬大阳山左宜人(阙/)空同子家世自有谱所著诗文
集若干卷空同子八篇铭曰伊天閟之伊人嫉之专方
者碍固 正则
危隐约委蛇于河之湄大昌厥嗣永式来
(第 3a 页)
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
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
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 正则

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时务也凡人之智能见巳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 (第 22a 页)
  泰阶六符赋(以元享利/贞为韵)    (唐/)钱 起

考星象之躔次探瑞气之奥源得泰阶于前史总六符
以为言既出没以候君德又荧煌以丽乾元玄德升闻
庆一人而祥发白云夜卷映九霄而色繁尔其详德而
发观瑞而明德 正则
正俗平则平何君王之播理俾品
物以咸亨股肱掩于稷契辅翌贤于阿衡人迹其卑凭
至诚而上感天象守默因列宿而下 (第 15a 页)
  王禹偁      罗处约
   郑文宝      曾致尧
   寇 准      李含章
    何承矩      
王 操
   潘若冲      王 周
   钱 熙      陈彭年
   刘师道      陈世 (第 5a 页)
  游桃源观
碧草芊绵十洞春青苍寒叠五溪云山萦乳窦层层秀
路隔桃花处处分苔径竹深迷鹤迹石坛松古漏星文
通宵回想尘寰事好结茅茨向水滨(宛雅/)
   何承矩
   承矩 (第 13a 页)
正则
河南人赠侍中继筠子幼为棣州 …… (第 13a 页)
   衙内指挥使太平兴国中知潭州至齐州团练
   使
   (梦溪笔谈瓦桥关北与辽为邻素无关河为阻 六宅使何承矩
守关始议潴水为塞恐谋泄日)
   (会僚佐汎船置酒赏蓼花作蓼花游数十篇/)
  文昭园闻提壶有感
(第 13b 页)
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啼鸟不知人事变
数声犹傍水边来
   (方舆胜览文昭园在潭州兴国閒 何承矩
为守/园吏云昔属马家今归赵氏因闻提壶有感作) (第 13b 页)
及臣尤为愤愤具在 御前
此可谓之无芥蒂乎八年揆席呼吸霜露埽门
媚灶之徒闻风应募争欲杀臣以效首功表不 正则
影邪况于明示风旨而显为质的乎体仁 (第 4a 页)
  读周礼书后
周礼一书先儒信者半疑者半其疑者曰周衰诸侯灭
去其籍自孔子时已不具至孟子时尤残缺莫考故曰
其详不可得而闻夫孟子当秦未燔书之前已不见周
礼汉世焉得而有之且其大者莫如建官封建井田诸
事然东西都为地甚狭何得王畿道里四方各距千里
宫府内外官制何得比夏商遂益万倍五等封地何所
并徙而能斥大九州沟洫井田乡遂公邑何以利害同

而法制异其为后儒伪造之书而非周公之旧也其信
者曰周礼寓兵农则以井田定惟 正则
以什一教万民
则以乡遂养士秀则以学校治天下则以封建其要有
六典八法八则九柄九贡九式之序其次有祭祀朝觐 (第 278b 页)
  臣闻治天下有本焉大纲是也有末焉万目是也

  大纲不 正则
治道有未纯万目不举则治法有未
  备然大纲之或正或否万目之或举或遗则系于
  人君此心之诚何如耳臣尝 (第 3b 页)
又曰先生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能谢/良佐曰伊川才大以之处大事必不动声色指顾而集)
(矣或曰人谓伊川守 正则
尽通变不足子之言若是何/也谢子曰陜右钱以铁旧矣有议更以铜者巳而会所) (第 21a 页)
是不害也虽有祝鮀之佞宋朝之美其害人也可胜道

或问君子之道何如则可以常行矣曰去四蔽用四
可以常行矣曰何以言之见贤不能亲闻义不能伏
当乱不能正当利不能节此之谓四蔽道不正不言礼
不正不行文不正 (第 26b 页)
        罗 
人之性未有生而侈纵者苟非其 正则
人能坏之事能 (第 14b 页)
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
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
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 正则
太子正矣太
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第 13a 页)
  正论(荀子/)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
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嘿则民无应
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若
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
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 正则
下易直 (第 22a 页)
抑可不可欤请为之说
问在朝言朝在野言野在学校而言学校可乎有虞胄
子之教专之于后夔成周国子之教总之于乐 正则
(第 3b 页)
夏时如
此设小正诚夏书则在孔子所必取然而不与禹贡同
列于百篇何耶郑氏谓夏时者夏四时之书其书存者
有小 正则
以小正为夏书者郑氏也不信圣人而汉儒
是信可不可耶礼记月令汉儒皆以为周公作而其中
杂有虞夏商周秦汉之制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