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蕲水朱康侯行义记(汤显祖/)
天下有意义之事非庸庶人所得与也何也庸庶人不
足以受此名不足以食此报盖必存乎其人虽然以为
名而张之报而收之则亦庸庶人之事非有人其中也
人之大致惟侠与儒而人生大患莫急于有生而无食
尤莫急于有士才而蒙世难庸庶人视之曰此皆无与

吾事也天下皆若人之见则人尽可以饿死而我独饱
天下才士皆可辱可杀而我独顽然以生推类以尽天
下宁复有兄弟宗党朋友相拯托寄妻子之事耶此侠
者之所不欲闻而亦非儒者之所欲见也以予所闻亡
友河内太守蕲水 朱子得
之弟康侯有足记者其从兄子
贞破千金之产豪浪结客产尽去而为渔大泽中不得
鱼殊泣自伤康侯曰如此天下闻之必 (第 7b 页)
以侠为悔岁与
之田百斛曰吾非为子贞八口者也初 子得
病且剧自 (第 7b 页)
  蕲水朱康侯行义记(汤显祖/)
天下有意义之事非庸庶人所得与也何也庸庶人不
足以受此名不足以食此报盖必存乎其人虽然以为
名而张之报而收之则亦庸庶人之事非有人其中也
人之大致惟侠与儒而人生大患莫急于有生而无食
尤莫急于有士才而蒙世难庸庶人视之曰此皆无与
吾事也天下皆若人之见则人尽可以饿死而我独饱
天下才士皆可辱可杀而我独顽然以生推类以尽天

下宁复有兄弟宗党朋友相拯绝寄妻子之事耶此侠
者之所不欲闻而亦非儒者之所欲见也以予所闻亡
友河内太守蕲 朱子得
之弟康侯有足记者其从兄子
贞破千金之产豪浪结客产尽去而为渔大泽中不得
鱼殊泣自伤康侯曰如此天下闻之必 (第 9a 页)
以侠为悔岁与
之田百斛曰吾非为子贞八口者也初 子得
病且剧自
度不可起割田其宗人为公私费康侯益为广之得四
百斛曰先岳伯太守之遗也施予必称父兄可谓儒者 (第 9a 页)

蔡氏焉能浼之然则以出处见疑者未考之过也龟山
值洛学党禁之馀指示学者以大本所在体验之功转
相授受而 朱子得
闻其指诀则见于何镐之书朱子于 (第 14a 页)
学者渐失其本意乃谓 朱子得
之道问学为多盖非惟
不知所谓尊德性亦并不知为何云道问学而道问学
者何用也其在宋末元盛之时学者于六经四 (第 5b 页)
               江 浚
朱文公于婺源犹孔子之于鲁也孔子没而异端炽经
籍熄道之不明不行甚矣然孔之宅在鲁坏之而不坏
者唐虞夏商周之道统寓焉千五百载而下吾 朱子得
有所据著书立言以惠后学帝王之道由是以明国初
左丞鲁斋许公首得四书而表敬之朱子之道学由是 (第 8b 页)
在正
心谓二者合为一可乎且闻明道先生谓学者若无事
可行且去静坐之言而伊川先生每见人静坐辄叹其
善学及 朱子得
于罗李二公所相授亦必危坐终日以
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如何而求其所谓中 (第 5b 页)
曰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
则明无所用此程子得周子之统者然也朱子之学以
大学为入道之序以持敬为为学之本此又 朱子得

于程子者也圣贤相传垂世立教粲然明白若天之垂 (第 17a 页)
  见闻考随录(五/)
关中好个风水山自西而东河自西而北自北而东自
东而南山河相会之处水口才丈馀耳中间明堂秦川
八百里所以汉唐以前人才最胜也好个形胜
地气自西北昆崙发脉渐渐东南去了此理势之自然

但分得破碎耳
江淮之问风水最大
天下大水如江汉皆出于关中长河亦圜绕关中而东
下淮济流乎其中馀皆小水耳
江南所受之全气自岷峨循江而南自南而北自北而
东矣
天下山明水秀无有过宁绍者所受皆是自家的气脉
洛阳不见有大风水山水又背乃在天之中盖所得者

天气耳
数生于五行万物不能逃也 朱子得
易之一枝程传得易之馀蕴京氏得其门矣而
未见堂室之大
黑水为梁雍二州之西界据其文势当自雍之北境直
抵梁 (第 2a 页)
使气曰强也强亦不祥也益生与心使气今之治方术
而未闻道者鲜有不蹈之者也
参同契上德无为一节诸家皆臆说惟 朱子得
其肯綮 …… (第 11b 页)
取彼此参
照易于诵读此自有深意非后学所当轻议其欲附入
后世变礼他日又尝深有取于杜氏通典五礼中诸议
使 朱子得
成此功关系甚大惜乎其未及为也仪礼经 (第 57b 页)
  宗泽字德浚字说
陈生名宗泽既冠宾友字以德浚求予说其义予告之
曰子不见夫水乎浚则深深则有本有本则达而无穷
所泽者远矣然水之泽其浚之也以力宗之泽其浚之

也以德德愈浚则泽愈长而不斩矣今夫祖宗生民之
始本一人也犹水之源也子孙支分派衍有大宗焉有
小宗焉则水之流也祖宗以德而导之子孙不以德而
浚之则尔宗之泽不几于泯乎宾友之命子者良有以
也抑吾闻子 朱子得
濂洛渊源之学我北溪先生实涵
泳之而接其派焉陈氏诗书之泽有自来矣虽君子五
世而斩生能以德浚之期不斩者将 (第 1b 页)
。进士。今都事。㻐子镇球。瑗子镇奎。进士。镇翊。女适金鲁钟。次幼。李舒永子羲简,羲赞。女适吴叙常。镇 明子得
永。次幼。镇奎子女。镇翊女。皆幼。夫人既祔于广岩。而广岩族葬也。其属愈疏。其葬愈密。先君忧之。使术人 …… (第 388L 页)
  
萱棣 恩会台碑阴记
台在铁岭之上。是维关东北之交也。 上之元年丁酉冬。㻐蒙 恩为关北按使。奉太硕人踰岭之任地。滨海去京师千里。太硕人春秋临九耋。居之不乐。翌年夏还京。于是㻐上疏请解官归觐。 上恻然悯之。然重其任不许。既又官㻐之兄瑍以淮阳之邑。为太硕人养。淮于关北。一岭界之。是岁八月。㻐行部抵界觐太硕人于岭上。太硕人为之留高山馆。二日己亥春。㻐复至岭上。太硕人又来临如初。岁未周而其觐也再。伯氏则地主也。季弟瑗自洪川至。亦邻邑宰也。伯氏子镇明。镇明之 子得
永。瑗之子镇翊俱会。而童而侍者。㻐之子镇球也。两地父老相与聚观。莫不荣之。太硕人顾谓不肖等曰。今日之 (第 390H 页)
 《开元礼》帛巾一方尺八寸。〇《书仪》以巾覆面。〇《家礼》以幎巾覆面。〇《备要》幎巾用布方二尺。〇镛案当饭必发巾。则落米无以承也。敖继公曰。设巾者。虑孝子见亲之形变。而哀不能饭也。比郑义为长。〇又按郑玄谓大夫以上凿。开元礼。竟遵此义。凿巾而饭。幸赖温公、 朱子得
正其失而不凿也。(书仪家礼。并云举巾。)
沐浴巾(浴衣)
  {上庚十。}沐巾一。浴巾二。皆用绤于笲 (第 139H 页)
有若邹夫子得以因其言执其迹而辟之廓如。虽以杨雄之为大儒。佛说之弥近理。而犹不足以逃其罪。时则有若程子 朱子得
以原其心穷其弊而斥之不暇。此所以孟子之功。不在禹下。而程朱之功。又不在孟子之下也。向使夷之陈相之徒。 (第 389H 页)
  
伏次 英宗大王御制 孝陵安香厅壁上韵

我东尧舜有 仁宗。百世相传此道同。题壁犹存 后王感。满林秋雨正濛濛。
斋中守岁。次一老圣应至日韵。
客心偏感岁华催。独对寒灯坐久来。懒性渐疏寻简蠹。閒工谩事画炉灰。书中乡信已归雁。雪里春光欲吐梅。西出难逢故人面。明朝谁复进椒杯。
再用前韵。别呈李圣应,崔圣会二国子。(残官不能输桂相助。如 宣陵气势之为。谨以出自机杼者。替呈寒词冷韵。宜令一座增粟。可愧又可呵也。)
长安城里百愁催。节序骎骎岁暮来。冻雪朝深封比屋。凄风夜尽扫残灰。为怜客馆忧燃桂。聊托朋斋寄赋梅。此意君能心会未。他时一笑共称杯。 (朱子得
魏艮斋书。有怀其人。因赋梅花诗以寄意。故用其事。)
拟赠李圣应
箕邦文运属奎精。才杰当年遇 圣明。三 (第 92L 页)
学。郁而不明。先生历正学书院。入首善之馆。发孤论于群咻之中。斥天下所尊之阳明。明朱子将绝之遗绪。以为 朱子得
孔孟周程之真诀。集群贤之大成。而阳明之学。掇拾象山之馀。换面释氏之言。以文其邪说。而以害吾道。若出于 (第 455L 页)
或生布笠。儒生当用生布衣,麻带,白笠。杖者出入持杖。麻屦则皆同矣。区区浅见。非敢别帜于朱子之论。傥使 朱子得
见今日。则似不必别论燕服如上所云矣。况此所论。既无碍于礼意。而在我实有所自尽之机会者耶。门下之意以为 (第 210L 页)
 天未欲平治章。来说恐不然。章句所释。正是孟子本意也。孟子有其具。故以为舍我其谁。若在我无平治之具。则何以曰舍我其谁也耶。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正孟子之志。而 朱子得
之矣。不然则上章何以有庶几之望耶。圣人忧世之志。乐天之诚并行而不悖者。真知孟子之言也。
 周霄问章。 (第 358H 页)
何者。庖羲画卦之理。惟姬圣得之。姬圣彖爻之象。惟孔子得之。孔子系象之辞。惟程子得之。程子立传之义。惟 朱子得
之。前圣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然而姬圣之取象卜筮者。孔子推之以义理。程传之解释义理者。朱子断之以卜 (第 40H 页)
延情。背上朱书。与身俱安。若有天公冥会。作为终身家计。看读诵念。融会贯通。则是为用朱子许多工天。而看 朱子得
出也。朱子合周程张邵而为一身。集群贤而大成。刘梦吉所云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者。真知言也。必如朱子 …… (第 604H 页)
以艰险急迫之心求之。程伯子善言诗。亦只是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即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意也。 朱先生
教人熟读涵泳。自然和气从胸中出。妙不可言。幸谛斯 (第 604H 页)
病时唤做体得乎。唤做用得乎。请更评示耳。素斋论心。因示得其一脔。何幸何幸。但得此而主宰一身谓之心。以 朱子得
天地之心以为心之训推之。则即此主宰。便是自天地上面来。不是人得此而主宰一身然后唤做主宰也。此理甚微。 (第 229H 页)